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桂兰;王玉英;杨建华
手术室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逐渐完善,是外科领域中体现医学高度治疗水平的工作环境,逐渐向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的方向发展,并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伤口感染[1].
作者:吉琦;掌孝荣;刘春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比较新患者与复治患者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莫西沙星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确定莫西沙星的临床耐药界限.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史,选取109例肺结核病新患者分离出的菌株以及使用过莫西沙星治疗复治患者31例分离出的菌株,共140株,以罗氏含药培养基测定MIC,并分析MIC分布状况,比较MIC累计百分比,通过新患者菌株和复治患者菌株差值大时的MIC作为耐药界限.结果 来自既往未用过莫西沙星治疗新患者的临床分离株中,94.50%的菌株MIC<0.4 μg/ml,既往曾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的临床分离株中,MIC>1.0 μg/ml占93.55%.结论 根据MIC分布,两类患者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MIC的差异,提示使用罗氏培养基的莫西沙星药敏试验耐药界限采用1 μg/ml为宜,复治患者中仍有6.45%对莫西沙星敏感.
作者:姜广路;李雪莲;黄海荣;高孟秋;陈曦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透析室护士经常接触血液、体液,经常被锐器刺伤,职业暴露的风险很大,因此做好血液透析室护士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血透护士职业安全不容忽视.1危险因素1.1 自我防护意识差护士在进行操作时,不戴手套进行操作或戴手套操作结束脱手套后不洗手等,增加了职业暴露的感染机会.
作者:杨丽丽;朴桂顺;马福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8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 84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所占比例高,达46.43%,其次为口咽部、胃肠道及泌尿道,分别占19.05%、15.48%及13.09%;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7%,其次依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21%、真菌占15.12%;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种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d、应用抗菌药物≥3种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均有其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林白桦;贾勇士;毕爱红;吴树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引起血流感染鲍氏复合体的种类、分子分型及OXA型碳青霉烯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统计药敏结果及相关感染指标,分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结果 经鉴定104株鲍氏复合体中有鲍氏不动杆菌89株,占85.5%,不动杆菌属基因型3群占5.8%,不动杆菌属基因型13TU群占2.9%,其他不动杆菌占5.8%;89株鲍氏不动杆菌PFGE聚类分型得到A型8株、B型13株、C型13株、D型11株、E型35株、其他型9株;8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8例,占65.2%,静脉导管53例,占59.6%,腹腔引流管37例,占41.6%,死亡21例,占3.5%;8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82.5%、86.2%;89株鲍氏不动杆菌种有86株菌携带OXA- 51基因,74株菌携带OXA-23,未检测到OXA- 24和OXA- 58基因.结论 医院引起血流感染的鲍氏复合体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常规生化鉴定存在局限性;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同源性较高,存在医院内交叉感染;创伤性手术和静脉插管是引起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其耐药基因主要为OXA- 23、OXA- 51.
作者:孙光伟;叶丽艳;赵强;郭玲;杨继勇;罗燕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2010年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革兰阳性球菌培养及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断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 分离的178株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占62.9%,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占22.5%、14.6%;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大多数呈现多药耐药现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60.5%,未发现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中介和耐药的葡萄球菌属,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检出率为3.8%.结论 临床医师应及时送检感染性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耐药特征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丽;马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明确职业危害,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加大防护力度,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1 常见的职业危害1.1 物理性损伤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及噪音的环境中,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者:冯志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荆州市医院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荆州市10所综合性医院4528株肺炎克雷伯菌(KPN)的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操作;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检测采用双纸片协同法和纸片确证试验.结果 4528株KPN主要分离自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及冠心病监护病房,分别占34.9多、11.1%、8.3%、8.1%及7.2%;感染标本主要为痰液、咽拭子、尿液和分泌物;KPN产ESBLs检出率为36.0%;KPN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7.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为17.8%~22.4%;未检出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的KPN.结论 KPN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卫生行管部门及各医院应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积极控制耐药菌株的播散并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柳文菊;刘学政;汪功文;周莉;谢良才;陈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胃癌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对策.方法 对2008年6月-2010年12月胃癌手术后28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0例胃癌术后患者中,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为10.71%;感染者平均住院时间为(30.0±4.2)d,未感染者(18.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全胃切除手术感染率为20.00%,胃大部切除手术的感染率为5.29%;年龄>65岁、肥胖、营养差、手术使用电刀、围手术期未应用抗菌药物者切口感染率高(P<0.05),术前吸烟、由助手缝合者切口感染率高(P<0.01).结论 改善患者营养、术前预防抗菌治疗、术后避免剧烈咳嗽、关腹前切口清创、提高手术医师的水平、尽量避免开腹时使用电刀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切口感染.
作者:刘秀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128例ICU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一步采用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确定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患者中,发生VAP41例,发生率32.0%,呼吸机通气时间1~57 d;VAP患者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联合用药、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均为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地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玲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给予所有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根据治疗情况连续使用7~21 d;观察治疗疗效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在使用利奈唑胺治疗后,患者临床治愈43例,有效12例,进步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8.71%,药物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1.29%.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发革兰阳性菌感染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作者:蔡小平;郑翠苹;石岳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无色杆菌旧称产碱杆菌,是一种毒力较低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大多数的无色杆菌感染是院内获得,主要表现为菌血症、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肺炎等.笔者将报道临床较为少见的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心包炎1例.
作者:张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随着头孢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逐渐增多,饮酒者发生双硫仑样反应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现将我院收治的因饮酒致头孢类抗菌药物双硫仑样反应16例报道如下.1病例1.1 一般资料 16例系我院2007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男13例,女3例.年龄27~73岁,平均57.3岁.16例均为静脉滴注头孢类抗菌药物者,其中头孢哌酮6例、头孢唑林4例、头孢噻肟3例、头孢曲松2例、头孢拉定1例.用药2 h~10 d(平均3.35 d)后饮酒,症状发生在饮酒后30 min~6 h(平均2.08 h),以1~3 h居多.
作者:揭晓明;陈许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采用荧光标记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 轻、中、重度血清HBV-DNA含量绝对值的对数值分别为(5.3±1.8)、(6.2±1.3)及(6.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V-DN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无明显关系.
作者:孔梅;甄君;王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工作服的病原菌污染情况,提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管理措施,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方法 采集医院7个科室医师及护士工作服共182件,在袖口部进行病原菌污染检测.结果 被检工作服均受病原菌污染,以微球菌属所占比例高,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科室以急诊科污染严重,其次是呼吸内科,以ICU轻微;工作服穿着3d后,袖端平均含菌量为3.6 CFU/cm2,有7.7%的工作服含菌量超标,穿着7d平均含菌量为6.2 CFU/cm2,有19.2%超标,穿着14 d平均含菌量>13.0CFU/cm2,有60.0%超标.结论 工作服袖口污染严重,医务人员要加强工作服换洗意识;医院总体上可以实行一周换洗1次的制度,但重点科室及个别污染严重的科室需要缩短周期;各个科室要做好消毒隔离等措施,要保持通风;医院需要加强医务人员工作服的清洁及消毒的管理,杜绝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毛选教;陈鲜琳;施正夏;陈原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学员护士开始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只注重技术操作,忽视对身体危害因素的防护,极易发生医院感染.我院加强学员护士职业防护岗前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作者:孙丹红;张素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质粒介导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鉴定细菌,用K-B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包括qnrA、qnrB、qnrC、qnrD、qnrS、qepA和aac (6') -Ib-cr.结果 42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为23.2%,对第一、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9.2%(除头孢他啶为22.7%),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7.5%、17.5%和13.0%,对青霉素类药物的耐药率>40.4%(除哌拉西林为26.2%),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差异较大,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17.0%,而氨苄西林/舒巴坦为98.6%;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4.6%和26.0%;127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明显升高,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86.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1.4%,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由20.3%上升至62.2%,对含p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的耐药率从17.0%上升至>49.6%,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的耐药率上升至>64.6%,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由13.0%上升至48.8%;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qnrS基因和qnrC基因,qnrA、qnrB、qnrD、qepA和aac( 6')-Ib-cr的阳性率分别为31.2%、87.5%、15.6%、10.9%、39.1%.结论 临床分离的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携带qnrA、qnrB、qnrD、qepA和aac(6')-Ib-cr基因,未检出qnrS、qnrC基因;qnr、qepA和aac (6') -Ib-cr基因是质粒介导的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的主要机制.
作者:陈茶;黄彬;陈利达;吴强贵;陈树林;李有强;林冬玲;张妮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麻醉机细菌污染与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分别使用环氧乙烷与含氯消毒液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的效果,分析全麻手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采用环氧乙烷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细菌培养检验,附着在机体及其配件上菌株阳性率为1.67%,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过的麻醉机及其配件阳性率为1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675,P<0.01).结论 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规范消毒处理对降低应用麻醉机全麻术后患者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
作者:俞国灿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对实体肿瘤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92例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作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状况、菌株分布、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治67 207例实体肿瘤患者,其中192例合并真菌感染,感染率为0.3%; 21例患者同时发生两个部位感染,12例同时发生3个部位感染;深部感染者147例,浅部深部同时感染者15例;共分离真菌237株,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1.9%;192例患者中短期内接受放化疗治疗者178例,手术者2例,广谱抗菌药物使用者180例.结论 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
作者:施勋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随着年采血量的不断攀升,流动采血车上非一次性物品(以下简称物品)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也快速增长.因此,做好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从物品种类、人员资质、操作流程等管理方面予以探讨,以提高物品清洁消毒管理的科学性.
作者:张杰;杜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