学术投稿

两种皮肤消毒剂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作用的荟萃分析

蒋雪松;秦元梅;崔丹

关键词:氯己定, 聚维酮碘, 手术部位感染
摘要:目的 比较术前氯己定和聚维酮碘皮肤消毒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为有效选择消毒剂,减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3月前发表的关于氯己定与聚维酮碘消毒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影响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选取相对危险度(RR值)及其95%CI表示.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5633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聚维酮碘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9.29%,氯己定组为6.95%,氯己定消毒可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RR=0.75,95%CI=0.63~0.89).结论 术前氯己定消毒比聚维酮碘消毒能更好预防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病原学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谱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尿标本阳性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病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真菌培养鉴定采用真菌显色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ATB-真菌药敏试验试剂条.结果 从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中分离病原菌476株,大肠埃希菌多占27.1%;其他病原菌依次为真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3.7%、15.3%、6.9%、6.1%、3.8%、3.2%;119株大肠埃希菌中70.6%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头孢替坦耐药率<6.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均>50.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84.4%,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仅为3.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80.0%;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耐药性与大肠埃希菌相似;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10.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29.4%、58.8%;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率二者有所不同,粪肠球菌耐药率为76.5%、屎肠球菌为9.1%.结论 引起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喹诺酮类耐药严重,应引起注意,提供系统、全面的病原菌耐药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长娴;孔庆芳;陈建明;叶南圆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研究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89例住院高危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589例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61例,感染率为3.84%;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1.15%;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大肠埃希菌13株占21.31%;妊娠并发症、住院时间>7d、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有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3种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于高危孕产妇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欣;苏迎燕;江洪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糖尿病足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愈率.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108例内分泌科糖尿病足感染者创面分泌物分离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分离培养细菌,使用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糖尿病足感染呈上升趋势,病原菌检出率由22.7%升至46.1%,Wagner病变分级≥3级者多伴混合感染;检出病原菌14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6株占46.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常见,分别占31.9%、7.8%、5.7%,革兰阴性菌61株占43.3%,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常见,分别占15.6%、12.8%、5.7%,真菌14株占9.9%,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6.4%;革兰阴性菌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2株占19.7%,大肠埃希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与奇异变形菌各1株,检出率分别为16.4%、1.6%、1.6%;多数肠球菌属呈多药耐药且耐药率高,均≥50.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剂耐药率低≤11.1%.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多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β-内酰胺抑制剂复合剂的抗菌活性较好,加强对糖尿病足感染的监测,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可延缓病情发展并提高治愈率.

    作者:周莹;陈杏春;农生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研究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302例尿毒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并发基础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302例尿毒症患者中共6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87%,其中呼吸道感染高,占36.67%,其次为泌尿道及消化道感染,分别占26.67%及23.33%;年龄≥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7.34%,<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14.37%,住院时间≥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26.52%,<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8.33%,并发基础疾病≥2种患者感染率为32.89%,<2种患者感染率为15.49%,各种因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60岁、住院时间较长及并发基础疾病种类较多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作者:聂祥智;周文祥;陈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效果研究

    目的 了解干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影响,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对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1年7-12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572例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调查,建立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政策干预前后的结果.结果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89.29%、干预后75.68%;尤其是甲状腺手术,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00%降至干预后的41.54%,无手术切口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 h的使用率从干预前27.20%升至36.65%.结论 通过干预措施,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预防用药疗程缩短,能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

    作者:叶顾萍;吴景芳;应庆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手术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为减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全身麻醉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00例伴有上呼吸感染全身麻醉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前给予气管内注入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麻醉后30、60 min和术毕的心率对照组分别为(123.5±11.7)次/min、(126.8±11.8)次/min和(113.8±11.4)次/min,观察组分别为(113.6±10.6)次/min、(114.6±11.5)次/min、(104.6±11.6)次/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肺部呼吸音清晰的阳性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6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呛咳发生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3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应用,能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欧;黄光伟;干诚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011年ICU与非ICU病原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常见病原菌分布,对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比较,为不同病区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Microscan96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4%、19.4%、17.4%、11.2%;非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0%、17.6%、13.6%、13.3%;ICU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结论 ICU以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程度明显高于非ICU,非ICU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对不同病房应该单独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王晶;肖晓光;韩丽霞;万献尧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患者诊断与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观察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比较高舒达与口服碳酸镁咀嚼片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2年9月医院就诊的43例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患者,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21例和治疗组22例,对照组用l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治疗组采用高舒达进行治疗,治疗一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 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1.4%;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舒达治疗食管憩室伴发食管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陆艳;邓同美;张国强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葡萄球菌属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研究葡萄球菌属的药敏试验结果,为其正确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2月的873例呼吸道感染且痰标本培养葡萄球菌属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同葡萄球菌种类构成进行分析,并将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873例患者中共检出葡萄球菌属89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22株占69.81%,表皮葡萄球菌135株占15.15%,溶血葡萄球菌95株占10.66%,其他葡萄球菌39株占4.38%,耐药性中以红霉素、庆大霉素及氨苄西林等耐药率高,分别为95.96%,80.92%和73.74%,均高于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葡萄球菌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主,且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黎海东;姚真荣;李仲庭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口腔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规范化防护策略

    目的 通过调查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为制定口腔医务人员锐器伤规范化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调查问卷,按工作类别抽取各科室相关人群的30.0%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参加培训、锐器伤涉及的暴露源以及锐器伤后报告等.结果 共发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8.8%;培训参加率医师高,为85.7%;锐器伤发生率护士高,达77.3%;>50.0%的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锐器伤后有77.3%能够正确局部处理;锐器伤上报率23.6%,漏报原因中认为没有必要、不知晓报告流程约占50.0%.结论 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上报率较低,大多数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感染控制科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规范化防护策略.

    作者:许莹;梁睿贞;吴红梅;陈晓萍;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C-反应蛋白水平与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抗病毒治疗3个月预后不良的关系,为临床判断抗病毒治疗早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152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随访3个月,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CRP水平;按CRP水平分成CRP升高组及CRP正常组,比较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CRP为6.59(0.12~36.12)mg/L,非预后不良组CRP为0.90(0.00~5.90)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正常组预后不良17例占14.4%,CRP升高组预后不良15例占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RP越高,预后不良的危险度越高(OR=1.025,95%CI:1.006~1.044).结论 CRP升高的HIV/AIDS易出现预后不良,CRP水平是抗病毒治疗HIV/AIDS 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余丰;梁飞立;何艳英;郑培衡;方鹏;宋开星;吴继周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真菌感染种类及耐药性

    目的 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并对其分布趋势及耐药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能自行咳嗽者经3%H2O2溶液漱口后深咳出深部痰液,不能自行咳痰者用无菌痰液收集器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痰标本,萨布罗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参考NCCLS标准.结果 221例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有不同程度使用糖皮激素老年患者有118例痰培养出真菌118株,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占83.1%;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42.4%;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两性霉素B 94.07%、氟胞嘧啶93.22%、伊曲康唑72.03%、咪康唑70.34%、氟康唑33.51%、酮康唑28.81%.结论 院内真菌感染AECOPD合并真菌感染比率呈上升趋势,且以假丝酵母菌属多见,作为条件致病菌的真菌感染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特别是老年AECOPD患者肺部合并各类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有相当一部份成为致死性终末感染.

    作者:罗利飞;章灵芝;汪官富;韩子华;徐颖鹤;张雪斐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42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寻找急性脑血管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2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8例,感染率为8.9%;单因素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明显相关(P<0.05),而与性别、卧床时间、吞咽困难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9、6.317、9.367,P<0.05).结论 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预防措施,力争将医院感染率降到低.

    作者:张依瑞;刘蕾;王玉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常用消毒剂对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的杀灭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常用消毒剂对临床分离出非发酵菌的杀灭效果观察,为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寻求适宜的消毒剂.方法 采用API 20NE鉴定系统或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2005-2008年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痰液、脓液、尿液、血液、环境等临床样本分离并保存的非发酵菌进行鉴定,以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法对临床分离非酵菌进行消毒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分离出主要非发酵菌包括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各菌种间耐药率有一定差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显示,各菌种之间杀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消毒剂杀灭率为92.6%~99.6%,均未达到100.0%杀灭率,作用时间延长杀菌率增高.结论 非发酵菌耐药性普遍较高,常用消毒剂对各菌种的杀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合理使用消毒剂并增加作用时间,以有效控制非发酵菌的医院感染.

    作者:邹义春;李艳;汪宏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药敏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送检的样本,做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05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6.6%,革兰阳性球菌占17.9%,真菌占25.5%;革兰阴性杆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9.9%、15.2%和7.7%,革兰阳性球菌前3位为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3%、2.5%、1.5%,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多数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年龄>45岁、病程>2年、病灶>6肺野、抗菌药物使用2种>2周及住院时间>30 d是住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肺结核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且细菌耐药性较高,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李四清;花勤亮;石艳;徐连广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其变迁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PAE)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假单包菌属的代表菌种,为机会致病菌,主要引起抵抗力低下患者的机会感染,广泛分布于水、空气、土壤及正常人体的皮肤、肠道、呼吸道中或存在于医疗器械上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耐药性,并可通过各种机制产生多药耐药(MDR),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我国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Mohnarin)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2010年度报道显示,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量占第1位(45.4%)[1].

    作者:刘德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出入境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防护管理措施的探讨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做好血源性感染防护管理工作,预防感染的发生.方法 建立血液防护管理体系,增强血液感染防护意识,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流程.结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完善和加强了中心血源性感染防护的管理,避免和减少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保障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结论 提高职业接触防护意识、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是做好血源性防护管理的关键.

    作者:徐惠芳;朱红;张寿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目的 探讨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地防治对策,降低其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感染发生率,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72例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39.54%;单因素分析显示,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x2 =42.64,P=0.000)、吸烟(x2=12.30,P=0.000)、糖尿病(x2=9.85,P=0.002)、慢性炎性肺疾病(x2=27.31,P=0.000)、损伤程度(x2=37.49,P=0.000)、有创治疗操作(x2=48.80,P=0.000)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部损伤程度(OR=7.821,P=0.000)、糖尿病(OR=3.763,P=0.039)、有创治疗操作(OR=3.392,P=0.013)、慢性炎性肺疾病(OR=3.322,P=0.041)、年龄(OR=2.954,P=0.026)、吸烟(OR=0.382,P=0.035)是继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胸部损伤后继发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胸部损伤程度、糖尿病、有创治疗操作、慢性炎性肺疾病、年龄、吸烟是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加以预防治疗.

    作者:易淑明;成建初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治疗方法的研究

    目的 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医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29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分为非感染组280例与早期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随访结果,将12例早期感染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3例)采用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对症支持+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四联疗法,B组(5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清创缝合五联疗法,C组(4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抗菌药物伤口持续灌洗六联疗法,针对12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感染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分析.结果 疗效优良率早期感染组为91.67%,非感染组为94.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2 h、年龄>55岁、伴慢性基础疾病、术前有开放性伤口为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症状恢复时间(14.5±1.6)d、体征消失时间(16±1.2)d及临床检验值恢复正常时间(18.5±1.4)d六联疗法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早期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7%和16.7%.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感染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六联疗法能够及时控制并消除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志安;戈才华;方虎;杨博元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