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除锈剂有效使用时间的试验研究

苏涛;王洪梅;崔永志;王惠丽;黄伟丽

关键词:医疗器械, 除锈剂, 清洁, 成本
摘要:目的 探讨除锈剂的有效使用时间,降低医疗器械清洗成本.方法 每天挑选经过清洗后仍有锈迹的医疗器械,置于除锈剂中浸泡除锈;按设定的日期、时间进行刷洗除锈试验,目测观察、记录除锈效果及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无返锈现象;同时定期对该除锈剂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除锈剂配制<30 d,315件器械浸泡30 min后锈迹均可清除,除锈率达100.0%;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无返锈现象;使用中的除锈剂<30 d细菌培养9次均为阴性.结论 除锈剂配制后<30 d均可有效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增加器械清洗成本.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务人员混合感染甲型H1N1及B型流感病毒的调查

    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为医院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某医院骨肿瘤病区的一起流感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开展监测以评价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共发现12例感染病例,罹患率10.81%,首发病例为1名医师;共采集8份咽拭子标本,7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标本同时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及B型流感病毒;感染对象均为医务人员,护士9名,医师3名,护士罹患率为45.0%,医师罹患率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8,P<0.05);监测未发现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末发现疫情扩散至其他病区,该次疫情在4 d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以医务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的疫情;应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个人防护教育;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采取综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作者:刘建明;刘大钺;杨永洁;黄美清;林澜溪;谢灿茂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护理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有很高的死亡率.我科室于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治疗30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取栓或静脉介入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春玲;肖红霞;王微微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阿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谱.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药物使用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以非继发真菌感染的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752例COPD患者中有45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长期应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为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及曲霉菌属,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提高对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降低真菌感染率.

    作者:秦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肿瘤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细菌室分离出的980株临床病原菌进行统计及耐药分析.结果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7%,真菌占34.3%,革兰阳性球菌占15.0%;3年中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检出构成比例逐年上升,革兰阳性球菌检出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耐药率<6.0%.结论 重视肿瘤患者病原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和药敏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原菌医院感染.

    作者:赵君操;张文周;许青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器械使用中与使用后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器械使用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及使用后会等待比较久的时间才能被运送到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针对这些状况怎样去解决是目前困扰器械获得及时清洗的普遍问题.

    作者:宋杨;梁锐;闫作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舟山群岛幽门螺杆菌感染5年跟踪分析

    目的 分析舟山群岛2006年1月-2010年9月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及耐药性,为Hp的根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9月舟山群岛地区851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的感染率和耐药率.结果 从2006-2010年,舟山群岛地区Hp感染率逐渐升高;2008-2010年Hp的平均感染率为33.41%,明显高于2006-2007年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07年胃炎的Hp感染率略有升高,消化性溃疡、胃痛和其他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2010年Hp对甲硝唑、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呋哺唑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2006-2007年的耐药率,对甲硝哗的耐药率达99.74%,对克拉霉索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均>20.00%,而2008-2010年Hp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与2006-2007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舟山群岛地区Hp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对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有高耐药率,临床上应严格掌握Hp根除的适应证,避免使用Hp耐药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报告调整用药办案.

    作者: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6-2010年62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作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有效控制的参考依据.方法 从不同临床标本中分离出628株铜绿假单胞菌,并采用琼脂糖稀释法对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得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结果 在获得的菌株中,痰液中检出率高,为80.10%;5年内,该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显著性增长,其中仅有亚胺培南耐约率<20.0%.结论 亚胺培南是控制该菌的首选药物;临床医师根据耐药变化,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作者:郑敏巧;王焰兵;朱林;丁玎;陈剑锋;黄恩佩;曾爱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及药物敏感性检测

    目的 监测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CAL)体外生物膜形成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接种CAL于96孔培养板黏附生长形成生物膜,根据相对于空白对照透光度下降的程度将CAL分为生物膜阳性和生物膜阴性菌株,并测定抗真菌药物对10株生物膜阳性CAL游离态和生物膜的MIC值.结果 52株CAL中有14株为生物膜阳性菌株,占26.92%;38株为生物膜阴性菌株,占73.08%;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对生物膜CAL的MIC值明显高于其游离态MIC值,10株生物膜CAL对氟康唑、卡泊芬净均耐药(SMIC80>256μg/ml及>16μg/ml),而两性霉素B对其中4株生物膜CAL的SMIC80>8μg/ml.结论 呼吸道CAL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存在表型差异,生物膜CAL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高.

    作者:阳隽;张天托;朱家馨;黄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医疗废物的处理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足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如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放置、有效的初步消毒,防止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安全防护等知识的掌握,对避免疾病传播、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持社会稳定非常重要.

    作者:曾祥文;马德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交叉耐药的体外研究

    目的 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E)野生株PAEO1耐药菌株,探讨PAEO1对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方法 采用亚抑菌浓度梯度递增法体外诱导PAEO1对敏感抗菌药物耐药,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耐药菌株PAEO1对原敏感抗菌药物的敏感件变化.结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诱导PAEO1耐药后,PAEO1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敏感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O1经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后,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产生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O1经阿米卡星诱导耐药后,对庆大霉素产生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均未发现药敏改变.结论 亚抑菌浓度的抗菌药物可诱导野生株PAEO1产生耐药,且所诱导耐药菌株在同类或非同类抗菌药物之间可产生交叉耐药.

    作者:孔晋亮;蔡双启;陈一强;朱莲娜;温红侠;陈海荣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中老年妇女真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中老年妇女真菌性阴道炎的病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医院门诊检查的12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用2%碳酸氖钠液体冲洗外阴阴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卫生宣教、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局部加用硝酸咪康唑阴道栓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以及治愈者1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3.3 %,复发率为3.6%;对照组有效率为73.3 %,复发率为15.9%;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卫生宣教、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局部应用硝酸咪康唑阴道栓治疗真菌性阴道炎疗效好、复发少、安全可靠.

    作者:刘长青;王建英;石少权;华澄;王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人工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干预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人工鼻(HME)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作用与干预效果.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常规机械通气时使用人工鼻,采取人工鼻的特殊干预;对照组在常规通气时不使用人工鼻,实施VAP常规干预,两组均采用VAP的集束干预、耐药菌干预、抗菌药物干预等;分别于使用后连续7 d内观察人工鼻两端细菌培养结果与痰培养的相关性及VAP发生率与干预效果.结果 人工鼻近端细菌株数明显高于远端细菌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6.67%、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鼻近端与痰中细菌种类的符合率达到了81.81%.结论 人工鼻可以截留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内外管道的细菌的作用预防VAP的产生;但在使用人工鼻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早期识别VAP,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VAP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作者:田春梅;李德保;段爱君;刘晓军;孟明哲;李秀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机透析液回路细菌污染后的处理

    2010年8月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重点临测,监测结果8台金宝牌透析机的入口、出口处细菌严重超标,细菌鉴定为不动杆菌属生长,经采取有效措施,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田玮;张俊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脊柱外科病房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环节管理

    目的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环节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针对脊柱外科疾病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创造合格的住院环境.结果 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术各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调查1408例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13%;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切口,分别占40.00%、40.00%、20.00%.结论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创造了合格的脊柱外科住院环境.

    作者:范萍;张琳;刁红霞;张宏;郭凤丽;徐燕;张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持续脑室外引流并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提示临床重视鲍氏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致病情况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某院ICU2010年4-7月3例鲍氏不动杆菌脑室炎的临床病例,对其发病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中残,1例经抗感染、加强隔离措施等综合治疗痊愈后出院.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脑室炎病情危重,持续脑室外引流等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医疗环境污染是造成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孟黎辉;李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克淋通方抑菌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克淋通方的抑菌及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混合培养法观察克淋通方对各种常见细菌的抑菌作用;并用在大鼠足趾部皮下注射1%琼脂0.05 ml/只致其肿胀以计算肿胀率,观察克淋通方的抗炎作用.结果 克淋通胶囊各个剂量组对各种细菌均有抑制效应;对各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淋菌0.0125 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00135 g/ml、肺炎双球菌0.025 g/m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0.05 g/ml、致病大肠埃希菌、弗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0.1 g/ml;克淋通胶囊对琼脂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P<0.01).结论 克淋通方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杨垒;张子阳;蒲涛;裘志诚;王娟;王艳;陆清竹;况莉;陈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02例胆汁培养的细菌谱及耐药分析

    目的 研究胆道感染的相关临床异常指标,常见致病菌及其敏感抗菌药物.方法 取2010年1-4月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诊治的102例患者的胆汁进行培养,分析胆汁培养结果与患者发热、血像异常、肝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胆道感染的常见细菌谱及其耐药性,以便指导临床用药.结果 102例患者中,共有48例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47.06%;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临床上出现发热及血像异常明显高于培养阴性组,而胆汁培养阳性组的肝功能结果与培养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例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5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93%,革兰阳性菌占24.0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美罗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革兰阳性菌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林敏感性较好,而两类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敏感性较差,敏感率仅约40.0%.结论 用临床症状判断胆道感染准确性有限;胆道感染以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为主,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而对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基本耐药.

    作者:熊慧芳;李国华;周小江;陈幼祥;吕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调查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出现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情况,探讨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38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做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培养阳性率为100.00%;38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90次,培养出病原菌11种共14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119株,占81.5%,革兰阳性菌21株,占14.4%,真菌6株,占4.1%.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首要致病菌,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及气道护理,根据药敏试验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孙红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我院是二级甲等医院,预防医院感染是医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才能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常用的措施如下.

    作者:董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