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照威;李晓峰;宋群;王伟洪
随着集中供应模式的开展,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将临床所有气管套管统一回收处理后供给临床科室使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清洗气管套管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病区回收的污染气管套管,全效多酶清洗液,3%的过氧化氢溶液,器械润滑剂,高压水枪,与套管粗细适宜的纱布棉条.
作者:王琼华;林琼;谭家琼;曾庆菊;高良慧 刊期: 2012年第16期
随着年采血量的不断攀升,流动采血车上非一次性物品(以下简称物品)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也快速增长.因此,做好相关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是避免和减少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和献血者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从物品种类、人员资质、操作流程等管理方面予以探讨,以提高物品清洁消毒管理的科学性.
作者:张杰;杜莉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8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 84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所占比例高,达46.43%,其次为口咽部、胃肠道及泌尿道,分别占19.05%、15.48%及13.09%;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7%,其次依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21%、真菌占15.12%;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种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d、应用抗菌药物≥3种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均有其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林白桦;贾勇士;毕爱红;吴树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放射治疗工作人员是职业危害的高危人群之一,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伤害,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显得尤其重要.笔者从事放射治疗工作12年,现就放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冀小平;付艳枝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9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为16.9%;共检出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37株,占57.8%,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32.8%,真菌6菌株,占9.4%;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为24.1%,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率较无糖尿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Dukes分期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伤口感染与患者体质肥胖、糖尿病及Dukes分期有重要关系,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戴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评价持续质量改进(CQI)实施效果.方法 与2010年4-9月及2010年10月-2011年4月分两个阶段对221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第1阶段主要了解手术部位感染率及相关因素;第2阶段将感染率及进行危险因素调整后的感染率反馈给手术者,应用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结果 第1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9.89%,第2阶段调整医师感染率为2.9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麻醉分级(ASA)>Ⅲ级、急诊手术、术前未用抗菌药物、污染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分别为8.94%、7.69%、10.67%、12.50%,显著高于ASA<Ⅲ级、择期手术、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清洁切口的手术部位感染率(1.02%、1.28%、2.74%、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植入物、百分位数、是否曾住ICU等感染影响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手术部位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与分析,通过实施CQI方法进行医院感染质量监控,能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小萍;薛跃华;顾勇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妇科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掌握其感染特点,以便采取有效地控制措施.方法 分析医院感染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收治患者12 424例,发生医院感染435例,感染率为3.5%,其中手术患者共386例,占88.7%;化疗患者49例,占11.3%;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道、盆/腹腔、皮肤/切口,分别占49.2%、29.7%、11.3%;共分离出病原菌340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94株,革兰阴性杆菌118株,真菌28株.结论 重视并减少妇科肿瘤患者的易感染因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作者:邵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急诊科发生的68例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68例患者中男性占66.18%,女性占33.82%,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在60~69岁感染率高为35.29%;住院时间30~39 d组感染率高为55.8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2.94%,均高于其他组.结论 急诊科病房环境特殊,患者病情危重,存在许多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及严格无菌技术,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作者:陶毅兰;刘雪松;董蔷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医院开展妇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 对医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52例妇科患者术后所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无切口感染患者对比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结果 2300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中,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3%;患者的体质量、手术时间、饮食情况、病房环境、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及缝合医师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工作者应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搭配,严格控制手术期患者住房环境,尽力缩短患者手术的时间,医师在围手术期间合理的预防用药是预防发生切口感染的基础保障.
作者:杜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学专业实习生职业暴露和职业防护现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江西省4所医院833名实习生进行调查.结果 有57.0%的实习生接受过职业防护知识教育,>50.0%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足;锐器伤发生率为57.9%;对其专业、是否了解职业暴露、是否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学校是否开展了职业防护课程、实习岗前培训时是否接受了职业防护知识培训为实习生发生锐器伤的影响因素;43.6%的实习生使用六步洗手法洗手,95.7%的实习生愿意接受医院开展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结论 实习生对职业暴露及职业防护知识认知不足,发生职业暴露比例较高,需系统化教育和定期培训,完善职业防护措施.
作者:杨春红;姬广林;李青莉;廖唐洪;邱湖海;王永东;仲瑶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2010年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阳性球菌分布及耐药特征,为临床抗感染治疗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参考依据.方法 革兰阳性球菌培养及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和结果判断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 分离的178株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占62.9%,其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占22.5%、14.6%;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大多数呈现多药耐药现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60.5%,未发现对糖肽类抗菌药物中介和耐药的葡萄球菌属,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检出率为3.8%.结论 临床医师应及时送检感染性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耐药特征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丽;马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伊曲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医院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纳入研究,对于符合真菌感染拟诊病例纳入序贯治疗组(45例),符合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的病例纳入经验治疗组(51例),经验治疗组采用伊曲康唑静脉给药,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为有效,序贯治疗组采用伊曲康唑序贯治疗方案,该组患者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有效;治疗过程中经验治疗组有患者符合拟诊或确诊标准时,则转入序贯治疗组进行治疗,一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经验治疗组的51例患者中,有9例转为拟诊病例,进行疗效评估时共有42例患者,其中有效者38例,有效率为90.48%;序贯治疗组在进行疗效评估时共有拟诊患者54例,有效51例,有效率为94.44%;所有患者中无肾功能损害发生,有4例肝功能出现异常.结论 伊曲康唑在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中确实具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但需注意使用过程中对肝功能的监测.
作者:孙桂珍;李学亮;吉布强;张海燕;徐彧;金北平;张小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影响清洗质量的相关因素及清洗效果验证的方法.方法 利用目测、ATP检测、清洗监测卡监测、温度验证及过程参数确认的方法,对清洗机程序的清洗效果进行验证.结果 清洗剂浓度、清洗温度和时间对终清洗效果产生影响;不同品牌清洗机使用同一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台清洗机使用不同清洗剂,达到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同一型号使用年限相同的老机器,使用同一清洗剂、同一程序,到达合格清洗效果要求的浓度、温度、时间也可能不同;新设备出厂验证设置与消毒供应中心实际情况不一致,清洗效果测试不合格.结论 当清洗消毒器安装、更新、大修、更换清洗剂、清洗程序选择发生改变时需要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测;应加强清洗消毒机的日常管理和监测.
作者:张青;高宏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剖宫产围手术期3种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效果.方法 选择医院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290例,根据其围手术期用药随机分为3组,A组为青霉素组430例,B组为头孢替唑组430例,C组为头孢呋辛组430例,比较使用3种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等,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C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较A组短,B、C组产褥发病率、腹部切口感染率,分别为0.93%、0.23%,均较A组(1.63%、1.63%)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不良反应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类抗菌药物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的疗效肯定,基于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临床应以头孢一代用药为首选.
作者:白灵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采供血及血液制品等方面的血液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 对采供血机构在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尤其在献血宣传、献血员管理、血站人员培训、血液制品管理等重点环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安全保障中对于感染因素的控制与管理尚存在诸多不足,应从多个方面着手提高血液保障水平,降低血液感染风险.结论 改进与完善新发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期间血液保障管理体系,对大限度降低输血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轩;黎儒青 刊期: 2012年第16期
在生物医学和临床疾病诊断等领域,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至关重要.传统的检测方法检测过程周期长、灵敏度低、准确性差、操作繁琐且影响因素多,极大限制其临床应用.因此,研发快速、简单、灵敏度高、特异好的检测方法势在必行.生物传感器是以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体成分作为敏感元件,与物理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1,2].
作者:王云霞;张立群;张轩;府伟灵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共纳入520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合并有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及非感染组,其中感染组140例,非感染组380例;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卧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及年龄≥65岁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中COPD及意识障碍的影响大,其OR值为16.25、8.36.结论 COPD病史、意识障碍、吞咽困难、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冠心病史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并COPD及意识障碍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对该类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可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蒋中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手术室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已逐渐完善,是外科领域中体现医学高度治疗水平的工作环境,逐渐向满足外科手术需求的所有功能的方向发展,并大限度地保持接近无菌的环境,减少伤口感染[1].
作者:吉琦;掌孝荣;刘春霞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制定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抽取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采用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资料.结果 571名调查对象中,发生锐器伤者389人,锐器伤发生率为68.13%,共计发生1058人次,人均被刺伤2.72次;工作年限≤5、6~10、≥11年的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率为78.73%、71.52%、4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790,P<0.01);318人被污染的锐器损伤,270人进行上报,上报率为84.91%,被HBV、HCV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的上报率均为100.00%,被其他不明感染患者污染的锐器致伤上报率为75.76%;医务人员锐器伤主要发生于操作前准备用物时及操作中,占33.18、35.35%.结论 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
作者:王一瑶;王海燕;邓钰;于子旭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急性发病且病情严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妍;曾昆;杨虹;徐标;曹轶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