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齐彬;钱小毛;李成江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性,检测MRSA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基因型.并进行杀白细胞素(PVL)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采用标准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250株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多重PCR方法对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单一PCR方法对MRSA菌株进行PVL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50株MRSA经多重PCR方法检测SCCmec基因型,SCCmecⅡ-dcs型菌株30株,占12.0%,Ⅱ型的亚型1株,占0.4%,Ⅲ型62株,占24.8%,含有342 bp(dcs)额外扩增条带的Ⅲ型菌株141株,占56.4%,Ⅳ型7株,占2.8%,Iva型1株,占0.4%,V型1株,占0.4%,7株细菌未能分型,占2.8%,未发现Ⅰ型;单一PCR方法获得PVL呈阳性的菌株共2株,占临床分离MRSA的0.8%;各基因型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临床分离的MRSA以SCCmec Ⅲ型为主;其次为SCCmecⅡ型;有少量SCCmecIV型,少数菌PVL毒力基因阳性.
作者:赵彩芸;吕媛;李耘;张佳;王珊;刘健;杨维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分析慢性阿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谱.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0年6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继发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药物使用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并以非继发真菌感染的AE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752例COPD患者中有45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长期应用激素、广谱抗菌药物是主要危险因素;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其次为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及曲霉菌属,对氟康唑耐药率较高.结论 肺部真菌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需提高对COPD继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分析,合理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降低真菌感染率.
作者:秦娥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为总结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5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51例,感染率7.2%,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7.4%、12.5%;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腹部手术切U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于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李慧柳;卫奕荣;赖萍;路盛誉;吴碧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 对2009年9月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2010年5月用药疗程过长和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作者:苏颖杰;刘晓琰;逄晓云;沈金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协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住医院儿呼吸科381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做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3815例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分离检出病原菌652株,阳性率为17.1%,其中革兰阴性菌437株,占67.0%,革兰阳性菌120株,占18.4%,真菌56株,占8.6%,其他39株,占6.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其次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币儿阿米卡星较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较高,占53.3%;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耐药率>9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旱有较高耐药性,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敏感.结论 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病原菌,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两林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真菌感染亦占一定比例,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张秀红;钱俊;耿先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脑脊液S-100b蛋白与IL-6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1例化脓性脑膜炎和4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S-100b蛋白与IL-6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IL-6急性期检测水平分别为(512.74±153.6)ng/L和(318.4±72.5)ng/L,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IL-6急性期检测水平分别为(396.0±108.9)ng/L和(126.5士37.3)ng/L;对照组脑脊液中两项检测水平分别为(131.3±9.5)ng/L和(49.8±8.2)ng/L;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的急性期两项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100b蛋白与IL-6是评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期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朱国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医院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脑外科收治的366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66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06例,360例次,例次感染率9.81%,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69例次,占74.72%;病原菌检出174株,革兰阴性菌95株,占54.60%,革兰阳性菌47株,占27.01%,真菌32株,占18.39%;高危因素除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外,主要为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昏迷和留置胃管.结论 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重点预防控制,以减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练金凤;彭国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正性强化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单盲状态下观察护士实际工作中手卫生执行情况.然后采用正性强化及综合干预措施,2周后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情况,分析比较正强化干预前后卫生执行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差异.结果 通过采用正强化干预措施,护士洗手依从率从48.5%上升至98.5%;洗手合格率由39.7%上升至83.6%;连续性护理操作中手消毒依从率由16.4%上升至100.0%,消毒合格率由17.7%上升至8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8.2,P<0.01).结论 系统培训教育、正性强化干预、改善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和可操作的方法.
作者:李秀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环节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针对脊柱外科疾病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创造合格的住院环境.结果 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术各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调查1408例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13%;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切口,分别占40.00%、40.00%、20.00%.结论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创造了合格的脊柱外科住院环境.
作者:范萍;张琳;刁红霞;张宏;郭凤丽;徐燕;张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4种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l、ISCR1和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结果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插入序列:IS26 17株,占85.0%,1SEcp1 12株,占60.0%,IS903 5株,占25.0%;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 15株,占75.0%,trbC 8株,占40.0%,只有ISCR1未检测到.结论 同时检测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1、ISCR1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等基因尚为国内首次报道;菌株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不低,这可能与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高携带率相关.
作者:黄东标;李嫦珍;陈江平;周茂亮;胡晓燕;黄帮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静脉炎足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在静脉内放置时间太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症反应,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静脉感染.现将我院静脉输液致3例化学性静脉炎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余莹 刊期: 2011年第15期
2010年8月对我院血液透析中心进行重点临测,监测结果8台金宝牌透析机的入口、出口处细菌严重超标,细菌鉴定为不动杆菌属生长,经采取有效措施,取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田玮;张俊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为医院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某医院骨肿瘤病区的一起流感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开展监测以评价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共发现12例感染病例,罹患率10.81%,首发病例为1名医师;共采集8份咽拭子标本,7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标本同时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及B型流感病毒;感染对象均为医务人员,护士9名,医师3名,护士罹患率为45.0%,医师罹患率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8,P<0.05);监测未发现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末发现疫情扩散至其他病区,该次疫情在4 d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以医务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的疫情;应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个人防护教育;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采取综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作者:刘建明;刘大钺;杨永洁;黄美清;林澜溪;谢灿茂 刊期: 2011年第15期
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区,共有16个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及交通便利,尤其国际间的频繁交流,人员复杂,因而使易感人群也由高危人群转入普通人群.
作者:许婷婷;马雪花;苑园;许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观察克淋通方的抑菌及抗炎作用.方法 采用体外混合培养法观察克淋通方对各种常见细菌的抑菌作用;并用在大鼠足趾部皮下注射1%琼脂0.05 ml/只致其肿胀以计算肿胀率,观察克淋通方的抗炎作用.结果 克淋通胶囊各个剂量组对各种细菌均有抑制效应;对各种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分别为淋菌0.0125 g/ml、金黄色葡萄球菌0.00135 g/ml、肺炎双球菌0.025 g/m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及伤寒沙门菌0.05 g/ml、致病大肠埃希菌、弗氏志贺菌及铜绿假单胞菌<0.1 g/ml;克淋通胶囊对琼脂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高剂量组作用较为明显(P<0.01).结论 克淋通方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和体外抑菌作用.
作者:杨垒;张子阳;蒲涛;裘志诚;王娟;王艳;陆清竹;况莉;陈燚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了解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支原体属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分析患者的支原体属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95例患者中支原体属阳性152例,感染率51.5%,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和Uu+Mh感染的阳性结果分别为84.2%、6.6%、9.2%;3组患者对米诺环素(MIN)和多西环素(DOX)敏感性好.结论 支原体属感染已成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为Uu引起,占84.2%,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是治疗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法祥;王章善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为保证消毒供应工作的质量,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为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谭家琼;侯秋华;王琼华;陈春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探讨综合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医院综合科收治的335例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0岁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5例患者中,感染48例,感染率14.3%;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背养、气管切开、住院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共培养出5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42.3%,真菌6株,占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刚性菌对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在高度怀疑严重导管相关件血流感染(CRBSI)而培养结果尚未回报时,可适当选用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或者阿米卡星治疗.
作者:钟亚;童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目的 进一步明确丽水市麻醉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方法 选择温州地区麻醉师共131名,采用调查表以现场观察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与麻醉师工作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心理性危害4个方面,并对麻醉师的手卫生、戴手套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逐一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麻醉师中有97.6%麻醉师曾经发生锐器伤;且99.8%是由于不按正规操作引起的,对锐器伤后有73.8%按正规方法处理;有7.2%曾发生过电损伤,在医疗辐射环境中工作时不采用防护措施的占66.4%,并有93.6%认为手术室内噪声对临床工作会产生影响;69.6%对麻醉机呼出气不采用外接装置;对医疗工作中化学消毒药品的合理应用率为95.2%;有88.8%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37.4%在急救气管插管时并不进行自我防护;临床操作中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发生率为88.0%;擦手工具使用正确率低为16.7%;有29.6%除无菌操作外并不会戴手套防护.结论 发现麻醉医师在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麻醉师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及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安全.
作者:王传光;雷李培;吴炜;尧银光;王武 刊期: 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