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交叉耐药的体外研究

孔晋亮;蔡双启;陈一强;朱莲娜;温红侠;陈海荣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交叉耐药, 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 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E)野生株PAEO1耐药菌株,探讨PAEO1对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方法 采用亚抑菌浓度梯度递增法体外诱导PAEO1对敏感抗菌药物耐药,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耐药菌株PAEO1对原敏感抗菌药物的敏感件变化.结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诱导PAEO1耐药后,PAEO1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敏感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O1经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后,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产生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O1经阿米卡星诱导耐药后,对庆大霉素产生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均未发现药敏改变.结论 亚抑菌浓度的抗菌药物可诱导野生株PAEO1产生耐药,且所诱导耐药菌株在同类或非同类抗菌药物之间可产生交叉耐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克淋通方抑菌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克淋通方的抑菌及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混合培养法观察克淋通方对各种常见细菌的抑菌作用;并用在大鼠足趾部皮下注射1%琼脂0.05 ml/只致其肿胀以计算肿胀率,观察克淋通方的抗炎作用.结果 克淋通胶囊各个剂量组对各种细菌均有抑制效应;对各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淋菌0.0125 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00135 g/ml、肺炎双球菌0.025 g/m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0.05 g/ml、致病大肠埃希菌、弗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0.1 g/ml;克淋通胶囊对琼脂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P<0.01).结论 克淋通方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杨垒;张子阳;蒲涛;裘志诚;王娟;王艳;陆清竹;况莉;陈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麻醉医师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

    目的 进一步明确丽水市麻醉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方法 选择温州地区麻醉师共131名,采用调查表以现场观察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与麻醉师工作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心理性危害4个方面,并对麻醉师的手卫生、戴手套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逐一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麻醉师中有97.6%麻醉师曾经发生锐器伤;且99.8%是由于不按正规操作引起的,对锐器伤后有73.8%按正规方法处理;有7.2%曾发生过电损伤,在医疗辐射环境中工作时不采用防护措施的占66.4%,并有93.6%认为手术室内噪声对临床工作会产生影响;69.6%对麻醉机呼出气不采用外接装置;对医疗工作中化学消毒药品的合理应用率为95.2%;有88.8%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37.4%在急救气管插管时并不进行自我防护;临床操作中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发生率为88.0%;擦手工具使用正确率低为16.7%;有29.6%除无菌操作外并不会戴手套防护.结论 发现麻醉医师在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麻醉师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及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安全.

    作者:王传光;雷李培;吴炜;尧银光;王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已出台多年,具体工作中,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与改进.1 装卸与清洗消毒内镜1.1 使用避污纸内镜用后,护士对内镜、电缆分离时使用避素污纸.

    作者:陈敏芳;俞霞琴;胡冬兰;鲁静;金慧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尖锐湿疣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CA)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探讨CA的复发机制.方法 根据CA患者治疗后的转归,将CA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22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γ-IFNmRNA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疣体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末复发组CA患者和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中γ-IFNmRNA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织和初发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38,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纵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36,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6.5±0.1、6.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复发患者皮损组织中γ-1FNmRNA表达明显低下,提示CA的复发可能与其皮损组织中γ-IFN表达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作者:何强;张力文;戴艳;刘冬先;陈兴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骨形成蛋白-7在大鼠慢性肺部感染致气道重构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骨形成蛋白-7(BMP-7)在铜绿假单胞菌(PAE)诱发大鼠慢性肺部感染而致气道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PAE组)各60只,通过多次经气管穿刺注入一定剂量PAE菌液,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观察气管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气管壁和血管壁厚度,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BMP-7 mRNA的表达,分析BMP-7表达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大鼠感染PAE第4周开始,气管壁厚度和血管肇厚度均较NS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6周时,支气管管壁厚度与血管壁厚度达大值,分别为(524.5±18.6)、(163.3±12.5)/μm,管腔明显狭窄,有气道重构和肺气肿形成;而BMP-7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P-7表达与气管壁厚度和血管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反复气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致大鼠出现气道重构,而BMP-7可能参与了气道重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文文;赖国祥;张亚彬;姚丽青;柯龙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收集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210株,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进行MIC测定.结果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普遍敏感,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98.57%,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依次为32.38%、38.57%、33.33%、86.19%和86.67%.结论 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明显.

    作者:马小琴;张能华;项志达;金烨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人工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干预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人工鼻(HME)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作用与干预效果.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常规机械通气时使用人工鼻,采取人工鼻的特殊干预;对照组在常规通气时不使用人工鼻,实施VAP常规干预,两组均采用VAP的集束干预、耐药菌干预、抗菌药物干预等;分别于使用后连续7 d内观察人工鼻两端细菌培养结果与痰培养的相关性及VAP发生率与干预效果.结果 人工鼻近端细菌株数明显高于远端细菌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6.67%、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鼻近端与痰中细菌种类的符合率达到了81.81%.结论 人工鼻可以截留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内外管道的细菌的作用预防VAP的产生;但在使用人工鼻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早期识别VAP,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VAP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作者:田春梅;李德保;段爱君;刘晓军;孟明哲;李秀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保洁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现状与对策

    目的 分析保洁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对保洁员在医院感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舒适;深化保洁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强化培训,不断改进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方法及措施,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安全.结论 对保洁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傅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庆阳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庆阳市3年临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皆在于能够引起临床医师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高度重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引用指导原则>实施和执行.方法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 Compact)对3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1899株,包括38个菌属,82个菌种,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7.3%,革兰阳性球菌占17.2%;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临床感染病原菌占前10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沙雷浦属、鲍氏不动杆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96.9%,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94.8%,氨基糖苷类敏感率79.1%,喹诺酮类敏感率66.2%;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96.4%,利奈唑胺敏感率100.0%,利福平敏感率90.15%.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三代头孢菌素复合制剂,其次考虑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除非药敏提示否则不宜选用;万古霉索、利奈唑胺和三代头孢菌素的复合制剂是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席维岳;虎淑妍;杨晓凤;李娟;周伟;邢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改进对策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十分重视,制定了适合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现就我院执行手卫生规范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现状及改进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袁咏梅;邵苏吉;周慧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聘用人员管理的措施

    为保证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家琼;侯秋华;王琼华;陈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医院综合科收治的335例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0岁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5例患者中,感染48例,感染率14.3%;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背养、气管切开、住院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共培养出5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42.3%,真菌6株,占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刚性菌对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在高度怀疑严重导管相关件血流感染(CRBSI)而培养结果尚未回报时,可适当选用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或者阿米卡星治疗.

    作者:钟亚;童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医疗废物的处理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足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如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放置、有效的初步消毒,防止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安全防护等知识的掌握,对避免疾病传播、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持社会稳定非常重要.

    作者:曾祥文;马德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脑外科269例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调查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医院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脑外科收治的366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66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06例,360例次,例次感染率9.81%,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69例次,占74.72%;病原菌检出174株,革兰阴性菌95株,占54.60%,革兰阳性菌47株,占27.01%,真菌32株,占18.39%;高危因素除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外,主要为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昏迷和留置胃管.结论 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重点预防控制,以减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练金凤;彭国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替考拉宁及夫西地酸治疗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与夫西地酸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应用替考拉宁和32例夫西地酸治疗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细菌清除以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并将临床分离菌分别进行替考拉宁和夫西地酸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替考拉宁组对MRSA肺部感染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56%、83.33%,均高于夫西地酸组的78.13%及81.25%,但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夫西地酸组不良反应率为15.62%,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对两组患者痰培养所得68株MRSA均敏感,夫西地酸敏感率为95.59%.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MRSA肺部感染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可靠,且临床观察替考拉宁不良反应少见,MRSA肺部感染可优先选择替考拉宁.

    作者:万云焱;林殿杰;郭海生;李希丽;姚周虹;邱义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370例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对370例住院重症患者采集痰、咽拭子、血液、拔除的大静脉导管、尿、粪便、胸水及穿刺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分析.结果 采集的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4.43%,高阳性率的标本为痰液,阳性率为43.53%,其次为穿刺液和尿;痰培养主要的菌群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尿培养主要的菌群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血培养主要菌群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结论 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首位是呼吸道感染;居高位是尿路感染;高发率是血液感染.

    作者:徐丽丽;侯彩妍;吴琼;范静;翟红岩;王国权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8年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

    目的 了解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基本特征.方法 前瞻性调查2007年1月-2008年12月某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教学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4343例,医院感染394例,发病密度为3.030‰,发病率为9.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数457例次,例次发病密度为3.515‰,例次发病率为10.5%;常见医院感染发病部位依次为:原发性腹膜炎、血流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2.5%、19.9%、19.7%及16.6%;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死亡和血流感染死亡多;重型肝炎病区的医院感染发生强度高,为5.02‰,其中医院内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例次发病强度分别为1.65‰、1.08‰,为全院之.结论 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的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血流感染为主,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的转归为严重.

    作者:高斌;薛伟栋;刘建勇;李谦;张笑盈;钱静;赵洁;董红筠;高敏;宋诗铎;曹武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性,检测MRSA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基因型.并进行杀白细胞素(PVL)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采用标准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250株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多重PCR方法对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单一PCR方法对MRSA菌株进行PVL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50株MRSA经多重PCR方法检测SCCmec基因型,SCCmecⅡ-dcs型菌株30株,占12.0%,Ⅱ型的亚型1株,占0.4%,Ⅲ型62株,占24.8%,含有342 bp(dcs)额外扩增条带的Ⅲ型菌株141株,占56.4%,Ⅳ型7株,占2.8%,Iva型1株,占0.4%,V型1株,占0.4%,7株细菌未能分型,占2.8%,未发现Ⅰ型;单一PCR方法获得PVL呈阳性的菌株共2株,占临床分离MRSA的0.8%;各基因型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临床分离的MRSA以SCCmec Ⅲ型为主;其次为SCCmecⅡ型;有少量SCCmecIV型,少数菌PVL毒力基因阳性.

    作者:赵彩芸;吕媛;李耘;张佳;王珊;刘健;杨维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除锈剂有效使用时间的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除锈剂的有效使用时间,降低医疗器械清洗成本.方法 每天挑选经过清洗后仍有锈迹的医疗器械,置于除锈剂中浸泡除锈;按设定的日期、时间进行刷洗除锈试验,目测观察、记录除锈效果及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无返锈现象;同时定期对该除锈剂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除锈剂配制<30 d,315件器械浸泡30 min后锈迹均可清除,除锈率达100.0%;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无返锈现象;使用中的除锈剂<30 d细菌培养9次均为阴性.结论 除锈剂配制后<30 d均可有效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增加器械清洗成本.

    作者:苏涛;王洪梅;崔永志;王惠丽;黄伟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