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室应用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管理

董薪;于秀荣

关键词:低温等离子, 灭菌, 管理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在低温等离子灭菌过程中的管理,对灭菌效果进行观察,找出影响因素及正确使用方法,指导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确保物品的灭菌质量.方法 对2011年手术室低温等离子灭菌失败结果进行分析,严格按灭菌的操作程序、规范步骤进行管理控制.结果 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共计1507锅次,合格1385锅次,合格率为91.90%;122锅次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操作因素及核查不仔细等.结论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灭菌器的使用方法,确保低温等离子灭菌合格,从而保证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安全使用,确保灭菌效果,提高低温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2011年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NCCLS 2004年标准判读结果,用双相纸片法进行产ESBLs菌株确证.结果 从各种标本分离到3390株革兰阴性杆菌,检出340株产ESBLs菌株,检出率为10.0%,其中大肠埃希菌218株、肺炎克雷伯菌122株,分别占64.1%、35.9%;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为29.7%,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4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氨曲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5%、78.5%,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3.8%、24.2%、26.2%;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较高,分别为69.0%、69.0%、73.3%.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对头孢菌素类耐药显著,碳青霉烯类仍是目前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产ESBLs菌株以大肠埃希菌多见;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逐渐升高,应引起注意.

    作者:毕晓宏;刘春江;夏涵;府伟灵;黄君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的采供血预防控制对策

    目的 分析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采供血及血液制品等方面的血液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采供血机构在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尤其在献血宣传、献血员管理、血站人员培训、血液制品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安全保障中对于感染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尚存在诸多不足,应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血液保障水平,降低血液感染风险.结论 改进与完善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保障管理体系,对大限度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轩;黎儒青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液灌流患者留置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的感染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因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时殷静脉留置透析用双腔导管感染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1年9月因口服百草枯中毒需进行血液灌流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196例中毒患者行血液灌流时使用的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发生感染28例,感染率为14.3%;>50岁患者的感染率高,为21.4%,其次为30~50岁,为12.0%;操作者置管经验欠丰富(<50例)的感染率较高,为15.2%;导管留置时间与感染率呈正相关,留置≥15d患者的感染率为33.3%;患者躁动引起导管与穿刺点处摩擦,引起穿刺点渗血,感染率较高,为15.5%.结论 血液灌流用双腔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与多种因素有关,通过制定相应预防措施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缩短留置时间、严格无菌操作等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王国权;李丹;吴琼;徐丽丽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全自动清洗消毒器清洗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清洗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清洗效果验证的方法.方法 利用目测、ATP检测、清洗监测卡监测、温度验证及过程参数确认的方法,对清洗机程序的清洗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清洗剂浓度、清洗温度和时间对终清洗效果产生影响;不同品牌清洗机使用同一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台清洗机使用不同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型号使用年限相同的老机器,使用同一清洗剂、同一程序,到达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新设备出厂验证设置与消毒供应中心实际情况不一致,清洗效果测试不合格.结论 当清洗消毒器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清洗程序选择发生改变时需要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测;应加强清洗消毒机的日常管理和监测.

    作者:张青;高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007-2010年临床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007- 2010年临床共分离12 18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6643株,占54.7%,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分别占18.8%、16.4%、13.6%;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临床医师应掌握细菌变迁及耐药性变化动向,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作者:武德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导致重症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特点,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3月-2010年9月所收治重症肝炎患者208例,将其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其感染情况.结果 208例患者中,46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2.1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T淋巴细胞CD3、CD4及CD4/CD8比值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感染组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以腹腔感染居高,占57.89%,其次为呼吸道,占22.81%;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占77.14%;导致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侵入性诊疗操作、肝肾综合症等.结论 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并发症较多,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病情会发生恶化,且预后较差,临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找出感染因素,加以预防及治疗,降低感染率.

    作者:刘牧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疾病诊断等领域,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过程周期长、灵敏度低、准确性差、操作繁琐且影响因素多,极大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研发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特异好的检测方法势在必行.生物传感器是以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体成分作为敏感元件,与物理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1,2].

    作者:王云霞;张立群;张轩;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 571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锐器伤者389人,锐器伤发生率为68.13%,共计发生1058人次,人均被刺伤2.72次;工作年限≤5、6~10、≥11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8.73%、71.52%、4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90,P<0.01);318人被污染的锐器损伤,270人进行上报,上报率为84.91%,被HBV、HCV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的上报率均为100.00%,被其他不明感染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上报率为75.76%;医务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操作前准备用物时及操作中,占33.18、35.35%.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一瑶;王海燕;邓钰;于子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NSICU肺部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 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肺部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NSICU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8月-2010年8月入住医院NSICU有明确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7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8株,革兰阴性杆菌121株,真菌14株;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0.8%、16.8%、16.8%、16.2%、9.2%;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0)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1.1%)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余常用抗菌药耐药率均>45.0%,多数约90.0%;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65.0%;其余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NSICU肺部感染病原菌已经呈现多药耐药性,应加强专科ICU建设和对肺部感染的认识,针对NSICU特点,控制肺部感染.

    作者:舒凯;吴俊;殷波涛;雷霆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手术室温度与感染及人体舒适度关系的研究现状

    手术室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逐渐完善,是外科领域中体现医学高度治疗水平的工作环境,逐渐向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的方向发展,并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伤口感染[1].

    作者:吉琦;掌孝荣;刘春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研究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临床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3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25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钢板、是否遗留死腔、清创时间、入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25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57例,感染率为22.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的平均年龄为(46.24±11.31)岁,大于非感染组的(37.43±10.11)岁;感染组钢板使用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5.5%;感染组中遗留死腔比例为26.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0.9%;而感染组的平均清创时间为(7.25±1.31)h,长于非感染组的(4.10±1.11)h.结论 年龄大、术中使用钢板、遗留死腔、清创时间长等是四肢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防范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小松;向柄彦;陈炎城;李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医务人员工作服病原菌调查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工作服的病原菌污染情况,提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管理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方法 采集医院7个科室医师及护士工作服共182件,在袖口部进行病原菌污染检测.结果 被检工作服均受病原菌污染,以微球菌属所占比例高,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科室以急诊科污染严重,其次是呼吸内科,以ICU轻微;工作服穿着3d后,袖端平均含菌量为3.6 CFU/cm2,有7.7%的工作服含菌量超标,穿着7d平均含菌量为6.2 CFU/cm2,有19.2%超标,穿着14 d平均含菌量>13.0CFU/cm2,有60.0%超标.结论 工作服袖口污染严重,医务人员要加强工作服换洗意识;医院总体上可以实行一周换洗1次的制度,但重点科室及个别污染严重的科室需要缩短周期;各个科室要做好消毒隔离等措施,要保持通风;医院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清洁及消毒的管理,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毛选教;陈鲜琳;施正夏;陈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神经外科病房多药耐药菌感染管理及控制措施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病房多药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情况并提出护理预防控制措施,保证医疗安全.方法 对2009年12月-2011年9月神经外科病房68例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病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8例患者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共分离71株病原菌,主要来自痰标本,占71.9%,其次为尿标本,占15.5%;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及管理,多药耐药菌感染能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结论 加强MDROs感染患者的监测,切实落实消毒隔离措施,认真执行标准预防及手卫生,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护理措施,对神经外科多药耐药菌感染是行之有效的.

    作者:李晓微;朱丽娟;巴华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皮肤消毒液在急诊手术皮肤准备中的应用

    2%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是一种集沐浴与消毒于一体的皮肤消毒剂,采用该液为急诊手术患者进行手术区域备皮消毒与术前沐浴,效果良好.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2010年8月-2011年7月68例急诊手术患者采用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2%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进行手术区域备皮消毒和术前沐浴,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葡萄糖氯己定皮肤消毒液观察组和常规备皮、清洗对照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手术部位均为腹部,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

    作者:刘瑛;刘春青;金秀成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肿瘤患者非发酵菌继发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医院非发酵菌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谱,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常规方法培养及鉴定细菌,K-B法检测非发酵菌的药敏率.结果 736株病原菌中非发酵菌17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为常见,占37.36%,其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及荧光假单胞菌,分别占13.22%、11.49%及10.92%;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占50.57%,其次为引流液及血液,占24.71%、9.77%;科室分布主要为普外科、胸外科和ICU,分别占41.37%、14.37%和12.64%;胃肠道肿瘤、食管癌和肺癌患者的分离率较高,分别为26.45%、23.56%和20.11%;非发酵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0.9%、13.2%、16.7%及16.1%.结论 肿瘤患者的非发酵菌感染率高于综合性医院患者而耐药率低于综合性医院患者;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下呼吸道是感染的主要部位;外科手术患者的检出率高于内科化疗的患者.

    作者:周健;祖璎玲;宋永平;赵霞;张小琴;房佰俊;魏旭东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及健康教育管理

    目的 收集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措施,以期为健康教育管理与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分析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8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实施针对性的健康管理.结果 8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生感染39例、54例次,感染率为45.3%、例次感染率为62.8%;检出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及变形菌属,分别占28.6%、22.9%及17.1%.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管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提高认识,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监测,开展好健康教育等工作.

    作者:徐宾;时利群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压力蒸汽灭菌后无菌包的有效期探讨

    目的 探讨棉布包装的各种灭菌包,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后在不同季节的有效期.方法 选取2011年1.8月,共两批次,每次用双层棉布包装的100个无菌包,经预真空高压蒸汽灭菌后,按编号分为10组,存放在有空气调节系统的10间病房治疗室无菌物品专用柜内,所有无菌包分别在保存第6、10、14、18、22天取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随机抽取10间治疗室中的两间,共20个无菌包外层与内层包布间及包内物品中放置的沙条做细菌培养,两批次,80份细菌培养标本全部无菌生长,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无菌包在达到包装、消毒、存放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放置于有空气调节系统的病房治疗室无菌物品专用柜内,可以不考虑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将有效期延长为14d.

    作者:郝桂兰;王玉英;杨建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肠内营养耐受性、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64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肠内营养制剂,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的演变,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肠道耐受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结果 治疗前后的前白蛋白鼻胃管组患者为(161.8±19.1)、(193.7±27.0)mg/L,鼻肠管组患者为(182.5±29.4)、(214.32.4)mg/L;治疗前后转铁蛋白鼻胃管组患者为(228.3±42.1)、(266.3±23.1)mg/L,鼻肠管组患者为(223.1±26.2)、(272.6±25.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腹胀腹泻发生率为25.0%、15.6%,高血糖发生率为28.1%、6.2%,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6.2%、3.1%,肝损害发生率为6.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肠管组反流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为6.2%,低于鼻胃管组的31.2%、18.7%(均P<0.05);鼻肠管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为(6.5±1.1)、(8.9±1.8)d,短于鼻胃管组的(9.8±2.3)、(13.4±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的改善有帮助;经鼻肠管方式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肠道耐受性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

    作者:焦宪法;李伟丽;牛杏果;张科;王明强;王小雯;郭宇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435例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掌握其感染特点,以便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患者12 424例,发生医院感染435例,感染率为3.5%,其中手术患者共386例,占88.7%;化疗患者49例,占11.3%;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道、盆/腹腔、皮肤/切口,分别占49.2%、29.7%、11.3%;共分离出病原菌3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4株,革兰阴性杆菌118株,真菌28株.结论 重视并减少妇科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邵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质粒介导的耐环丙沙星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epA和aac (6') -Ib-cr.结果 42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3.2%,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9.2%(除头孢他啶为22.7%),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5%、17.5%和13.0%,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0.4%(除哌拉西林为26.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7.0%,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98.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6.0%;127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86.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1.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由20.3%上升至62.2%,对含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从17.0%上升至>49.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4.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0%上升至48.8%;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qnrS基因和qnrC基因,qnrA、qnrB、qnrD、qepA和aac( 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7.5%、15.6%、10.9%、39.1%.结论 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S、qnrC基因;qnr、qepA和aac (6') -Ib-cr基因是质粒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茶;黄彬;陈利达;吴强贵;陈树林;李有强;林冬玲;张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