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马小琴;张能华;项志达;金烨

关键词:大肠埃希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耐药性, 微生物
摘要: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收集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210株,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进行MIC测定.结果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普遍敏感,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98.57%,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依次为32.38%、38.57%、33.33%、86.19%和86.67%.结论 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明显.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7-2008年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

    目的 了解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基本特征.方法 前瞻性调查2007年1月-2008年12月某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教学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4343例,医院感染394例,发病密度为3.030‰,发病率为9.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数457例次,例次发病密度为3.515‰,例次发病率为10.5%;常见医院感染发病部位依次为:原发性腹膜炎、血流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2.5%、19.9%、19.7%及16.6%;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死亡和血流感染死亡多;重型肝炎病区的医院感染发生强度高,为5.02‰,其中医院内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例次发病强度分别为1.65‰、1.08‰,为全院之.结论 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的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血流感染为主,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的转归为严重.

    作者:高斌;薛伟栋;刘建勇;李谦;张笑盈;钱静;赵洁;董红筠;高敏;宋诗铎;曹武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的细节管理

    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已出台多年,具体工作中,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与改进.1 装卸与清洗消毒内镜1.1 使用避污纸内镜用后,护士对内镜、电缆分离时使用避素污纸.

    作者:陈敏芳;俞霞琴;胡冬兰;鲁静;金慧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重症监护病房5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5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多发生在老年,占50.00%,有基础疾病、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特点,分别占48.08%、73.08%、76.28%、84.62%和38.46%;药敏试验提示有多药耐药性,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头孢吡肟敏感率>50.00%,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耐药率均>50.00%.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并与侵入性操作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治疗时以病原学及药敏试验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入住ICU天数、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消毒隔离等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列彬;郭雪君;吕婕;陈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为总结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5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51例,感染率7.2%,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7.4%、12.5%;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腹部手术切U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于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李慧柳;卫奕荣;赖萍;路盛誉;吴碧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02例胆汁培养的细菌谱及耐药分析

    目的 研究胆道感染的相关临床异常指标,常见致病菌及其敏感抗菌药物.方法 取2010年1-4月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诊治的102例患者的胆汁进行培养,分析胆汁培养结果与患者发热、血像异常、肝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胆道感染的常见细菌谱及其耐药性,以便指导临床用药.结果 102例患者中,共有48例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47.06%;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临床上出现发热及血像异常明显高于培养阴性组,而胆汁培养阳性组的肝功能结果与培养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例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5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93%,革兰阳性菌占24.0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美罗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革兰阳性菌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林敏感性较好,而两类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敏感性较差,敏感率仅约40.0%.结论 用临床症状判断胆道感染准确性有限;胆道感染以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为主,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而对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基本耐药.

    作者:熊慧芳;李国华;周小江;陈幼祥;吕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 对2009年9月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2010年5月用药疗程过长和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作者:苏颖杰;刘晓琰;逄晓云;沈金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门诊抽血室预防交叉感染的管理

    门诊抽血室患者多、采血工作量大,频繁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患者大多数免疫防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易引起交叉感染.故在抽血过程中,应严格消毒,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重视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

    作者:李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染性疾病患者实施眼科手术的处理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6个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及交通便利,尤其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人员复杂,因而使易感人群也由高危人群转入普通人群.

    作者:许婷婷;马雪花;苑园;许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98例医院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析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198例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和ATB 32GN鉴定板条;采用K-B法及E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临床送检各类标本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出以痰标本检出多,占所有标本的89.38%;该菌在ICU、呼吸内科、心脑血管科、内分泌科等科室检出高,构成比依次为33.33%、22.73%、15.15%和9.09%等;年龄>60岁老年人感染该菌占87.37%;该菌对CLSI推荐的5种抗菌药物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依次为98.99%、79.29%、75.25%、53.03%、46.46%.结论 高龄、应用多种抗菌药物、严重基础疾病等是该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该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等药物的敏感率较高.

    作者:刘红梅;韩春俐;谷芙;陈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克淋通方抑菌及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克淋通方的抑菌及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混合培养法观察克淋通方对各种常见细菌的抑菌作用;并用在大鼠足趾部皮下注射1%琼脂0.05 ml/只致其肿胀以计算肿胀率,观察克淋通方的抗炎作用.结果 克淋通胶囊各个剂量组对各种细菌均有抑制效应;对各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淋菌0.0125 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00135 g/ml、肺炎双球菌0.025 g/m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0.05 g/ml、致病大肠埃希菌、弗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0.1 g/ml;克淋通胶囊对琼脂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P<0.01).结论 克淋通方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杨垒;张子阳;蒲涛;裘志诚;王娟;王艳;陆清竹;况莉;陈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收集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210株,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进行MIC测定.结果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普遍敏感,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98.57%,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依次为32.38%、38.57%、33.33%、86.19%和86.67%.结论 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明显.

    作者:马小琴;张能华;项志达;金烨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正性强化干预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

    目的 探讨正性强化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单盲状态下观察护士实际工作中手卫生执行情况.然后采用正性强化及综合干预措施,2周后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情况,分析比较正强化干预前后卫生执行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差异.结果 通过采用正强化干预措施,护士洗手依从率从48.5%上升至98.5%;洗手合格率由39.7%上升至83.6%;连续性护理操作中手消毒依从率由16.4%上升至100.0%,消毒合格率由17.7%上升至8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8.2,P<0.01).结论 系统培训教育、正性强化干预、改善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和可操作的方法.

    作者:李秀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分离率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分析2007-2009年宁波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以及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和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统计分析3年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产ESBLs菌株的分离情况,采用M-H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了解其变迁趋势.结果 2007-2009年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无明显变化,3年呼吸科高,占30.2%,其次ICU,占26.4%,急诊科占23.6%;产ESBLs菌株分离率,2007年36.7%;2008年44.6%;2009年56.9%;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7年的0.2%升至2009年的1.2%,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从2007年的0升至2009年的0.9%;3年中该菌对这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累积MIC值均连续往高值漂移.结论 大肠埃希菌在医院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呼吸科、ICU及急诊科;产ESBLs菌株分离率逐年增加;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其累积MIC值向高值漂移明显;将耐药监测和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机结合,在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丽庆;吕火祥;孙定河;史煜波;史颖娇;黄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替考拉宁及夫西地酸治疗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与夫西地酸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应用替考拉宁和32例夫西地酸治疗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细菌清除以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并将临床分离菌分别进行替考拉宁和夫西地酸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替考拉宁组对MRSA肺部感染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56%、83.33%,均高于夫西地酸组的78.13%及81.25%,但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夫西地酸组不良反应率为15.62%,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对两组患者痰培养所得68株MRSA均敏感,夫西地酸敏感率为95.59%.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MRSA肺部感染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可靠,且临床观察替考拉宁不良反应少见,MRSA肺部感染可优先选择替考拉宁.

    作者:万云焱;林殿杰;郭海生;李希丽;姚周虹;邱义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室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预防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分析血液透析室人员在医院管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中潜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加强血液透析室的组织管理,强化知识培训,实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技术操作,加强环境及重点环节的管理.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确保了血液透析室人员与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疗质量.结论 消除血液透析室人员潜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是预防血液透析室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医务人员混合感染甲型H1N1及B型流感病毒的调查

    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为医院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某医院骨肿瘤病区的一起流感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开展监测以评价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共发现12例感染病例,罹患率10.81%,首发病例为1名医师;共采集8份咽拭子标本,7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标本同时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及B型流感病毒;感染对象均为医务人员,护士9名,医师3名,护士罹患率为45.0%,医师罹患率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8,P<0.05);监测未发现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末发现疫情扩散至其他病区,该次疫情在4 d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以医务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的疫情;应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个人防护教育;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采取综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作者:刘建明;刘大钺;杨永洁;黄美清;林澜溪;谢灿茂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肿瘤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现状与对策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现状,并制定对策.方法 分析2007-2009年检出的44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及耐药性,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合VITEK-2 MIC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近3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不断上升,2007-2009年分离率分别为7.94%、11.15%、15.91%;细菌分离以痰标本分离率高,占65.68%,其次是分泌物,占12.50%,引流液占7.50%;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作者:陈燕;陈丽妹;辛娜;刘燕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聘用人员管理的措施

    为保证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家琼;侯秋华;王琼华;陈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N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新生儿危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NICU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2%,其次为血液、皮肤软组织,分别占22.4%、8.4%;共培养出病原菌255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3.7%,以肺炎克雷伯菌为多她,占14.5%,真菌占5.9%;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暖箱保暖及侵入性操作、全胃肠外营养、抗菌药物应用时间≥2周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共有3个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胎龄、机械通气≥3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2周可作为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

    作者:刘兆娥;朱学梅;杨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