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英;任跃忠
盆腔结核性包块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因盆腔的急性炎症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未得到根治,转变为慢性炎症后形成的包裹性积液和积脓,在临床上又称之为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后遗症[1].由于其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盆腔肿瘤相混淆,造成误诊的可能性大[2],另外,目前对于其治疗方法仍无特异性的方案,本研究是总结盆腔结核性包块的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以便更好的为盆腔结核性包块诊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作者:苏莉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探讨有效预防其发生生殖道感染的措施,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110例,同时选取同期定期行产检并终分娩的健康孕妇110名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测以及阴道毛滴虫、支原体属、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并对比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组的患者发生生殖道感染率为23.6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55% (P<0.05);其中常见的是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占53.84%,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和支原体属感染,各占23.08%;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水平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越高、餐前尿糖阳性结果越强,其并发生殖道感染的概率越高(P<0.05),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生殖道感染,血糖水平过高和生殖道感染呈明显正相关,通过饮食调节、积极控制血糖、孕期卫生以及适量锻炼,能有效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红英;李有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出的112株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112株,来自痰液74株占66.07%;临床科室以ICU分布多占58.93%;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64.29%和77.6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4.71%.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有效控制其在医院内的定植和传播.
作者:季旭清;张能华;彭草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预防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调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手术患者1198例,对其医院感染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98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19例,感染率为1.59%;>71岁年龄组发生医院感染率高为8.77%;发生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多占42.11%,其次为泌尿系及胃肠道,分别占15.79%及10.53%;女性医院感染率为2.22%,男性为1.31%.结论 呼吸道感染与患者年龄、原发病的轻重、医疗因素有密切关系,胃肠道感染与饮食卫生、个人卫生有密切的关系,加强感染知识学习、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及基础护理、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病室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刘辉;陈贵月;王鑫;程真;申霞;柴旭峰;刘芳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保护性包装是防止无菌包内器械、敷料等物品二次污染的外包装,又分初步包装和附属包装.附属包装是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初步包装材料二次受潮湿、损坏而造成二次污染而进行的重复性包装.选择自制外包装,在多年的应用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唐俊丽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患者的年龄分布及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合理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郑州安图绿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培养鉴定药敏试剂盒对1462例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女性患者进行Uu检测,同时进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1462例标本中Uu的检出阳性率为54.58%;各年龄组间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7978,P<0.05),其中21~40岁年龄段Uu阳性率高占75.81%;女性感染的Uu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敏感性高,分别为97.87%、96.37%,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性强,分别为63.53%、51.88%.结论 应重点预防控制21~40岁年龄段女性的Uu感染,对已感染患者进行经验用药时,首选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
作者:郭爱霞;李红林;王兵;陈晶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医源性肺炎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肺部感染616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按设计的调查表格进行登记.结果 调查全麻气管插管患者61 6例,发生获得性肺炎152例,发生率24.68%;插管时间<24 h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为6.44%,>24 h者发生率为42.09%;痰病原菌培养出革兰阴性菌98株占71.01%,革兰阳性菌26株占18.84%,真菌14株占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插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机械通气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缩短插管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严格消毒灭菌隔离管理,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阳;张影;魏大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医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29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分为非感染组280例与早期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随访结果,将12例早期感染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3例)采用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对症支持+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四联疗法,B组(5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清创缝合五联疗法,C组(4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抗菌药物伤口持续灌洗六联疗法,针对12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感染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分析.结果 疗效优良率早期感染组为91.67%,非感染组为94.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2 h、年龄>55岁、伴慢性基础疾病、术前有开放性伤口为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症状恢复时间(14.5±1.6)d、体征消失时间(16±1.2)d及临床检验值恢复正常时间(18.5±1.4)d六联疗法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早期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7%和16.7%.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感染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六联疗法能够及时控制并消除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志安;戈才华;方虎;杨博元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的变化,为临床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健康儿童59名作为研究对象,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分别分析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54例发生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其发生率为10.05%,患儿均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占22.22%,窦性心动过缓占27.78%,ST-T改变占24.07%,房性心律失常占5.56%,室性心律失常占9.26%,传导阻滞占11.11%;心肌损伤组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较非心肌损伤和正常组明显增高,而非心肌损伤组患儿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a-羟丁酸脱氢酶、同工酶等指标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均表现异常,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孙熙璇;管健;杨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为减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全身麻醉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00例伴有上呼吸感染全身麻醉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前给予气管内注入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麻醉后30、60 min和术毕的心率对照组分别为(123.5±11.7)次/min、(126.8±11.8)次/min和(113.8±11.4)次/min,观察组分别为(113.6±10.6)次/min、(114.6±11.5)次/min、(104.6±11.6)次/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肺部呼吸音清晰的阳性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6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呛咳发生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3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应用,能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欧;黄光伟;干诚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抗病毒治疗3个月预后不良的关系,为临床判断抗病毒治疗早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152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随访3个月,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CRP水平;按CRP水平分成CRP升高组及CRP正常组,比较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CRP为6.59(0.12~36.12)mg/L,非预后不良组CRP为0.90(0.00~5.90)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正常组预后不良17例占14.4%,CRP升高组预后不良15例占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RP越高,预后不良的危险度越高(OR=1.025,95%CI:1.006~1.044).结论 CRP升高的HIV/AIDS易出现预后不良,CRP水平是抗病毒治疗HIV/AIDS 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余丰;梁飞立;何艳英;郑培衡;方鹏;宋开星;吴继周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外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产科住院的6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6例足月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孕妇血清中MMP-9和C-RP浓度,研究组根据病理学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将其分为羊膜炎亚组(24例)与非羊膜亚炎组(41例).结果 未足月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密切,研究组绒毛膜羊膜炎占36.90、对照组占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MMP-9分别为(465.21±101.38)和(296.72±90.14) ng/L,而两组中的C-RP分别为(8.54±0.49)和(4.45±0.52)mg/L,研究组MMP-9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羊膜炎亚组中MMP-9和C-RP的水平在入院时与非羊膜炎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中的MMP-9在破膜12、48 h及临产(或剖宫产)前分别为(302.48±87.54)和(254.77±90.23)ng/L、(396.72±88.32)和(304.72±82.48) ng/L及(497.47±92.64)和(402.25±87.37)ng/L,羊膜炎亚组均显著高于非羊膜炎亚组.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MMP-9浓度有助于诊断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预防远期并发症有一定价值;联合监测血清MMP-9和C-RP浓度可能在判定PPROM的终止妊娠时机上有很大意义.
作者:翟洪波;史金凤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截瘫患者中段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率;标本的接种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用BD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8株、革兰阳性菌20株、真菌8株,分别占88.5%、8.2%、3.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0%、克雷伯菌属占19.5%、铜绿假单胞菌占11.0%、阴沟肠杆菌占8.1%、不动杆菌属占4.1%;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占7.8%,两者均呈多耐药性;与同期所有类型的标本分离的相同病原菌药敏相比,耐药性增加明显.结论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高;所检出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截瘫患者尿路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李少侠;莫基浩;任伟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2013年1月就诊的120例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产妇作为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的360例孕妇作为非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引起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感染组患者中段尿培养出大肠埃希菌81株占67.50%,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50%和肺炎克雷伯菌占6.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贫血(OR=9.68,95 %CI:2.81~33.27)、高血糖(OR=8.41,95 %CI:2.35~30.08)、妊娠中晚期(OR=7.85,95%CI:2.37~25.94)、妊娠左侧卧位(OR=0.23,95%CI:0.08~0.66)与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有着密切关系.结论 贫血、高血糖、妊娠中晚期、妊娠体位是妊娠期合并急性肾盂肾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阮淑萍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嘉兴市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加强消毒质量管理,规范医院内镜清洗消毒行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对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进行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 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连续3年共采样105份,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监测平均总合格率为91.2%,2009-2011年合格率依次为79.4%、94.3%、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类型内镜中,胃镜、肠镜内腔消毒质量合格率为77.3%、77.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内镜内腔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中消毒剂的浓度和卫生质量均合格.结论 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消毒质量明显好转,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某些管理环节有待改进.
作者:谢亮;周哲华;王恒辉;吴水斌;丁正贵;洪霞;谢文芳;罗建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引起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对策,有效预防与控制由消化内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方法 通过对消化内镜诊疗环节及清洗消毒过程的现场检查,对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管理.结果 有效提高了消化内镜的消毒质量,清洗消毒后的内镜内壁和外壁的消毒合格率均达到100.0%.结论 控制消化内镜诊疗和消毒环节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可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厉挺;强明珠;陶爱女;陈月红;朱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输入同种异体血与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加强感染监控,防止由于输血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的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12年1-6月外科围手术期输血患者502例临床资料,术后伤口感染依据外科切口感染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502例围手术期输血患者细菌培养阳性76例感染率为15.14%;26例发生切口感染占34.21%,12例发生血流感染占15.79%;18例发生术后腹、盆腔深部组织感染占23.69%;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占7.89%;6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占7.89%,5例发生泌尿道感染占6.58%;共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39.33%,革兰阴性菌39株占43.82%,真菌15株占16.85%.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是导致术后感染率增高,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
作者:陈碧乐;赵秘胜;郭瑞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研究葡萄球菌属的药敏试验结果,为其正确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2月的873例呼吸道感染且痰标本培养葡萄球菌属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同葡萄球菌种类构成进行分析,并将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873例患者中共检出葡萄球菌属89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622株占69.81%,表皮葡萄球菌135株占15.15%,溶血葡萄球菌95株占10.66%,其他葡萄球菌39株占4.38%,耐药性中以红霉素、庆大霉素及氨苄西林等耐药率高,分别为95.96%,80.92%和73.74%,均高于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呼吸道感染患者中葡萄球菌属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为主,且对红霉素、庆大霉素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应引起重视.
作者:黎海东;姚真荣;李仲庭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肺部感染(PTPI)的相关易感因素,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PTPI发生率.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胸外科60例PTPI患者的一般资料,回顾性统计分析年龄、吸烟史、术前肺功能、手术方式、术前肺内感染病灶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与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性,总结有效的感染防治措施.结果 181例胸外科行各种开胸手术患者中,有60例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感染率为33.15%;年龄≥60岁、有吸烟史、术前肺功能大通气量<70%、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60%、术前肺内有感染病灶者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占44.44%、41.56%、43.08%、43.06%及80.9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食管手术较低位食管癌手术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53.33%、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者较单纯肺叶切除术PTPI发生率明显增高,分别为47.27%、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肺功能差、吸烟、术前合并肺内感染病灶、手术方式复杂及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为PTPI的易感因素,针对性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PTPI发生率.
作者:石帅;罗于海;文光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预防效果,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以降低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方法 310例接受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5例,试验组实施健康教育、冰水含漱、测量口腔唾液pH值、pH纠正液含漱、口腔黏膜炎分级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结果 试验组30例次发生口腔黏膜炎,发病率为19.35%,对照组为54.8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口腔黏膜炎各级别发病率依次为9.03%、5.81%、3.23%、1.29%,对照组分别为12.26%、20.00%、14.84%、7.74%;干预后,试验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化疗后,试验组102例患者口腔pH值为6.6~7.1,构成比占6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9% (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化疗患者预防口腔黏膜炎的意识,明显降低了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病率.
作者:李丹;徐丽丽;王国权;马慧珍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