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层医院感染暴发报告与应急处置

徐艳

关键词:医院感染, 报告, 处置
摘要:目的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调查、报告和应急处理能力.方法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准确地控制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结果 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暴发、流行,快速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结论 从根本上防止并杜绝恶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规范标准执行力

    目的 有效预防和控制消毒供应中心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以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强制性标准为准则,抓好基础设施,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组织培训,严格监督检查,景化考核奖惩.结果 消毒供应中心各项工作进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工作质量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要求.结论 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标准执行力,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作者:邹雪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临时组建野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

    目的 探讨临时野战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方法 临时组建野战手术室的感染控制工作,必须把握环境要求、启用前的准备、卫生标准、消毒要求,人员管理、物品管理、特殊感染的预防控制处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要点.结果 系统、规范的工作模式有利于野战手术室感染控制工作的落实.结论 加强野战手术室感染控制对于在灾难环境下做好医疗防护工作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龚珊;张丽华;李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甲型H1N1流感危重孕妇双胞胎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消毒隔离

    我科于2009年12月4日收治一对双胞胎早产极低体重儿,因为孕母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其孕母出现昏迷、感染性休克、等行剖宫产出生,出生后快速复苏,立即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由于消毒隔离方法得当,使其住院期间未传染上甲型H1N1流感和交叉感染,现将消毒隔离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长青;李文芳;万芳;王燕;柯琴;刘经芳;陈霞;吴庆波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新生儿因其生理特点,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此,新生儿病房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之一.自2008年以来,我科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新生儿病房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李桂萍;辛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分布趋势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作出趋势分析,指导临床科学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使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Version2.0版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2007-2009年医院感染病原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临床科室送检医院感染病例标本共检出病原菌833株,医院感染病原菌前5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56株,占18.73%,铜绿假单胞菌131株,占15.73%,鲍氏不动杆菌75株,占9.01%,肺炎克雷伯菌69株,占8.28%,白色假丝酵母菌65株,占7.80%;下呼吸道分离的病原菌603株,占72.39%.结论 科学监测,减少医院感染病原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陈小琤;胡鹰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人乳头状瘤病毒23种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调查慢性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26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及623名健康体检者宫颈分泌物进行了18种高危型HPV基因型和5种低危型HPV基因型的检测,分析其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为33.91%,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的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官颈炎患者共检测出20种基因型,分别为HPV6、11、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高危型HPV感染率相当高,占23种基因型的82.93%,以HPV16高,其次为HPV58、HPV18、HPV56;低危型感染率为17.07%,以HPV11高,其次为HPV6;健康体检者高危型HPV的感染率要低于慢性宫颈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型的分布基本相同;慢性宫颈炎患者HPV重复感染率为25.35%.与健康体检者的2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高危型二重感染类型为主,而健康体检者以低危型+高危型的二重感染类型为主;慢性宫颈炎患者HPV感染率>50岁组高,健康体检者HPV感染率以20~30岁组高.结论 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较高,以高危HPV基因型为主,加强其HPV感染的筛查、监测与治疗,有助于宫颈癌的防治.

    作者:何建方;钱福初;王翔;秦基取;王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泌尿道插管患者集尿袋更换频率的探讨

    目的 研究不同时间更换集尿袋对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561例留置导尿管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n=279)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对照组(n=282)每天更换集尿袋,比较集尿袋更换频率对尿路感染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3.78‰和2.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严格执行预防尿路感染的各项措施同时,保持导尿管和集尿系统密封不打开前提下,将集尿袋更换时间由每日1次延长至每周2次,不会显著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左亚沙;罗盛鸿;杨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隐患及干预措施

    目的 调查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的隐患,探讨预防医院感染的干预措施.方法 调查医院儿科注射室医院感染隐患,制定顶防医院感染的措施.结果 儿科注射室感染管理工作尚不规范,在管理制度执行、人员培训和监督机制、职工医院感染理念、无菌操作、洗手依从性、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存在着医院感染的隐患.结论 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落实规范化管理、专职人员培训上岗,才能达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作者:胡艳华;刘东华;鲁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变化,为临床预防感染以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培养情况,对分离的15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从359份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58株,总分离率为44.01%,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性好,耐药率为16.46%,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1.52%;耐药率高的是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均为100.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及耐药率较高,且耐药性严重,对多药耐药菌株的感染应以预防为主,建立耐药监控体系,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

    作者:严莲珍;仲华;刘祖德;刘洋;刘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调查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调查2006年1月~2009年12月行前列腺切除术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332例患者共发生尿路感染126例,发生率38.0%;共分离病原菌147株,革兰阴性杆菌93株,占63.3%,革兰阳性球菌42株.占28.6%,真菌12株,占8.1%;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尿路感染与原发病导致尿液滞留、留置尿管、留置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结论 加强留置导管的护理,控制留置导尿时间,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和加强术后的心理护理是减少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施娟娟;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重点,了解医院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重点.方法 利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设计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表,对2008、2009年完善管理措施后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手术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95.53%,抗菌药物≤72 h使用率63.23%,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单次使用率5.22%.结论 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用药,加强对围术期预防用药时间限制,采取有效措施限制高级抗菌药物使用,以减少细菌耐药.

    作者:王国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预防内镜室医院感染

    目的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可有效控制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诊疗质量.方法 对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区域和项目.结果 一次性物品使用得当可降低内镜室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足确保内镜安全诊治的需要.

    作者:赵丽霞;殷积美;王晓芬;于洪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成功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年龄21~24岁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广西籍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不同免疫效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中或强阳性组和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两组各88名,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OD值,计算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3.88±4.57)pg/ml,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7.49±7.0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45±1.64)pg/ml,也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5.25±3.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阴性或弱阳性者其体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均较产生抗-HBs中或强阳性者显著低下;提示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似可应用IFN-γ、IL-4作为乙型肝炎疫苗佐剂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作者:吴霜;吴继周;韦颖华;陈茂伟;吴健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淋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回顾性分析

    目的 了解淋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纸片扩散法检测86株淋菌对6种β-内酞胺类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产色头孢硝噻吩法检测β-内酰胺酶.结果 质粒介导的产青霉素酶淋菌阳性菌株30株,占34.88%;淋菌对青霉素、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分别为8.14%,75.58%,90.70%,93.02%,86.05%,94.19%;青霉素的药物敏感性显著低于头孢呋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6,P<0.01);头孢呋辛的药物敏感性比头孢曲松的药物敏感性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头孢呋辛有5株耐药菌株;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的敏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治疗淋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作者:刘明章;沈翠芬;吴原;张晓祥;王翔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干置无菌持物钳保存时间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的保存时间.方法 选择医院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各80把为研究对象.分别在4、6,8、12 h 4个时间点采样,并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 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12、8、6 h组分别与4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级别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保存时间应当有区别,在百级、万级和30万级洁净手术室内使用的干置无菌持物钳分别可以保存12、8、6 h.

    作者:王志成;黄晓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鲍氏不动杆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观察

    目的 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医院2008年11月-2010年3月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MDR-ABA所致VAP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药敏、临床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32例VAP患者MDR-ABA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米诺环素保持高敏感率,对其余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索治疗,临床总有效率68.8%,细菌清除率28.1%,死亡8例;年龄、APACHEⅡ和血浆脑钠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DR-ABA引起的VAP,根据医院分离株的耐药特点,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米诺环素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林梅瑟;许建平;张贻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多酶清洗剂对手术器械清洗的效果

    目的 为彻底清洁手术器械,提高医院手术器械清洗质量,防止医院感染.方法 选择手术窜的污染器械随机分为2组,采用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分别设置1:100和1:200两种不同浓度多酶清洗剂对污染医疗器械进行处理,同时将STF器械清洗效果检测卡放入器械筐内与器械一起进入清洗程序,两种不同配比浓度多酶清洗剂清洗器械后,分别对手术器械的清洗过程进行检测,目测STF检测卡是否有残留印记,判断清洗结果.结果 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内1:100多酶清洗剂清洗器械合格率为96.5%,明显优于1:200浓度组(合格率76.8%),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y2=28.9,P<0.01).结论 全自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清洗手术器械使用1:100多酶清洗剂可提高手术器械的清洗效果,保证手术器械清洗质量.

    作者:董薪;于秀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需氧与厌氧配对培养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优势

    目的 探讨同时做需氧与厌氧配对培养在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中的优势.方法 在每例患者的不同部位同时抽取两份血液标本,一份注人需氧血培养瓶,一份注入厌氧血培养瓶,两者分别采用Bact/Alert3D培养仪和BACTEC9120培养仪进行培养.结果 在3605份血培养中阳性共347份,阳性率为9.62%,其中仅需氧血培养阳性120份,占34.58%,仅厌氧血培养阳性88份,占25.36%,需氧与厌氧血培养均阳性139份,占40.06%;在88份仅厌氧血培养阳性中检出厌氧菌3份,占总阳性份数的0.86%.结论 同时做需氧厌氧配对培养能够提高血培养的阳性率,常规开展厌氧血培养十分必要.

    作者:蒋伟燕;李方去;杨锦红;王大选;刘彩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在控制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使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方法对减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入住ICU患者设为对照组,仅落实医院相关医院感染制度防范VAP发生,2009年入住ICU患者设为试验组,将失效原因列为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子,分别是呼吸机管理及应用、吸痰操作规范程度、手卫生落实、病房管理与病床周转率等,针对每一项风险进行FMEA管理,于2009年1月开始实施.结果 2008年VAP发生率为40.12%,2009年的VAP发生率为19.27%,两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9年每季度VAP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发生率低为第四季度,仅为8.69%.结论 ICU应用FMEA能有效控制VAP发生.

    作者:冯雁;姚小红;周朝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开胸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开胸患者血液传染性疾病与结核抗体相关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方法 选取行开胸手术的2216例患者(开胸组)与27087例门诊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液中HBsAg、抗-HCV、抗-HIV、梅毒(RPR),并对肺部阴影患者再查结核分枝杆菌(MTU).结果 开胸组、对照组中,HBsAg阳性率为8.26%、6.18%,抗-HCV阳性率为2.57%、0.94%,RPR阳性率为0.99%、0.05%,两组中肺部阴影患者MTU阳性率为10.31%、7.38%.结论 对开胸患者术前行传染性疾病及结核分枝杆菌相关指标的常规检测,可提高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与职业防护,预防医院感染,有效控制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作者:刘颖;王海滨;靳海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