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素萍;洪凌;钟文珍
目的 提示临床重视鲍氏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致病情况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某院ICU2010年4-7月3例鲍氏不动杆菌脑室炎的临床病例,对其发病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中残,1例经抗感染、加强隔离措施等综合治疗痊愈后出院.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脑室炎病情危重,持续脑室外引流等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医疗环境污染是造成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孟黎辉;李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通过分析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资料,总结本医院感染现患率,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11月25日、2009年11月26日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全部采用床旁及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2008、2009年两次感染现患率分别为1.75%、3.11%;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5.00%,其次为胃肠道和手术切口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6.50%、74.50%,一联用药构成比上升,二联、三联用药构成比下降;2009年侵入性操作较2008年有所增加,主要为泌尿道捕管.结论 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加强重点科室病区的管理,加强前瞻性监测,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将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和各个科室病区的信息系统相联.其功能用于一次件物品的管理如物品的申领及发放、物品的入库录入、出库登记、物品请领、消毒记账、报废等功能.其次在对重复医疗器械的全流程管理如物品回收、清洗、配套打包、火菌过程进行跟踪,以达到确保质量安全而发挥作用.
作者:李秋英;马小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随着新的<消毒技术规范>的颁布和消毒供应中心六项标准的执行,我院从2009年12月开始,将各临床科室的专用器械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经过1年多的工作探索,发现双联兑换物品单在确保物品的兑换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昝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除锈剂的有效使用时间,降低医疗器械清洗成本.方法 每天挑选经过清洗后仍有锈迹的医疗器械,置于除锈剂中浸泡除锈;按设定的日期、时间进行刷洗除锈试验,目测观察、记录除锈效果及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无返锈现象;同时定期对该除锈剂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除锈剂配制<30 d,315件器械浸泡30 min后锈迹均可清除,除锈率达100.0%;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无返锈现象;使用中的除锈剂<30 d细菌培养9次均为阴性.结论 除锈剂配制后<30 d均可有效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增加器械清洗成本.
作者:苏涛;王洪梅;崔永志;王惠丽;黄伟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十分重视,制定了适合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现就我院执行手卫生规范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现状及改进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袁咏梅;邵苏吉;周慧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环节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针对脊柱外科疾病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创造合格的住院环境.结果 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术各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调查1408例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13%;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切口,分别占40.00%、40.00%、20.00%.结论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创造了合格的脊柱外科住院环境.
作者:范萍;张琳;刁红霞;张宏;郭凤丽;徐燕;张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或定植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09年1月-2010年7 月医院住院的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或定植主要以老年、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患者为主,其分别占33.11%、33.11%、21.62%、40.54%;检出的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5.68%;148例感染患者死亡8例,死亡率为5.41%.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有增多趋势,应重视真菌的变迁及耐药菌株的发生.
作者:杨丽梅;蔡红;班武娟;宋长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CA)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探讨CA的复发机制.方法 根据CA患者治疗后的转归,将CA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22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γ-IFNmRNA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疣体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末复发组CA患者和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中γ-IFNmRNA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织和初发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38,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纵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36,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6.5±0.1、6.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复发患者皮损组织中γ-1FNmRNA表达明显低下,提示CA的复发可能与其皮损组织中γ-IFN表达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作者:何强;张力文;戴艳;刘冬先;陈兴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已出台多年,具体工作中,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与改进.1 装卸与清洗消毒内镜1.1 使用避污纸内镜用后,护士对内镜、电缆分离时使用避素污纸.
作者:陈敏芳;俞霞琴;胡冬兰;鲁静;金慧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出现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情况,探讨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38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做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培养阳性率为100.00%;38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90次,培养出病原菌11种共14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119株,占81.5%,革兰阳性菌21株,占14.4%,真菌6株,占4.1%.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首要致病菌,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及气道护理,根据药敏试验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孙红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为保证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家琼;侯秋华;王琼华;陈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中心感染控制方法,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通过对血液透析中心结构布局合理设置,成立临床感染控制小组,定期组纵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操作流程,加强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等相关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自成立以来共透析约5万例次,未发生一例医源性感染.结论 加强血液透析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是预防血液透析中心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靖;牟景敏;王春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骨形成蛋白-7(BMP-7)在铜绿假单胞菌(PAE)诱发大鼠慢性肺部感染而致气道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PAE组)各60只,通过多次经气管穿刺注入一定剂量PAE菌液,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观察气管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气管壁和血管壁厚度,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BMP-7 mRNA的表达,分析BMP-7表达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大鼠感染PAE第4周开始,气管壁厚度和血管肇厚度均较NS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6周时,支气管管壁厚度与血管壁厚度达大值,分别为(524.5±18.6)、(163.3±12.5)/μm,管腔明显狭窄,有气道重构和肺气肿形成;而BMP-7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P-7表达与气管壁厚度和血管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反复气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致大鼠出现气道重构,而BMP-7可能参与了气道重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文文;赖国祥;张亚彬;姚丽青;柯龙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临床各科室送检的标本中分离的264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ICU占36.0%、脑外伤占24.8%、呼吸内科占20.7%、泌尿外科占4.2%、内分泌科占3.4%、其他占10.9%;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阿米卡星为17.4%,亚胺培南为20.8%、美罗培南为18.9%、头孢他啶为34.9%、头孢曲松为62.9%、头孢噻肟为67.8%,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 临床分离的PAE对常用抗菌药物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其耐药性检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付玉华;褚桂梅;李胜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10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0株,采用PCR法检测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转座子遗传标记(tnpU、tnp513)、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26、ISEcp1)、整合子遗传标记(int Ⅰ 1、int Ⅰ 2、int Ⅰ 3)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结果 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检出阳性率traA 10.0%、trbC 60.0%、tnpU 45.0%、tnp513 60.0%、IS26 100.0%、ISEcpl 60.0%、int Ⅰ 95.0%、intⅡ 0、intⅢ 0.结论 该组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插入序列26和Ⅰ类整合子;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的表型可能与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导致耐药基因高表达相关.
作者:徐燕;周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基本特征.方法 前瞻性调查2007年1月-2008年12月某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教学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4343例,医院感染394例,发病密度为3.030‰,发病率为9.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数457例次,例次发病密度为3.515‰,例次发病率为10.5%;常见医院感染发病部位依次为:原发性腹膜炎、血流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2.5%、19.9%、19.7%及16.6%;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死亡和血流感染死亡多;重型肝炎病区的医院感染发生强度高,为5.02‰,其中医院内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例次发病强度分别为1.65‰、1.08‰,为全院之.结论 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的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血流感染为主,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的转归为严重.
作者:高斌;薛伟栋;刘建勇;李谦;张笑盈;钱静;赵洁;董红筠;高敏;宋诗铎;曹武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试验在普外科手术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3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PCT和CRP水平.结果 感染组PCT(14.45±6.6)μg/L、CRP(36.2±8.3)mg/L,未感染组PCT(2.14±1.9)μg/L、CRP(29.7±8.6)mg/L,感染组与未感染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参考值;而PCT水平感染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普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及早做出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崔庆;徐延景;张建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为医院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某医院骨肿瘤病区的一起流感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开展监测以评价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共发现12例感染病例,罹患率10.81%,首发病例为1名医师;共采集8份咽拭子标本,7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标本同时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及B型流感病毒;感染对象均为医务人员,护士9名,医师3名,护士罹患率为45.0%,医师罹患率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8,P<0.05);监测未发现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末发现疫情扩散至其他病区,该次疫情在4 d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以医务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的疫情;应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个人防护教育;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采取综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作者:刘建明;刘大钺;杨永洁;黄美清;林澜溪;谢灿茂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