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物监测结果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朱爱凤;杨洪兵;陈根华

关键词:生物监测, 不合格, 原因分析, 处理措施
摘要:我院2011年8月9日的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结果不合格,为了找出原因,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查找原因(1)消毒员是否规范操作:查阅了当天灭菌的各记录本,各项参数均正常;与生物监测同锅灭菌的物品不存在堆放过多过紧;取了一个与生物监测同一锅灭菌的无菌包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是阴性;追回的无菌包包内化学指示卡均合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室应用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管理

    目的 探讨手术室在低温等离子灭菌过程中的管理,对灭菌效果进行观察,找出影响因素及正确使用方法,指导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确保物品的灭菌质量.方法 对2011年手术室低温等离子灭菌失败结果进行分析,严格按灭菌的操作程序、规范步骤进行管理控制.结果 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共计1507锅次,合格1385锅次,合格率为91.90%;122锅次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操作因素及核查不仔细等.结论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灭菌器的使用方法,确保低温等离子灭菌合格,从而保证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安全使用,确保灭菌效果,提高低温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

    作者:董薪;于秀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产KPC与NDM碳青霉烯酶细菌多重PCR方法的构建与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适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快速检测blaKPC与blaNDM基因的多重PCR方法.方法 根据Gene Bank提供的序列,人工合成blaKPC与blaNDM基因模板以及多重PCR反应的引物;利用产KPC的大肠埃希菌作为阳性对照,对新构建的多重PCR反应进行验证,并且对临床15例临床分离鉴定的疑似产KPC与NDM的耐药细菌进行检测.结果 成功构建了用于检测blaKPC与blaNDM基因的多种PCR反应体系,可以筛查出产KPC的大肠埃希菌;检测的15株临床分离鉴定的细菌均为阴性.结论 构建的多重PCR反应体系可以快速准确地对临床产KPC与NDM细菌进行检测,以用于临床疑似细菌的进一步确认.

    作者:陈栋;陈冠伊;杨志;刘智勇;杨媚;夏涵;黄庆;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多药耐药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分析

    目的 监测多药耐药菌(MDROs)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有效控制MDROs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细菌自动鉴定仪分离鉴定菌株,药敏监测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DL系产品进行低抑菌浓度的检测.结果 两年中临床科室病原学送检率由2009年的45.39%升至2010年的61.87% (P<0.05),MDROs在病原菌中的构成比由26.83%降至23.56%(P<0.05);检出的746株MDROs,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9.87%,革兰阴性菌占50.13%;大部分耐>7种常用抗菌药物;常见革兰阳性菌为肺炎链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抗菌药物耐药率均>80.00%;主要革兰阴性菌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00%.结论 MDROs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黄维真;岑雪梅;曾尚娟;黄丝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007-2010年临床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007- 2010年临床共分离12 18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6643株,占54.7%,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分别占18.8%、16.4%、13.6%;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临床医师应掌握细菌变迁及耐药性变化动向,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作者:武德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站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

    目的 预防血站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 更新观念,预防为主,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加强岗前培训,全员持证上岗,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科室操作规程,合理设计实验室,配备充足防护设备和设施,加强科内医源性感染的管理.结果 通过加强上述医源性感染的措施与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预防医源性感染的自我保护能力,大限度控制了血站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科室操作规程,合理设计实验室,加强培训和管理,可以预防血站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嘉洪;张文学;郭崇健;李珊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专项治理前后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的分析

    目的 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医院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并对其合理性做出评价.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1-12月专项整治活动前后的200例外科清洁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为调查对象,以专项治疗时间为界,2011年1-6月为A组,2011年7-12月为B组,各100例,比较两组用药指征、用药时机、药物的选择等指标.结果 B组患者中有56例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用药指征合理比例为91.07%,高于A组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抗菌药物用量合理者比例为100.00%,高于A组的92.00%(P<0.05);B组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比例为75.00%,高于A组的23.00% (P<0.05);B组用药天数(1.5±0.4)d,明显低于A组的(4.5±1.4)d(P<0.05);B组联合用药率为3.57%,低于A组的87.00%(P<0.05);B组选用多的药物为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克林霉素,2~3次/d给药,符合药动学、药效学规律及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品种选择的要求.结论 外科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通过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合理率明显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作者:秦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基层医院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

    2009与2010年,由于来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原有的管理模式达不到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的要求,现将我院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介绍如下.1存在问题1.1预检分诊制度落实不到位 由于手足口病病例的新发,相关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不健全,预检分诊处分诊不明确,造成手足口病患儿与其他患儿混合诊疗输液,极易造成传染病在医院内扩散.

    作者:钱丽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急性发病且病情严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妍;曾昆;杨虹;徐标;曹轶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妇科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针对医院开展妇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 对医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52例妇科患者术后所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无切口感染患者对比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结果 2300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中,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3%;患者的体质量、手术时间、饮食情况、病房环境、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及缝合医师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工作者应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搭配,严格控制手术期患者住房环境,尽力缩短患者手术的时间,医师在围手术期间合理的预防用药是预防发生切口感染的基础保障.

    作者:杜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手术室温度与感染及人体舒适度关系的研究现状

    手术室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逐渐完善,是外科领域中体现医学高度治疗水平的工作环境,逐渐向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的方向发展,并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伤口感染[1].

    作者:吉琦;掌孝荣;刘春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采用荧光标记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 轻、中、重度血清HBV-DNA含量绝对值的对数值分别为(5.3±1.8)、(6.2±1.3)及(6.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V-DN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无明显关系.

    作者:孔梅;甄君;王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007-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湖州市中心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征与耐药性.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分离,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2384株,主要来自ICU,其次呼吸科;大部分来自痰液标本,占84.0%;分离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 1082株,分离率为45.4%,2007-2010年IRPA的分离率依次为44.1%、55.9%、46.8%、31.3%;对14种抗菌药物全耐药菌株89株,分离率为3.7%;IRPA对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米诺环素耐药率均>50.0%,仅对阿米卡星耐药率<3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出现多药耐药,甚至出现全耐药菌株,临床治疗非常困难;应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并加强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与医院感染的综合管理.

    作者:童照威;李晓峰;宋群;王伟洪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加强专科器械的环节质量管理预防医院感染

    随着集中管理的实施,在一系列环节中若管理不当,极易造成器械损坏而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环节质量控制,取得较好的效果.1存在的问题问题:(1)回收时清点后未能进行双方确认签字,导致器械数量产生误差.(2)由于专科器械结构复杂,不能进行有效地拆卸,导致一些器械的关节等处清洗不达标.(3)不了解专科器械的用途、组装不正确、包装时的摆放顺序不利于操作、精细尖锐器械保护不当等.(4)灭菌方式选择有误,有些物品不能耐受高温,通过高压灭菌而导致损坏等.

    作者:谭家琼;侯秋华;王琼华;林琼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液灌流患者留置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的感染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因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时殷静脉留置透析用双腔导管感染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9月因口服百草枯中毒需进行血液灌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196例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时使用的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发生感染28例,感染率为14.3%;>50岁患者的感染率高,为21.4%,其次为30~50岁,为12.0%;操作者置管经验欠丰富(<50例)的感染率较高,为15.2%;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留置≥15d患者的感染率为33.3%;患者躁动引起导管与穿刺点处摩擦,引起穿刺点渗血,感染率较高,为15.5%.结论 血液灌流用双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等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国权;李丹;吴琼;徐丽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2011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S 2004年标准判读结果,用双相纸片法进行产ESBLs菌株确证.结果 从各种标本分离到3390株革兰阴性杆菌,检出340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10.0%,其中大肠埃希菌218株、肺炎克雷伯菌122株,分别占64.1%、35.9%;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为29.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4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5%、78.5%,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3.8%、24.2%、26.2%;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9.0%、69.0%、73.3%.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显著,碳青霉烯类仍是目前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产ESBLs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逐渐升高,应引起注意.

    作者:毕晓宏;刘春江;夏涵;府伟灵;黄君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 571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锐器伤者389人,锐器伤发生率为68.13%,共计发生1058人次,人均被刺伤2.72次;工作年限≤5、6~10、≥11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8.73%、71.52%、4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90,P<0.01);318人被污染的锐器损伤,270人进行上报,上报率为84.91%,被HBV、HCV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的上报率均为100.00%,被其他不明感染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上报率为75.76%;医务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操作前准备用物时及操作中,占33.18、35.35%.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一瑶;王海燕;邓钰;于子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根据治疗情况连续使用7~21 d;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临床治愈43例,有效12例,进步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71%,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29%.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蔡小平;郑翠苹;石岳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讨引起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6例PICC患者临床资料及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选取可能影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11种因素进行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306例患者合并导管相关性感染率9.80%,相关变量的单因素检验9个变量与导管感染相关(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操作经验少、高营养化疗药物应用、导管留置时间长、PICC知识未掌握,OR值分别为4.56、3.13、2.78、2.23.结论 PICC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上述因素实施相应措施.

    作者:陈杏迪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435例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掌握其感染特点,以便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患者12 424例,发生医院感染435例,感染率为3.5%,其中手术患者共386例,占88.7%;化疗患者49例,占11.3%;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道、盆/腹腔、皮肤/切口,分别占49.2%、29.7%、11.3%;共分离出病原菌3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4株,革兰阴性杆菌118株,真菌28株.结论 重视并减少妇科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邵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腹膜透析中腹膜炎的防治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系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透析材料、方法不断改进,使CAPD过程中发生腹膜感染的概率大为降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并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停止治疗.现总结我科室6年来防治腹膜透析感染的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吕红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