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

张飞云;李莹;王敏芳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再生医疗器械, 清洗质量管理
摘要: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的重要环节,清洗质量是消毒灭菌的重要保证,彻底清洗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实现再生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至关重要.1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开展培训,对用后的再生器械应及时进行初步处理,减少微生物的繁殖与扩散,防止附着在再生器械血液、体液于结而影响清洗质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病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约物.方法 使用纸片扩散法测定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60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中,痰液标本54株,占90.0%,尿液等其他标本6株,占10.0%;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低为5.0%、其次为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为6,7%、环丙沙星为26.7%、头孢哌酮/舒巴坦为28.3%,而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6.7%.结论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环丙沙星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的检测和监测.

    作者:卢丽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13例患者奴卡氏菌感染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奴卡氏菌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年1月-2011年3月医院临床标本培养结果为奴卡氏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标本中检出13株奴卡氏菌,其中星形奴卡菌4株,巴西奴卡菌3株,新奴卡菌1株,未分型奴卡氏菌5株,奴卡氏菌引起的感染依次是肺部感染占53.8%、皮肤感染占30.8%、播撤感染占15.4%.结论 奴卡菌病不仅是免疫抑制患者的条件致病菌,也可发生在有免疫力的健康者,由于症状不典型,奴卡菌病易漏诊.

    作者:陈杏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的发生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药物敏感性试验以ATB仪器检测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PCR技术扩增大肠埃希菌中的qnr基因.结果 qnr阳性菌株对所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qnr阴性菌株;PCR检测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中qnr基因的检出率为24.0%;PCR阳性扩增产物DNA测序结果显示,产qnrB-4基因和qnrS-1基因菌株分别为35、7株,未检测到qnrA和qnrC基因;42株产qnr基因的菌株中,95.0%为产ESBLs菌株.结论 产qnr基因菌株在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已较为普遍,且绝大多数为多药耐药株,临床应重视此类菌株的出现.

    作者:郭美丽;潘孝勇;曾松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7例患者临床分析

    2010年10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7例,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7例患者,男4例,年龄35~68岁,平均45岁;其中5例经治疗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年龄均>60岁且合并有肺部等基础疾病.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冯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127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医院近两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特点、分布状况及耐药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各种送检标本中培养鉴定的127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计算标本构成比、科室分离率,并统计分析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同时检出的微生物,分析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的药敏结果.结果 综合ICU、神经外科、血液内科及呼吸内科等分离出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占全院检出率的79.6%;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和支气管灌洗液,占总数的88.2%;绝大部分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单一感染,混合或多重感染只占7.9%;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率较高,均>90.0%,可用于临床经验性治疗.结论 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感染,因其耐药性高而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及早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才能有效控制该菌引起的感染.

    作者:王宏伟;李霞;许俊华;辛莉莉;贾红岩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慎独”教育在医院感染工作中的重要性

    医院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而且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增加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慎独”是指在没有人监督约束的情况下,严格按照道德原则、规范和要求想问题、办事情.

    作者:魏洁;魏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笔者通过多年病房管理,对医院感染及预防控制的认识总结如下.1 加强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病区建立医院感染小组,护士长任组长.负责贯彻执行各项规定、监管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质量考评标准.每月定期检查、考核、量化评分,对监测不合格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奖罚制度.

    作者:刘慧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牙龈炎冲洗器在防治肿瘤泵注化疗致口腔炎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牙龈炎冲洗器对恶性肿瘤患者泵注化疗所致口腔炎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80例行泵注化疗的肿瘤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使用牙龈冲洗器,对照组39例,使用复方氯己定漱口,观察两组口腔炎发生率、口腔炎的构成、愈合所需的时间.结果 观察组口腔炎发生率为2.44%,愈合所需时间为3d;对照组口腔炎发生率为15.38%,口腔炎愈合所需时间波动于3~14 d,平均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龈炎冲洗器对防治肿瘤泵注化疗所致口腔炎疗效显著.

    作者:陈梅;蔡燕琴;杜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武汉市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武汉市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RV)的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6月龄~2岁患儿资料5904例,对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粪便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RV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年间住院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为25.9%,其中2008-2010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6.5%、20.8%和29.8%;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高峰为9-12月份,占阳性总数的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在武汉市住院婴幼儿中较普遍,是引起6月龄~2岁婴幼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新生儿RV感染情况不容忽视,RV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及保护措施,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为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张光萍;刘秀珍;江炼;江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07-2010年柳州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探讨2007-2010年柳州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的药物敏感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支原体属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07-2010年4年支原体属的阳性分离率为41.9%、46.0%、50.0%、53.9%,支原体属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均>75.0%,为柳州地区临床首选治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结论 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张海琼;唐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伽玛刀磁共振定位皮肤灼伤与感染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伽玛刀磁共振定位中皮肤灼伤与感染的多种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单因素及非条件logistic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筛查分析与伽玛刀磁共振定位中皮肤灼伤与感染的多种危险因素.结果 2010年2月-2011年3月医院伽玛刀磁共振定位中手术治疗病例的创口感染发生率11.9%,磁共振射频能量、头钉固定处脂肪厚度、伴有糖尿病为伽玛刀磁共振定位中皮肤灼伤与与感染的重要因素.结论 伽玛刀磁共振定位能通过控制磁共振射频能量影响参数、选择合适的头钉固定处、合理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措施,降低皮肤灼伤与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峥;厉民;陈书达;周佳;郑新法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小型压力灭菌器生物监测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

    现将2010年1月-2011年5月医院使用中的几个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出现的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我院有山东新华医疗器械生产的TMQ.J型台式灭菌器5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的要求,将生物培养指示剂(自含式嗜热脂肪芽胞杆菌)置于空载的灭菌器内,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生物指示剂,挤破内含安瓿,与一支对照管均放于56℃培养箱内,48 h后,阅读结果.

    作者:郭素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白色假丝酵母菌与细菌混合生物膜的研究

    生物膜(BF)是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坏境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面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planktonic cell)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微生物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1].研究表明,人体中80%的感染涉及到BF的形成[3];根据美国国家卫生协会和疾病控制中心的调查显示,有>60%的感染与BF的形成有关[2].临床常见的BF相关感染有两种,一种是医疗材料相关性感染,即病原菌黏附于医疗材料表面如导尿管、中心静脉插管和人工心脏瓣膜等表面,形成BF而导致感染;另一种是慢性感染,微生物在人体腔道表面吸附生长而引起的感染.

    作者:高媛;刘萍;陈旭;李岩;孙淑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暴发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ICU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暴发的原因,探讨预防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 对ICU 2011年1月29日-2月10 日相继发生的4例MRSA肺部感染患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取干顶措施控制感染流行.结果 入住ICU<14 d相继有4例患者发生MRSA肺部感染,痰标本中分离到相同药敏谱的MRSA,是一起医院感染暴发;ICU环境取样检测,采集标本116份,其中阳性标本26份,阳性率22.4%;医务人员手、写字台、床间隔离布帘、床栏、床垫等标本分离到相同约敏谱MRSA;采取干预措施,将MRSA感染患者集中隔离,加强工作人员手卫生及医疗环境的清洁、消毒,有效地控制了感染流行.结论 在节假日期间 ICU管理存在疏漏,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较差,是造成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车红英;庞晓军;王小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再生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管理

    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是消毒供应中心(CSSD)工作的重要环节,清洗质量是消毒灭菌的重要保证,彻底清洗是保证灭菌成功的关键,实现再生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至关重要.1 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开展培训,对用后的再生器械应及时进行初步处理,减少微生物的繁殖与扩散,防止附着在再生器械血液、体液于结而影响清洗质量.

    作者:张飞云;李莹;王敏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探讨预防感染的措施,以降低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方法 医院2009年8月-2011年6月226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并发肺部感染,调查发生感染的原因、感染率及感染病原菌.结果 226例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16例,感染率为7.1%,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侵入性操作、术后疼痛、抗菌药物使用、合并上呼吸道疾病;发生肺部感染的16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术后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从16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共培养出致病菌1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6.3%,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占31.3%,真菌占12.5%;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侵入性操作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消除各种易感因素是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

    作者:张燕;刘欢欢;杨平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肺泡灌洗液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肺泡灌洗液中铜绿假单胞菌在病区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分析仪对细菌做鉴定和药敏试验,应用WHONET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布于神经外科、ICU、呼吸科,检出率分别为46.4%、25.0%、14.3%,各病区分离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略有差异.结论 肺泡灌洗液的主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同病区的细菌耐药特点存在差异,合理用药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作者:蒋利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 调查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患者穿刺点感染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352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的穿刺点或分泌物取样做细菌培养,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352例PICC导管留置患者发生穿刺点感染25例,感染率为7.10%,感染与一次穿刺成功、年龄、留置时间,贴膜更换间隔周期有显著相关性;检出病原菌共21株,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占71.43%,其次为革兰阴性杆菌,占23.81%.结论 PICC导管留置患者穿刺点感染与一次穿刺成功、年龄、留置时间、贴膜更换间隔周期密切相关,应积极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降低PICC导管穿刺点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张宇平;阮文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0年12月行开颅术后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颅内感染47例,感染率为13.0%;危险因素主要与开放性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颅内置管引流、手术持续时间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无菌观念不强有关.结论 正确处理伤口,缩短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加强患者全身营养支持,是有效预防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小贞;张灵绯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3年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应对措施

    目的 了解医院近3年来5种主要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07-2009年5种主要病原菌分离株数量均不断上升,3年大肠埃希菌由588株上升至690株、肺炎克雷伯菌由157株上升至271株、铜绿假单胞菌由195株上升至537株、鲍氏不动杆菌由36株上升至3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由374株上升至505株,5种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数>50.0%.结论 医院常见病原菌耐药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针对病原菌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作者:刘行超;曾桂芬;费燕楠;陶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