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对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处置方式调查分析

杨玮;范静

关键词:卫生服务中心, 医院感染, 医疗废物, 处置
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对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相关知识认知及处置行为状况,了解目前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期能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置行为,加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并完成调查共139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处置行为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处置方式的信息来源、接受医护人员关于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正确处置的宣教告知状况等.结果 >84.4%的患者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认知缺乏,83.9%患者感染性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胶贴处置行为不当,82.8%患者未接受到医护人员正确处置方式的信息告知及宣教.结论 需重视对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宣教,规范处置行为;加强医护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设施;制定相关制度,细化操作流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肾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病(DN)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减低感染率.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4例DN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46例DN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实验室指标、临床特点及抗菌药物使用等,分析引起DN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关干预对策.结果 94例DN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46例,感染率为48.9%;发生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占37.9%、肺炎链球菌占24.1%、流感嗜血菌占20.7%等,年龄大、住院时间长、血糖高、营养不良、肾功能失代偿期等发生肺部感染概率高,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血糖控制、营养状况、维持性血液透析、肾功能等密切相关,应用头孢类抗菌药物或青霉素类药物治疗肺部感染,患者治愈率达89.1%.结论 DN患者易发生肺部感染,应及时诊断并予以治疗,积极控制血糖、补充营养、纠正贫血、延缓器官功能衰退、提高机体免疫力等预防DN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有效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作者:周进;叶山东;邢学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手足口病感染病毒分布及感染趋势评估

    目的 了解2010-2012年医院手足口病病毒感染状况和感染趋势,为临床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对肠道病毒普通型(EV)、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进行检测.结果 2010-2012年共检测260份疑似手足口病患儿的送检标本,阳性69例,阳性率为26.5%,3年阳性率分别为17.7%、25.0%35.9%,呈逐年增长趋势;混合感染率为78.3%,单一感染率为21.7%,混合感染远高于单一感染,以EV71型混合感染多,占72.5%;手足口病发生率男性患儿为31.5%,女性患儿为20.5%,<3岁患儿发生率高,为35.9%.结论 近年该地区手足口病逐年递增,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大防治力度.

    作者:梁勇彪;屈雅川;曹棨;韦萍;曾江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肺结核患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肺结核患者继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2009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185例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结果.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8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7株占63.3%,革兰阳性菌40株占21.6%,真菌28株占15.1%,排名前3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5.4%、15.1%、14.6%;氨苄西林是目前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敏感率高的药物,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为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率为92.9%,肺炎克雷伯菌敏感率为96.3%,大肠埃希菌敏感率为94.4%.结论 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感染率为主,氨苄西林是目前肺结核继发下呼吸道感染敏感率高的药物,进行致病菌检测及药敏试验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改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

    作者:王光明;雷涛;胡爱荣;罗华亮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肿瘤专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介入手术、乳腺、甲状腺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方法 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出院病历中随机抽取303份患者病历,对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使用、疗程等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 303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共99例,预防用药率为32.67%;98例为静脉滴注给药;使用排名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哌拉西林/舒巴坦、萘夫西林、头孢唑林,使用率分别为19.19%、18.18%、11.11%;19例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平均用药3.3 d;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一用药为主,共85例,占85.86%,二联用药12例,占12.12%,三联用药2例,占2.02%.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偏高、用药起点高、用药时间过长、重复给药等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徐艳艳;郭小红;冯平;姚敏;顾海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相关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风湿科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患者80例,总结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感染患者发生102例次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尿道感染为主,分别发生35、27例次感染,占34.31%和26.47%;病原菌培养出革兰阴性杆菌44株占43.14%,革兰阳性球菌40株占39.22%;性别、体质量与感染无明显相关,高龄、红斑狼疮涉及多脏器、CRP水平异常、血浆白蛋白异常、激素过量使用、联用免疫抑制剂、发热、白细胞低均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发生高危部位为呼吸道及尿道,应注意合理用药,特别关注革兰阴性杆菌与革兰阳性球菌的抗感染治疗,对感染高危因素实施积极预防,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孟岩;王彦焱;罗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36例白血病血流感染患者,另选择36例未发生血流感染的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x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流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时间>30 d、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血红蛋白<30 g/L、动静脉插管、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数<4×109/L、使用皮质激素、肛周疾病等因素为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5个高危因素,包括住院时间>30 d、动静脉插管、白细胞数<4×109/L、输血和肛周疾患.结论 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做好患者住院期间临床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做到安全输血,以预防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

    作者:周文锦;俞康;郑翠苹;柳文强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婴儿下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婴儿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11年3月儿科住院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年龄<1岁婴儿551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S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分为RSV阳性组和RSV阴性组,对两组患儿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51例患儿中RSV阳性176例,阳性率31.94%; RSV阳性组年龄≤6月龄131例,占74.4%,7~12月龄45例,占25.6%;RSV阳性组较RSV阴性组喘息和鼻阻的临床表现显著增多;RSV阳性组与细菌混合感染90例,合并感染的常见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菌及肺炎链球菌,与RSV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是贵阳地区婴儿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除咳嗽外常有喘息、鼻阻表现,可合并细菌感染,对这类婴儿应根据痰培养选择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范丽;周燕明;王予川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与社区感染的现状,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床旁调查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记录2012年6月19日0:00-24:00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状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住院患者110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和社区感染率分别为3.79%和9.94%;医院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手术切口和泌尿道,分别占26.67%、24.44%和22.22%;而社区感染高发部位则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和上呼吸道,分别占42.73%、23.64%、20.00%;医院感染病例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以鲍氏不动杆菌和褪色沙雷菌为主,分别占28.57%、14.29%,而社区感染病例中则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8.18%、18.18%;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33%,而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为50.33%.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可基本反映医院感染情况,可根据该结果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和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从而不断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莹;孙丽丽;朴海燕;牛延军;崔善;金兰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氯离子与再生医疗器械锈蚀的相关性研究

    为了弄清氯离子与再生医疗器械锈蚀的相关性,笔者通过配置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在相同的温度及时间内,对浸泡于溶液中的器械及溶液进行观察,用纯水做对照试验,找出氯离子是器械发生锈蚀的原因之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何东平;徐晓耘;保建芳;殷玲琴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全身炎症反应患者miRNA-146a的表达与病情发展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miRNA-146a在全身炎症反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证明miRNA-146a可作为炎症反应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25例脓毒症组患者与25名对照组医务人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146a的表达水平,并同时监测3组人员炎症因子TNF-a、IL-10的水平、反应炎症状况指标CPR的水平及评估全身状况的指标APACHE-Ⅱ评分水平的变化;将miRNA-146a与上述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IRS组与脓毒症组miRNA-146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组miRNA-146a表达量呈现:脓毒症组>SIRS组>对照组(P<0.05);miRNA-146a的表达量与TNF-a、CPR、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与IL-10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炎症反应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146a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miRNA-146a的检测可作为炎症反应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

    作者:张烈;马歆;谢渭根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连续5年鲍氏不动杆菌主动外排基因分布变迁及耐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5年鲍氏不动杆菌(ABA)主动外排基因分布变迁及耐药性,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162株ABA,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检测21个主动外排基因.结果 162株ABA中多药耐药菌(MDR)占80.9%,除cmlA5外,其余20个外排泵基因均有阳性携带株;外排系统在MDR及相对敏感菌株中均有分布,部分外排泵基因在MDR中的分布明显高于相对敏感株(P<0.05);外排泵基因MATE 36_127、ABC 2_694、adeA、adeB、adeC、adeR、adeS及qacEdelta1在MDR中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一株菌同时携带多个外排泵家族,优势外排基因各年度情况不尽相同.结论 临床分离的ABA耐药情况严峻,主动外排基因分布广泛,外排泵基因型的变化与耐药表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金萍;肖克林;吴丽娟;熊礼宽;卢月梅;吴劲松;招悦;刘纯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药敏方法采用K-B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MIC法),应用WHONET5.4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进行x2检验.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6月医院住院患者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609株,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69.1%,其次为分泌物占23.1%;科室分布以神经外科和ICU为主,分别占22.0%和17.2%;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8.5%,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为0.3%;碳青霉烯类敏感组与碳青霉烯类耐药组药敏结果比较,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比碳青霉烯敏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严重,密切关注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发展,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更好地控制感染.

    作者:莫善颖;李梦薇;韦柳华;黄志卓;彭华;蒋利君;刘立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提高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179例阿尔滋海默病住院患者,采用相关因素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生医院感染57例,感染部位分别为呼吸道35例占61.40%,尿路7例占12.28%,胃肠道7例占12.28%,皮肤软组织4例占7.02%,其他4例占7.02%;合并低白蛋白血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高龄、合并糖尿病、使用导尿管、住院时间长、吞咽障碍、合并脑梗死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有效对症治疗后,51例症状明显改善,死亡6例,病死率为10.53%.结论 阿尔滋海默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易感因素多,应避免侵入性治疗,针对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文广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肠球菌属医院感染监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肠球菌属的分布特点及其药敏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从病房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与分析.结果 301例医院感染患者中检出肠球菌属261株,其中粪肠球菌131株占50.19%,屎肠球菌73株占27.97%,耐久肠球菌37株占14.18%;其他肠球菌属20株占7.66%;标本主要来自尿液113株、痰液97株、创面及伤口分泌物27株;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红霉素、青霉素G的耐药率分别高达96.9%、71.0%和62.6%;屎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G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高达89.0%、86.3%和80.8%;耐久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高达94.6%、75.7%和64.9%,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 肠球菌属在尿液、痰液、创面及伤口分泌物中分离率较高;肠球菌属对临床常用13种抗菌药物以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

    作者:王灵红;黄正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麻醉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范措施

    麻醉科护士在术中各个环节的介入使职业暴露的风险日益突出.现从麻醉科护士护理环节入手,将各环节中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1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1.1 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与体液 麻醉护士在术前准备、术后复苏中频繁进行动静脉穿刺、呼吸机管理等操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其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麻醉护士可因职业暴露受到感染.

    作者:俞琳;汤雄鹰;夏燕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目的 分析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医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年龄60~90岁行疝修补术的腹股沟嵌顿疝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疝气类型、是否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是否有长期吸烟史及手术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5.14%,明显高于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生率的10.53%;长期吸烟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率为44.23%,明显高于无长期吸烟史患者的12.20%;传统手术方式术后肺部感染率为41.54%,明显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肺部感染率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方式、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以及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方案可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利于发生肺部感染后的恢复.

    作者:吴德莉;黄维梅;陈国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ICU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同源性分析

    目的 了解ICU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方法检测AmpC酶和ESBLs,采用PCR法提取待测基因,并对PCR产物测序分析确证基因,采用PFGE法分析待测菌株同源性.结果 24株多药耐药阴沟肠杆菌采用三维试验方法共检测到AmpC酶15株和ESBLs13株,其中6株为同时产AmpC酶和ESBLs; AmpC酶以染色体介导的为主,共16株,编码基因主要为ampC和ampD;质粒介导的AmpC酶7株,占29.2%,编码基因主要为DHA-1;ESBLs编码基因主要为SHV 12,共12株,占50.0%;24例待测菌检测到3株来自同一克隆,具有同源性.结论 产生AmpC酶和ESBLs是阴沟肠杆菌多药耐药的重要原因,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

    作者:崔兰英;陈淑兰;刘文博;宋熙瑶;刘倩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识度调查

    目的 调查某省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知度,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选拔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省各市、州、县医院进行调查,发放调查表,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全省47所医院,有139名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正高或副高职称的占46.76%;有82.02%认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对任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的工龄条件,其中48.20%的管理者认为应具备5~10年工龄,41.01%的管理者认为工龄应具备2~5年,业务能力及管理能力被认为是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的重要的工作能力,分别占33.13%及27.50%;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被认为可由多种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其中临床医学占24.02%,预防医学占22.59%.结论 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任职条件认知度较高,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选拔.

    作者:王燕;齐海燕;赵小莲;张俭;张浩军;杨菊兰;蔡玲;周垚;张映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胸外科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和分析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9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吸烟史与吸烟量、是否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否合并糖尿病等相关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比较,并分析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结果 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长期大量吸烟史、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等都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部位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76.4%.结论 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长期大量吸烟史、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合并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刘伟华;吴玉敬;杨兆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存在的问题与控制分析

    目的 分析福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CSSD)处置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硬式内镜器械集中供应的改进对策,以更好地落实卫生部硬式内镜管理规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福州市6所三甲医院241名手术室和CSSD护士进行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75.2%的手术室护士和68.2%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为初级职称;手术室护士中,63.1%为大专学历,23.5%为本科学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中,74.1%为专科学历,只有1.2%为本科学历;硬式内镜器械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后,在工作时间、专科知识和沟通协调方面较之前有所改善.结论 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医院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结构,加强专科业务培训,增加消肖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及其他科室的合作与交流,减少硬式内镜手术器械交接、分类、清洗、消毒、灭菌、保养、包装、运送及存储等方面的纰漏.

    作者:钱小芳;刘桂华;徐爱梅;念金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