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张秀红;钱俊;耿先龙

关键词:儿童, 下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现状,协助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08年1月-2010年6月入住医院儿呼吸科381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痰标本,做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3815例下呼吸道感染痰标本分离检出病原菌652株,阳性率为17.1%,其中革兰阴性菌437株,占67.0%,革兰阳性菌120株,占18.4%,真菌56株,占8.6%,其他39株,占6.0%;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其次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币儿阿米卡星较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率较高,占53.3%;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耐药率>90.0%,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苯唑西林、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旱有较高耐药性,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敏感.结论 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的病原菌,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两林葡萄球菌所占比例较高,真菌感染亦占一定比例,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除锈剂有效使用时间的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除锈剂的有效使用时间,降低医疗器械清洗成本.方法 每天挑选经过清洗后仍有锈迹的医疗器械,置于除锈剂中浸泡除锈;按设定的日期、时间进行刷洗除锈试验,目测观察、记录除锈效果及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无返锈现象;同时定期对该除锈剂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除锈剂配制<30 d,315件器械浸泡30 min后锈迹均可清除,除锈率达100.0%;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无返锈现象;使用中的除锈剂<30 d细菌培养9次均为阴性.结论 除锈剂配制后<30 d均可有效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增加器械清洗成本.

    作者:苏涛;王洪梅;崔永志;王惠丽;黄伟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基因分型及耐药性

    目的 探讨胆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并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胆道感染住院手术患者的胆汁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定,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 240例胆汁标本中分离山细菌200株,真菌25株,培养阳性率达93.75%,其中大肠埃希菌80株,占35.56%;大肠埃希菌部分出现多药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表型确证试验发现20株为ESBLs菌株,PCR检测发现20株均携带有TEM基因,共携带了5个ESBLs基因,其中还有10株CTX-M-9基因型,6株CTX-M-1基因型,有4株OXA-1基因型,5株SHV基因型;部分菌株携带有≥2个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月日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医院分离株呈现多药耐药,以产ESBLs株为主,其主要基因型为TEM基因,但也存在CTX-M、OXA、SHV等多种基因型.

    作者:陈建峰;吴胜军;罗建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器械使用中与使用后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器械使用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及使用后会等待比较久的时间才能被运送到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针对这些状况怎样去解决是目前困扰器械获得及时清洗的普遍问题.

    作者:宋杨;梁锐;闫作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研究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11月-2009年10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20株,采用PCR法检测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转座子遗传标记(tnpU、tnp513)、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26、ISEcp1)、整合子遗传标记(int Ⅰ 1、int Ⅰ 2、int Ⅰ 3)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结果 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检出阳性率traA 10.0%、trbC 60.0%、tnpU 45.0%、tnp513 60.0%、IS26 100.0%、ISEcpl 60.0%、int Ⅰ 95.0%、intⅡ 0、intⅢ 0.结论 该组20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率较高,尤其是插入序列26和Ⅰ类整合子;肺炎克雷伯菌多药耐药的表型可能与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导致耐药基因高表达相关.

    作者:徐燕;周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肿瘤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细菌室分离出的980株临床病原菌进行统计及耐药分析.结果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7%,真菌占34.3%,革兰阳性球菌占15.0%;3年中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检出构成比例逐年上升,革兰阳性球菌检出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耐药率<6.0%.结论 重视肿瘤患者病原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和药敏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原菌医院感染.

    作者:赵君操;张文周;许青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门诊抽血室预防交叉感染的管理

    门诊抽血室患者多、采血工作量大,频繁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患者大多数免疫防御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易引起交叉感染.故在抽血过程中,应严格消毒,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重视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

    作者:李茜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为总结外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高患率,分析其相关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 对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行外科腹部手术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05例腹部手术中发生切口感染51例,感染率7.2%,其中Ⅰ、Ⅱ、Ⅲ类切口感染率分别为2.6%、7.4%、12.5%;性别、急诊、高血糖、切口类型、切口长度、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腹部手术切U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提高医师的操作技能,开展微创手术及手术切口监护,重视围于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与控制切口感染.

    作者:李慧柳;卫奕荣;赖萍;路盛誉;吴碧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SCCmec分型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药性,检测MRSA葡萄球菌染色体mec盒(SCCmec)基因型.并进行杀白细胞素(PVL)毒力基因检测.方法 采用标准平皿两倍稀释法测定250株MRSA对多种抗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多重PCR方法对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单一PCR方法对MRSA菌株进行PVL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50株MRSA经多重PCR方法检测SCCmec基因型,SCCmecⅡ-dcs型菌株30株,占12.0%,Ⅱ型的亚型1株,占0.4%,Ⅲ型62株,占24.8%,含有342 bp(dcs)额外扩增条带的Ⅲ型菌株141株,占56.4%,Ⅳ型7株,占2.8%,Iva型1株,占0.4%,V型1株,占0.4%,7株细菌未能分型,占2.8%,未发现Ⅰ型;单一PCR方法获得PVL呈阳性的菌株共2株,占临床分离MRSA的0.8%;各基因型对多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结论 临床分离的MRSA以SCCmec Ⅲ型为主;其次为SCCmecⅡ型;有少量SCCmecIV型,少数菌PVL毒力基因阳性.

    作者:赵彩芸;吕媛;李耘;张佳;王珊;刘健;杨维维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及其耐药性研究.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于气管切开术后1、3、7 d采集咽拭子做细菌培养,收集每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共培养出63株定植菌;术后1、3、7 d细菌定植者分别为1、7、15例,定植菌检出率分别为2.2%、15.6%、33.3%;定植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亚胺培南对所用抗菌药物小敏感.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需要进行监控,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缩短置管时间等于预措施,对控制气管切开患者细菌定植和呼吸道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缪素萍;洪凌;钟文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中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 将2008年1月-2009年9月共2886包次的过期重新灭菌的器材包,分成改进前的A时间段组和B时间段组,改进后的C时间段组和D时间段组,然后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进前的A组、B组的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频次分别为1.96%和2.83%,而改进后的C、D组的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频次仅分别为0.18%和0.26%,证实改进效果明显.结论 合理备用器材包基数、规范器材包的火菌措施和改进使用灭菌包装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现象.

    作者:赵筠;易江陵;鲜奇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静脉输液致化学性静脉炎3例调查

    静脉炎足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在静脉内放置时间太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症反应,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静脉感染.现将我院静脉输液致3例化学性静脉炎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余莹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快速鉴定幽门螺杆菌与宿主基因型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探索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进行幽门螺杆菌(Hp)鉴定与耐药以及宿主胃癌易感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的可行性,为临床提供一种快速的分析手段和诊疗依据.方法 提取60例胃黏膜活检标本DNA(Hp阳性、阴性各30例),PCR扩增Hp 16S rDNA,23S rDNA以及人白细胞介素1B(IL-1B)基因特异性片段,对3个片段间时进行焦磷酸测序分析.结果 30例Hp阳性标本16S rDNA测序结果一致,均为5′-CGCGCAATCAGCGT-CAGTAATG-3′,该序列可作为标志性序列米鉴定Hp;对Hp阳性标本23S rDNA 2142及2143位点的多态性分析发现2142A→G突变,该突变通常会导致Hp对克拉霉素的耐药;对60例标本IL-1B基因-31和-511位点的多态性检测表明,-31位点有两种基因型,其中A/G基因型占80.0%,G/G 20.0%;-511位点有3种基因型,其中T/C基因型占60.0%,T/T基因型占26.7%,C/C基因型占13.3%.结论 运用焦磷酸测序技术进行Hp鉴定、耐药性分析以及宿主胃癌易感性分析,具有准确、快速、操作方便、通量高等优势;除了胃黏膜活检标本,该方法亦可应用于其他标本如粪便、唾液、胃液等的Hp检测,同时可推广至其他菌种的鉴定和耐药分析,在弥补甚至替代传统的病原菌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吕江峰;虞闰六;王栋梁;王敏;杨文波;任绪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贵阳市主要临床实验室常规用生理盐水质量调查

    目的 通过对贵阳市主要临床实验室常规用生理盐水有形成分定期调查,督促确保生理盐水干净、无污染,从而提高悬浮法白带和大便常规检测准确性.方法 用于净的吸管来回吸打生理盐水瓶中的生理盐水数次,然后取一滴于沽净的玻片上,涂抹均匀后直接镜检;另取8~10 ml生理盐水于洁净的试管内离心后去上清液,管底留0.2 m1,按上法涂片镜检.结果 在13所医院中的14个临床实验室常规用生理盐水首次(1997年)质量调研中,离心涂片镜检的真菌污染,污染率为100.00%,滴虫污染率为21.43%;直接涂片镜检有11个实验室发现真菌,2个发现滴虫;之后,生理盐水中的有形成分(真菌、滴虫等病原体和杂质)逐年减少,2007年无一所医院生理盐水发现病原体;在13次调查中,直接涂片和离心沉渣涂片的真菌污染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离心沉渣涂片的滴虫污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盐水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悬浮法自带常规和大便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类似室间质量评介(EQA)的形式对实验室常规用生理盐水的质量进行调查和监督,可有效地提高实验室的生理盐水质量和检验人员的质量意识.

    作者:安邦权;凌晓午;周湘红;黄盛文;许健;冯宗彪;曾强武;苏莉;杨怀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持续脑室外引流并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提示临床重视鲍氏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致病情况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某院ICU2010年4-7月3例鲍氏不动杆菌脑室炎的临床病例,对其发病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中残,1例经抗感染、加强隔离措施等综合治疗痊愈后出院.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脑室炎病情危重,持续脑室外引流等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医疗环境污染是造成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孟黎辉;李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及药物敏感性检测

    目的 监测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CAL)体外生物膜形成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接种CAL于96孔培养板黏附生长形成生物膜,根据相对于空白对照透光度下降的程度将CAL分为生物膜阳性和生物膜阴性菌株,并测定抗真菌药物对10株生物膜阳性CAL游离态和生物膜的MIC值.结果 52株CAL中有14株为生物膜阳性菌株,占26.92%;38株为生物膜阴性菌株,占73.08%;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对生物膜CAL的MIC值明显高于其游离态MIC值,10株生物膜CAL对氟康唑、卡泊芬净均耐药(SMIC80>256μg/ml及>16μg/ml),而两性霉素B对其中4株生物膜CAL的SMIC80>8μg/ml.结论 呼吸道CAL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存在表型差异,生物膜CAL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高.

    作者:阳隽;张天托;朱家馨;黄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消毒供应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将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和各个科室病区的信息系统相联.其功能用于一次件物品的管理如物品的申领及发放、物品的入库录入、出库登记、物品请领、消毒记账、报废等功能.其次在对重复医疗器械的全流程管理如物品回收、清洗、配套打包、火菌过程进行跟踪,以达到确保质量安全而发挥作用.

    作者:李秋英;马小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麻醉医师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

    目的 进一步明确丽水市麻醉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方法 选择温州地区麻醉师共131名,采用调查表以现场观察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与麻醉师工作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心理性危害4个方面,并对麻醉师的手卫生、戴手套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逐一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麻醉师中有97.6%麻醉师曾经发生锐器伤;且99.8%是由于不按正规操作引起的,对锐器伤后有73.8%按正规方法处理;有7.2%曾发生过电损伤,在医疗辐射环境中工作时不采用防护措施的占66.4%,并有93.6%认为手术室内噪声对临床工作会产生影响;69.6%对麻醉机呼出气不采用外接装置;对医疗工作中化学消毒药品的合理应用率为95.2%;有88.8%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37.4%在急救气管插管时并不进行自我防护;临床操作中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发生率为88.0%;擦手工具使用正确率低为16.7%;有29.6%除无菌操作外并不会戴手套防护.结论 发现麻醉医师在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麻醉师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及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安全.

    作者:王传光;雷李培;吴炜;尧银光;王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重症监护病房5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52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资料,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药物敏感性,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多发生在老年,占50.00%,有基础疾病、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的特点,分别占48.08%、73.08%、76.28%、84.62%和38.46%;药敏试验提示有多药耐药性,对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头孢吡肟敏感率>50.00%,对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舒巴坦、氨曲南耐药率均>50.00%.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并与侵入性操作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治疗时以病原学及药敏试验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患者入住ICU天数、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消毒隔离等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列彬;郭雪君;吕婕;陈峰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2006年1月-2007年9月医院烧伤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检出的183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占75.96%,革兰阳性菌占19.12%,真菌占4.92%;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位居第1,占32.24%,其次依次为阴沟肠杆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3.12%、10.39%、9.29%;烧伤病房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高水平耐药,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8.3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 医院烧伤病房病原菌耐药问题严重,加强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预防病原菌耐药性加重的关键措施.

    作者:魏雪芳;邵宜波;张磊;李家斌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