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与对策

陈小贞;张灵绯

关键词:开颅手术, 颅内感染, 相关因素, 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0年12月行开颅术后3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生颅内感染47例,感染率为13.0%;危险因素主要与开放性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颅内置管引流、手术持续时间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无菌观念不强有关.结论 正确处理伤口,缩短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加强患者全身营养支持,是有效预防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3年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应对措施

    目的 了解医院近3年来5种主要病原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07-2009年5种主要病原菌分离株数量均不断上升,3年大肠埃希菌由588株上升至690株、肺炎克雷伯菌由157株上升至271株、铜绿假单胞菌由195株上升至537株、鲍氏不动杆菌由36株上升至32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由374株上升至505株,5种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数>50.0%.结论 医院常见病原菌耐药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针对病原菌的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作者:刘行超;曾桂芬;费燕楠;陶丽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护士长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笔者通过多年病房管理,对医院感染及预防控制的认识总结如下.1 加强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病区建立医院感染小组,护士长任组长.负责贯彻执行各项规定、监管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制定护理质量考评标准.每月定期检查、考核、量化评分,对监测不合格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制定奖罚制度.

    作者:刘慧琴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预防接种门诊感染控制的探讨

    预防接种门诊的感染控制工作,相对于医院有其特殊性,需要落实以下措施.1健全管理体系完善管理制度预防接种门诊接诊的人群不同于到医院就诊的患者.首先,大部分来门诊预防接种的是健康的儿童及其家长;其次,其中不排除传染病带菌者或隐形感染者,但其发现和甄别却非常困难;再者,儿童免疫功能不够健全,容易受到传染性疾病的感染.一旦发生接种对象感染事件,影响巨大.为搞好感染控制,应成立感染控制组织,建立单位-职能科室-门诊三级管理机制,门诊成立感染控制工作小组,制定感染控制规章制度,使感染控制工作规范化、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作者:江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7例患者临床分析

    2010年10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7例,现将临床分析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7例患者,男4例,年龄35~68岁,平均45岁;其中5例经治疗达到出院标准出院;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年龄均>60岁且合并有肺部等基础疾病.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冯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

    目的 探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2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5例,其中急性眼内炎2例,迟发性眼内炎3例,均发生于薄壁滤过泡患者;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有危险因素、局部因素及其他因素.结论 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控制丝裂霉素C的使用、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重视健康教育,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作者:杨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武汉市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武汉市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RV)的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6月龄~2岁患儿资料5904例,对感染轮状病毒的患儿粪便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进行RV检测,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住院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相关因素,进一步采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感染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年间住院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为25.9%,其中2008-2010年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6.5%、20.8%和29.8%;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其高峰为9-12月份,占阳性总数的62.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在武汉市住院婴幼儿中较普遍,是引起6月龄~2岁婴幼儿病毒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新生儿RV感染情况不容忽视,RV腹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在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及保护措施,走廊加床、母乳喂养、呼吸道疾病、住院时间、基础疾病为婴幼儿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张光萍;刘秀珍;江炼;江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清洁手术围术期及术后抗菌药物应用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兰州市某医院围手术期及术后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查阅相关病历,片填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表.结果 清洁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8%,围手术期给药时机符合规范的占94.1%;使用频率位居前3 位的抗菌药物分别是氨氯西林占21.6%、头孢硫脒占16.7%和头孢噻肟占11.8%.结论 清洁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执行情况较好,且部分清洁手术已做到术前、术后均不使用抗菌药物,部分预防性抗菌药物选药种类符合规范,但存在选药级别过高和预防用药指征不明确等问题.

    作者:李晓凤;滕铁楠;李静;高峻;卡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ICU感染患者血培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ICU感染患者血培养标本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病原菌采用VITEK-32金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K-B纸片扩散法相结合,应用WHONET5.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检测结果.结果 1632例血培养阳性237例,检出病原菌256株,检出阳性率为14.5%;其中革兰阳性菌110株占43.0%,革兰阴性菌86株占33.6%,真菌60株占23.4%,革兰阳性菌以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革兰阴性菌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中除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外,其他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均较敏感,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常用抗真菌药均较敏感.结论 医院ICU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范围比较广,耐药性差异较大,对血培养分离株进行早期监测和耐药性分析非常必要,可为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新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马小琴;沈晓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保洁员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病区保洁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执行情况,针对现状采取干预措施以提高职业安全防护能力及保洁质量.方法 抽取病区保洁员40名,通过内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保洁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掌握、执行情况,对培训、管理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保洁员的系统培训及督查考核,规范保洁员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知识的知晓率、执行率和职业安全防护能力,从而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的发生,被调查的病区保洁员相关项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严格的监管,使保洁员真正认识到其工作质量与医院环境、医院感染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从而认真执行各项制度及要求.

    作者:陆美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HIV1/2抗体与P24抗原联合检测的意义研究

    目的 研究HIV1/2抗体与P24抗原联合检测对临床诊断的影响.方法 自2006年1月-2011年3月分别收集ELISA法检测HIV1/2抗体吸光度(OD值)为临界值及大于等于阳性对照的患者血清33、29份,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联合检测HIV1/2抗体与P24抗原(HIVCOM).追踪患者免疫印迹HIV确证试验结果,研究HIV1/2抗体与P24抗原联合检测对临床诊断的影响.结果 33例临界值吸光度患者中27例HIV1/2抗体与P24抗原阳性,6例阴性,29例大于等于阳性对照值吸光度的患者中28例阳性,1例阴性,免疫印迹HIV确证试验的检测结果与联合检测HIV1/2抗体及P24抗原结果一致.结论 HIV1/2抗体与P24抗原联合检测较ELISA法能够更早更准确的发现HIV感染,对临床的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作者:任丽娟;郑文亮;毛淑清;周明君;艾根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状况,为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 2010年临床标本检出多药耐药菌的住院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 医院感染例次感染率为20.4%,2009、2010年例次感染率分别为22.4%和18.8%;以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科室分布多的为ICU.结论 多药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危险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春梅;钟晓祝;杨金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临床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7-2009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细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分离出常见革兰阴性杆菌250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280株,铜绿假单胞菌485株,肺炎克雷伯菌385株,鲍氏不动杆菌202株,检出率依次为51.5%、19.4%、15.4%、8.0%,其他革兰阴性杆菌153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40.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1.0%,对阿莫西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为65.3%~1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头孢吡肟的耐药率较低,均<40.0%,对替卡西林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高,为74.6%~93.5%,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17.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产ESBLs检出率为52.3%和32.9%.结论 加强临床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林洪燕;周腾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产气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产气肠杆菌在临床的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3年临床分离的138株产气肠杆菌,用K-B法检测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用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和ESBLs.结果 菌株分离多的临床科室是ICU、烧伤科、呼吸内科、泌尿外科和肝胆外科;检出率高的标本是痰液、咽拭子、血液和创面;产气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74.6%~99.3%,四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也高达53.6%,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株,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仅为8.0%和25.4%;此外,喹诺酮类药物药耐率较低,为2.9%~5.1%,氨基糖苷类药物在17.4%~48.6%,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74.6%;三维试验产ESBLs菌和产AmpC的检出率分别为22.5%和29.7%,有13株菌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结论 产气肠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之一,且耐药率日趋严重,对高危病区应完善和落实各项预防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加强对易感患者的监测.

    作者:钱晓琴;钱小毛;金海勇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对细菌学检验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9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653份痰标本设为对照组,将2010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703份痰标本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痰标本采用传统筛选方法,试验组痰标本采用改进筛选方法,观察两组标本合格率、痰培养阳性率.结果 对照组标本合格率为25.9%、试验组合格率为52.9%,两组合格率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痰培养阳性率对照组为37.9%、试验组为33.3%,两组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进痰培养标本筛选方法可提高标本合格率,不影响细菌学检验的质量.

    作者:傅石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探讨预防感染的措施,以降低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方法 医院2009年8月-2011年6月226例全身麻醉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6例并发肺部感染,调查发生感染的原因、感染率及感染病原菌.结果 226例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16例,感染率为7.1%,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侵入性操作、术后疼痛、抗菌药物使用、合并上呼吸道疾病;发生肺部感染的16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术后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从16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显示,共培养出致病菌1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6.3%,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占31.3%,真菌占12.5%;主要感染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侵入性操作各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消除各种易感因素是降低肺部感染的关键.

    作者:张燕;刘欢欢;杨平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甘露醇静脉输注方式所致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为寻求预防或减少静脉炎发生的方法,每天采用头皮针进行不同部位静脉穿刺输注甘露醇和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注甘露醇两种方法,并进行临床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入院时均表现为急性发作性腰腿痛,经腰椎X线、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50例.

    作者:李小潘;覃兴乐;黄春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手术室污染物品密闭转运车的使用与管理

    目的 解决单走廊洁净手术部术后污染物品的收集与密闭转运的问题.方法 自行设计手术室污染物品与废弃物品密闭转运车.结果 自2006年10月-2011年5月临床使用效果证明其实现了单走廊洁净手术部术后污染物品的快速收集与密闭转运;规避了单走廊洁净手术部环境污染的风险;促进了护理管理的持续改进;节省了手术运营成本,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结论 因其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经济实用,而成为单走廊洁净手术部感染控制之必备的医疗用品.

    作者:田继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

    目的 研究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医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治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医院感染部位,A组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及消化道多见,B组以呼吸道多见;住院时间及治愈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共30例,检出病原菌32株、其中A组真菌8株,肠杆菌科细菌3株、非发酵菌3株、革兰阳性球菌2株;B组真菌1株、肠杆菌科细菌7株、非发酵菌2株、革兰阳性球菌6株;A组真菌占50.0%,B组真菌占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在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治愈率中无积极意义,相反可增加真菌感染的概率.

    作者:金美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007-2010年柳州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探讨2007-2010年柳州地区女性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的药物敏感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支原体属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07-2010年4年支原体属的阳性分离率为41.9%、46.0%、50.0%、53.9%,支原体属对多西环素、交沙霉素、米诺环素的敏感性均>75.0%,为柳州地区临床首选治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结论 医师应根据药敏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张海琼;唐宁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412例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及分析

    目的 了解与分析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选择医院2011年3月,妇产科门诊患者412例,对其处方进行抗菌药物使用回顾性调查与分析.结果 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4%,其中常见妇产科疾病及妊娠终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80.3%及98.8%;非感染疾病用药占10.2%;联合用药占84.7%;静脉输液使用抗菌药物占97.8%;奥硝唑和甲磺酸帕珠沙星使用频率分别占42.4%和25.5%.结论 妇产科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用药指征掌握不严,用药无选择针对性,联合用药、用药途径不合理等盲目滥用现象,亟待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卫生行政立法,加大处罚、监管及督查力度,同时要加强医德、法规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及培训教育.

    作者:叶高峰;焦玉冰;许也齐;夏阳;于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