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兰梅;王霞虹;严丽
目的 分析医院儿科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减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机械通气、导尿管置管、使用广谱抗菌药物≥14d和气管插管或切开;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2009-2011年由7.7%上升至17.5%;对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高,分别为100.0%和97.5%;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呈多药耐药.结论 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严格遵守侵入性操作的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儿科病房内环境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可有效减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卢彦;宋承东;黄兴楚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护理专业实习生在手术室实习期问无菌知识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做好带教工作,提高实习生无菌知识的认知水平.方法 于2010年和2011年137名实习生在轮转实习结束前采用问卷方式进行无菌知识知晓率调查,内容包括入室着装、手卫生和手术室的物流管理等10大项、40余小项,正确答案>85分者为知晓,60~84分为部分知晓,<60分为不知晓,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137名实习生总知晓率为87.6%,两年的知晓率分别为84.3%和90.3%,部分知晓率分别为15.7%和9.7%(x2=1.12,P>0.05);知晓率较高的项目有入室着装要求、手卫生要求和手术室的物流管理要求,知晓率分别为94.9%、92.0%和90.5%;对洁净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等级分类以及与接纳手术类别的关系概念较模糊,对接台手术无菌处理的细节常易忽视,手术中器械、物品的准备和传递过程中无菌意识不牢固.结论 改进带教方法,完善带教程序,通过培训、操作、纠错、再理解,加深实习生对无菌知识的领会,增加感性认识.
作者:张水英;沈郁;钱小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脐血与外周血在诊断胎儿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应用,并分析母亲血清乙型肝炎和HBV-DNA与宫内胎儿感染的关系,为胎儿宫内感染诊断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 96例慢性乙型肝炎孕妇产前取静脉血,其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取脐血和外周血,检测3份血样中乙型肝炎标志物和HBV-DNA,对比新生儿脐血和外周血诊断结果,并比较不同母血指标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结果 96例新生儿采用外周血和脐血检查,诊断为宫内感染分别为12、14例,其中有2例脐血检测出假阳性;96对母婴中母亲血清HBeAg阳性26例、阴性70例,胎儿宫内感染分别为7例和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血HBV-DNA阳性23例、阴性73例,胎儿宫内感染为7例和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脐血诊断胎儿HBV感染敏感性高,可用于临床HBV宫内感染的筛查;值得注意的是,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血HBV-DNA载量阳性可导致胎儿宫内HBV感染发生率增高.
作者:卢红梅;葛志平;张国英;孙丽洲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针对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进行调查监控,为有效预防和治疗RICU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RICU收治的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349例为观察对象,将89例VAP患者进行一般流行病学分析及耐药性检查,对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94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9株占73.4%,革兰阳性球菌23株占24.5%,真菌2株占2.1%,检出率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2.3%、19.1%、19.1%、12.8%、11.7%;革兰阳性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西丁和哌拉西林完全耐药,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85.0%,对头孢噻肟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哌拉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5.0%、20.0%、12.0%和9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1.288,OR=1.843)、通气时间(β=1.420,OR=3.634)、休克(β=1.404,OR=2.232)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临床病原菌特点、耐药性分析结果及VAP发生的危险因素,能够有效防治RICU VAP的发生和发展,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冯学仁;李晓勇;崔恩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肺部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肺部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药物的选择.方法 采用VITEK系统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假丝酵母菌属菌种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对上述分离出的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从痰标本中分离出1533株假丝酵母菌属菌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1022株、光滑假丝酵母菌270株、热带假丝酵母菌174株、克柔假丝酵母菌53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7株、其他菌株7株,分别占66.7%、17.6%、11.4%、3.5%、0.5%、0.5%,2009、2010年和2011年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占76.8%、62.2%和66.3%;假丝酵母菌属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0.5%、0.3%、5.9%、8.9%和3.2%,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上述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0.1%、0.1%、2.2%、3.2%和1.5%,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的耐药率分别为1.2%、0.8%、13.3%、20.4%和6.6%.结论 临床治疗肺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时,应考虑到目前白色假丝酵母菌仍旧是临床常见的致病病原体,但是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假丝酵母菌属对三唑类药物存在耐药,其中伊曲康唑耐药率高,三唑类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耐药;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三唑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白色假丝酵母菌,应慎重选择用药.
作者:綦颖;刘颖;夏国光;戴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福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CSSD)处置后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硬式内镜器械集中供应的改进对策,以更好地落实卫生部硬式内镜管理规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福州市6所三甲医院241名手术室和CSSD护士进行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存在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 75.2%的手术室护士和68.2%的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为初级职称;手术室护士中,63.1%为大专学历,23.5%为本科学历;消毒供应中心护士中,74.1%为专科学历,只有1.2%为本科学历;硬式内镜器械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后,在工作时间、专科知识和沟通协调方面较之前有所改善.结论 硬式内镜集中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后,医院应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结构,加强专科业务培训,增加消肖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及其他科室的合作与交流,减少硬式内镜手术器械交接、分类、清洗、消毒、灭菌、保养、包装、运送及存储等方面的纰漏.
作者:钱小芳;刘桂华;徐爱梅;念金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观察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CSSD)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表面形成黑色污渍的原因,并找出降低黑污形成的相关控制方法,从而确保铜材质手术器械的使用时清洁质量合格.方法 对360件铜材质器械按性能及工艺构造分为A、B、C3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在每次完成操作程序后检查器械表面及管腔内面的清洁程度.结果 铜材质器械在CSSD的常规再处理流程中器械表面常会有一定程度的黑污形成,有黑污器械率达53.33%;新器械直接进入清洗消毒灭菌流程后表面也会生成黑色污渍,柔性器械黑污率高于实体器械,二者产生器械的黑污率均>80.0%;处理过程中温度、湿度及操作方法的不同所引起器械表面黑污程度也有区别,高温高湿易引起铜材质表面氧化;在同样清洗消毒灭菌过程,铜材质器械中柔性器械的黑污程度比实体器械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器械制造工艺影响其表面清洁度,管腔器械内面表面氧化程度比管腔外表面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铜材质手术器械的材质特点决定其易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在清洗消毒灭菌过程中,控制处理过程的温度、湿度可以降低该类器械的氧化反应,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作者:俞丽云;周霞;应瑶芸;朱赛君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通过调查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对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相关知识认知及处置行为状况,了解目前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期能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置行为,加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方法 选择2012年5月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并完成调查共1393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处置行为及相关知识的认知、处置方式的信息来源、接受医护人员关于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贴正确处置的宣教告知状况等.结果 >84.4%的患者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认知缺乏,83.9%患者感染性医疗废弃棉球及输液胶贴处置行为不当,82.8%患者未接受到医护人员正确处置方式的信息告知及宣教.结论 需重视对卫生服务中心患者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宣教,规范处置行为;加强医护人员对医疗废弃物管理意识;进一步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设施;制定相关制度,细化操作流程.
作者:杨玮;范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2月接受胆道手术治疗患者于术中所取胆汁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41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23株占77.65%,革兰阳性球菌89株占21.39%,真菌4株占0.96%,排名前3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44.95%、9.62%、5.0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多见,分别占11.54%、6.9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两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9.47%、95.0%,产ESBLs酶的阳性率分别为63.64%和52.5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为100.0%;革兰阳性球菌中粪肠球菌的耐药性明显低于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00%、96.5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 胆道感染中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常见,临床治疗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或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愈率.
作者:郭爱萍;于秀娟;刘新风;王德景;郑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7月60例腹部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选择同期60例无切口感染的腹部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病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IM)、营养状况、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术种类、手术时问、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感染组患者平均(58.12±13.89)岁、BIM(24.12±1.03)kg/m2、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46.67%、Ⅲ类手术31.67%、手术时间(165.02±22.67)min、住院时间(19.23±4.45)d等高于无感染组(49.67±12.67)岁、(22.97±0.98)kg/m2、20.00%、13.33%、(98.90±20.64) min、(14.68±3.56)d,白蛋白水平(32.12±2.78)g/L低于于无医院感染组(35.87±2.9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两组切口长度、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复杂,实施针对性措施避免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学明;黄国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研究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提高阿尔滋海默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诊治水平.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179例阿尔滋海默病住院患者,采用相关因素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感染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生医院感染57例,感染部位分别为呼吸道35例占61.40%,尿路7例占12.28%,胃肠道7例占12.28%,皮肤软组织4例占7.02%,其他4例占7.02%;合并低白蛋白血症、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长期卧床、长期服用抗精神药物、高龄、合并糖尿病、使用导尿管、住院时间长、吞咽障碍、合并脑梗死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有效对症治疗后,51例症状明显改善,死亡6例,病死率为10.53%.结论 阿尔滋海默病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易感因素多,应避免侵入性治疗,针对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是治疗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文广 刊期: 2013年第22期
十堰市妇幼保健院作为一所外包社会化洗涤污染织物的三级甲等医院,每天需要更换、收集、运转大量的污染织物.这些可重复使用的织物常被污染,带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加强污染织物收集、运转、存储、运输等环节的质量控制,可有效减少或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谢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肿瘤医院患者痰液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性,为PAE感染的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WHONET 5.4软件回顾性分析肿瘤专科医院2007-2011年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及耐药性.结果 痰液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2007-2011年的分离率分别为15.5%、8.8%、13.6%、7.7%和7.4%;科室分布以放射治疗科多,占37.7%,其次是ICU和化疗病房,分别占22.4%和11.1%;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头孢曲松耐药率极高,5年中,亚胺培南、妥布霉素、头孢吡肟、庆大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均于2009年耐药性达到高,后逐渐下降,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则呈波动显现,但在2010年有明显下降.结论及时监控和掌握肿瘤患者痰液中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多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莉;崔巍;徐海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流程再造”在神经外科核磁手术间对预防手术患者感染的护理应用效果的观察.方法 以“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为依据,对原有神经外科护理服务流程进行再造.结果 实施流程再造后,更新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建立全新的护理理念;患者手术当天紧张度明显降低,与麻醉医师配合满意度明显增加,降低了感染因素,促进手术室护理工作不断进步和完善,提高了护理效果.结论 在预防感染控制中运用流程再造,不仅减少了手术的感染率,提高了手术室护理服务质量、手术成功率及医患的满意度,更加有效地减轻了患者对手术产生的恐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作者:邢少玲;李丽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5月-2010年3月收治的552例COPD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对COPD医院感染患者病历资料进行统一记录、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52例COPD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1例,感染率49.1%;单因素分析发现,住院时间、营养状况、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泌尿道插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2周、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使用糖皮质激素及行泌尿道插管是影响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根据影响COPD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尽量缩短住院时间、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雾化吸入及留置导管无菌操作,以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建玲;雷琰;杜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医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年龄60~90岁行疝修补术的腹股沟嵌顿疝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疝气类型、是否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是否有长期吸烟史及手术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 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为35.14%,明显高于无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生率的10.53%;长期吸烟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率为44.23%,明显高于无长期吸烟史患者的12.20%;传统手术方式术后肺部感染率为41.54%,明显高于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肺部感染率的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方式、改善患者呼吸状况以及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方案可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利于发生肺部感染后的恢复.
作者:吴德莉;黄维梅;陈国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两所三甲综合性医院临床分离的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采用K-B纸片法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编码基因gyrA、parC和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aac(6')-Ⅰ bcr、qnrA、qnrB、qnrS、qepA基因进行检测,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作BLAST对比分析.结果 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检出拓普异构酶ⅡA亚单位编码基因,gyrA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第83位密码子TCC→ATC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S→I),第87位密码子GAC→GGC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D→G),且23株菌株均出现拓普异构酶ⅣC亚单位编码基因parC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第80位密码子AGC→ATC有义突变(氨基酸序列S→I);但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由可移动遗传元件可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aac(6')-Ⅰ b-cr、qnrA、qnrB、qnrS、qepA)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23株产KPC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gyrA与parC基因QRDR区的有义突变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加重了其耐药性,给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带来困难,需引起重视.
作者:高天明;冯旰珠;姚静;崔进;王良梅;赵水娣;张扬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调查分析多药耐药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相关性.方法 20株多药耐药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利福平类药物、消毒剂获得性耐药基因和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质粒等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用指标聚类法分析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相关性.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克雷伯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5.0%~100.0%,检出7种β-内酰胺编码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2种喹诺酮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利福平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消毒剂获得性耐药基因、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指标聚类分析显示KPC与ISKpn6、SHV、qacE△1与intⅠ 1、tnp315、IS26高度相关联.结论 调查多药耐药克雷伯菌携带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密切相关.
作者:邓在春;马红映;汪丽;吕丹;孙士芳;舒丽华;王卫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合并败血症患儿的病原学特点和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1年6月240例AL血培养阳性患儿病例,并回顾性分析其病原学特点、感染部位、感染相关因素、治疗及转归.结果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23.33%、表皮葡萄球菌占11.67%、肺炎克雷伯菌占10.83%;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为100.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00%;发热6h内及时经验应用抗菌药物疗效显著(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患儿败血症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AL合并败血症患儿检出的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多于革兰阳性菌,其与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密切相关,早期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作者:孔令军;郭宏卿;赵文理;何海龙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36例白血病血流感染患者,另选择36例未发生血流感染的白血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x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流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时间>30 d、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血红蛋白<30 g/L、动静脉插管、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白细胞数<4×109/L、使用皮质激素、肛周疾病等因素为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共筛选出5个高危因素,包括住院时间>30 d、动静脉插管、白细胞数<4×109/L、输血和肛周疾患.结论 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做好患者住院期间临床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入性操作,做到安全输血,以预防白血病患者血流感染.
作者:周文锦;俞康;郑翠苹;柳文强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