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效果的研究

张青;高宏

关键词:全自动清洗消毒器, 清洗效果, 验证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清洗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清洗效果验证的方法.方法 利用目测、ATP检测、清洗监测卡监测、温度验证及过程参数确认的方法,对清洗机程序的清洗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清洗剂浓度、清洗温度和时间对终清洗效果产生影响;不同品牌清洗机使用同一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台清洗机使用不同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型号使用年限相同的老机器,使用同一清洗剂、同一程序,到达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新设备出厂验证设置与消毒供应中心实际情况不一致,清洗效果测试不合格.结论 当清洗消毒器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清洗程序选择发生改变时需要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测;应加强清洗消毒机的日常管理和监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 571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锐器伤者389人,锐器伤发生率为68.13%,共计发生1058人次,人均被刺伤2.72次;工作年限≤5、6~10、≥11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8.73%、71.52%、4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90,P<0.01);318人被污染的锐器损伤,270人进行上报,上报率为84.91%,被HBV、HCV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的上报率均为100.00%,被其他不明感染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上报率为75.76%;医务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操作前准备用物时及操作中,占33.18、35.35%.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一瑶;王海燕;邓钰;于子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试验组加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退热、肺部哕音及咳嗽消失、心力衰竭改善及住院天数分别为23、21、1 7、24例及(8.03±2.52)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14、9、16例及(10.01±2.5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重症肺炎,能显著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轻并发症和缩短住院天数,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政锦;周文;刘长军;胡仁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评价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效果.方法 与2010年4-9月及2010年10月-2011年4月分两个阶段对221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第1阶段主要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将感染率及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感染率反馈给手术者,应用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结果 第1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9.89%,第2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2.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麻醉分级(ASA)>Ⅲ级、急诊手术、术前未用抗菌药物、污染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8.94%、7.69%、10.67%、12.50%,显著高于ASA<Ⅲ级、择期手术、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清洁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1.02%、1.28%、2.74%、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植入物、百分位数、是否曾住ICU等感染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与分析,通过实施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小萍;薛跃华;顾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128例ICU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一步采用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确定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患者中,发生VAP41例,发生率32.0%,呼吸机通气时间1~57 d;VAP患者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联合用药、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均为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地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玲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剖宫产围手术期3种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剖宫产围手术期3种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290例,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随机分为3组,A组为青霉素组430例,B组为头孢替唑组430例,C组为头孢呋辛组430例,比较使用3种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C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较A组短,B、C组产褥发病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93%、0.23%,均较A组(1.63%、1.6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不良反应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类抗菌药物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的疗效肯定,基于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临床应以头孢一代用药为首选.

    作者:白灵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

    目的 预防血站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 更新观念,预防为主,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加强岗前培训,全员持证上岗,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科室操作规程,合理设计实验室,配备充足防护设备和设施,加强科内医源性感染的管理.结果 通过加强上述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自我保护能力,大限度控制了血站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科室操作规程,合理设计实验室,加强培训和管理,可以预防血站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嘉洪;张文学;郭崇健;李珊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流动采血车非一次性物品的清洁消毒管理

    随着年采血量的不断攀升,流动采血车上非一次性物品(以下简称物品)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也快速增长.因此,做好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从物品种类、人员资质、操作流程等管理方面予以探讨,以提高物品清洁消毒管理的科学性.

    作者:张杰;杜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2009与2010年,由于来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原有的管理模式达不到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要求,现将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介绍如下.1存在问题1.1预检分诊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手足口病病例的新发,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不健全,预检分诊处分诊不明确,造成手足口病患儿与其他患儿混合诊疗输液,极易造成传染病在医院内扩散.

    作者:钱丽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气管套管清洗方法改进

    随着集中供应模式的开展,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将临床所有气管套管统一回收处理后供给临床科室使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清洗气管套管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病区回收的污染气管套管,全效多酶清洗液,3%的过氧化氢溶液,器械润滑剂,高压水枪,与套管粗细适宜的纱布棉条.

    作者:王琼华;林琼;谭家琼;曾庆菊;高良慧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仅给予头孢曲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正常时间、皮肤疼痛消失时间、表皮剥脱面干燥时间、门诊治疗天数分别为(2.1±0.5)、(3.0±0.5)、(3.2±0.6)、(6.5±1.2)d,对照组分别为(2.7±0.6)、(3.7±0.7)、(3.9±0.8)、(7.7±1.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媛华;崔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的采供血预防控制对策

    目的 分析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采供血及血液制品等方面的血液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采供血机构在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尤其在献血宣传、献血员管理、血站人员培训、血液制品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安全保障中对于感染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尚存在诸多不足,应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血液保障水平,降低血液感染风险.结论 改进与完善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保障管理体系,对大限度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轩;黎儒青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肿瘤患者非发酵菌继发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谱,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及鉴定细菌,K-B法检测非发酵菌的药敏率.结果 736株病原菌中非发酵菌17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占37.3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13.22%、11.49%及10.92%;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50.57%,其次为引流液及血液,占24.71%、9.77%;科室分布主要为普外科、胸外科和ICU,分别占41.37%、14.37%和12.64%;胃肠道肿瘤、食管癌和肺癌患者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26.45%、23.56%和20.11%;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9%、13.2%、16.7%及16.1%.结论 肿瘤患者的非发酵菌感染率高于综合性医院患者而耐药率低于综合性医院患者;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下呼吸道是感染的主要部位;外科手术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内科化疗的患者.

    作者:周健;祖璎玲;宋永平;赵霞;张小琴;房佰俊;魏旭东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根据治疗情况连续使用7~21 d;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临床治愈43例,有效12例,进步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71%,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29%.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蔡小平;郑翠苹;石岳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流感染鲍氏复合体的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引起血流感染鲍氏复合体的种类、分子分型及OXA型碳青霉烯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统计药敏结果及相关感染指标,分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结果 经鉴定104株鲍氏复合体中有鲍氏不动杆菌89株,占85.5%,不动杆菌属基因型3群占5.8%,不动杆菌属基因型13TU群占2.9%,其他不动杆菌占5.8%;89株鲍氏不动杆菌PFGE聚类分型得到A型8株、B型13株、C型13株、D型11株、E型35株、其他型9株;8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8例,占65.2%,静脉导管53例,占59.6%,腹腔引流管37例,占41.6%,死亡21例,占3.5%;8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82.5%、86.2%;89株鲍氏不动杆菌种有86株菌携带OXA- 51基因,74株菌携带OXA-23,未检测到OXA- 24和OXA- 58基因.结论 医院引起血流感染的鲍氏复合体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常规生化鉴定存在局限性;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同源性较高,存在医院内交叉感染;创伤性手术和静脉插管是引起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其耐药基因主要为OXA- 23、OXA- 51.

    作者:孙光伟;叶丽艳;赵强;郭玲;杨继勇;罗燕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多药耐药菌隔离标识设计在临床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药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我院自制多种接触隔离标识,在临床应用方法如下.1 接触隔离标识牌的制作方法1.1材料塑料卡:长20 cm,宽15 cm淡蓝色的长方形双面塑封的卡片,隔离标识正面的左方是一位护士温馨提示:请洗手,右方是接触隔离的六个措施并配以图案:手卫生、器械专用、密封废弃物、戴手套、穿隔离衣、护目镜.在标识牌的反面是接触传播的防护措施:(1)患者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同一室.

    作者:杨成秀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 监测多药耐药菌(MDROs)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MDROs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药敏监测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DL系产品进行低抑菌浓度的检测.结果 两年中临床科室病原学送检率由2009年的45.39%升至2010年的61.87% (P<0.05),MDROs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由26.83%降至23.56%(P<0.05);检出的746株MDROs,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9.87%,革兰阴性菌占50.13%;大部分耐>7种常用抗菌药物;常见革兰阳性菌为肺炎链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0%;主要革兰阴性菌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结论 MDROs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黄维真;岑雪梅;曾尚娟;黄丝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综合医院门诊急诊手术室管理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随着医疗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新技术的引进,质量安全面临风险越来越大.综合医院急诊手术量大、病种复杂、群体外伤及感染性伤口多等,因此,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控制门诊急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作者:朱莹;马勇智;杨爱华;彭国华;丁小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藻酸盐敷料用于预防微插管鞘技术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点出血的护理及效果

    目的 探讨藻酸盐敷料在预防微插管鞘技术(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行MST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在穿刺点覆盖藻酸盐、对照组采用小纱布按压的方法预防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率为17.0%,对照组为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行PICC后穿刺点采用藻酸盐敷料止血,首次换药时间为置管第3天,预防出血效果好,是预防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蔡昌兰;黄叶莉;李琼;谭敬华;张俊莉;王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妇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针对医院开展妇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 对医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52例妇科患者术后所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无切口感染患者对比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结果 2300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中,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3%;患者的体质量、手术时间、饮食情况、病房环境、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及缝合医师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工作者应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搭配,严格控制手术期患者住房环境,尽力缩短患者手术的时间,医师在围手术期间合理的预防用药是预防发生切口感染的基础保障.

    作者:杜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住院的231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231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者39例,感染率为16.88%,其中男24例占61.54%,女15例占38.46%;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7 d者感染率28.21%,≥7d者感染率71.79%,医院感染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2,P<0.05);检出病原菌44株,其中5例存在混合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占36.36%,主要以链球菌属及肠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菌占63.64%,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为主;医院感染疾病主要是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导致肺炎的主要病原菌是克雷伯菌属,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导致败血症、皮肤感染的病原菌有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溶血葡萄球菌等,坏死性小肠炎患儿病原菌为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导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是临床常见医院感染疾病.

    作者:张彤;陈桂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