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秀;卢林正;梁琼
目的 了解肿瘤专科医院介入手术、乳腺、甲状腺3种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达到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方法 从2011年6月-2012年6月出院病历中随机抽取303份患者病历,对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使用、疗程等进行合理性分析.结果 303例患者中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共99例,预防用药率为32.67%;98例为静脉滴注给药;使用排名前3位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哌拉西林/舒巴坦、萘夫西林、头孢唑林,使用率分别为19.19%、18.18%、11.11%;19例术前30 min~2 h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平均用药3.3 d;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一用药为主,共85例,占85.86%,二联用药12例,占12.12%,三联用药2例,占2.02%.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使用率偏高、用药起点高、用药时间过长、重复给药等问题,应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作者:徐艳艳;郭小红;冯平;姚敏;顾海娟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菌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53例血培养证实为SAU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以皮肤科、ICU及血液科为主,73.6%的患者有高热的表现;53例患者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23例,占43.4%;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30例,占56.6%;MRSA组和MSSA组在进行侵入性医疗操作次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组未愈和死亡病例12例,占52.2%,MSSA组为3例,占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SA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及利福平耐药率为5.3%和26.1%,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MSSA对青霉素耐药率为96.6%,对其他抗菌药物较敏感.结论 SAU菌血症预后差,病死率高,一旦怀疑血液感染应尽早做血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刘晓强;曾素华;黄松音;林嘉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福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CSSD)处置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硬式内镜器械集中供应的改进对策,以更好地落实卫生部硬式内镜管理规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福州市6所三甲医院241名手术室和CSSD护士进行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75.2%的手术室护士和68.2%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为初级职称;手术室护士中,63.1%为大专学历,23.5%为本科学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中,74.1%为专科学历,只有1.2%为本科学历;硬式内镜器械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后,在工作时间、专科知识和沟通协调方面较之前有所改善.结论 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医院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结构,加强专科业务培训,增加消肖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及其他科室的合作与交流,减少硬式内镜手术器械交接、分类、清洗、消毒、灭菌、保养、包装、运送及存储等方面的纰漏.
作者:钱小芳;刘桂华;徐爱梅;念金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腹腔感染的病原菌特征,为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根据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送检的腹腔穿刺或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标本,回顾性分析242例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原学特点.结果 医院获得性腹腔感染134例,其中混合感染52例,占38.8%;社区获得性感染108例,其中混合感染27例,占25.0%,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混合感染的比例高于社区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医院获得性还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大肠埃希菌均是分离率高的病原菌;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检出49株占24.0%,社区获得性感染菌患者检出19株占13.4%,非发酵菌的分离率医院获得性感染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获得性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奇异变形菌的产超广谱p-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81.8%,高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的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与社区获得性感染菌株分布及病原菌耐药性有所不同,临床治疗腹腔感染应充分考虑感染的种类并结合相关监测数据进行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陈荣;陈昱昊;杨继勇;王磊利;孙光伟;罗燕萍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128例合并EB病毒感染的支原体肺炎患儿按分层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3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65例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静脉滴注治疗.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2.31±0.27)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6.89±0.45)d、咳嗽消失时间(8.56±2.34)d、住院时间(14.33±1.54)d,对照组依次为(5.02±0.64)、(10.57±0.71)、(14.66±1.47)、(23.27±3.38)d,观察组治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血清TNF-α、CRP、IL-6、IL-8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出现心肌酶异常、肝功能异常、肺不张、胸腔积液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甲强龙对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显著,缩短症状缓解时间,减少其他脏器损害的发生.
作者:马春华;张霞;丁慧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对策,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2月专科医院460例精神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医院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高龄(>60岁)、有多种基本疾病(≥2种)、药物不良反应、住院时间长(>50 d)、病程长(>10年)、侵入性操作是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且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61.9%);其中年龄、药物不良反应>2种基础疾病、侵人性操作是基层精神病专科医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因素.结论 精神病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复杂,加上封闭式管理、自理能力低、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均会诱发医院感染发生,临床上要加强宣教,对症治疗,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和指导工作.
作者:孙荣跃;丁瑛;陈伟青;王晓青;张乐青;张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疾病诊疗中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分型试剂盒(HybriMax)对21种HPV基因型别进行分型检测,并对各种亚型的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521例标本中共检出245例HPV阳性,21种型别的HPV均被检出,HPV感染率为47.02%;感染率高的型别是HPV16,为11.90%,低的是HPV43,为0.19%,其他型别以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58、52、6、11、18、CP8304、53、68、56、39、31、33、66、59、42、51、45、44、35;其中检出HPV高危基因型感染患者208例,感染率前3位的依次为16、58、52,HPV低危基因型感染患者80例,阳性率依次为6、11、42、44和43;521例HPV阳性样本中,单一型感染为140例,占26.87%,其中高危亚型105例,占20.15%,低危亚型35例,占6.72%;双重感染共为68例,占13.05%;多重感染(低、高危两型及两型以上)共为37例,占7.10%.结论 该地区人群中存在较高的HPV感染率,进行HPV基因分型筛查对宫颈疾病早期发现、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正国;贺庆伟;杨玉林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供应科因经常与具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接触,发生职业损伤和暴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性较大,做好供应科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十分必要.1 建立科室质控小组和安全管理小组严格遵守《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制度规范,在科主任领导下工作,成立质控组、感控组、安全管理组.
作者:杨立霞;赵春燕;王运平;姚波;郭海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血清中的自身免疫抗体,提高对临床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HBV相关疾病243例、AIH68例、PBC 25例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M2)、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肝细胞溶质抗原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同时以6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应用生化法分别检测各组ANA阳性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胆汁酸(TBA)水平.结果 HBV组ANA、SMA、AMA M2、LKM-1、LC-1、SLA/LP阳性率分别为21.8%、5.3%、0.4%、0、0、0;AIH组阳性率分别为82.3%、64.3%、4.4%、17.6%、4.4%、2.9%;PBC组阳性率分别为76.0%、0、68.0%、0、0、0;HBV组ANA以低滴度(1∶100)为主,占83.0%,AIH组和PBC组以高滴度(≥1∶320)为主,分别占94.6%、94.7%;ANA高滴度组血清ALT、AST、ALP、TBA水平明显高于低滴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IH、PBC组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随着ANA滴度的升高,肝功能损害明显严重,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
作者:朱静;沈伟峰;张黎霞;丁韧烨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2011年19 0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共发生医院感染325例、332例次,感染率1.71%、例次感染率1.74%;内科医院感染率高,为3.01~4.40%;全年中一季度全院的医院感染率高,为2.03%;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46.6%~64.7%.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和重点人群加强监控和管理,并针对流行规律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何冰;高献芳;王凤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方式对预防产科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为留置导尿患者预防尿路感染寻找佳护理措施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 月-2012年4月在产科分娩的98例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试验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结果 试验组置管后第14天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为44.89%,并发症发生率为9.16%,对照组分别是89.79% 、53.06%,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HAMA和SAS评分试验组分别为(8.2±2.6)分和(19.51±2.34)分,对照组分别为(20.6±2.8)分和(41.58±6.24)分,试验组心理状况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积极寻找产科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原因,实施有效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对临床预防产科患者尿道感染有积极指导作用,同时降低了患者住院期间焦虑抑郁的症状.
作者:唐兰梅;王霞虹;严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与手术切口感染现状,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控制切口感染.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5月某三级综合医院366例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品种、用药时间、联合用药等及发生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干预后预防用药品种选择一代头孢的比例提高了22.0%,达到86.4%(P<0.0l);干预后联合用药的比例降至12.4%,较干预前降低了50.0%(P<0.01);干预后与使用单剂预防的比例提高了7倍,达到65.0%(P<0.01);24~48h的比例下降了10.1%~6.8% (P<0.01);>48 h的不合理用药从10.6%降至0(P<0.01);干预后手术部位感染率由1.1%降至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干预后对规范的依从明显改善,手术部位感染未见增加.
作者:王湘;荣昆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十堰市妇幼保健院作为一所外包社会化洗涤污染织物的三级甲等医院,每天需要更换、收集、运转大量的污染织物.这些可重复使用的织物常被污染,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加强污染织物收集、运转、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或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谢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继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类别及耐药特点,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查阅肝硬化失代偿期继发医院感染的236例患者病历;感染性标本的采集、细菌培养与鉴定均严格按照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常规程序进行操作;药敏试验采用WHO规定的纸片扩散法,抑菌圈直径量取及敏感、中介、耐药数据的判断根据CLSI新折点标准;检测数据处理采用WHONET 5.5软件.结果 236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3例次,主要感染部位是腹腔、呼吸道、尿路、皮肤黏膜及胆道,分别占23.8%、18.7%、17.9%、15.0%、12.1%;共培养出病原菌28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1株,占67.7%;革兰阳性球菌66株,占23.4%;真菌25株,占8.9%,检出率居前5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0.9%、16.3%、14.5%、11.4%、10.3%;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仍保持敏感,革兰阳性球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严重,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100.0%敏感;MRSA检出率为54.3%;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2.0%、27.6%;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8.4%.结论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是救治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主要环节,应减少有创性医疗,实施综合性干预.以延长肝病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黄鸿燕;申建维;刘东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卡泊芬净在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患者侵入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以指导临床对糖尿病患者侵入性真菌感染的控制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6月内分泌科接受过卡泊芬净治疗的糖尿病IF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30例糖尿病IFI患者接受了卡泊芬净治疗;其中25例确诊为IFI患者,包括13例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和8例肺IFI;5例疑似糖尿病IFI患者,病原菌不明;30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25株,其中主要为假丝酵母菌属和曲霉菌属,白色假丝酵母菌14株,高达56.0%;分离标本主要来自于血液和支气管灌洗液,卡泊芬净中位疗程为(21.4±12.4)d;30例可评估患者中,痊愈12例占40.0%,显效8例占26.7%,总有效率为66.7%,进步4例;死亡6例,病死率达20.0%;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卡泊芬净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 卡泊芬净在治疗糖尿病患者IFI是安全且有效,值得进一步在临床验证使用.
作者:吴定国;周金桃;张春霞;周志鸿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7月60例腹部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选择同期60例无切口感染的腹部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病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IM)、营养状况、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术种类、手术时问、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感染组患者平均(58.12±13.89)岁、BIM(24.12±1.03)kg/m2、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46.67%、Ⅲ类手术31.67%、手术时间(165.02±22.67)min、住院时间(19.23±4.45)d等高于无感染组(49.67±12.67)岁、(22.97±0.98)kg/m2、20.00%、13.33%、(98.90±20.64) min、(14.68±3.56)d,白蛋白水平(32.12±2.78)g/L低于于无医院感染组(35.87±2.9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两组切口长度、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复杂,实施针对性措施避免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学明;黄国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5年鲍氏不动杆菌(ABA)主动外排基因分布变迁及耐药性,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出的162株ABA,采用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多重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检测21个主动外排基因.结果 162株ABA中多药耐药菌(MDR)占80.9%,除cmlA5外,其余20个外排泵基因均有阳性携带株;外排系统在MDR及相对敏感菌株中均有分布,部分外排泵基因在MDR中的分布明显高于相对敏感株(P<0.05);外排泵基因MATE 36_127、ABC 2_694、adeA、adeB、adeC、adeR、adeS及qacEdelta1在MDR中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一株菌同时携带多个外排泵家族,优势外排基因各年度情况不尽相同.结论 临床分离的ABA耐药情况严峻,主动外排基因分布广泛,外排泵基因型的变化与耐药表型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关系.
作者:金萍;肖克林;吴丽娟;熊礼宽;卢月梅;吴劲松;招悦;刘纯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肿瘤医院患者痰液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性,为PAE感染的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NET 5.4软件回顾性分析肿瘤专科医院2007-2011年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结果 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2007-2011年的分离率分别为15.5%、8.8%、13.6%、7.7%和7.4%;科室分布以放射治疗科多,占37.7%,其次是ICU和化疗病房,分别占22.4%和11.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头孢曲松耐药率极高,5年中,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均于2009年耐药性达到高,后逐渐下降,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则呈波动显现,但在2010年有明显下降.结论及时监控和掌握肿瘤患者痰液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莉;崔巍;徐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淋巴结核的治疗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通过观察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的临床疗效,为淋巴结核的治疗提供新方法.方法 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确诊的110例颈淋巴结核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4例、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进行治疗,同时治疗组外敷狼毒巴布剂,对照组外敷普通巴布剂,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6个月的治疗后,110例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100.0%,总治愈率为95.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3、6个月后治疗组淋巴结缩小率分别为66.67%、81.48%、94.44%,对照组缩小率分别为35.71%、64.29%、82.14%,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局部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作者:朱敏;尹良胜;金春;邱美华;周敏;王静;蔡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针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进行调查监控,为有效预防和治疗RICU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RICU收治的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349例为观察对象,将89例VAP患者进行一般流行病学分析及耐药性检查,对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9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9株占73.4%,革兰阳性球菌23株占24.5%,真菌2株占2.1%,检出率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2.3%、19.1%、19.1%、12.8%、11.7%;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和哌拉西林完全耐药,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5.0%,对头孢噻肟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0%、20.0%、12.0%和9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1.288,OR=1.843)、通气时间(β=1.420,OR=3.634)、休克(β=1.404,OR=2.232)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临床病原菌特点、耐药性分析结果及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防治RICU VAP的发生和发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冯学仁;李晓勇;崔恩海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