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志全;卓超;苏丹虹;金光耀;江广添;汤凤珍
目的 观察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并发感染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9月-2011年3月56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利用来氟米特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患者经回访均完全缓解,缓解率为100.0%;其中29例占51.8%连续4年未复发,16例占28.6%连续3年未复发,11例占19.6%连续两年未复发;使用激素治疗共56例,持续缓解时间(5.5±0.7)个月;使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共56例,持续缓解时间(9.5±0.8)个月;使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共33例,持续缓解时间(8.0±0.7)个月;使用激素+雷公藤治疗共25例,持续缓解时间(7.5±0.6)个月;使用激素+来氟米特治疗共56例,持续缓解时间(38.5±12.0)个月;使用激素+来氟米特治疗持续缓解时间明显长于其他药物治疗者.结论 来氟米特能够有效减少肾病综合征复发次数,减低感染率,延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持续缓解时间.
作者:吴金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2010年10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7例,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7例患者,男4例,年龄35~68岁,平均45岁;其中5例经治疗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年龄均>60岁且合并有肺部等基础疾病.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冯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易感因素,为临床预防血流感染和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65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7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2株占65.8%、革兰阳性菌16株占20.3%、真菌11株占13.9%;医院获得性血液感染分布前3位的科室依次是血液科、移植科、消化道肿瘤科;尚未发现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及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结论 大肠埃希菌是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抗革兰阳性菌有效;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有效;老年肿瘤患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类固醇激素,使真菌感染成为严重问题;对免疫功能低下的肿瘤患者,应尽量减少静脉置管时间,加强手卫生监管力度.
作者:翟红岩;白玉红;郭闻涛;左大鹏;刘艳风;王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医院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特殊抗菌药物的用约金额、科室分布、用药频度(DDDS)、审批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特殊抗菌药物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用量较大;头孢吡肟存在严重的超量;呼吸科与ICU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数与金额高;抗真菌药人均费用高;头孢吡肟的分级管理较差.结论 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加强对该类药物的适应证和分级管理进行干预.
作者:王长江;杜鹏飞;涂厉标;王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临床药师干预医院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3种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效果.方法 分别抽取2009年10-12月出院的3种清洁手术病例共120例(干预前)和2010年10-12月出院的3种清洁手术病例共120例(干预后),针对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经临床药师干预,清洁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在适应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时机、给药途径、溶酶选择、病历中通用名书写等各方面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的方法是可行、有 效的,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降低药物费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应用抗菌药物具有良好效果.
作者:冷萍;宋金明;时萍;曹玉;隋忠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笔者对人工配制的肝素封管液进行污染状况调查,旨在分析导致人工配制肝素封管液污染的原因.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我院16个科室的肝素封管液共16份样本.从储存条件、储存时间、使用次数进行比较,观察肝素封管液污染的原因.1.2操作方法 (1)使用无菌注射器,在无菌条件下抽取样本5 ml后,用无菌治疗巾包裹,密闭条件下送微生物实验室.
作者:孙淑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118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2例、15例次,感染率12.7%,呼吸道感染常见,尿路感染其次;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包括年龄≥75岁、术前住院≥2周、心功能Ⅲ~Ⅳ级、肾功能不全,肌酐≥221μmol/L;感染者死亡率高.结论 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医院感染率相对较高,常有多种相关因素,应采取相应措施以进一步降低感染率.
作者:林苗;章耀;杨丽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骨科患者围手术期规范应用抗菌药物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骨科手术患者580例随机分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90例,观察组Ⅰ类手术术前30~60 min,用头孢替安,静脉滴注,手术时间>3h追加一剂量;Ⅱ类手术术前、术中同Ⅰ类手术,术后静脉滴注头孢替安,1次/8h,共3次;对照组术前、术中未用药,术后应用头孢替安静脉滴注,2次/d,连续3~5 d.结果 观察组术后病率11.0%、退热时间(5.88±2.56)d、切口感染2.8%与对照组的12.1%、(5.65±2.67)d、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15.18±6.56)d,短于对照组的(19.89±7.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患者术前应用单剂、术后短时问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模式,值得临床使用.
作者:桂枫;胡定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医院监测控制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离的15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进行同顾分析,并记录其感染部位、标本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头孢菌素有较高的耐药性,1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率高为90.4%,其他是亚胺培南为87.2%、氨曲南为69.2%等.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可引起多部位感染,其对常用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应引起临床与实验人员的重视,临床用药应以药敏试验结果为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蒋敦松;陆一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预防接种门诊的感染控制工作,相对于医院有其特殊性,需要落实以下措施.1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接诊的人群不同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首先,大部分来门诊预防接种的是健康的儿童及其家长;其次,其中不排除传染病带菌者或隐形感染者,但其发现和甄别却非常困难;再者,儿童免疫功能不够健全,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感染.一旦发生接种对象感染事件,影响巨大.为搞好感染控制,应成立感染控制组织,建立单位-职能科室-门诊三级管理机制,门诊成立感染控制工作小组,制定感染控制规章制度,使感染控制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作者:江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0年12月行开颅术后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颅内感染47例,感染率为13.0%;危险因素主要与开放性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颅内置管引流、手术持续时间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无菌观念不强有关.结论 正确处理伤口,缩短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加强患者全身营养支持,是有效预防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小贞;张灵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对临床标本分离的36339株病原菌进行分析,掌握住院患者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的菌株,分析其分布及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结果 近5年病原菌检出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革兰阳性菌中检出率高,占10.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呈逐渐增高趋势;铜绿假单胞菌在革兰阴性菌中检出率高,占13.4%,产ESBLs大肠埃希菌呈现增高趋势.结论 检出的病原菌是医院患者常见的病原菌,MRSA及产ESBLS大肠埃希菌呈现逐渐升高,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刘娟;张坚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分布,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WalkAway 96 PLUS自动化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4月临床分离的12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耐药率及分布.结果 收集的12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对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6.8%、30.6%、12.1%和9.7%;124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科室分布主要为重症监护病房占70.2%;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标本占89.5%.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重症监护病房痰液标本中常见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临床上应根据约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魏绪廷;孙启英;刘广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广州地区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9所三甲医院和1所二甲医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连续分离的引起医院感染作重复首次分离株,采用K-B法检测2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大肠埃希菌4670株,肺炎克雷伯菌2801株,分别占医院感染菌株的14.2%和8.5%,ESBLs阳性率分别为45.7%和41.1%;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在尿标本高占43.1%,其次是呼吸道标本占18.5%、伤口脓液及分泌物占14.6%、血液占10.2%等;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在呼吸道标本高占60.0%,其次是尿液占15.2%、伤口脓被及分泌物占8.8%、血液占7.6%等;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低为0.5%~1.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为4.8%和6.2%,对氟喹诺酮类在34.8%~70.2%;ESBLs阳性菌株对各检测药物耐药性均高于ESBLs阴性菌株.结论 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保持高活性,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和阿米卡星耐受性低,须加强对地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播散.
作者:植志全;卓超;苏丹虹;金光耀;江广添;汤凤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约物.方法 使用纸片扩散法测定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痰液标本54株,占90.0%,尿液等其他标本6株,占1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低为5.0%、其次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为6,7%、环丙沙星为26.7%、头孢哌酮/舒巴坦为28.3%,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6.7%.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环丙沙星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和监测.
作者:卢丽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奴卡氏菌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1月-2011年3月医院临床标本培养结果为奴卡氏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标本中检出13株奴卡氏菌,其中星形奴卡菌4株,巴西奴卡菌3株,新奴卡菌1株,未分型奴卡氏菌5株,奴卡氏菌引起的感染依次是肺部感染占53.8%、皮肤感染占30.8%、播撤感染占15.4%.结论 奴卡菌病不仅是免疫抑制患者的条件致病菌,也可发生在有免疫力的健康者,由于症状不典型,奴卡菌病易漏诊.
作者:陈杏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探索一种小型供应室落实卫生部3项强制性管理标准的新模式,提高供应室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医疗风险.方法 制定一整套精细化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通过检查检测和临床调研无菌物品使用情况,评价精细化管理在供应室管理中的作用.结果 清洗后物品质量一次合格率>98.0%;灭菌后物品抽检细菌培养合格率、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检测合格率、压力蒸汽灭菌生物监测合格率均为100.0%;临床无菌物品过期率由原来的1.0%下降至0.2%.结论 供应室管理精细化,能有效提高工作质量,确保无菌物品质量和医疗安全.
作者:田昭鸾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与分析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选择医院2011年3月,妇产科门诊患者412例,对其处方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4%,其中常见妇产科疾病及妊娠终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80.3%及98.8%;非感染疾病用药占10.2%;联合用药占84.7%;静脉输液使用抗菌药物占97.8%;奥硝唑和甲磺酸帕珠沙星使用频率分别占42.4%和25.5%.结论 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用药指征掌握不严,用药无选择针对性,联合用药、用药途径不合理等盲目滥用现象,亟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卫生行政立法,加大处罚、监管及督查力度,同时要加强医德、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培训教育.
作者:叶高峰;焦玉冰;许也齐;夏阳;于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的重要环节,清洗质量是消毒灭菌的重要保证,彻底清洗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实现再生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至关重要.1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开展培训,对用后的再生器械应及时进行初步处理,减少微生物的繁殖与扩散,防止附着在再生器械血液、体液于结而影响清洗质量.
作者:张飞云;李莹;王敏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患者穿刺点感染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352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的穿刺点或分泌物取样做细菌培养,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352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发生穿刺点感染25例,感染率为7.10%,感染与一次穿刺成功、年龄、留置时间,贴膜更换间隔周期有显著相关性;检出病原菌共21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1.43%,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占23.81%.结论 PICC导管留置患者穿刺点感染与一次穿刺成功、年龄、留置时间、贴膜更换间隔周期密切相关,应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降低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张宇平;阮文珍 刊期: 2012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