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是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之一,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从事放射治疗工作12年,现就放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冀小平;付艳枝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学员护士开始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只注重技术操作,忽视对身体危害因素的防护,极易发生医院感染.我院加强学员护士职业防护岗前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作者:孙丹红;张素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透析室护士经常接触血液、体液,经常被锐器刺伤,职业暴露的风险很大,因此做好血液透析室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血透护士职业安全不容忽视.1危险因素1.1 自我防护意识差护士在进行操作时,不戴手套进行操作或戴手套操作结束脱手套后不洗手等,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感染机会.
作者:杨丽丽;朴桂顺;马福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2%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是一种集沐浴与消毒于一体的皮肤消毒剂,采用该液为急诊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区域备皮消毒与术前沐浴,效果良好.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2010年8月-2011年7月68例急诊手术患者采用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2%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进行手术区域备皮消毒和术前沐浴,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观察组和常规备皮、清洗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手术部位均为腹部,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
作者:刘瑛;刘春青;金秀成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随着集中管理的实施,在一系列环节中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器械损坏而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环节质量控制,取得较好的效果.1存在的问题问题:(1)回收时清点后未能进行双方确认签字,导致器械数量产生误差.(2)由于专科器械结构复杂,不能进行有效地拆卸,导致一些器械的关节等处清洗不达标.(3)不了解专科器械的用途、组装不正确、包装时的摆放顺序不利于操作、精细尖锐器械保护不当等.(4)灭菌方式选择有误,有些物品不能耐受高温,通过高压灭菌而导致损坏等.
作者:谭家琼;侯秋华;王琼华;林琼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随着集中供应模式的开展,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将临床所有气管套管统一回收处理后供给临床科室使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清洗气管套管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病区回收的污染气管套管,全效多酶清洗液,3%的过氧化氢溶液,器械润滑剂,高压水枪,与套管粗细适宜的纱布棉条.
作者:王琼华;林琼;谭家琼;曾庆菊;高良慧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我院2011年8月9日的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结果不合格,为了找出原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查找原因(1)消毒员是否规范操作:查阅了当天灭菌的各记录本,各项参数均正常;与生物监测同锅灭菌的物品不存在堆放过多过紧;取了一个与生物监测同一锅灭菌的无菌包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是阴性;追回的无菌包包内化学指示卡均合格.
作者:朱爱凤;杨洪兵;陈根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产褥感染的全身表现主要为发热,可高达>39℃,并伴有疼痛及恶露异常.严重的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经治疗无效有可能切除子宫,导致患者再也不能生育.因此,掌握产褥感染的相关因素,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是减少和控制产褥感染的关键.
作者:朱慧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随着医疗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新技术的引进,质量安全面临风险越来越大.综合医院急诊手术量大、病种复杂、群体外伤及感染性伤口多等,因此,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控制门诊急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作者:朱莹;马勇智;杨爱华;彭国华;丁小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明确职业危害,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加大防护力度,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1 常见的职业危害1.1 物理性损伤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及噪音的环境中,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者:冯志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2009与2010年,由于来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原有的管理模式达不到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要求,现将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介绍如下.1存在问题1.1预检分诊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手足口病病例的新发,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不健全,预检分诊处分诊不明确,造成手足口病患儿与其他患儿混合诊疗输液,极易造成传染病在医院内扩散.
作者:钱丽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随着头孢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逐渐增多,饮酒者发生双硫仑样反应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因饮酒致头孢类抗菌药物双硫仑样反应16例报道如下.1病例1.1 一般资料 16例系我院2007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7~73岁,平均57.3岁.16例均为静脉滴注头孢类抗菌药物者,其中头孢哌酮6例、头孢唑林4例、头孢噻肟3例、头孢曲松2例、头孢拉定1例.用药2 h~10 d(平均3.35 d)后饮酒,症状发生在饮酒后30 min~6 h(平均2.08 h),以1~3 h居多.
作者:揭晓明;陈许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近年来,多药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我院自制多种接触隔离标识,在临床应用方法如下.1 接触隔离标识牌的制作方法1.1材料塑料卡:长20 cm,宽15 cm淡蓝色的长方形双面塑封的卡片,隔离标识正面的左方是一位护士温馨提示:请洗手,右方是接触隔离的六个措施并配以图案:手卫生、器械专用、密封废弃物、戴手套、穿隔离衣、护目镜.在标识牌的反面是接触传播的防护措施:(1)患者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同一室.
作者:杨成秀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医院污水是指医院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向自然环境或城市污水管道排放的污水.由于医院排放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大肠埃希菌等及各种病毒,如不严格消毒净化处理,将会严重污染生活环境,危害生命健康,成为疫病感染扩散新的传播途径.
作者:乔宏;王姝;刘秀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无色杆菌旧称产碱杆菌,是一种毒力较低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大多数的无色杆菌感染是院内获得,主要表现为菌血症、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肺炎等.笔者将报道临床较为少见的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心包炎1例.
作者:张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系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透析材料、方法不断改进,使CAPD过程中发生腹膜感染的概率大为降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并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停止治疗.现总结我科室6年来防治腹膜透析感染的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吕红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42例狼疮性肾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2例单纯狼疮性肾炎患者为B组,42名健康体检人员为C组,将3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目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血清IgG(19.25±3.31)g/L、IgA(3.26±1.08)g/L、IgM(1.52±0.64)g/L、CD8+ (38.62±3.67)%显著高于B组及C组,补体C3 (0.54±0.12) g/L、C4 (0.11±0.03) g/L及CD3+(68.42±5.14)%、CD4+(35.35±4.86)%、CD4/CD8比值1.01±0.12则显著低于B组及C组,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狼疮性肾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异常,对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及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金美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同源性,为临床预防治疗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多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3株,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技术以及DiversiLab细菌同源性分析技术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3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1.5%、亚胺培南75.2%、美罗培南73.5%、头孢哌酮/舒巴坦69.0%,对其他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喏酮类等抗菌药物均显示出高水平的耐药,耐药率为80.0%~100.0%;REP-PCR将113株鲍氏不动杆菌分为4组基因型(A~D),其中A型62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分别为A1型31株、A2型12株、A3型10株、A4型9株;B型29株分别为B1型18株、B2型11株;C型19株分别为C1型11株、C2型8株;D型3株.结论 广州地区多药耐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且大多数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作者:苏丹虹;范修敬;管婧;余琳;张丽梅;卓超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引入一种新方法对尿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方法 留取患者24 h尿液标本,离心,收集沉淀,并从中提取DNA,用晶芯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试剂盒对样本DNA进行检测.结果 5例尿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以被基因芯片检测出,用以辅助抗痨治疗.结论 用基因芯片方法对尿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快速检测是可行的.
作者:刘智勇;王丽馨;夏涵;张波;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epA和aac (6') -Ib-cr.结果 42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3.2%,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9.2%(除头孢他啶为22.7%),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5%、17.5%和13.0%,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0.4%(除哌拉西林为26.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7.0%,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98.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6.0%;127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86.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1.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由20.3%上升至62.2%,对含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从17.0%上升至>49.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4.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0%上升至48.8%;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qnrS基因和qnrC基因,qnrA、qnrB、qnrD、qepA和aac( 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7.5%、15.6%、10.9%、39.1%.结论 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S、qnrC基因;qnr、qepA和aac (6') -Ib-cr基因是质粒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茶;黄彬;陈利达;吴强贵;陈树林;李有强;林冬玲;张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一种适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快速检测blaKPC与blaNDM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根据Gene Bank提供的序列,人工合成blaKPC与blaNDM基因模板以及多重PCR反应的引物;利用产KPC的大肠埃希菌作为阳性对照,对新构建的多重PCR反应进行验证,并且对临床15例临床分离鉴定的疑似产KPC与NDM的耐药细菌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用于检测blaKPC与blaNDM基因的多种PCR反应体系,可以筛查出产KPC的大肠埃希菌;检测的15株临床分离鉴定的细菌均为阴性.结论 构建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可以快速准确地对临床产KPC与NDM细菌进行检测,以用于临床疑似细菌的进一步确认.
作者:陈栋;陈冠伊;杨志;刘智勇;杨媚;夏涵;黄庆;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急性发病且病情严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妍;曾昆;杨虹;徐标;曹轶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5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140例,非感染组380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及年龄≥65岁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COPD及意识障碍的影响大,其OR值为16.25、8.36.结论 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COPD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对该类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蒋中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早产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医院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住院的231例早产儿临床资料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231例早产儿中发生医院感染者39例,感染率为16.88%,其中男24例占61.54%,女15例占38.46%;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时间<7 d者感染率28.21%,≥7d者感染率71.79%,医院感染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82,P<0.05);检出病原菌44株,其中5例存在混合感染,革兰阳性球菌占36.36%,主要以链球菌属及肠球菌属为主,革兰阴性菌占63.64%,主要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为主;医院感染疾病主要是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导致肺炎的主要病原菌是克雷伯菌属,泌尿系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导致败血症、皮肤感染的病原菌有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溶血葡萄球菌等,坏死性小肠炎患儿病原菌为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导致早产儿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肺炎、泌尿系感染等疾病是临床常见医院感染疾病.
作者:张彤;陈桂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9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为16.9%;共检出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37株,占57.8%,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32.8%,真菌6菌株,占9.4%;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为24.1%,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率较无糖尿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Dukes分期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伤口感染与患者体质肥胖、糖尿病及Dukes分期有重要关系,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戴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藻酸盐敷料在预防微插管鞘技术(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行MST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在穿刺点覆盖藻酸盐、对照组采用小纱布按压的方法预防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率为17.0%,对照组为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行PICC后穿刺点采用藻酸盐敷料止血,首次换药时间为置管第3天,预防出血效果好,是预防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蔡昌兰;黄叶莉;李琼;谭敬华;张俊莉;王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临床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3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25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钢板、是否遗留死腔、清创时间、入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25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57例,感染率为22.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的平均年龄为(46.24±11.31)岁,大于非感染组的(37.43±10.11)岁;感染组钢板使用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5.5%;感染组中遗留死腔比例为26.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0.9%;而感染组的平均清创时间为(7.25±1.31)h,长于非感染组的(4.10±1.11)h.结论 年龄大、术中使用钢板、遗留死腔、清创时间长等是四肢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防范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小松;向柄彦;陈炎城;李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麻醉机细菌污染与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分别使用环氧乙烷与含氯消毒液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的效果,分析全麻手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采用环氧乙烷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细菌培养检验,附着在机体及其配件上菌株阳性率为1.67%,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过的麻醉机及其配件阳性率为1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675,P<0.01).结论 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规范消毒处理对降低应用麻醉机全麻术后患者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
作者:俞国灿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肿瘤患者化疗骨髓抑制期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干预前)、2011年(干预后)入院肿瘤化疗患者的医院感染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年收治4296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82例,感染率为1.9%,2011年收治4923例肿瘤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50例,感染率1.0%.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化疗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采取积极护理防护措施可有效降低肿瘤化疗患者的医院感染率.
作者:叶小红;钱春妹;倪苗芬;江之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病房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情况并提出护理预防控制措施,保证医疗安全.方法 对2009年12月-2011年9月神经外科病房68例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病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共分离71株病原菌,主要来自痰标本,占71.9%,其次为尿标本,占15.5%;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及管理,多药耐药菌感染能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结论 加强MDROs感染患者的监测,切实落实消毒隔离措施,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护理措施,对神经外科多药耐药菌感染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李晓微;朱丽娟;巴华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试验组加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退热、肺部哕音及咳嗽消失、心力衰竭改善及住院天数分别为23、21、1 7、24例及(8.03±2.52)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14、9、16例及(10.01±2.5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重症肺炎,能显著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轻并发症和缩短住院天数,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政锦;周文;刘长军;胡仁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 571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锐器伤者389人,锐器伤发生率为68.13%,共计发生1058人次,人均被刺伤2.72次;工作年限≤5、6~10、≥11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8.73%、71.52%、4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90,P<0.01);318人被污染的锐器损伤,270人进行上报,上报率为84.91%,被HBV、HCV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的上报率均为100.00%,被其他不明感染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上报率为75.76%;医务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操作前准备用物时及操作中,占33.18、35.35%.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一瑶;王海燕;邓钰;于子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学专业实习生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江西省4所医院833名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57.0%的实习生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教育,>50.0%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足;锐器伤发生率为57.9%;对其专业、是否了解职业暴露、是否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学校是否开展了职业防护课程、实习岗前培训时是否接受了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为实习生发生锐器伤的影响因素;43.6%的实习生使用六步洗手法洗手,95.7%的实习生愿意接受医院开展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结论 实习生对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足,发生职业暴露比例较高,需系统化教育和定期培训,完善职业防护措施.
作者:杨春红;姬广林;李青莉;廖唐洪;邱湖海;王永东;仲瑶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铜绿假单胞菌(PAE)下呼吸道感染医院暴发原因及控制措施,探求引起多药耐药PAE感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PAE感染患者以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辅以环境监测及细菌鉴定.结果 该次PAE医院感染暴发主要以消毒不严格的螺纹管及雾化管道所致,呼吸机螺纹管及雾化管道PAE检出率为100.0%,患者家属的手PAE检出率为80.0%;由于环境中PAE感染源的持续存在以及抗菌药物长时间、联合应用促进了多药耐药PAE的感染.结论 将PAE感染患者统一隔离,并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加强护理,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有效控制PAE医院感染的再扩大.
作者:韩善梅;张苏华;郭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及滤过泡眼内炎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表现和预后转归.方法 查阅近5年医院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病历,依据术中是否放置丝裂霉素C(MMC)分为两组,讨论MMC的放置增加滤过泡感染的可能性;并总结医院近5年滤过泡感染及相关性眼内炎的病历,将其分为单纯感染组和眼内炎组,探讨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治疗及临床预后.结果 手术中巩膜下放置抗代谢药物,术后发生滤过泡相关感染的患者为1.36%,而手术中未使用抗代谢药物组为0.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滤过泡感染组治疗前后眼内压分别为(16.25±3.30)、(14.88±3.42) mm Hg,眼内炎组治疗前后眼内压分别为(18.36±14.12)、(15.00±3.12)mm 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原学检查方面眼内炎组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例数分别为8例和7例,而单纯滤过泡感染组则为7例和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中单次应用抗代谢类药物可以有效提高滤过泡的功能化率,但其与滤过泡相关性感染密切相关,术中慎用.
作者:张蕾;陶静;吴雅颖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集束化治疗对心脏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方法 对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作为集束化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医护人员采取严格洗手、床头抬高35~40度、加强口咽部护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等集束化治疗措施;以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脏直视术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CSICU入住时间和死亡率.结果 集束化治疗组VAP总发病率为17.0例/1000机械通气日,低于对照组的28.2例/1000机械通气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入集束化治疗后,VAP季度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集束化组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CSICU入住时间为(84.8士39.4)h、(7.5±3.1)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9±52.1)h、(9.6±4.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死亡率为6.5%,对照组为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集束化治疗可降低心脏直视术后VAP的发生率,改善VAP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霞;杨谦;尤颢;郭宏伟;曹圆圆;洪春巧;郝晓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急诊科发生的68例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68例患者中男性占66.18%,女性占33.82%,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在60~69岁感染率高为35.29%;住院时间30~39 d组感染率高为55.8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2.94%,均高于其他组.结论 急诊科病房环境特殊,患者病情危重,存在许多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及严格无菌技术,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作者:陶毅兰;刘雪松;董蔷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收集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以期为健康教育管理与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实施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结果 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感染39例、54例次,感染率为45.3%、例次感染率为62.8%;检出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变形菌属,分别占28.6%、22.9%及17.1%.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管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监测,开展好健康教育等工作.
作者:徐宾;时利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掌握其感染特点,以便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患者12 424例,发生医院感染435例,感染率为3.5%,其中手术患者共386例,占88.7%;化疗患者49例,占11.3%;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道、盆/腹腔、皮肤/切口,分别占49.2%、29.7%、11.3%;共分离出病原菌3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4株,革兰阴性杆菌118株,真菌28株.结论 重视并减少妇科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邵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对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A组,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设为对照B组,观察3组单纯疱疹病毒阳性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HSV-1 IgG阳性34例,阳性率为73.91%,HSV-1 IgM阳性32例,阳性率为69.57%,HSV-1 DNA阳性33例,阳性率为71.74%,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B组,略高于对照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患者HSV-1 IgG为(108.40±44.20) KU/L、低切全血黏度为(9.23±1.56) mPas、高切全血黏度为(4.61±0.52)mPas、血浆黏度(1.81±0.23)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25±0.17)、红细胞积压(48.39±6.74)%;各指标均高于对照A、B组阳性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疱疹感染对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的影响,与血液流变特性指标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志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肠内营养耐受性、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64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肠内营养制剂,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的演变,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肠道耐受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结果 治疗前后的前白蛋白鼻胃管组患者为(161.8±19.1)、(193.7±27.0)mg/L,鼻肠管组患者为(182.5±29.4)、(214.32.4)mg/L;治疗前后转铁蛋白鼻胃管组患者为(228.3±42.1)、(266.3±23.1)mg/L,鼻肠管组患者为(223.1±26.2)、(272.6±25.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腹胀腹泻发生率为25.0%、15.6%,高血糖发生率为28.1%、6.2%,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6.2%、3.1%,肝损害发生率为6.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肠管组反流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为6.2%,低于鼻胃管组的31.2%、18.7%(均P<0.05);鼻肠管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为(6.5±1.1)、(8.9±1.8)d,短于鼻胃管组的(9.8±2.3)、(13.4±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的改善有帮助;经鼻肠管方式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肠道耐受性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
作者:焦宪法;李伟丽;牛杏果;张科;王明强;王小雯;郭宇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8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 84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所占比例高,达46.43%,其次为口咽部、胃肠道及泌尿道,分别占19.05%、15.48%及13.09%;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7%,其次依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21%、真菌占15.12%;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种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d、应用抗菌药物≥3种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均有其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林白桦;贾勇士;毕爱红;吴树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两种口腔护理液(离子水、益口护理液)对清洁口腔、祛除口臭、预防口腔溃疡及感染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IC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用离子水,试验组用益口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连续7d;每天评价并记录口腔清洁程度、口臭情况及有无口腔溃疡发生;同时在口腔护理前后2h用无菌咽拭子采样,送细菌培养,统计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结果 两组患者口腔清洁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腔治疗的有效率对照组为34.0%,试验组为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不同的口腔护理液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86.0%、88.0%,明显高于试验组的24.0%、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在除臭、防止口腔溃疡方面远优于对照组,而且试验组能明显抑制口腔内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口腔咽拭子培养阳性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姜连英;姚爽;李秋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采用荧光标记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 轻、中、重度血清HBV-DNA含量绝对值的对数值分别为(5.3±1.8)、(6.2±1.3)及(6.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V-DN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无明显关系.
作者:孔梅;甄君;王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对实体肿瘤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92例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作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状况、菌株分布、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治67 207例实体肿瘤患者,其中192例合并真菌感染,感染率为0.3%; 21例患者同时发生两个部位感染,12例同时发生3个部位感染;深部感染者147例,浅部深部同时感染者15例;共分离真菌237株,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1.9%;192例患者中短期内接受放化疗治疗者178例,手术者2例,广谱抗菌药物使用者180例.结论 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
作者:施勋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6例PICC患者临床资料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选取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1种因素进行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306例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80%,相关变量的单因素检验9个变量与导管感染相关(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操作经验少、高营养化疗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长、PICC知识未掌握,OR值分别为4.56、3.13、2.78、2.23.结论 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措施.
作者:陈杏迪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工作服的病原菌污染情况,提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管理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方法 采集医院7个科室医师及护士工作服共182件,在袖口部进行病原菌污染检测.结果 被检工作服均受病原菌污染,以微球菌属所占比例高,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科室以急诊科污染严重,其次是呼吸内科,以ICU轻微;工作服穿着3d后,袖端平均含菌量为3.6 CFU/cm2,有7.7%的工作服含菌量超标,穿着7d平均含菌量为6.2 CFU/cm2,有19.2%超标,穿着14 d平均含菌量>13.0CFU/cm2,有60.0%超标.结论 工作服袖口污染严重,医务人员要加强工作服换洗意识;医院总体上可以实行一周换洗1次的制度,但重点科室及个别污染严重的科室需要缩短周期;各个科室要做好消毒隔离等措施,要保持通风;医院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清洁及消毒的管理,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毛选教;陈鲜琳;施正夏;陈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单独应用氯己定进行口腔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40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且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6分的患者随机分为氯己定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0.12%氯己定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入院48、72 h的CPIS为(5.4±0.8)、(5.6±0.6)分,氯己定组分别为(4.9±0.7)、(5.0±1.1)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院时对照组与氯己定组患者CP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单独应用氯己定进行口腔护理,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付会;张近波;许国斌;张小乐;董美平;朱金强;史朝红;鄢来超;曹烈祥;吴仙丹;董志兵;王文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评价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效果.方法 与2010年4-9月及2010年10月-2011年4月分两个阶段对221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第1阶段主要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将感染率及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感染率反馈给手术者,应用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结果 第1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9.89%,第2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2.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麻醉分级(ASA)>Ⅲ级、急诊手术、术前未用抗菌药物、污染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8.94%、7.69%、10.67%、12.50%,显著高于ASA<Ⅲ级、择期手术、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清洁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1.02%、1.28%、2.74%、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植入物、百分位数、是否曾住ICU等感染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与分析,通过实施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小萍;薛跃华;顾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导致重症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特点,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3月-2010年9月所收治重症肝炎患者208例,将其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其感染情况.结果 208例患者中,46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2.1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T淋巴细胞CD3、CD4及CD4/CD8比值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感染组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以腹腔感染居高,占57.89%,其次为呼吸道,占22.81%;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占77.14%;导致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侵入性诊疗操作、肝肾综合症等.结论 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并发症较多,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病情会发生恶化,且预后较差,临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找出感染因素,加以预防及治疗,降低感染率.
作者:刘牧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128例ICU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一步采用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确定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患者中,发生VAP41例,发生率32.0%,呼吸机通气时间1~57 d;VAP患者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联合用药、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均为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地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玲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肺部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NSICU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8月-2010年8月入住医院NSICU有明确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7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8株,革兰阴性杆菌121株,真菌14株;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0.8%、16.8%、16.8%、16.2%、9.2%;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0)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1.1%)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余常用抗菌药耐药率均>45.0%,多数约90.0%;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65.0%;其余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NSICU肺部感染病原菌已经呈现多药耐药性,应加强专科ICU建设和对肺部感染的认识,针对NSICU特点,控制肺部感染.
作者:舒凯;吴俊;殷波涛;雷霆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因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时殷静脉留置透析用双腔导管感染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9月因口服百草枯中毒需进行血液灌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196例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时使用的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发生感染28例,感染率为14.3%;>50岁患者的感染率高,为21.4%,其次为30~50岁,为12.0%;操作者置管经验欠丰富(<50例)的感染率较高,为15.2%;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留置≥15d患者的感染率为33.3%;患者躁动引起导管与穿刺点处摩擦,引起穿刺点渗血,感染率较高,为15.5%.结论 血液灌流用双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等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国权;李丹;吴琼;徐丽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医院开展妇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 对医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52例妇科患者术后所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无切口感染患者对比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结果 2300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中,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3%;患者的体质量、手术时间、饮食情况、病房环境、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及缝合医师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工作者应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搭配,严格控制手术期患者住房环境,尽力缩短患者手术的时间,医师在围手术期间合理的预防用药是预防发生切口感染的基础保障.
作者:杜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胃癌手术后28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胃癌术后患者中,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0.71%;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0.0±4.2)d,未感染者(18.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全胃切除手术感染率为20.00%,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感染率为5.29%;年龄>65岁、肥胖、营养差、手术使用电刀、围手术期未应用抗菌药物者切口感染率高(P<0.05),术前吸烟、由助手缝合者切口感染率高(P<0.01).结论 改善患者营养、术前预防抗菌治疗、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提高手术医师的水平、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作者:刘秀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预防血站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 更新观念,预防为主,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加强岗前培训,全员持证上岗,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科室操作规程,合理设计实验室,配备充足防护设备和设施,加强科内医源性感染的管理.结果 通过加强上述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自我保护能力,大限度控制了血站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科室操作规程,合理设计实验室,加强培训和管理,可以预防血站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嘉洪;张文学;郭崇健;李珊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采供血及血液制品等方面的血液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采供血机构在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尤其在献血宣传、献血员管理、血站人员培训、血液制品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安全保障中对于感染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尚存在诸多不足,应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血液保障水平,降低血液感染风险.结论 改进与完善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保障管理体系,对大限度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轩;黎儒青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工作方法,探讨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及管理效果.方法 根据前期监测结果,筛选出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的Ⅲ类切口与普外科为重点监控对象,以质量管理小组方式,按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循环的方法开展工作.结果 找出感染关键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接触伤口时的手卫生依从性,纠正感染率高的医师手术技术缺陷,查房换药前避免晨间护理,术中彻底清除异物和失活组织,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干预后Ⅲ类切口与普外科感染率分别由18.37%、6.83%下降为5.56%与3.14%.结论 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方法是强化手卫生管理、重点关注感染率高的医师、伤口暴露时保持空气洁净、规范手术操作程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运用,使管理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作者:钟爱玉;胡宏伟;戴鋆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随着年采血量的不断攀升,流动采血车上非一次性物品(以下简称物品)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也快速增长.因此,做好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从物品种类、人员资质、操作流程等管理方面予以探讨,以提高物品清洁消毒管理的科学性.
作者:张杰;杜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制定并应用消毒供应中心专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使消毒供应中心各项专业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法 以医院下发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为模板,根据《WS 310.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制定消毒供应中心SOP,应用于各项技术操作及专业技术培训;并与《专业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配套使用,用于专业技术操作考核,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制定并应用SOP后,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在每季度的质控检查中,合格率由97.0%提高至100.0%;专业技术岗位培训优秀率由93.0%提高至98.0%.结论 SOP的制定及应用,使专业技术操作更加细化、量化、标准化,提高了专业技术操作水平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从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以梅;张琳琪;王晓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呼吸机附件的清洗消毒效果,以有效预防、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方法 运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配套清洗架,按照标准清洗流程对3003件呼吸机附件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并用目测法及细菌采样法对消毒后附件进行效果监测及评价.结果 呼吸机附件经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清洗消毒处理后,目测法观察3003件附件合格率达99.9%,采样法监测360件附件合格率达100.0%.结论 运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呼吸机附件进行集中清洗消毒,能充分保证呼吸机附件的清洗消毒质量,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不断提升临床科室对消毒供应中心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任爱芝;徐婷;彭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手术室在低温等离子灭菌过程中的管理,对灭菌效果进行观察,找出影响因素及正确使用方法,指导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确保物品的灭菌质量.方法 对2011年手术室低温等离子灭菌失败结果进行分析,严格按灭菌的操作程序、规范步骤进行管理控制.结果 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共计1507锅次,合格1385锅次,合格率为91.90%;122锅次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操作因素及核查不仔细等.结论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灭菌器的使用方法,确保低温等离子灭菌合格,从而保证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安全使用,确保灭菌效果,提高低温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
作者:董薪;于秀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棉布包装的各种灭菌包,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后在不同季节的有效期.方法 选取2011年1.8月,共两批次,每次用双层棉布包装的100个无菌包,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后,按编号分为10组,存放在有空气调节系统的10间病房治疗室无菌物品专用柜内,所有无菌包分别在保存第6、10、14、18、22天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随机抽取10间治疗室中的两间,共20个无菌包外层与内层包布间及包内物品中放置的沙条做细菌培养,两批次,80份细菌培养标本全部无菌生长,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无菌包在达到包装、消毒、存放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放置于有空气调节系统的病房治疗室无菌物品专用柜内,可以不考虑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将有效期延长为14d.
作者:郝桂兰;王玉英;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分析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方法 依据卫生部制定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对山东省52所医院的内镜清洗消毒过程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场勘查,对消化内镜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内镜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清洗消毒设施不完全、缺乏岗位培训及对工作人员的防护,分别占34.6%、42.3%、38.5%,其次为清洗流程以及消毒方法不规范,占19.2%;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建立完善消毒管理体制、增加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以达到基本的清洗消毒要求.结论 重视与解决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患者的健康及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荣秋华;张莹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导尿时尿道注入聚维酮碘消毒,对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196例术前需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98例,对照组行常规尿道外口及其周围器官皮肤消毒,按常规无菌操作技术行导尿,试验组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加用注射器从尿道外口注入0.5%聚维酮碘行全尿道消毒,余操作同对照组;两组均定期留取尿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尿常规检查.结果 第5、7、10天试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7%、7.69%及22.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1%、25.49及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留置导尿管第2、13、>16天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道注入聚维酮碘消毒对减少早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娟琴;韩斌德;胡欣春;邬海;边泽源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影响清洗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清洗效果验证的方法.方法 利用目测、ATP检测、清洗监测卡监测、温度验证及过程参数确认的方法,对清洗机程序的清洗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清洗剂浓度、清洗温度和时间对终清洗效果产生影响;不同品牌清洗机使用同一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台清洗机使用不同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型号使用年限相同的老机器,使用同一清洗剂、同一程序,到达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新设备出厂验证设置与消毒供应中心实际情况不一致,清洗效果测试不合格.结论 当清洗消毒器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清洗程序选择发生改变时需要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测;应加强清洗消毒机的日常管理和监测.
作者:张青;高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仅给予头孢曲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正常时间、皮肤疼痛消失时间、表皮剥脱面干燥时间、门诊治疗天数分别为(2.1±0.5)、(3.0±0.5)、(3.2±0.6)、(6.5±1.2)d,对照组分别为(2.7±0.6)、(3.7±0.7)、(3.9±0.8)、(7.7±1.3)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疗效显著,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章媛华;崔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剖宫产围手术期3种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290例,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随机分为3组,A组为青霉素组430例,B组为头孢替唑组430例,C组为头孢呋辛组430例,比较使用3种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C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较A组短,B、C组产褥发病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93%、0.23%,均较A组(1.63%、1.6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不良反应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类抗菌药物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的疗效肯定,基于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临床应以头孢一代用药为首选.
作者:白灵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儿童血液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IP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1年7月血液病伴发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住院患儿10例,所有患儿均经CT检查和GM试验临床诊断;伏立康唑针每次7 mg/kg,静脉滴注,1次/12 h,10~14 d后改用伏立康唑片剂,剂量不变,口服1次/12 h,总疗程4~8周;根据临床疗效标准,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10例患儿中,9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0.0%,治疗有效的9例患儿从症状及体征上判定临床有效的时间为2~5 d;伏立康唑治疗过程中两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20.0%.结论 伏立康唑口服和静脉给药均有很好的抗真菌活性,可作为儿童血液病伴发肺曲霉菌感染的一线用药,高效而安全.
作者:周海霞;李原;钱江潮;王菊香;方希敏;黄珍;曾炜炜;陈敏;徐智胜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医院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评价.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12月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200例外科清洁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为调查对象,以专项治疗时间为界,2011年1-6月为A组,2011年7-12月为B组,各100例,比较两组用药指征、用药时机、药物的选择等指标.结果 B组患者中有56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合理比例为91.07%,高于A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抗菌药物用量合理者比例为100.00%,高于A组的92.00%(P<0.05);B组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比例为75.00%,高于A组的23.00% (P<0.05);B组用药天数(1.5±0.4)d,明显低于A组的(4.5±1.4)d(P<0.05);B组联合用药率为3.57%,低于A组的87.00%(P<0.05);B组选用多的药物为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克林霉素,2~3次/d给药,符合药动学、药效学规律及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品种选择的要求.结论 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合理率明显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秦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根据治疗情况连续使用7~21 d;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临床治愈43例,有效12例,进步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71%,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29%.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蔡小平;郑翠苹;石岳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伊曲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医院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纳入研究,对于符合真菌感染拟诊病例纳入序贯治疗组(45例),符合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的病例纳入经验治疗组(51例),经验治疗组采用伊曲康唑静脉给药,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为有效,序贯治疗组采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方案,该组患者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有效;治疗过程中经验治疗组有患者符合拟诊或确诊标准时,则转入序贯治疗组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经验治疗组的51例患者中,有9例转为拟诊病例,进行疗效评估时共有42例患者,其中有效者38例,有效率为90.48%;序贯治疗组在进行疗效评估时共有拟诊患者54例,有效51例,有效率为94.44%;所有患者中无肾功能损害发生,有4例肝功能出现异常.结论 伊曲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中确实具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但需注意使用过程中对肝功能的监测.
作者:孙桂珍;李学亮;吉布强;张海燕;徐彧;金北平;张小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评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早期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量及性状的早期改变,提早短期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通过痰细菌学检查及其他临床表现等评价临床价值.结果 17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定植/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常见;针对性地进行5~7 d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提早治疗,患者痰量及性状、痰致病菌量恢复如前,且未发生细菌交替及耐药的增加;2011年1-6月未发生严重的急性感染发作;超敏C-反应蛋白随咳痰及菌量同步变化,该次入院时为(10.6±2.0)mg/L,均极显著地高于前次出院时的(3.9±0.7) mg/L及该次出院时的(4.1±1.3)mg/L (P<0.01),而其他临床表现始终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根据咳痰的早期变化,提早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以减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部细菌负荷,抑制严重急性感染的发生,而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一个辅助判断的指标.
作者:黄勇;张燕;王璨丽;罗懿;涂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疾病诊断等领域,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过程周期长、灵敏度低、准确性差、操作繁琐且影响因素多,极大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研发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特异好的检测方法势在必行.生物传感器是以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体成分作为敏感元件,与物理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1,2].
作者:王云霞;张立群;张轩;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手术室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逐渐完善,是外科领域中体现医学高度治疗水平的工作环境,逐渐向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的方向发展,并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伤口感染[1].
作者:吉琦;掌孝荣;刘春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比较新患者与复治患者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莫西沙星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确定莫西沙星的临床耐药界限.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史,选取109例肺结核病新患者分离出的菌株以及使用过莫西沙星治疗复治患者31例分离出的菌株,共140株,以罗氏含药培养基测定MIC,并分析MIC分布状况,比较MIC累计百分比,通过新患者菌株和复治患者菌株差值大时的MIC作为耐药界限.结果 来自既往未用过莫西沙星治疗新患者的临床分离株中,94.50%的菌株MIC<0.4 μg/ml,既往曾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的临床分离株中,MIC>1.0 μg/ml占93.55%.结论 根据MIC分布,两类患者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MIC的差异,提示使用罗氏培养基的莫西沙星药敏试验耐药界限采用1 μg/ml为宜,复治患者中仍有6.45%对莫西沙星敏感.
作者:姜广路;李雪莲;黄海荣;高孟秋;陈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荆州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荆州市10所综合性医院4528株肺炎克雷伯菌(KPN)的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操作;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测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和纸片确证试验.结果 4528株KPN主要分离自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及冠心病监护病房,分别占34.9多、11.1%、8.3%、8.1%及7.2%;感染标本主要为痰液、咽拭子、尿液和分泌物;KPN产ESBLs检出率为36.0%;KPN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7.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为17.8%~22.4%;未检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KPN.结论 KPN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卫生行管部门及各医院应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积极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并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柳文菊;刘学政;汪功文;周莉;谢良才;陈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建立天津市细菌耐药监测网(TJARSN),了解天津市细菌耐药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抗菌药物政策,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天津市有代表性的22所三级和区县级医院,药敏测定采用自动化方法,收集2011年第四季度临床分离细菌情况,以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药敏判断采用CLSI 2008年标准.结果 共分离细菌15880株,革兰阳性菌4376株占27.6%,葡萄球菌属为主要菌属,共分离出2724株占62.2%;肠球菌属997株占22.8%;链球菌属575株占13.1%;革兰阴性菌11 504株占72.4%,排第1位是肺炎克雷伯菌2507株占21.8%,其后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占21.6%、14.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与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8.8%和71.1%;非颅内感染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率成人(18.7%)低于儿童(43.8%),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成人与儿童均<5.0%,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为85.3%~99.1%,对万古霉素无耐药;肠球菌属中已出现对糖肽类耐药株,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分别为0.4%和3.6%,对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1.1%和4.6%;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约53.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出率分别为34.4%和19.7%,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仍高度敏感,总耐药率<1.0%;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20.1%和18.6%、18.9%和19.9%.结论 初步建立了天津市细菌耐药监测网,以了解天津市临床分离菌株及细菌耐药现状;细菌耐药呈增长趋势,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作者:杨彬;张坚磊;郭影;穆红;彭林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相关性肺炎(SAP)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6月住院的137例老年SAP的患者进行病原学及耐药性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SAP发生率为28.66%,共检出病原菌14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61.97%,革兰阳性球菌占26.76%,真菌占11.27%,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多见,且耐药率较高.结论 老年卒中患者并发SAP在临床较为多见,预后较差,根据其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早期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积极防治老年卒中患者SAP的发生.
作者:王蕾;王健;卢慧茹;王小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监测多药耐药菌(MDROs)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MDROs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药敏监测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DL系产品进行低抑菌浓度的检测.结果 两年中临床科室病原学送检率由2009年的45.39%升至2010年的61.87% (P<0.05),MDROs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由26.83%降至23.56%(P<0.05);检出的746株MDROs,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9.87%,革兰阴性菌占50.13%;大部分耐>7种常用抗菌药物;常见革兰阳性菌为肺炎链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0%;主要革兰阴性菌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结论 MDROs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黄维真;岑雪梅;曾尚娟;黄丝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医院2011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S 2004年标准判读结果,用双相纸片法进行产ESBLs菌株确证.结果 从各种标本分离到3390株革兰阴性杆菌,检出340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10.0%,其中大肠埃希菌218株、肺炎克雷伯菌122株,分别占64.1%、35.9%;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为29.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4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5%、78.5%,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3.8%、24.2%、26.2%;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9.0%、69.0%、73.3%.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显著,碳青霉烯类仍是目前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产ESBLs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逐渐升高,应引起注意.
作者:毕晓宏;刘春江;夏涵;府伟灵;黄君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医院216株金黄杆菌属医院感染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1月 - 2012年2月发生的216例金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VITEK-AMS 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卡(GIN)对216例标本进行分析,并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其耐药率.结果 216份金黄杆菌属标本主要来源于ICU、呼吸科、神经外科、儿科及老年病科,分别占33.33%、23.61%、13.89%、12.04%、11.11%;该组216株金黄杆菌属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高,为99.07%,其次为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率为74.54%、60.65%,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低,耐药率均≥75.00%,分别为79.17%、75.00%、78.24%、89.35%、85.19%.结论 金黄杆菌属医院感染多发生于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以及神经外科等,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较敏感的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临床治疗金黄杆菌属细菌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何树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2010年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革兰阳性球菌培养及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断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 分离的178株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占62.9%,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占22.5%、14.6%;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大多数呈现多药耐药现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60.5%,未发现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中介和耐药的葡萄球菌属,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检出率为3.8%.结论 临床医师应及时送检感染性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耐药特征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丽;马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疾病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疾病的预防及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福建省仙游县妇幼保健院2006年7月-2011年6月60例不同类型宫颈疾病患者HPV的感染情况,结合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60例宫颈病变患者中宫颈炎37例,HPV感染率为29.7%;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3例,其中CINⅠ10例、CINⅡ7例、CINⅢ6例,感染率分别为60.0%、71.4%、83.3%,中高度CIN( CINⅡ、CINⅢ)感染率明显高于低度CIN和宫颈炎(P<0.05).结论 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与HPV感染有关,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HPV感染率明显增高,HPV检测可用于宫颈疾病的筛查及治疗后的随访.
作者:蔡色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监测鲍氏不动杆菌分布及的耐药性.方法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出的189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K-B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 临床分离菌株的主要来源于痰,占56.08%,其次为尿液、血液、伤口脓液及无菌体液,分别占23.28%、11.11%、5.29%及4.23%;临床分离菌株的主要来自呼吸内科,占53.44%,其次为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分别占22.22%、14.29%、10.05%;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28%、33.33%、19.58%、16.4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较高,主要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广泛耐药,应及早进行细菌药敏试验,临床应加强控制,防止多药耐药菌的传播.
作者:宋成华;陈旭;张淑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引起血流感染鲍氏复合体的种类、分子分型及OXA型碳青霉烯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统计药敏结果及相关感染指标,分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结果 经鉴定104株鲍氏复合体中有鲍氏不动杆菌89株,占85.5%,不动杆菌属基因型3群占5.8%,不动杆菌属基因型13TU群占2.9%,其他不动杆菌占5.8%;89株鲍氏不动杆菌PFGE聚类分型得到A型8株、B型13株、C型13株、D型11株、E型35株、其他型9株;8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8例,占65.2%,静脉导管53例,占59.6%,腹腔引流管37例,占41.6%,死亡21例,占3.5%;8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82.5%、86.2%;89株鲍氏不动杆菌种有86株菌携带OXA- 51基因,74株菌携带OXA-23,未检测到OXA- 24和OXA- 58基因.结论 医院引起血流感染的鲍氏复合体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常规生化鉴定存在局限性;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同源性较高,存在医院内交叉感染;创伤性手术和静脉插管是引起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其耐药基因主要为OXA- 23、OXA- 51.
作者:孙光伟;叶丽艳;赵强;郭玲;杨继勇;罗燕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为指导临床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化趋势;微量稀释法检测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1394株鲍氏不动杆菌,2006-2010年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检出170、378、188、294、364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上升;泛耐药株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07年未分离出泛耐药菌株,2008年为4.3%、2009年为23.5%、2010年为11.5%.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明显升高,且有继续上升趋势,泛耐药菌株逐年增加,应加强感染的预防控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学群;杨文杰;陶家驹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007- 2010年临床共分离12 18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6643株,占54.7%,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分别占18.8%、16.4%、13.6%;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临床医师应掌握细菌变迁及耐药性变化动向,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作者:武德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湖州市中心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性.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384株,主要来自ICU,其次呼吸科;大部分来自痰液标本,占84.0%;分离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 1082株,分离率为45.4%,2007-2010年IRPA的分离率依次为44.1%、55.9%、46.8%、31.3%;对14种抗菌药物全耐药菌株89株,分离率为3.7%;IRPA对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耐药率均>50.0%,仅对阿米卡星耐药率<3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出现多药耐药,甚至出现全耐药菌株,临床治疗非常困难;应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作者:童照威;李晓峰;宋群;王伟洪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产气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用常规方法检出可疑菌落,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ID 32E条和ATB G-5条做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分别用复合纸片表型确认试验和FOX琼脂平板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结果 临床标本主要来自痰液,占52.1%,其次为中段尿,占16.0%;临床科室中呼吸内科和肝胆外科检出多,分别占43.6%和17.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所有菌株均敏感;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16.0%;产气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95.0%,对其余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低;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16.0%和11.7%.结论 产气肠杆菌临床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及呼吸内科;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高;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已占一定比例.
作者:林奇龙;陈琼娜;方国安;范淑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谱,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及鉴定细菌,K-B法检测非发酵菌的药敏率.结果 736株病原菌中非发酵菌17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占37.3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13.22%、11.49%及10.92%;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50.57%,其次为引流液及血液,占24.71%、9.77%;科室分布主要为普外科、胸外科和ICU,分别占41.37%、14.37%和12.64%;胃肠道肿瘤、食管癌和肺癌患者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26.45%、23.56%和20.11%;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9%、13.2%、16.7%及16.1%.结论 肿瘤患者的非发酵菌感染率高于综合性医院患者而耐药率低于综合性医院患者;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下呼吸道是感染的主要部位;外科手术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内科化疗的患者.
作者:周健;祖璎玲;宋永平;赵霞;张小琴;房佰俊;魏旭东 刊期: 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