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芳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轻、中、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5例,采用荧光标记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分别测定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含量.结果 轻、中、重度血清HBV-DNA含量绝对值的对数值分别为(5.3±1.8)、(6.2±1.3)及(6.7±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HBV-DNA含量丙氨酸氨基转氨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损害程度与血清HBV-DNA基因含量无明显关系.
作者:孔梅;甄君;王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同源性,为临床预防治疗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多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3株,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技术以及DiversiLab细菌同源性分析技术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3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1.5%、亚胺培南75.2%、美罗培南73.5%、头孢哌酮/舒巴坦69.0%,对其他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喏酮类等抗菌药物均显示出高水平的耐药,耐药率为80.0%~100.0%;REP-PCR将113株鲍氏不动杆菌分为4组基因型(A~D),其中A型62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分别为A1型31株、A2型12株、A3型10株、A4型9株;B型29株分别为B1型18株、B2型11株;C型19株分别为C1型11株、C2型8株;D型3株.结论 广州地区多药耐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且大多数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作者:苏丹虹;范修敬;管婧;余琳;张丽梅;卓超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急诊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月急诊科发生的68例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68例患者中男性占66.18%,女性占33.82%,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在60~69岁感染率高为35.29%;住院时间30~39 d组感染率高为55.8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2.94%,均高于其他组.结论 急诊科病房环境特殊,患者病情危重,存在许多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房管理及严格无菌技术,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作者:陶毅兰;刘雪松;董蔷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应明确职业危害,增强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加大防护力度,以达到减少危害,保护健康的目的.1 常见的职业危害1.1 物理性损伤 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及噪音的环境中,对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
作者:冯志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集束化治疗对心脏直视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方法 对医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CSICU)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心脏直视术后机械通气患者作为集束化治疗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所有患者均采取医护人员采取严格洗手、床头抬高35~40度、加强口咽部护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等集束化治疗措施;以2005年1月-2007年12月心脏直视术后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CSICU入住时间和死亡率.结果 集束化治疗组VAP总发病率为17.0例/1000机械通气日,低于对照组的28.2例/1000机械通气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入集束化治疗后,VAP季度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集束化组VAP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CSICU入住时间为(84.8士39.4)h、(7.5±3.1)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9±52.1)h、(9.6±4.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死亡率为6.5%,对照组为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集束化治疗可降低心脏直视术后VAP的发生率,改善VAP患者的预后.
作者:赵霞;杨谦;尤颢;郭宏伟;曹圆圆;洪春巧;郝晓斌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感染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病历资料,对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96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50例,感染率为16.9%;共检出6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杆菌37株,占57.8%,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32.8%,真菌6菌株,占9.4%;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高,为24.1%,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率较无糖尿病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Dukes分期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术后伤口感染与患者体质肥胖、糖尿病及Dukes分期有重要关系,应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戴闯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42例狼疮性肾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为A组,同时选取同期的42例单纯狼疮性肾炎患者为B组,42名健康体检人员为C组,将3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其补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目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血清IgG(19.25±3.31)g/L、IgA(3.26±1.08)g/L、IgM(1.52±0.64)g/L、CD8+ (38.62±3.67)%显著高于B组及C组,补体C3 (0.54±0.12) g/L、C4 (0.11±0.03) g/L及CD3+(68.42±5.14)%、CD4+(35.35±4.86)%、CD4/CD8比值1.01±0.12则显著低于B组及C组,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狼疮性肾炎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免疫状态异常,对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及诊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金美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多急性发病且病情严重,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下降,医院感染发生率高.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3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妍;曾昆;杨虹;徐标;曹轶峰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SICU)肺部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为NSICU肺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6年8月-2010年8月入住医院NSICU有明确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7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8株,革兰阴性杆菌121株,真菌14株;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0.8%、16.8%、16.8%、16.2%、9.2%;金黄色葡萄球菌除对万古霉素(0)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11.1%)的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余常用抗菌药耐药率均>45.0%,多数约90.0%;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已>65.0%;其余革兰阴性杆菌除对亚胺培南、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 NSICU肺部感染病原菌已经呈现多药耐药性,应加强专科ICU建设和对肺部感染的认识,针对NSICU特点,控制肺部感染.
作者:舒凯;吴俊;殷波涛;雷霆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不同肠内营养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况、肠内营养耐受性、并发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64例重症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鼻胃管组和鼻肠管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肠内营养制剂,不足部分由肠外营养补充;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的演变,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肠道耐受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结果 治疗前后的前白蛋白鼻胃管组患者为(161.8±19.1)、(193.7±27.0)mg/L,鼻肠管组患者为(182.5±29.4)、(214.32.4)mg/L;治疗前后转铁蛋白鼻胃管组患者为(228.3±42.1)、(266.3±23.1)mg/L,鼻肠管组患者为(223.1±26.2)、(272.6±25.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腹胀腹泻发生率为25.0%、15.6%,高血糖发生率为28.1%、6.2%,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6.2%、3.1%,肝损害发生率为6.2%、3.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鼻肠管组反流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为6.2%,低于鼻胃管组的31.2%、18.7%(均P<0.05);鼻肠管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为(6.5±1.1)、(8.9±1.8)d,短于鼻胃管组的(9.8±2.3)、(13.4±2.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内营养对机械通气患者的营养状况的改善有帮助;经鼻肠管方式行肠内营养的机械通气患者肠道耐受性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低.
作者:焦宪法;李伟丽;牛杏果;张科;王明强;王小雯;郭宇红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对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血液流变特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10年6月-2011年6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4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5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对照A组,5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设为对照B组,观察3组单纯疱疹病毒阳性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HSV-1 IgG阳性34例,阳性率为73.91%,HSV-1 IgM阳性32例,阳性率为69.57%,HSV-1 DNA阳性33例,阳性率为71.74%,观察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B组,略高于对照A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阳性患者HSV-1 IgG为(108.40±44.20) KU/L、低切全血黏度为(9.23±1.56) mPas、高切全血黏度为(4.61±0.52)mPas、血浆黏度(1.81±0.23)m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25±0.17)、红细胞积压(48.39±6.74)%;各指标均高于对照A、B组阳性病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疱疹感染对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的影响,与血液流变特性指标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李志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维系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透析材料、方法不断改进,使CAPD过程中发生腹膜感染的概率大为降低,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并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停止治疗.现总结我科室6年来防治腹膜透析感染的经验报道如下.
作者:吕红英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医院开展妇科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方法 对医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52例妇科患者术后所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无切口感染患者对比可能存在的感染因素.结果 2300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中,52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2.3%;患者的体质量、手术时间、饮食情况、病房环境、基础疾病、抗菌药物应用及缝合医师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医护工作者应正确指导患者的饮食搭配,严格控制手术期患者住房环境,尽力缩短患者手术的时间,医师在围手术期间合理的预防用药是预防发生切口感染的基础保障.
作者:杜玲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分析医院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方法 依据卫生部制定颁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的要求,对山东省52所医院的内镜清洗消毒过程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场勘查,对消化内镜清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结果 内镜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清洗消毒设施不完全、缺乏岗位培训及对工作人员的防护,分别占34.6%、42.3%、38.5%,其次为清洗流程以及消毒方法不规范,占19.2%;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建立完善消毒管理体制、增加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以达到基本的清洗消毒要求.结论 重视与解决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患者的健康及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荣秋华;张莹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制定并应用消毒供应中心专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使消毒供应中心各项专业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方法 以医院下发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为模板,根据《WS 310.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制定消毒供应中心SOP,应用于各项技术操作及专业技术培训;并与《专业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配套使用,用于专业技术操作考核,持续质量改进.结果 制定并应用SOP后,提高了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在每季度的质控检查中,合格率由97.0%提高至100.0%;专业技术岗位培训优秀率由93.0%提高至98.0%.结论 SOP的制定及应用,使专业技术操作更加细化、量化、标准化,提高了专业技术操作水平及消毒供应中心工作质量,从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以梅;张琳琪;王晓军 刊期: 2012年第16期
无色杆菌旧称产碱杆菌,是一种毒力较低的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大多数的无色杆菌感染是院内获得,主要表现为菌血症、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肺炎等.笔者将报道临床较为少见的木糖氧化无色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心包炎1例.
作者:张坚 刊期: 2012年第16期
产褥感染的全身表现主要为发热,可高达>39℃,并伴有疼痛及恶露异常.严重的子宫内膜炎或子宫肌炎经治疗无效有可能切除子宫,导致患者再也不能生育.因此,掌握产褥感染的相关因素,积极进行治疗和预防是减少和控制产褥感染的关键.
作者:朱慧芳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月8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发医院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分布、危险因素及临床对策进行研究.结果 84例患者中以肺部感染所占比例高,达46.43%,其次为口咽部、胃肠道及泌尿道,分别占19.05%、15.48%及13.09%;而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7.67%,其次依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7.21%、真菌占15.12%;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种类、有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4d、应用抗菌药物≥3种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经针对性的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均有其特殊性,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可改善预后.
作者:林白桦;贾勇士;毕爱红;吴树强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针对麻醉机细菌污染与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分别使用环氧乙烷与含氯消毒液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的效果,分析全麻手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采用环氧乙烷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消毒处理后,经细菌培养检验,附着在机体及其配件上菌株阳性率为1.67%,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过的麻醉机及其配件阳性率为13.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675,P<0.01).结论 对麻醉机及其配件进行规范消毒处理对降低应用麻醉机全麻术后患者肺部感染有重要价值.
作者:俞国灿 刊期: 2012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比较新患者与复治患者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莫西沙星低抑菌浓度(MIC)的差异,确定莫西沙星的临床耐药界限.方法 根据患者治疗史,选取109例肺结核病新患者分离出的菌株以及使用过莫西沙星治疗复治患者31例分离出的菌株,共140株,以罗氏含药培养基测定MIC,并分析MIC分布状况,比较MIC累计百分比,通过新患者菌株和复治患者菌株差值大时的MIC作为耐药界限.结果 来自既往未用过莫西沙星治疗新患者的临床分离株中,94.50%的菌株MIC<0.4 μg/ml,既往曾接受莫西沙星治疗的临床分离株中,MIC>1.0 μg/ml占93.55%.结论 根据MIC分布,两类患者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对莫西沙星MIC的差异,提示使用罗氏培养基的莫西沙星药敏试验耐药界限采用1 μg/ml为宜,复治患者中仍有6.45%对莫西沙星敏感.
作者:姜广路;李雪莲;黄海荣;高孟秋;陈曦 刊期: 2012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