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35例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邵峰

关键词:妇科, 肿瘤, 真菌感染, 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掌握其感染特点,以便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患者12 424例,发生医院感染435例,感染率为3.5%,其中手术患者共386例,占88.7%;化疗患者49例,占11.3%;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道、盆/腹腔、皮肤/切口,分别占49.2%、29.7%、11.3%;共分离出病原菌3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4株,革兰阴性杆菌118株,真菌28株.结论 重视并减少妇科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7-2010年临床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结果 2007- 2010年临床共分离12 18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6643株,占54.7%,主要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肺炎克雷伯菌多见,分别占18.8%、16.4%、13.6%;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谱在不断发生变化,临床医师应掌握细菌变迁及耐药性变化动向,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作者:武德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持续质量改进在手术部位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目的 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工作方法,探讨手术部位感染控制措施及管理效果.方法 根据前期监测结果,筛选出手术部位感染率较高的Ⅲ类切口与普外科为重点监控对象,以质量管理小组方式,按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理循环的方法开展工作.结果 找出感染关键因素并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接触伤口时的手卫生依从性,纠正感染率高的医师手术技术缺陷,查房换药前避免晨间护理,术中彻底清除异物和失活组织,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干预后Ⅲ类切口与普外科感染率分别由18.37%、6.83%下降为5.56%与3.14%.结论 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方法是强化手卫生管理、重点关注感染率高的医师、伤口暴露时保持空气洁净、规范手术操作程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运用,使管理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显著.

    作者:钟爱玉;胡宏伟;戴鋆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5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140例,非感染组380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及年龄≥65岁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COPD及意识障碍的影响大,其OR值为16.25、8.36.结论 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COPD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对该类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蒋中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加强学员护士职业防护的岗前培训

    学员护士开始接触临床护理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护理技术操作不熟练,只注重技术操作,忽视对身体危害因素的防护,极易发生医院感染.我院加强学员护士职业防护岗前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作者:孙丹红;张素香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聚维酮碘消毒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导尿时尿道注入聚维酮碘消毒,对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196例术前需留置导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98例,对照组行常规尿道外口及其周围器官皮肤消毒,按常规无菌操作技术行导尿,试验组在常规消毒的基础上,加用注射器从尿道外口注入0.5%聚维酮碘行全尿道消毒,余操作同对照组;两组均定期留取尿液标本做细菌培养及尿常规检查.结果 第5、7、10天试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分别为2.27%、7.69%及22.7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11%、25.49及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留置导尿管第2、13、>16天的尿路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道注入聚维酮碘消毒对减少早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曾娟琴;韩斌德;胡欣春;邬海;边泽源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在神经外科暴发的调查

    目的 回顾性分析神经外科铜绿假单胞菌(PAE)下呼吸道感染医院暴发原因及控制措施,探求引起多药耐药PAE感染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PAE感染患者以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辅以环境监测及细菌鉴定.结果 该次PAE医院感染暴发主要以消毒不严格的螺纹管及雾化管道所致,呼吸机螺纹管及雾化管道PAE检出率为100.0%,患者家属的手PAE检出率为80.0%;由于环境中PAE感染源的持续存在以及抗菌药物长时间、联合应用促进了多药耐药PAE的感染.结论 将PAE感染患者统一隔离,并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加强护理,严格抗菌药物的使用等,有效控制PAE医院感染的再扩大.

    作者:韩善梅;张苏华;郭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192例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实体肿瘤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192例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患者作研究对象,对其感染分布状况、菌株分布、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共收治67 207例实体肿瘤患者,其中192例合并真菌感染,感染率为0.3%; 21例患者同时发生两个部位感染,12例同时发生3个部位感染;深部感染者147例,浅部深部同时感染者15例;共分离真菌237株,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1.9%;192例患者中短期内接受放化疗治疗者178例,手术者2例,广谱抗菌药物使用者180例.结论 实体肿瘤合并医院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临床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治疗.

    作者:施勋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手术室应用低温等离子灭菌的管理

    目的 探讨手术室在低温等离子灭菌过程中的管理,对灭菌效果进行观察,找出影响因素及正确使用方法,指导今后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确保物品的灭菌质量.方法 对2011年手术室低温等离子灭菌失败结果进行分析,严格按灭菌的操作程序、规范步骤进行管理控制.结果 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共计1507锅次,合格1385锅次,合格率为91.90%;122锅次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包括人为因素、技术操作因素及核查不仔细等.结论 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灭菌器的使用方法,确保低温等离子灭菌合格,从而保证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的安全使用,确保灭菌效果,提高低温消毒物品的灭菌质量.

    作者:董薪;于秀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疾病诊断等领域,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过程周期长、灵敏度低、准确性差、操作繁琐且影响因素多,极大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研发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特异好的检测方法势在必行.生物传感器是以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体成分作为敏感元件,与物理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1,2].

    作者:王云霞;张立群;张轩;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藻酸盐敷料用于预防微插管鞘技术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点出血的护理及效果

    目的 探讨藻酸盐敷料在预防微插管鞘技术(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行MST辅助超声引导下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在穿刺点覆盖藻酸盐、对照组采用小纱布按压的方法预防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结果 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率为17.0%,对照组为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行PICC后穿刺点采用藻酸盐敷料止血,首次换药时间为置管第3天,预防出血效果好,是预防MST辅助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蔡昌兰;黄叶莉;李琼;谭敬华;张俊莉;王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 研究四肢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临床感染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3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25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资料,研究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并比较感染与未感染患者的年龄、性别、是否使用钢板、是否遗留死腔、清创时间、入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25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57例,感染率为22.8%,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的平均年龄为(46.24±11.31)岁,大于非感染组的(37.43±10.11)岁;感染组钢板使用率为66.7%,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5.5%;感染组中遗留死腔比例为26.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的10.9%;而感染组的平均清创时间为(7.25±1.31)h,长于非感染组的(4.10±1.11)h.结论 年龄大、术中使用钢板、遗留死腔、清创时间长等是四肢开放性骨折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应注意采取相对应的措施防范感染的发生.

    作者:韩小松;向柄彦;陈炎城;李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急诊科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

    目的 分析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急诊科发生的68例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68例患者中男性占66.18%,女性占33.82%,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在60~69岁感染率高为35.29%;住院时间30~39 d组感染率高为55.8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2.94%,均高于其他组.结论 急诊科病房环境特殊,患者病情危重,存在许多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及严格无菌技术,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作者:陶毅兰;刘雪松;董蔷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导致重症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特点,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有利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2008年3月-2010年9月所收治重症肝炎患者208例,将其分成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其感染情况.结果 208例患者中,46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2.1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T淋巴细胞CD3、CD4及CD4/CD8比值出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感染组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发生感染的主要部位以腹腔感染居高,占57.89%,其次为呼吸道,占22.81%;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占77.14%;导致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抗菌药物的使用、侵入性诊疗操作、肝肾综合症等.结论 重症肝炎并发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并发症较多,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病情会发生恶化,且预后较差,临床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找出感染因素,加以预防及治疗,降低感染率.

    作者:刘牧野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流动采血车非一次性物品的清洁消毒管理

    随着年采血量的不断攀升,流动采血车上非一次性物品(以下简称物品)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也快速增长.因此,做好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从物品种类、人员资质、操作流程等管理方面予以探讨,以提高物品清洁消毒管理的科学性.

    作者:张杰;杜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目的 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相应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模式,回顾性分析128例ICU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分析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一步采用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确定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8例患者中,发生VAP41例,发生率32.0%,呼吸机通气时间1~57 d;VAP患者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3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联合用药、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均为VAP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差异有显著性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连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插管次数与持续时间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和减少呼吸机的使用、科学有效地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玲娣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综合医院门诊急诊手术室管理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工作,随着医疗技术迅猛发展,高科技、新技术的引进,质量安全面临风险越来越大.综合医院急诊手术量大、病种复杂、群体外伤及感染性伤口多等,因此,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控制门诊急诊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尤为重要.

    作者:朱莹;马勇智;杨爱华;彭国华;丁小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8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 84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所占比例高,达46.43%,其次为口咽部、胃肠道及泌尿道,分别占19.05%、15.48%及13.09%;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7%,其次依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21%、真菌占15.12%;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种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d、应用抗菌药物≥3种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均有其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林白桦;贾勇士;毕爱红;吴树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435例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掌握其感染特点,以便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患者12 424例,发生医院感染435例,感染率为3.5%,其中手术患者共386例,占88.7%;化疗患者49例,占11.3%;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道、盆/腹腔、皮肤/切口,分别占49.2%、29.7%、11.3%;共分离出病原菌3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4株,革兰阴性杆菌118株,真菌28株.结论 重视并减少妇科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邵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两种口腔护理液预防ICU患者口腔感染的效果

    目的 比较两种口腔护理液(离子水、益口护理液)对清洁口腔、祛除口臭、预防口腔溃疡及感染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选择IC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用离子水,试验组用益口护理液进行口腔护理,早晚各1次,连续7d;每天评价并记录口腔清洁程度、口臭情况及有无口腔溃疡发生;同时在口腔护理前后2h用无菌咽拭子采样,送细菌培养,统计细菌培养的阳性率.结果 两组患者口腔清洁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口腔治疗的有效率对照组为34.0%,试验组为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不同的口腔护理液后对照组大肠埃希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86.0%、88.0%,明显高于试验组的24.0%、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试验组在除臭、防止口腔溃疡方面远优于对照组,而且试验组能明显抑制口腔内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生长,口腔咽拭子培养阳性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姜连英;姚爽;李秋菊 刊期: 2012年第16期

  • 血流感染鲍氏复合体的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引起血流感染鲍氏复合体的种类、分子分型及OXA型碳青霉烯酶的携带情况.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所有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统计药敏结果及相关感染指标,分析携带耐药基因情况.结果 经鉴定104株鲍氏复合体中有鲍氏不动杆菌89株,占85.5%,不动杆菌属基因型3群占5.8%,不动杆菌属基因型13TU群占2.9%,其他不动杆菌占5.8%;89株鲍氏不动杆菌PFGE聚类分型得到A型8株、B型13株、C型13株、D型11株、E型35株、其他型9株;89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8例,占65.2%,静脉导管53例,占59.6%,腹腔引流管37例,占41.6%,死亡21例,占3.5%;89株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82.5%、86.2%;89株鲍氏不动杆菌种有86株菌携带OXA- 51基因,74株菌携带OXA-23,未检测到OXA- 24和OXA- 58基因.结论 医院引起血流感染的鲍氏复合体主要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常规生化鉴定存在局限性;鲍氏不动杆菌菌株同源性较高,存在医院内交叉感染;创伤性手术和静脉插管是引起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给予重视;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较高,其耐药基因主要为OXA- 23、OXA- 51.

    作者:孙光伟;叶丽艳;赵强;郭玲;杨继勇;罗燕萍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