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吴德莉;黄维梅;陈国东

关键词:老年患者, 腹股沟疝, 肺部感染, 疝修补术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医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年龄60~90岁行疝修补术的腹股沟嵌顿疝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疝气类型、是否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是否有长期吸烟史及手术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5.14%,明显高于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生率的10.53%;长期吸烟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率为44.23%,明显高于无长期吸烟史患者的12.20%;传统手术方式术后肺部感染率为41.54%,明显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肺部感染率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方式、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以及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方案可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利于发生肺部感染后的恢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医院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抑酸药物使用、手术时间、白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等影响下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x2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收治的80例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22例,发生率27.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时间、胃管留置、抗菌药物使用、手术时间、白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与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有关(P<0.05),而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机械通气时间(x2=4.638,P=0.032)、手术时间(x2=6.137,P=0.014)、年龄(x2=6.798,P=0.008)、抑酸药物使用(x2=3.876,P=0.048)是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引发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有很多,重视术前评估,加强术前准备,缩短手术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等措施有助于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作者:王春利;柴素梅;李天春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血流细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为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2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及11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血培养采血当日CRP和PCT测定结果,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血培养阳性组按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再次分组,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培养阳性组与阴性组间CRP、PCT的比较,阳性组内CRP、PCT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112例血培养阴性患者与12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其CRP阳性率分别为97.3%和100.0%,PCT阳性率分别为31.3%和100.0%;血培养阳性组CRP测定值为18.9~217 mg/L,显著高于血培养阴性组测定值3.5~138.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组PCT测定值0.21~100 ng/ml亦显著高于阴性组测定值0.02~1.76 ng/ml(P<0.01);血培养阳性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组间CRP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CT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与CRP可作为血流细菌感染的监测指标;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PCT较阳性菌血流感染的PCT值更高.

    作者:杨朵;胡梅;李莉;张曼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研究

    目的 研究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别及耐药特点,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查阅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的236例患者病历;感染性标本的采集、细菌培养与鉴定均严格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程序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WHO规定的纸片扩散法,抑菌圈直径量取及敏感、中介、耐药数据的判断根据CLSI新折点标准;检测数据处理采用WHONET 5.5软件.结果 2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3例次,主要感染部位是腹腔、呼吸道、尿路、皮肤黏膜及胆道,分别占23.8%、18.7%、17.9%、15.0%、12.1%;共培养出病原菌28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1株,占67.7%;革兰阳性球菌66株,占23.4%;真菌25株,占8.9%,检出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0.9%、16.3%、14.5%、11.4%、10.3%;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保持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0%敏感;MRSA检出率为54.3%;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2.0%、27.6%;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4%.结论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救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主要环节,应减少有创性医疗,实施综合性干预.以延长肝病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黄鸿燕;申建维;刘东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食管癌患者术后胸腔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 调查食管癌术后患者胸腔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2005年1月-2013年1月心胸外科14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22例与非感染组120例,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取142例食管癌术后的患者的胸水或胸腔引流管前端3 cm进行细菌培养,并详细记录细菌培养结果,前瞻性研究食管癌术后胸腔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14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胸腔感染22例,感染率为15.49%,检出病原菌18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各占22.22%,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褪色沙雷菌各占11.11%;经x2检验,胸腔感染与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胸引管留置时间均有显著关系(P<0.001、0.025、0.035、0.022);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使用抗菌药物等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操作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是影响食管癌术后胸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食管癌术后患者胸腔感染与手术操作时间、胸引管留置时间关联密切,手术时间、胸引管留置时间越长,发生胸腔感染的机会就越大,应制定有效预防措施,降低食管癌术后胸腔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侯量;朱佳龙;魏育涛;张庆红;姚咏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与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ICU分离的24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监测,并统计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临床分离的243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88.5%,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为8.0%,其次依次为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17.6%、22.9%、24.5%、32.5%、36.4%、36.7%;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44.0%和41.9%.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应重视耐药菌株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任红贤;李海玲;娄云鹏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的疗效观察

    目的 淋巴结核的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通过观察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的临床疗效,为淋巴结核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确诊的110例颈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4例、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进行治疗,同时治疗组外敷狼毒巴布剂,对照组外敷普通巴布剂,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6个月的治疗后,110例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100.0%,总治愈率为95.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3、6个月后治疗组淋巴结缩小率分别为66.67%、81.48%、94.44%,对照组缩小率分别为35.71%、64.29%、82.14%,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局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作者:朱敏;尹良胜;金春;邱美华;周敏;王静;蔡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提高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179例阿尔滋海默病住院患者,采用相关因素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生医院感染57例,感染部位分别为呼吸道35例占61.40%,尿路7例占12.28%,胃肠道7例占12.28%,皮肤软组织4例占7.02%,其他4例占7.02%;合并低白蛋白血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高龄、合并糖尿病、使用导尿管、住院时间长、吞咽障碍、合并脑梗死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有效对症治疗后,51例症状明显改善,死亡6例,病死率为10.53%.结论 阿尔滋海默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易感因素多,应避免侵入性治疗,针对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文广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与对策

    目的 了解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4年1月-2012年3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职业暴露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暴露后跟踪档案.结果 共发生职业暴露70人,科室分布:手术室35人占50.oo%,病房29人占41.43%,急诊3人占4.29%,口腔科2人占2.86%,检验科1人占1.43%;暴露种类:锐器伤58人占82.86%,黏膜暴露7人占10.00%,其他5人占7.14%;暴露主要的原因:针头、刀片等划伤55人占78.57%,处理医疗废物8人占11.43%,小器械操作5人占7.14%,其他2人占2.86%.结论 手术室医师、护士均易发生职业暴露,报告率低,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规范操作行为、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发生锐器伤建立档案、预防用药及接种,可有效预防和控制血液性疾病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英秀;卢林正;梁琼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儿童医院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控制措施

    目的 分析儿童医院呼吸道合胞病毒(HA-RS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控制措施,为临床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防止医院内暴发流行.方法 调查2005年1月-2011年12月HA-RSV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结果 82例患儿年龄1~29月龄,中位年龄7月龄;原发病以腹泻为主,32例占39.0%,其次为婴儿肝炎综合征30例占36.6%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15例占18.3%;23例患儿占28.0%有基础疾病;临床诊断毛细支气管炎占50.0%,肺炎占36.6%和支气管炎占13.4%;HA-RSV感染全年均可发病,其中秋冬季发病63例占76.8%;8例占9.8%患儿因病情加重转入PICU,有基础疾病患儿入住PICU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基础疾病患儿(P<0.005);对确诊HA-RSV感染的患儿实施接触隔离、分组护理、减少探视、加强手卫生和环境、物品消毒等措施后,感染得到控制,71例治愈86.8%,11例好转出院13.4%,无死亡病例.结论 HA-RSV感染好发于1岁以内,尤其是3月龄以内的婴儿,以秋冬季发病为多,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有基础疾病者病情较重,人住PICU比例较高,总体预后良好;及时隔离患儿、分组护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对于控制HA-RSV感染的蔓延起着关键的作用.

    作者:蔡蓓蓓;董琳;徐月波;刘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采用脐血或外周血诊断胎儿HBV感染的临床应用评价

    目的 探讨脐血与外周血在诊断胎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应用,并分析母亲血清乙型肝炎和HBV-DNA与宫内胎儿感染的关系,为胎儿宫内感染诊断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 96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产前取静脉血,其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取脐血和外周血,检测3份血样中乙型肝炎标志物和HBV-DNA,对比新生儿脐血和外周血诊断结果,并比较不同母血指标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96例新生儿采用外周血和脐血检查,诊断为宫内感染分别为12、14例,其中有2例脐血检测出假阳性;96对母婴中母亲血清HBeAg阳性26例、阴性70例,胎儿宫内感染分别为7例和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血HBV-DNA阳性23例、阴性73例,胎儿宫内感染为7例和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脐血诊断胎儿HBV感染敏感性高,可用于临床HBV宫内感染的筛查;值得注意的是,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血HBV-DNA载量阳性可导致胎儿宫内HBV感染发生率增高.

    作者:卢红梅;葛志平;张国英;孙丽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53例血培养证实为SAU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以皮肤科、ICU及血液科为主,73.6%的患者有高热的表现;53例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23例,占43.4%;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30例,占56.6%;MRSA组和MSSA组在进行侵入性医疗操作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组未愈和死亡病例12例,占52.2%,MSSA组为3例,占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及利福平耐药率为5.3%和26.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MSSA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6.6%,对其他抗菌药物较敏感.结论 SAU菌血症预后差,病死率高,一旦怀疑血液感染应尽早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刘晓强;曾素华;黄松音;林嘉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2007-2011年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医院烧伤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对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病原菌101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7株,占62.76%,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7.93%、12.32%、7.49%、6.60%;革兰阳性菌323株,占31.8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分别占16.35%、4.24%、3.15%,真菌55株,占5.4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2.17%、1.3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34.07%、40.66%,26.37%;鲍氏不动杆菌除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广泛耐药;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仍保持敏感,耐药率<10.o%;多药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耐碳青霉烯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结论 主要病原菌多药耐药/泛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临床应予以重视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鲁海强;刘达恩;陈小婷;吴泽兵;李顺堂;唐屈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骨折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对麻醉因素所致的感染率进行总结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临床感染控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3例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例数、感染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分布以及与感染相关的手术及麻醉因素.结果 调查1823例,感染56例,感染率为3.07%;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和手术切口为主,分别占33.93%、21.43%、19.64%;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75.00%、革兰阳性菌14株占25.00%;分布多的3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0.36%、19.64%、17.86%;经x2检验,医院感染与骨折类型、切口类型、麻醉方式、手术时间、是否使用一次性过滤器和是否使用止吐药物有关(P<0.05).结论 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和麻醉特点,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作者:栾海星;林扬;林梁;高海鹰;刘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存在的问题与控制分析

    目的 分析福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CSSD)处置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硬式内镜器械集中供应的改进对策,以更好地落实卫生部硬式内镜管理规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福州市6所三甲医院241名手术室和CSSD护士进行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75.2%的手术室护士和68.2%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为初级职称;手术室护士中,63.1%为大专学历,23.5%为本科学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中,74.1%为专科学历,只有1.2%为本科学历;硬式内镜器械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后,在工作时间、专科知识和沟通协调方面较之前有所改善.结论 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医院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结构,加强专科业务培训,增加消肖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及其他科室的合作与交流,减少硬式内镜手术器械交接、分类、清洗、消毒、灭菌、保养、包装、运送及存储等方面的纰漏.

    作者:钱小芳;刘桂华;徐爱梅;念金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治疗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128例合并EB病毒感染的支原体肺炎患儿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2.31±0.27)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89±0.45)d、咳嗽消失时间(8.56±2.34)d、住院时间(14.33±1.54)d,对照组依次为(5.02±0.64)、(10.57±0.71)、(14.66±1.47)、(23.27±3.38)d,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TNF-α、CRP、IL-6、IL-8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心肌酶异常、肝功能异常、肺不张、胸腔积液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显著,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减少其他脏器损害的发生.

    作者:马春华;张霞;丁慧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基层医院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为各社区门诊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1年医院及下属的8个社区服务站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11年制定的标准判断结果,采用WHONET5.6和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2010-2011年送检的各类标本分离出的非重复菌4907株,革兰阳性菌727株占14.8%,革兰阴性菌3495株占71.2%,真菌685株占14.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葡萄球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保持高度敏感性,耐药率仅为0.5%~5.5%,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呈下降趋势,医院定期对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临床据监测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的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

    作者:杨新怀;卓超;隋洪;向蓉;徐宁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神经内科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s)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提供临床参考数据.方法 采集神经内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218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液标本,细菌培养与计数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规方法进行;菌种鉴定采用MicroScan AutoSCAN4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采用WHO指定的纸片扩散法,药敏数据统计运用WHONET 5.5软件分析.结果 218例尿路感染患者送检标本培养出24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检出多,占37.3%,其次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13.3%、11.6%、11.2%、9.6%;除了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外,其他病原菌对临床抗菌药物均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耐药性;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20株,检出率为42.6%;产ESBLs菌检出51株,检出率为43.6%.结论 神经内科医护人员应及早拔除导尿管,消除感染源,重视CAUTIs的病原学检查,参照药敏结果规范用药,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有效控制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程晓玲;黄宏耀;程伟;吴磊;黄豫军;李婉秋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轮换库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十堰市妇幼保健院作为一所外包社会化洗涤污染织物的三级甲等医院,每天需要更换、收集、运转大量的污染织物.这些可重复使用的织物常被污染,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加强污染织物收集、运转、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或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谢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的改进

    目的 通过对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的改进,以提高供应室日常工作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方法 通过研究他人的先进经验,反思目前在建筑布局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且设法改进.结果 短期内利用现有条件,优化布局,达到提高效率和安全的目的;长期通过改造和重建,创造一个相对完善的建筑结构与布局,从根本上解决现存的布局不当问题.结论 希望通过科学有效的改造使供应室在安全性、易用性、工作效率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为医院供应室的现代化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实现为医院提供优质医疗用品、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服务的初衷.

    作者:曹静;温丽红;扈玥;童玉平;周新频;龚国花;崔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 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识度调查

    目的 调查某省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知度,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选拔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省各市、州、县医院进行调查,发放调查表,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全省47所医院,有139名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正高或副高职称的占46.76%;有82.02%认为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对任职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的工龄条件,其中48.20%的管理者认为应具备5~10年工龄,41.01%的管理者认为工龄应具备2~5年,业务能力及管理能力被认为是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应具备的重要的工作能力,分别占33.13%及27.50%;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被认为可由多种专业背景的人员担任,其中临床医学占24.02%,预防医学占22.59%.结论 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任职条件认知度较高,医院管理者对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任职条件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的选拔.

    作者:王燕;齐海燕;赵小莲;张俭;张浩军;杨菊兰;蔡玲;周垚;张映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