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持续质量改进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苏颖杰;刘晓琰;逄晓云;沈金芳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 围手术期, 预防性使用, 抗菌药物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 对2009年9月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2010年5月用药疗程过长和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务人员混合感染甲型H1N1及B型流感病毒的调查

    目的 及时总结经验,为医院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发生在某医院骨肿瘤病区的一起流感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开展监测以评价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共发现12例感染病例,罹患率10.81%,首发病例为1名医师;共采集8份咽拭子标本,7份标本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1份标本同时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及B型流感病毒;感染对象均为医务人员,护士9名,医师3名,护士罹患率为45.0%,医师罹患率为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8,P<0.05);监测未发现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末发现疫情扩散至其他病区,该次疫情在4 d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该事件为一起以医务人员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主的疫情;应加强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及个人防护教育;早发现、早报告并及时采取综合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足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

    作者:刘建明;刘大钺;杨永洁;黄美清;林澜溪;谢灿茂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8年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

    目的 了解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病基本特征.方法 前瞻性调查2007年1月-2008年12月某三级甲等传染病专科教学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 共调查住院患者4343例,医院感染394例,发病密度为3.030‰,发病率为9.1%;医院感染发病例次数457例次,例次发病密度为3.515‰,例次发病率为10.5%;常见医院感染发病部位依次为:原发性腹膜炎、血流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2.5%、19.9%、19.7%及16.6%;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死亡和血流感染死亡多;重型肝炎病区的医院感染发生强度高,为5.02‰,其中医院内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例次发病强度分别为1.65‰、1.08‰,为全院之.结论 传统隔离策略下传染病医院肝病内科医院感染的分布以呼吸道感染、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血流感染为主,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和血流感染的转归为严重.

    作者:高斌;薛伟栋;刘建勇;李谦;张笑盈;钱静;赵洁;董红筠;高敏;宋诗铎;曹武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双联兑换物品单在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

    随着新的<消毒技术规范>的颁布和消毒供应中心六项标准的执行,我院从2009年12月开始,将各临床科室的专用器械和物品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经过1年多的工作探索,发现双联兑换物品单在确保物品的兑换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昝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替考拉宁及夫西地酸治疗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与夫西地酸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应用替考拉宁和32例夫西地酸治疗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细菌清除以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并将临床分离菌分别进行替考拉宁和夫西地酸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替考拉宁组对MRSA肺部感染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56%、83.33%,均高于夫西地酸组的78.13%及81.25%,但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夫西地酸组不良反应率为15.62%,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对两组患者痰培养所得68株MRSA均敏感,夫西地酸敏感率为95.59%.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MRSA肺部感染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可靠,且临床观察替考拉宁不良反应少见,MRSA肺部感染可优先选择替考拉宁.

    作者:万云焱;林殿杰;郭海生;李希丽;姚周虹;邱义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状得性肺炎(HAP)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精神科住院患者248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医院获得性肺炎187例,占7.5%,青壮年多见,其中男80例,占42.8%,女107例,占57.2%,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季节和病种相关联(χ2=20.037,P=0.000;χ2=199.455,P=0.000).结论 综合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有一定人口学特征,好发于夏季,与基础疾病密切相关.

    作者:程敏锋;温盛霖;魏钦令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静脉输液致化学性静脉炎3例调查

    静脉炎足静脉输液治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从静脉中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或在静脉内放置时间太长、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症反应,也可由于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根血管反复多次穿刺,引起局部静脉感染.现将我院静脉输液致3例化学性静脉炎病例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余莹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98例医院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分析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临床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对198例感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半自动鉴定仪和ATB 32GN鉴定板条;采用K-B法及E试验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临床送检各类标本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检出以痰标本检出多,占所有标本的89.38%;该菌在ICU、呼吸内科、心脑血管科、内分泌科等科室检出高,构成比依次为33.33%、22.73%、15.15%和9.09%等;年龄>60岁老年人感染该菌占87.37%;该菌对CLSI推荐的5种抗菌药物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头孢他啶、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依次为98.99%、79.29%、75.25%、53.03%、46.46%.结论 高龄、应用多种抗菌药物、严重基础疾病等是该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该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耐药,对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等药物的敏感率较高.

    作者:刘红梅;韩春俐;谷芙;陈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02例胆汁培养的细菌谱及耐药分析

    目的 研究胆道感染的相关临床异常指标,常见致病菌及其敏感抗菌药物.方法 取2010年1-4月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诊治的102例患者的胆汁进行培养,分析胆汁培养结果与患者发热、血像异常、肝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胆道感染的常见细菌谱及其耐药性,以便指导临床用药.结果 102例患者中,共有48例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47.06%;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临床上出现发热及血像异常明显高于培养阴性组,而胆汁培养阳性组的肝功能结果与培养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例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5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93%,革兰阳性菌占24.0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美罗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革兰阳性菌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林敏感性较好,而两类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敏感性较差,敏感率仅约40.0%.结论 用临床症状判断胆道感染准确性有限;胆道感染以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为主,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而对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基本耐药.

    作者:熊慧芳;李国华;周小江;陈幼祥;吕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8-2009年安徽省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方法 对2008-2009年安徽省30所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资料中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细菌药敏采用琼脂稀释法;并按2009年CLSI指导原则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药敏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09年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分别为121、198株,检出率为13.4%、16.0%,同时2008、2009年多药耐药株数分别为56、49株,多药耐药率分别为46.3%、24.8%;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较强的抗菌药物,同时较2008年相比较,2009年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耐药性有所下降.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控制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作者:江守伟;程君;朱玉林;叶英;许夕海;李家斌;孙秋林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中心医院感染控制体会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中心感染控制方法,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通过对血液透析中心结构布局合理设置,成立临床感染控制小组,定期组纵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操作流程,加强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等相关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医院血液透析中心自成立以来共透析约5万例次,未发生一例医源性感染.结论 加强血液透析中心医院感染的管理与控制,是预防血液透析中心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靖;牟景敏;王春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预防肺动脉栓塞的护理

    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并且有很高的死亡率.我科室于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治疗30例患者,均经外科手术取栓或静脉介入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春玲;肖红霞;王微微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持续脑室外引流并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提示临床重视鲍氏不动杆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致病情况并探讨防治措施.方法 调查某院ICU2010年4-7月3例鲍氏不动杆菌脑室炎的临床病例,对其发病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例患者中1例死亡,1例中残,1例经抗感染、加强隔离措施等综合治疗痊愈后出院.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脑室炎病情危重,持续脑室外引流等侵入性操作多、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医疗环境污染是造成耐药菌感染流行的主要原因.

    作者:孟黎辉;李永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耐药大肠埃希菌插入序列与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研究

    目的 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的存在情况.方法 收集医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临床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分析4种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l、ISCR1和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结果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3种插入序列:IS26 17株,占85.0%,1SEcp1 12株,占60.0%,IS903 5株,占25.0%;2种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 15株,占75.0%,trbC 8株,占40.0%,只有ISCR1未检测到.结论 同时检测耐药大肠埃希菌的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1、ISCR1和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bC等基因尚为国内首次报道;菌株对各类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不低,这可能与插入序列和接合性质粒高携带率相关.

    作者:黄东标;李嫦珍;陈江平;周茂亮;胡晓燕;黄帮智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8-2009年广西妇幼保健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资料,总结本医院感染现患率,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11月25日、2009年11月26日两次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全部采用床旁及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2008、2009年两次感染现患率分别为1.75%、3.11%;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5.00%,其次为胃肠道和手术切口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6.50%、74.50%,一联用药构成比上升,二联、三联用药构成比下降;2009年侵入性操作较2008年有所增加,主要为泌尿道捕管.结论 继续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力度,加强重点科室病区的管理,加强前瞻性监测,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与暴发.

    作者:黄冠新;廖丹;黎小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麻醉医师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

    目的 进一步明确丽水市麻醉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方法 选择温州地区麻醉师共131名,采用调查表以现场观察和问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与麻醉师工作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心理性危害4个方面,并对麻醉师的手卫生、戴手套等方面的掌握情况逐一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的麻醉师中有97.6%麻醉师曾经发生锐器伤;且99.8%是由于不按正规操作引起的,对锐器伤后有73.8%按正规方法处理;有7.2%曾发生过电损伤,在医疗辐射环境中工作时不采用防护措施的占66.4%,并有93.6%认为手术室内噪声对临床工作会产生影响;69.6%对麻醉机呼出气不采用外接装置;对医疗工作中化学消毒药品的合理应用率为95.2%;有88.8%对医疗垃圾进行分类处理,37.4%在急救气管插管时并不进行自我防护;临床操作中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发生率为88.0%;擦手工具使用正确率低为16.7%;有29.6%除无菌操作外并不会戴手套防护.结论 发现麻醉医师在工作中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欠缺,必须进一步加强对麻醉师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及防护意识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安全.

    作者:王传光;雷李培;吴炜;尧银光;王武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器械使用中与使用后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器械使用中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及使用后会等待比较久的时间才能被运送到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处理,针对这些状况怎样去解决是目前困扰器械获得及时清洗的普遍问题.

    作者:宋杨;梁锐;闫作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我院是二级甲等医院,预防医院感染是医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才能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常用的措施如下.

    作者:董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脑脊液S-100b蛋白与IL-6检测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脑脊液S-100b蛋白与IL-6水平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31例化脓性脑膜炎和4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脑脊液S-100b蛋白与IL-6水平,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IL-6急性期检测水平分别为(512.74±153.6)ng/L和(318.4±72.5)ng/L,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S-100b蛋白与IL-6急性期检测水平分别为(396.0±108.9)ng/L和(126.5士37.3)ng/L;对照组脑脊液中两项检测水平分别为(131.3±9.5)ng/L和(49.8±8.2)ng/L;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的急性期两项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100b蛋白与IL-6是评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早期炎症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朱国民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 对2009年9月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2010年5月用药疗程过长和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作者:苏颖杰;刘晓琰;逄晓云;沈金芳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改进对策

    卫生行政部门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十分重视,制定了适合于我国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现就我院执行手卫生规范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现状及改进对策报道如下.

    作者:袁咏梅;邵苏吉;周慧珠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