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是二级甲等医院,预防医院感染是医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才能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常用的措施如下.
作者:董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静脉炎足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在静脉内放置时间太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症反应,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静脉感染.现将我院静脉输液致3例化学性静脉炎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余莹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近年来我国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时有发生,由于其后果严重,涉及面广,影响恶劣,处理棘手更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积极查找存在问题和隐患,认真整改,降低医院感染风险,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
作者:骆安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为保证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家琼;侯秋华;王琼华;陈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器械使用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及使用后会等待比较久的时间才能被运送到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针对这些状况怎样去解决是目前困扰器械获得及时清洗的普遍问题.
作者:宋杨;梁锐;闫作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是医疗卫生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医疗废物的处理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足医院管理的首要问题.如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放置、有效的初步消毒,防止污染物的扩散以及安全防护等知识的掌握,对避免疾病传播、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保持社会稳定非常重要.
作者:曾祥文;马德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6个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及交通便利,尤其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人员复杂,因而使易感人群也由高危人群转入普通人群.
作者:许婷婷;马雪花;苑园;许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随着新的<消毒技术规范>的颁布和消毒供应中心六项标准的执行,我院从2009年12月开始,将各临床科室的专用器械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经过1年多的工作探索,发现双联兑换物品单在确保物品的兑换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昝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甲型H1N1流感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后,迅速在全国蔓延.我国5月份后各地陆续报道有病例发生.我院为河南省定点收治医院,现将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甲型H1N1隔离病区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作者:张梦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已出台多年,具体工作中,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与改进.1 装卸与清洗消毒内镜1.1 使用避污纸内镜用后,护士对内镜、电缆分离时使用避素污纸.
作者:陈敏芳;俞霞琴;胡冬兰;鲁静;金慧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门诊抽血室患者多、采血工作量大,频繁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患者大多数免疫防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易引起交叉感染.故在抽血过程中,应严格消毒,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重视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
作者:李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将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和各个科室病区的信息系统相联.其功能用于一次件物品的管理如物品的申领及发放、物品的入库录入、出库登记、物品请领、消毒记账、报废等功能.其次在对重复医疗器械的全流程管理如物品回收、清洗、配套打包、火菌过程进行跟踪,以达到确保质量安全而发挥作用.
作者:李秋英;马小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2010年8月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重点临测,监测结果8台金宝牌透析机的入口、出口处细菌严重超标,细菌鉴定为不动杆菌属生长,经采取有效措施,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田玮;张俊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监测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CAL)体外生物膜形成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接种CAL于96孔培养板黏附生长形成生物膜,根据相对于空白对照透光度下降的程度将CAL分为生物膜阳性和生物膜阴性菌株,并测定抗真菌药物对10株生物膜阳性CAL游离态和生物膜的MIC值.结果 52株CAL中有14株为生物膜阳性菌株,占26.92%;38株为生物膜阴性菌株,占73.08%;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对生物膜CAL的MIC值明显高于其游离态MIC值,10株生物膜CAL对氟康唑、卡泊芬净均耐药(SMIC80>256μg/ml及>16μg/ml),而两性霉素B对其中4株生物膜CAL的SMIC80>8μg/ml.结论 呼吸道CAL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存在表型差异,生物膜CAL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高.
作者:阳隽;张天托;朱家馨;黄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索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进行幽门螺杆菌(Hp)鉴定与耐药以及宿主胃癌易感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的分析手段和诊疗依据.方法 提取60例胃黏膜活检标本DNA(Hp阳性、阴性各30例),PCR扩增Hp 16S rDNA,23S rDNA以及人白细胞介素1B(IL-1B)基因特异性片段,对3个片段间时进行焦磷酸测序分析.结果 30例Hp阳性标本16S rDNA测序结果一致,均为5′-CGCGCAATCAGCGT-CAGTAATG-3′,该序列可作为标志性序列米鉴定Hp;对Hp阳性标本23S rDNA 2142及2143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发现2142A→G突变,该突变通常会导致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对60例标本IL-1B基因-31和-511位点的多态性检测表明,-31位点有两种基因型,其中A/G基因型占80.0%,G/G 20.0%;-511位点有3种基因型,其中T/C基因型占60.0%,T/T基因型占26.7%,C/C基因型占13.3%.结论 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进行Hp鉴定、耐药性分析以及宿主胃癌易感性分析,具有准确、快速、操作方便、通量高等优势;除了胃黏膜活检标本,该方法亦可应用于其他标本如粪便、唾液、胃液等的Hp检测,同时可推广至其他菌种的鉴定和耐药分析,在弥补甚至替代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吕江峰;虞闰六;王栋梁;王敏;杨文波;任绪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骨形成蛋白-7(BMP-7)在铜绿假单胞菌(PAE)诱发大鼠慢性肺部感染而致气道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PAE组)各60只,通过多次经气管穿刺注入一定剂量PAE菌液,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观察气管及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气管壁和血管壁厚度,并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BMP-7 mRNA的表达,分析BMP-7表达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 大鼠感染PAE第4周开始,气管壁厚度和血管肇厚度均较NS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16周时,支气管管壁厚度与血管壁厚度达大值,分别为(524.5±18.6)、(163.3±12.5)/μm,管腔明显狭窄,有气道重构和肺气肿形成;而BMP-7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弱,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MP-7表达与气管壁厚度和血管壁厚度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0.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反复气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致大鼠出现气道重构,而BMP-7可能参与了气道重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作者:文文;赖国祥;张亚彬;姚丽青;柯龙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4种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l、ISCR1和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结果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插入序列:IS26 17株,占85.0%,1SEcp1 12株,占60.0%,IS903 5株,占25.0%;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 15株,占75.0%,trbC 8株,占40.0%,只有ISCR1未检测到.结论 同时检测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1、ISCR1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等基因尚为国内首次报道;菌株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不低,这可能与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高携带率相关.
作者:黄东标;李嫦珍;陈江平;周茂亮;胡晓燕;黄帮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10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0株,采用PCR法检测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转座子遗传标记(tnpU、tnp513)、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26、ISEcp1)、整合子遗传标记(int Ⅰ 1、int Ⅰ 2、int Ⅰ 3)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结果 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检出阳性率traA 10.0%、trbC 60.0%、tnpU 45.0%、tnp513 60.0%、IS26 100.0%、ISEcpl 60.0%、int Ⅰ 95.0%、intⅡ 0、intⅢ 0.结论 该组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插入序列26和Ⅰ类整合子;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的表型可能与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导致耐药基因高表达相关.
作者:徐燕;周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性,检测MRSA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基因型.并进行杀白细胞素(PVL)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采用标准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250株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多重PCR方法对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单一PCR方法对MRSA菌株进行PVL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50株MRSA经多重PCR方法检测SCCmec基因型,SCCmecⅡ-dcs型菌株30株,占12.0%,Ⅱ型的亚型1株,占0.4%,Ⅲ型62株,占24.8%,含有342 bp(dcs)额外扩增条带的Ⅲ型菌株141株,占56.4%,Ⅳ型7株,占2.8%,Iva型1株,占0.4%,V型1株,占0.4%,7株细菌未能分型,占2.8%,未发现Ⅰ型;单一PCR方法获得PVL呈阳性的菌株共2株,占临床分离MRSA的0.8%;各基因型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临床分离的MRSA以SCCmec Ⅲ型为主;其次为SCCmecⅡ型;有少量SCCmecIV型,少数菌PVL毒力基因阳性.
作者:赵彩芸;吕媛;李耘;张佳;王珊;刘健;杨维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寻找盐酸小檗碱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表达差异的蛋白质分子,并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类.方法 首先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阳性模型,采用快速银染法鉴定盐酸小檗碱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然后应用CRA平板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产生多糖-胞间多糖黏附素(PIA)的能力;分别提取药物作用前后细菌总蛋白,采用改良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并对差异蛋白点进行HPILC-CHIP/MS鉴定.结果 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药物处理后,生物被膜减少或消失,且PIA生成能力减弱,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模型构建成功.通过电泳分离,在药物处理组共分离蛋白点(764±12.40)个,在非药物处理对照组共分离蛋白点数(836±9.23)个,经比对共得到2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子,其中13个仅在药物处理组表达升高,有10个仅在非药物处理对照组表达升高;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功能鉴定发现,这些蛋白参与了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多个环节,细菌代谢17.04%、信号通路16.09%、氧化磷酸13.79%、细菌骨架17.82%、蛋白合成13.22%、蛋白降解4.60%、转录调节12.64%、其他4.60%.结论 盐酸小檗碱可以有效减弱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分离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分子为后续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廖璞;马永鹏;吴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胆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并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胆道感染住院手术患者的胆汁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定,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 240例胆汁标本中分离山细菌200株,真菌25株,培养阳性率达93.75%,其中大肠埃希菌80株,占35.56%;大肠埃希菌部分出现多药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表型确证试验发现20株为ESBLs菌株,PCR检测发现20株均携带有TEM基因,共携带了5个ESBLs基因,其中还有10株CTX-M-9基因型,6株CTX-M-1基因型,有4株OXA-1基因型,5株SHV基因型;部分菌株携带有≥2个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月日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医院分离株呈现多药耐药,以产ESBLs株为主,其主要基因型为TEM基因,但也存在CTX-M、OXA、SHV等多种基因型.
作者:陈建峰;吴胜军;罗建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CA)复发与其皮损中γ-IFN表达的关系,探讨CA的复发机制.方法 根据CA患者治疗后的转归,将CA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22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γ-IFNmRNA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疣体组织中的表达,并与末复发组CA患者和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中γ-IFNmRNA的表达进行比较.结果 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织和初发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538,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复发皮损组纵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1.3±0.1、6.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36,P<0.01);γ-IFNmRNA阳性细胞数量在复发组CA患者的初发皮损组织和未复发组CA患者皮损组织中分别是6.5±0.1、6.7±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复发患者皮损组织中γ-1FNmRNA表达明显低下,提示CA的复发可能与其皮损组织中γ-IFN表达的降低有一定关系.
作者:何强;张力文;戴艳;刘冬先;陈兴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中老年妇女真菌性阴道炎的病因和防治对策.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医院门诊检查的120例真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用2%碳酸氖钠液体冲洗外阴阴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卫生宣教、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局部加用硝酸咪康唑阴道栓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7 d后的疗效以及治愈者1个月后的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3.3 %,复发率为3.6%;对照组有效率为73.3 %,复发率为15.9%;两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卫生宣教、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局部应用硝酸咪康唑阴道栓治疗真菌性阴道炎疗效好、复发少、安全可靠.
作者:刘长青;王建英;石少权;华澄;王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进一步明确丽水市麻醉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方法 选择温州地区麻醉师共131名,采用调查表以现场观察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与麻醉师工作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心理性危害4个方面,并对麻醉师的手卫生、戴手套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逐一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麻醉师中有97.6%麻醉师曾经发生锐器伤;且99.8%是由于不按正规操作引起的,对锐器伤后有73.8%按正规方法处理;有7.2%曾发生过电损伤,在医疗辐射环境中工作时不采用防护措施的占66.4%,并有93.6%认为手术室内噪声对临床工作会产生影响;69.6%对麻醉机呼出气不采用外接装置;对医疗工作中化学消毒药品的合理应用率为95.2%;有88.8%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37.4%在急救气管插管时并不进行自我防护;临床操作中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发生率为88.0%;擦手工具使用正确率低为16.7%;有29.6%除无菌操作外并不会戴手套防护.结论 发现麻醉医师在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麻醉师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及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安全.
作者:王传光;雷李培;吴炜;尧银光;王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520例DM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3年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9.8%;DM合并医院感染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检出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分别占59.9%、29.6%、10.5%,高龄患者,较长的病程和住院时间,实施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血糖控制不佳、存在其他并发症等是易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必须加以重视,预防与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毛齐彬;钱小毛;李成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医院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脑外科收治的366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66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06例,360例次,例次感染率9.81%,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69例次,占74.72%;病原菌检出174株,革兰阴性菌95株,占54.60%,革兰阳性菌47株,占27.01%,真菌32株,占18.39%;高危因素除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外,主要为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昏迷和留置胃管.结论 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重点预防控制,以减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练金凤;彭国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试验在普外科手术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3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PCT和CRP水平.结果 感染组PCT(14.45±6.6)μg/L、CRP(36.2±8.3)mg/L,未感染组PCT(2.14±1.9)μg/L、CRP(29.7±8.6)mg/L,感染组与未感染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参考值;而PCT水平感染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普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及早做出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崔庆;徐延景;张建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现状,并制定对策.方法 分析2007-2009年检出的440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及耐药性,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合VITEK-2 MIC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判断结果.结果 近3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不断上升,2007-2009年分离率分别为7.94%、11.15%、15.91%;细菌分离以痰标本分离率高,占65.68%,其次是分泌物,占12.50%,引流液占7.50%;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呈上升趋势.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作者:陈燕;陈丽妹;辛娜;刘燕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人工鼻(HME)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作用与干预效果.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常规机械通气时使用人工鼻,采取人工鼻的特殊干预;对照组在常规通气时不使用人工鼻,实施VAP常规干预,两组均采用VAP的集束干预、耐药菌干预、抗菌药物干预等;分别于使用后连续7 d内观察人工鼻两端细菌培养结果与痰培养的相关性及VAP发生率与干预效果.结果 人工鼻近端细菌株数明显高于远端细菌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6.67%、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鼻近端与痰中细菌种类的符合率达到了81.81%.结论 人工鼻可以截留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内外管道的细菌的作用预防VAP的产生;但在使用人工鼻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早期识别VAP,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VAP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作者:田春梅;李德保;段爱君;刘晓军;孟明哲;李秀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为医院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某医院骨肿瘤病区的一起流感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开展监测以评价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共发现12例感染病例,罹患率10.81%,首发病例为1名医师;共采集8份咽拭子标本,7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标本同时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及B型流感病毒;感染对象均为医务人员,护士9名,医师3名,护士罹患率为45.0%,医师罹患率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8,P<0.05);监测未发现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末发现疫情扩散至其他病区,该次疫情在4 d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以医务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的疫情;应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个人防护教育;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采取综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作者:刘建明;刘大钺;杨永洁;黄美清;林澜溪;谢灿茂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为总结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5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51例,感染率7.2%,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7.4%、12.5%;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腹部手术切U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于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李慧柳;卫奕荣;赖萍;路盛誉;吴碧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通过分析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资料,总结本医院感染现患率,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11月25日、2009年11月26日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全部采用床旁及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2008、2009年两次感染现患率分别为1.75%、3.11%;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5.00%,其次为胃肠道和手术切口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6.50%、74.50%,一联用药构成比上升,二联、三联用药构成比下降;2009年侵入性操作较2008年有所增加,主要为泌尿道捕管.结论 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加强重点科室病区的管理,加强前瞻性监测,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出现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情况,探讨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38例行气管切开术的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做痰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培养阳性率为100.00%;38例患者共送检痰标本90次,培养出病原菌11种共14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119株,占81.5%,革兰阳性菌21株,占14.4%,真菌6株,占4.1%.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呼吸道医院感染的首要致病菌,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及气道护理,根据药敏试验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作者:孙红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通过对贵阳市主要临床实验室常规用生理盐水有形成分定期调查,督促确保生理盐水干净、无污染,从而提高悬浮法白带和大便常规检测准确性.方法 用于净的吸管来回吸打生理盐水瓶中的生理盐水数次,然后取一滴于沽净的玻片上,涂抹均匀后直接镜检;另取8~10 ml生理盐水于洁净的试管内离心后去上清液,管底留0.2 m1,按上法涂片镜检.结果 在13所医院中的14个临床实验室常规用生理盐水首次(1997年)质量调研中,离心涂片镜检的真菌污染,污染率为100.00%,滴虫污染率为21.43%;直接涂片镜检有11个实验室发现真菌,2个发现滴虫;之后,生理盐水中的有形成分(真菌、滴虫等病原体和杂质)逐年减少,2007年无一所医院生理盐水发现病原体;在13次调查中,直接涂片和离心沉渣涂片的真菌污染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离心沉渣涂片的滴虫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盐水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悬浮法自带常规和大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类似室间质量评介(EQA)的形式对实验室常规用生理盐水的质量进行调查和监督,可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生理盐水质量和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
作者:安邦权;凌晓午;周湘红;黄盛文;许健;冯宗彪;曾强武;苏莉;杨怀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医院感染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床旁调查与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将调查日处于医院感染状态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实查177例,现患率为3.95%,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胃肠道;抗菌药物使用率51.41%,用药前病原菌送检率较低,约为32.26%.结论 现患率调查方法简单,结果可靠,可反映医院感染情况;根据结果提示有针对性地开展目标性监测,提高病原菌送检率,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从而不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胡根香;李晓燕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床旁调查及查阅病例相结合的横断而调查方法,对2010年7月6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 实查住院患者77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70%,例次感染率为3.22%,其中以综合ICU现患率高,占14.29%;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培首位,占56.00%;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1.90%;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7.90%.结论 应加强对高危科室目标监测,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病原学送检率,减少预防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吴晓英;缪李丽;曾钦文;郭满书;黄才惠;汪道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精神科男病区医院感染率高发的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对精神科男病区2008-2009年的住院患者分为干预前组与干预组,分别进行回顾性与前瞻性调查,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干预前组的医院感染率为14.29%,干预组的医院感染率为5.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精神科男病区的医院感染率高发是可控可防的.
作者:金惠敏;徐伟琴;顾沈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基本特征.方法 前瞻性调查2007年1月-2008年12月某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教学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4343例,医院感染394例,发病密度为3.030‰,发病率为9.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数457例次,例次发病密度为3.515‰,例次发病率为10.5%;常见医院感染发病部位依次为:原发性腹膜炎、血流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2.5%、19.9%、19.7%及16.6%;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死亡和血流感染死亡多;重型肝炎病区的医院感染发生强度高,为5.02‰,其中医院内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例次发病强度分别为1.65‰、1.08‰,为全院之.结论 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的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血流感染为主,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的转归为严重.
作者:高斌;薛伟栋;刘建勇;李谦;张笑盈;钱静;赵洁;董红筠;高敏;宋诗铎;曹武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危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NICU住院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引起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2.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2%,其次为血液、皮肤软组织,分别占22.4%、8.4%;共培养出病原菌255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3.7%,以肺炎克雷伯菌为多她,占14.5%,真菌占5.9%;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暖箱保暖及侵入性操作、全胃肠外营养、抗菌药物应用时间≥2周与医院感染显著相关,共有3个变量进入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胎龄、机械通气≥3 d、抗菌药物应用时间≥2周可作为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
作者:刘兆娥;朱学梅;杨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及其耐药性研究.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于气管切开术后1、3、7 d采集咽拭子做细菌培养,收集每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共培养出63株定植菌;术后1、3、7 d细菌定植者分别为1、7、15例,定植菌检出率分别为2.2%、15.6%、33.3%;定植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亚胺培南对所用抗菌药物小敏感.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需要进行监控,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缩短置管时间等于预措施,对控制气管切开患者细菌定植和呼吸道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缪素萍;洪凌;钟文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总结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状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精神科住院患者248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获得性肺炎187例,占7.5%,青壮年多见,其中男80例,占42.8%,女107例,占57.2%,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季节和病种相关联(χ2=20.037,P=0.000;χ2=199.455,P=0.000).结论 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有一定人口学特征,好发于夏季,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程敏锋;温盛霖;魏钦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综合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医院综合科收治的335例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0岁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5例患者中,感染48例,感染率14.3%;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背养、气管切开、住院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共培养出5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42.3%,真菌6株,占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刚性菌对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在高度怀疑严重导管相关件血流感染(CRBSI)而培养结果尚未回报时,可适当选用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或者阿米卡星治疗.
作者:钟亚;童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提示临床重视鲍氏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致病情况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某院ICU2010年4-7月3例鲍氏不动杆菌脑室炎的临床病例,对其发病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中残,1例经抗感染、加强隔离措施等综合治疗痊愈后出院.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脑室炎病情危重,持续脑室外引流等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医疗环境污染是造成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孟黎辉;李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慢性阿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谱.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药物使用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以非继发真菌感染的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752例COPD患者中有45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长期应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为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及曲霉菌属,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提高对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降低真菌感染率.
作者:秦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正性强化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单盲状态下观察护士实际工作中手卫生执行情况.然后采用正性强化及综合干预措施,2周后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情况,分析比较正强化干预前后卫生执行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差异.结果 通过采用正强化干预措施,护士洗手依从率从48.5%上升至98.5%;洗手合格率由39.7%上升至83.6%;连续性护理操作中手消毒依从率由16.4%上升至100.0%,消毒合格率由17.7%上升至8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8.2,P<0.01).结论 系统培训教育、正性强化干预、改善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和可操作的方法.
作者:李秀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有很高的死亡率.我科室于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治疗30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取栓或静脉介入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春玲;肖红霞;王微微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保洁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方法 对保洁员在医院感染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分析.结果 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舒适;深化保洁员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强化培训,不断改进预防医院感染的工作方法及措施,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护理的质量和安全.结论 对保洁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或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傅曼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环节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针对脊柱外科疾病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创造合格的住院环境.结果 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术各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调查1408例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13%;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切口,分别占40.00%、40.00%、20.00%.结论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创造了合格的脊柱外科住院环境.
作者:范萍;张琳;刁红霞;张宏;郭凤丽;徐燕;张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十分重视,制定了适合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现就我院执行手卫生规范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现状及改进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袁咏梅;邵苏吉;周慧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中心感染控制方法,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通过对血液透析中心结构布局合理设置,成立临床感染控制小组,定期组纵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操作流程,加强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等相关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自成立以来共透析约5万例次,未发生一例医源性感染.结论 加强血液透析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是预防血液透析中心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靖;牟景敏;王春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预防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分析血液透析室人员在医院管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中潜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加强血液透析室的组织管理,强化知识培训,实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技术操作,加强环境及重点环节的管理.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确保了血液透析室人员与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疗质量.结论 消除血液透析室人员潜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是预防血液透析室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除锈剂的有效使用时间,降低医疗器械清洗成本.方法 每天挑选经过清洗后仍有锈迹的医疗器械,置于除锈剂中浸泡除锈;按设定的日期、时间进行刷洗除锈试验,目测观察、记录除锈效果及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无返锈现象;同时定期对该除锈剂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除锈剂配制<30 d,315件器械浸泡30 min后锈迹均可清除,除锈率达100.0%;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无返锈现象;使用中的除锈剂<30 d细菌培养9次均为阴性.结论 除锈剂配制后<30 d均可有效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增加器械清洗成本.
作者:苏涛;王洪梅;崔永志;王惠丽;黄伟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中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 将2008年1月-2009年9月共2886包次的过期重新灭菌的器材包,分成改进前的A时间段组和B时间段组,改进后的C时间段组和D时间段组,然后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进前的A组、B组的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频次分别为1.96%和2.83%,而改进后的C、D组的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频次仅分别为0.18%和0.26%,证实改进效果明显.结论 合理备用器材包基数、规范器材包的火菌措施和改进使用灭菌包装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现象.
作者:赵筠;易江陵;鲜奇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属分离培养药敏试剂盒对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进行Uu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Uu检测阳性率54.3%;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低,对环丙沙星敏感率为5.5%,对氧氟沙星敏感率为6.1%;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四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高,分别为97.0%、96.0%、93.4%、80.0%;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司帕沙星敏感率为14.0%~75.9%.结论 Uu在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很高,应注意加以防范.
作者:文莉;谢飞;杨庆华;喻标;张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控制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118例SBP的病历资料,病原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按照CLSI规则评价.结果 肝硬化合并SBP的129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居第1位,占51.9%;肺炎克雷伯菌居第2位,占28.7%;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感染科必须预防肝硬化患者SBP的发生,以免加重病情恶化而导致预后不良.
作者:韩亚芳;陈佐云;赵涛;刘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与夫西地酸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应用替考拉宁和32例夫西地酸治疗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细菌清除以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并将临床分离菌分别进行替考拉宁和夫西地酸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替考拉宁组对MRSA肺部感染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56%、83.33%,均高于夫西地酸组的78.13%及81.25%,但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夫西地酸组不良反应率为15.62%,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对两组患者痰培养所得68株MRSA均敏感,夫西地酸敏感率为95.59%.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MRSA肺部感染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可靠,且临床观察替考拉宁不良反应少见,MRSA肺部感染可优先选择替考拉宁.
作者:万云焱;林殿杰;郭海生;李希丽;姚周虹;邱义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对370例住院重症患者采集痰、咽拭子、血液、拔除的大静脉导管、尿、粪便、胸水及穿刺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进行分析.结果 采集的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4.43%,高阳性率的标本为痰液,阳性率为43.53%,其次为穿刺液和尿;痰培养主要的菌群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等;尿培养主要的菌群为白色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血培养主要菌群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结论 重症患者医院感染的首位是呼吸道感染;居高位是尿路感染;高发率是血液感染.
作者:徐丽丽;侯彩妍;吴琼;范静;翟红岩;王国权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研究胆道感染的相关临床异常指标,常见致病菌及其敏感抗菌药物.方法 取2010年1-4月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诊治的102例患者的胆汁进行培养,分析胆汁培养结果与患者发热、血像异常、肝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胆道感染的常见细菌谱及其耐药性,以便指导临床用药.结果 102例患者中,共有48例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47.06%;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临床上出现发热及血像异常明显高于培养阴性组,而胆汁培养阳性组的肝功能结果与培养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例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5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93%,革兰阳性菌占24.0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美罗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革兰阳性菌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林敏感性较好,而两类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敏感性较差,敏感率仅约40.0%.结论 用临床症状判断胆道感染准确性有限;胆道感染以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为主,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而对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基本耐药.
作者:熊慧芳;李国华;周小江;陈幼祥;吕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舟山群岛2006年1月-2010年9月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及耐药性,为Hp的根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9月舟山群岛地区8512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的感染率和耐药率.结果 从2006-2010年,舟山群岛地区Hp感染率逐渐升高;2008-2010年Hp的平均感染率为33.41%,明显高于2006-2007年的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07年胃炎的Hp感染率略有升高,消化性溃疡、胃痛和其他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2010年Hp对甲硝唑、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呋哺唑酮、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2006-2007年的耐药率,对甲硝哗的耐药率达99.74%,对克拉霉索和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均>20.00%,而2008-2010年Hp对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与2006-2007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舟山群岛地区Hp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对甲硝唑和克林霉素有高耐药率,临床上应严格掌握Hp根除的适应证,避免使用Hp耐药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报告调整用药办案.
作者:金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和探讨儿科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儿科送检痰标本中检出的病原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合K-B药敏试验方法.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03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2%,革兰阳性球菌占11.3%,真菌占36.5%,按分离率高低,排在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0.9%、19.4%、17.8%.结论 临床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应加强病原菌检测,根据药敏结果科学选药,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张传飞;李爱娟;庞佩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临床细菌性肺炎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特征和耐药性,为细菌性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方案.方法 对2008年3月-2009年11月临床痰液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采用K-B法,按照NCCLS规定标准进行药敏试验判断.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占67.7%;革兰阳性球菌以及真菌分别占20.4%和11.9%;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分离率分别为28.7%、18.3%和11.1%;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四环素和呋喃妥因耐药较严重;革兰阳性球菌对阿奇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和苯唑西林耐药较严重.结论 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具有严重的多药耐药性;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以提高细菌性肺炎抗感染的治愈率.
作者:刘广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庆阳市3年临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以及耐药性,皆在于能够引起临床医师和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高度重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引用指导原则>实施和执行.方法 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2 Compact)对3所医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培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1899株,包括38个菌属,82个菌种,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77.3%,革兰阳性球菌占17.2%;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占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首位;临床感染病原菌占前10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沙雷浦属、鲍氏不动杆菌、肠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96.9%,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94.8%,氨基糖苷类敏感率79.1%,喹诺酮类敏感率66.2%;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96.4%,利奈唑胺敏感率100.0%,利福平敏感率90.15%.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首选亚胺培南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三代头孢菌素复合制剂,其次考虑选用氨基糖苷类或喹诺酮类,三、四代头孢菌素除非药敏提示否则不宜选用;万古霉索、利奈唑胺和三代头孢菌素的复合制剂是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席维岳;虎淑妍;杨晓凤;李娟;周伟;邢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克淋通方的抑菌及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混合培养法观察克淋通方对各种常见细菌的抑菌作用;并用在大鼠足趾部皮下注射1%琼脂0.05 ml/只致其肿胀以计算肿胀率,观察克淋通方的抗炎作用.结果 克淋通胶囊各个剂量组对各种细菌均有抑制效应;对各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淋菌0.0125 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00135 g/ml、肺炎双球菌0.025 g/m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0.05 g/ml、致病大肠埃希菌、弗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0.1 g/ml;克淋通胶囊对琼脂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P<0.01).结论 克淋通方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杨垒;张子阳;蒲涛;裘志诚;王娟;王艳;陆清竹;况莉;陈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细菌室分离出的980株临床病原菌进行统计及耐药分析.结果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7%,真菌占34.3%,革兰阳性球菌占15.0%;3年中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检出构成比例逐年上升,革兰阳性球菌检出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耐药率<6.0%.结论 重视肿瘤患者病原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和药敏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原菌医院感染.
作者:赵君操;张文周;许青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协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住医院儿呼吸科381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做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3815例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分离检出病原菌652株,阳性率为17.1%,其中革兰阴性菌437株,占67.0%,革兰阳性菌120株,占18.4%,真菌56株,占8.6%,其他39株,占6.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其次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币儿阿米卡星较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较高,占53.3%;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耐药率>9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旱有较高耐药性,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敏感.结论 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病原菌,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两林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真菌感染亦占一定比例,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秀红;钱俊;耿先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临床各科室送检的标本中分离的264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6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科室分布ICU占36.0%、脑外伤占24.8%、呼吸内科占20.7%、泌尿外科占4.2%、内分泌科占3.4%、其他占10.9%;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阿米卡星为17.4%,亚胺培南为20.8%、美罗培南为18.9%、头孢他啶为34.9%、头孢曲松为62.9%、头孢噻肟为67.8%,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 临床分离的PAE对常用抗菌药物不同程度耐药,应加强其耐药性检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付玉华;褚桂梅;李胜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变化,作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有效控制的参考依据.方法 从不同临床标本中分离出628株铜绿假单胞菌,并采用琼脂糖稀释法对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得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结果 在获得的菌株中,痰液中检出率高,为80.10%;5年内,该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呈显著性增长,其中仅有亚胺培南耐约率<20.0%.结论 亚胺培南是控制该菌的首选药物;临床医师根据耐药变化,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株的流行及医院感染.
作者:郑敏巧;王焰兵;朱林;丁玎;陈剑锋;黄恩佩;曾爱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或定植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2009年1月-2010年7 月医院住院的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或定植患者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或定植主要以老年、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患者为主,其分别占33.11%、33.11%、21.62%、40.54%;检出的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5.68%;148例感染患者死亡8例,死亡率为5.41%.结论 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或定植的患者有增多趋势,应重视真菌的变迁及耐药菌株的发生.
作者:杨丽梅;蔡红;班武娟;宋长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预防与控制尿路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185例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细菌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株;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按CLSI折点进行评价.结果 185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38.9%;肠球菌属第2位,占16.2%;会黄色葡萄球菌第3位,占15.1%;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但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大的耐药性.结论 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治疗应严格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才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治愈率.
作者:范文;黄娥;段六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两种剂型硝酸咪康唑栓剂治疗经阴道手术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疗效及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门诊54例欲行经阴道手术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分为两组,A组应用硝酸咪康唑栓剂400 mg治疗,B组应用硝酸咪康哗栓剂1200 mg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对手术影响.结果 两组首次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9.2%、83.3%,术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复发率分别为4.2%、6.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治疗距手术平均时间15.25 d,B组治疗距手术平均时间6.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200 mg硝酸咪康唑柃治疗经阴道手术前VVC患者疗效确切,明显缩短治疗距于术平均时间,可作为治疗经阴道手术前VVC患者的首选用药.
作者:冷维春;盛敏佳;郭彩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收集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210株,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进行MIC测定.结果 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普遍敏感,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98.57%,对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耐药率依次为32.38%、38.57%、33.33%、86.19%和86.67%.结论 医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明显.
作者:马小琴;张能华;项志达;金烨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老年女性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医院2007-2009年泌尿系感染的老年女性患者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351株病原菌中,居前5位的细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屎肠球菌,分别占45.6%、8.0%、5.7%、2.8%及1.7%,真菌感染比例为21.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为0~1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和含酶抑制剂复合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低,为6.9%~37.5%,而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呋喃妥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为7.1%~25.0%.结论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培养和耐药性检测,对临床正确诊断疾病与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余良芳;李元君;滕廷波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9月医院烧伤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的183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96%,革兰阳性菌占19.12%,真菌占4.92%;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位居第1,占32.24%,其次依次为阴沟肠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3.12%、10.39%、9.29%;烧伤病房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高水平耐药,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8.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 医院烧伤病房病原菌耐药问题严重,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预防病原菌耐药性加重的关键措施.
作者:魏雪芳;邵宜波;张磊;李家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5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多发生在老年,占50.00%,有基础疾病、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特点,分别占48.08%、73.08%、76.28%、84.62%和38.46%;药敏试验提示有多药耐药性,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头孢吡肟敏感率>50.00%,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耐药率均>50.00%.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并与侵入性操作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治疗时以病原学及药敏试验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入住ICU天数、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消毒隔离等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列彬;郭雪君;吕婕;陈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体外建立铜绿假单胞菌(PAE)野生株PAEO1耐药菌株,探讨PAEO1对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方法 采用亚抑菌浓度梯度递增法体外诱导PAEO1对敏感抗菌药物耐药,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耐药菌株PAEO1对原敏感抗菌药物的敏感件变化.结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诱导PAEO1耐药后,PAEO1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氨曲南敏感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O1经左氧氟沙星诱导耐药后,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产生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EO1经阿米卡星诱导耐药后,对庆大霉素产生耐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均未发现药敏改变.结论 亚抑菌浓度的抗菌药物可诱导野生株PAEO1产生耐药,且所诱导耐药菌株在同类或非同类抗菌药物之间可产生交叉耐药.
作者:孔晋亮;蔡双启;陈一强;朱莲娜;温红侠;陈海荣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支原体属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分析患者的支原体属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95例患者中支原体属阳性152例,感染率51.5%,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和Uu+Mh感染的阳性结果分别为84.2%、6.6%、9.2%;3组患者对米诺环素(MIN)和多西环素(DOX)敏感性好.结论 支原体属感染已成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为Uu引起,占84.2%,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是治疗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法祥;王章善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198例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和ATB 32GN鉴定板条;采用K-B法及E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临床送检各类标本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出以痰标本检出多,占所有标本的89.38%;该菌在ICU、呼吸内科、心脑血管科、内分泌科等科室检出高,构成比依次为33.33%、22.73%、15.15%和9.09%等;年龄>60岁老年人感染该菌占87.37%;该菌对CLSI推荐的5种抗菌药物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依次为98.99%、79.29%、75.25%、53.03%、46.46%.结论 高龄、应用多种抗菌药物、严重基础疾病等是该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该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等药物的敏感率较高.
作者:刘红梅;韩春俐;谷芙;陈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4月门诊和住院患者耐药葡萄球菌属感染现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同步检测葡萄球菌属产β-内酰胺酶菌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菌株、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菌株等3种类型耐药菌的耐药表型.结果 141株葡萄球菌属中产β-内酰胺酶菌株阳性率95.7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阳性率63.8%;红霉索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菌株阳性率(D试验阳性)39.0%;红霉素耐药率高达91.5%;克林霉素非诱导耐药率为41.1 %,克林霉素总耐药率为80.0%;红霉素诱导克林霉素耐药菌株在MRS中为36.9%,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MSS)中为43.3 %.结论 注重葡萄球菌属多种耐药性检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范虹;李彦锋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2007-2009年宁波地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以及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和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统计分析3年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产ESBLs菌株的分离情况,采用M-H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细菌的低抑菌浓度(MIC),了解其变迁趋势.结果 2007-2009年大肠埃希菌分离率无明显变化,3年呼吸科高,占30.2%,其次ICU,占26.4%,急诊科占23.6%;产ESBLs菌株分离率,2007年36.7%;2008年44.6%;2009年56.9%;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7年的0.2%升至2009年的1.2%,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从2007年的0升至2009年的0.9%;3年中该菌对这两种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累积MIC值均连续往高值漂移.结论 大肠埃希菌在医院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呼吸科、ICU及急诊科;产ESBLs菌株分离率逐年增加;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增加,其累积MIC值向高值漂移明显;将耐药监测和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机结合,在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胡丽庆;吕火祥;孙定河;史煜波;史颖娇;黄志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 对2009年9月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2010年5月用药疗程过长和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作者:苏颖杰;刘晓琰;逄晓云;沈金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S-100b蛋白与IL-6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1例化脓性脑膜炎和4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S-100b蛋白与IL-6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IL-6急性期检测水平分别为(512.74±153.6)ng/L和(318.4±72.5)ng/L,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IL-6急性期检测水平分别为(396.0±108.9)ng/L和(126.5士37.3)ng/L;对照组脑脊液中两项检测水平分别为(131.3±9.5)ng/L和(49.8±8.2)ng/L;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的急性期两项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100b蛋白与IL-6是评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期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朱国民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