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治疗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个人防护

冀小平;付艳枝

关键词:放射治疗工作人员, 职业危害, 个人防护
摘要: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是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之一,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从事放射治疗工作12年,现就放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2011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S 2004年标准判读结果,用双相纸片法进行产ESBLs菌株确证.结果 从各种标本分离到3390株革兰阴性杆菌,检出340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10.0%,其中大肠埃希菌218株、肺炎克雷伯菌122株,分别占64.1%、35.9%;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为29.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4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5%、78.5%,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3.8%、24.2%、26.2%;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9.0%、69.0%、73.3%.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显著,碳青霉烯类仍是目前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产ESBLs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逐渐升高,应引起注意.

    作者:毕晓宏;刘春江;夏涵;府伟灵;黄君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集束化治疗对心脏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

    目的 分析集束化治疗对心脏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方法 对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作为集束化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医护人员采取严格洗手、床头抬高35~40度、加强口咽部护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等集束化治疗措施;以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脏直视术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CSICU入住时间和死亡率.结果 集束化治疗组VAP总发病率为17.0例/1000机械通气日,低于对照组的28.2例/1000机械通气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入集束化治疗后,VAP季度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集束化组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CSICU入住时间为(84.8士39.4)h、(7.5±3.1)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9±52.1)h、(9.6±4.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死亡率为6.5%,对照组为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集束化治疗可降低心脏直视术后VAP的发生率,改善VAP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霞;杨谦;尤颢;郭宏伟;曹圆圆;洪春巧;郝晓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评价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效果.方法 与2010年4-9月及2010年10月-2011年4月分两个阶段对221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第1阶段主要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将感染率及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感染率反馈给手术者,应用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结果 第1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9.89%,第2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2.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麻醉分级(ASA)>Ⅲ级、急诊手术、术前未用抗菌药物、污染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8.94%、7.69%、10.67%、12.50%,显著高于ASA<Ⅲ级、择期手术、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清洁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1.02%、1.28%、2.74%、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植入物、百分位数、是否曾住ICU等感染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与分析,通过实施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小萍;薛跃华;顾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液透析室护士的职业防护

    透析室护士经常接触血液、体液,经常被锐器刺伤,职业暴露的风险很大,因此做好血液透析室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血透护士职业安全不容忽视.1危险因素1.1 自我防护意识差护士在进行操作时,不戴手套进行操作或戴手套操作结束脱手套后不洗手等,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感染机会.

    作者:杨丽丽;朴桂顺;马福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泌尿系统结核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引入一种新方法对尿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方法 留取患者24 h尿液标本,离心,收集沉淀,并从中提取DNA,用晶芯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试剂盒对样本DNA进行检测.结果 5例尿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可以被基因芯片检测出,用以辅助抗痨治疗.结论 用基因芯片方法对尿液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快速检测是可行的.

    作者:刘智勇;王丽馨;夏涵;张波;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研究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临床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3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25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钢板、是否遗留死腔、清创时间、入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25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57例,感染率为22.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的平均年龄为(46.24±11.31)岁,大于非感染组的(37.43±10.11)岁;感染组钢板使用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5.5%;感染组中遗留死腔比例为26.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0.9%;而感染组的平均清创时间为(7.25±1.31)h,长于非感染组的(4.10±1.11)h.结论 年龄大、术中使用钢板、遗留死腔、清创时间长等是四肢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防范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小松;向柄彦;陈炎城;李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生物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我院2011年8月9日的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结果不合格,为了找出原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查找原因(1)消毒员是否规范操作:查阅了当天灭菌的各记录本,各项参数均正常;与生物监测同锅灭菌的物品不存在堆放过多过紧;取了一个与生物监测同一锅灭菌的无菌包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是阴性;追回的无菌包包内化学指示卡均合格.

    作者:朱爱凤;杨洪兵;陈根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8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 84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所占比例高,达46.43%,其次为口咽部、胃肠道及泌尿道,分别占19.05%、15.48%及13.09%;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7%,其次依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21%、真菌占15.12%;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种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d、应用抗菌药物≥3种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均有其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林白桦;贾勇士;毕爱红;吴树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多药耐药菌隔离标识设计在临床中的应用

    近年来,多药耐药菌已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我院自制多种接触隔离标识,在临床应用方法如下.1 接触隔离标识牌的制作方法1.1材料塑料卡:长20 cm,宽15 cm淡蓝色的长方形双面塑封的卡片,隔离标识正面的左方是一位护士温馨提示:请洗手,右方是接触隔离的六个措施并配以图案:手卫生、器械专用、密封废弃物、戴手套、穿隔离衣、护目镜.在标识牌的反面是接触传播的防护措施:(1)患者应单间隔离,无条件时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同一室.

    作者:杨成秀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16株金黄杆菌属的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216株金黄杆菌属医院感染及其耐药性.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1月 - 2012年2月发生的216例金黄杆菌属医院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VITEK-AMS 6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配套革兰阴性杆菌鉴定卡(GIN)对216例标本进行分析,并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其耐药率.结果 216份金黄杆菌属标本主要来源于ICU、呼吸科、神经外科、儿科及老年病科,分别占33.33%、23.61%、13.89%、12.04%、11.11%;该组216株金黄杆菌属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高,为99.07%,其次为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率为74.54%、60.65%,而对头孢哌酮、头孢曲松、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率较低,耐药率均≥75.00%,分别为79.17%、75.00%、78.24%、89.35%、85.19%.结论 金黄杆菌属医院感染多发生于重症医学科、呼吸科以及神经外科等,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较敏感的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临床治疗金黄杆菌属细菌感染的首选抗菌药物.

    作者:何树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儿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而试验组加用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77% (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退热、肺部哕音及咳嗽消失、心力衰竭改善及住院天数分别为23、21、1 7、24例及(8.03±2.52)d,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5、14、9、16例及(10.01±2.5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治疗小儿重症肺炎,能显著地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轻并发症和缩短住院天数,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政锦;周文;刘长军;胡仁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006-2010年下呼吸道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变迁,为指导临床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临床分离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化趋势;微量稀释法检测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1394株鲍氏不动杆菌,2006-2010年鲍氏不动杆菌分别为检出170、378、188、294、364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上升;泛耐药株亦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07年未分离出泛耐药菌株,2008年为4.3%、2009年为23.5%、2010年为11.5%.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明显升高,且有继续上升趋势,泛耐药菌株逐年增加,应加强感染的预防控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赵学群;杨文杰;陶家驹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早期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临床价值

    目的 评估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早期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痰量及性状的早期改变,提早短期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通过痰细菌学检查及其他临床表现等评价临床价值.结果 17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定植/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常见;针对性地进行5~7 d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提早治疗,患者痰量及性状、痰致病菌量恢复如前,且未发生细菌交替及耐药的增加;2011年1-6月未发生严重的急性感染发作;超敏C-反应蛋白随咳痰及菌量同步变化,该次入院时为(10.6±2.0)mg/L,均极显著地高于前次出院时的(3.9±0.7) mg/L及该次出院时的(4.1±1.3)mg/L (P<0.01),而其他临床表现始终未发生明显改变.结论 根据咳痰的早期变化,提早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可以减低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肺部细菌负荷,抑制严重急性感染的发生,而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一个辅助判断的指标.

    作者:黄勇;张燕;王璨丽;罗懿;涂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流动采血车非一次性物品的清洁消毒管理

    随着年采血量的不断攀升,流动采血车上非一次性物品(以下简称物品)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也快速增长.因此,做好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从物品种类、人员资质、操作流程等管理方面予以探讨,以提高物品清洁消毒管理的科学性.

    作者:张杰;杜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包的有效期探讨

    目的 探讨棉布包装的各种灭菌包,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后在不同季节的有效期.方法 选取2011年1.8月,共两批次,每次用双层棉布包装的100个无菌包,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后,按编号分为10组,存放在有空气调节系统的10间病房治疗室无菌物品专用柜内,所有无菌包分别在保存第6、10、14、18、22天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随机抽取10间治疗室中的两间,共20个无菌包外层与内层包布间及包内物品中放置的沙条做细菌培养,两批次,80份细菌培养标本全部无菌生长,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无菌包在达到包装、消毒、存放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放置于有空气调节系统的病房治疗室无菌物品专用柜内,可以不考虑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将有效期延长为14d.

    作者:郝桂兰;王玉英;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麻醉机全麻手术后患者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针对麻醉机细菌污染与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分别使用环氧乙烷与含氯消毒液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的效果,分析全麻手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采用环氧乙烷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细菌培养检验,附着在机体及其配件上菌株阳性率为1.67%,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过的麻醉机及其配件阳性率为1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675,P<0.01).结论 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规范消毒处理对降低应用麻醉机全麻术后患者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

    作者:俞国灿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耐环丙沙星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epA和aac (6') -Ib-cr.结果 42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3.2%,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9.2%(除头孢他啶为22.7%),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5%、17.5%和13.0%,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0.4%(除哌拉西林为26.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7.0%,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98.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6.0%;127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86.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1.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由20.3%上升至62.2%,对含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从17.0%上升至>49.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4.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0%上升至48.8%;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qnrS基因和qnrC基因,qnrA、qnrB、qnrD、qepA和aac( 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7.5%、15.6%、10.9%、39.1%.结论 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S、qnrC基因;qnr、qepA和aac (6') -Ib-cr基因是质粒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茶;黄彬;陈利达;吴强贵;陈树林;李有强;林冬玲;张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94株产气肠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产气肠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用常规方法检出可疑菌落,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ID 32E条和ATB G-5条做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分别用复合纸片表型确认试验和FOX琼脂平板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结果 临床标本主要来自痰液,占52.1%,其次为中段尿,占16.0%;临床科室中呼吸内科和肝胆外科检出多,分别占43.6%和17.0%;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对所有菌株均敏感;头孢吡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16.0%;产气肠杆菌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95.0%,对其余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较低;ESBLs和AmpC酶的检出率分别为16.0%和11.7%.结论 产气肠杆菌临床主要来自痰液标本及呼吸内科;所有菌株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吩、头孢西丁的耐药率高;产ESBLs和AmpC酶菌株已占一定比例.

    作者:林奇龙;陈琼娜;方国安;范淑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2009与2010年,由于来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原有的管理模式达不到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要求,现将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介绍如下.1存在问题1.1预检分诊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手足口病病例的新发,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不健全,预检分诊处分诊不明确,造成手足口病患儿与其他患儿混合诊疗输液,极易造成传染病在医院内扩散.

    作者:钱丽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 571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锐器伤者389人,锐器伤发生率为68.13%,共计发生1058人次,人均被刺伤2.72次;工作年限≤5、6~10、≥11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8.73%、71.52%、4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90,P<0.01);318人被污染的锐器损伤,270人进行上报,上报率为84.91%,被HBV、HCV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的上报率均为100.00%,被其他不明感染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上报率为75.76%;医务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操作前准备用物时及操作中,占33.18、35.35%.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一瑶;王海燕;邓钰;于子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