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解脲脲支原体的耐药性分析

文莉;谢飞;杨庆华;喻标;张永

关键词:非淋病性尿道炎, 解脲脲支原体, 感染, 药敏试验, 耐药性
摘要:目的 调查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支原体属分离培养药敏试剂盒对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进行Uu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Uu检测阳性率54.3%;Uu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率低,对环丙沙星敏感率为5.5%,对氧氟沙星敏感率为6.1%;对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四环素、交沙霉素敏感率高,分别为97.0%、96.0%、93.4%、80.0%;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罗红霉素、司帕沙星敏感率为14.0%~75.9%.结论 Uu在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很高,应注意加以防范.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及药物敏感性检测

    目的 监测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白色假丝酵母菌(CAL)体外生物膜形成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接种CAL于96孔培养板黏附生长形成生物膜,根据相对于空白对照透光度下降的程度将CAL分为生物膜阳性和生物膜阴性菌株,并测定抗真菌药物对10株生物膜阳性CAL游离态和生物膜的MIC值.结果 52株CAL中有14株为生物膜阳性菌株,占26.92%;38株为生物膜阴性菌株,占73.08%;氟康唑、卡泊芬净及两性霉素B对生物膜CAL的MIC值明显高于其游离态MIC值,10株生物膜CAL对氟康唑、卡泊芬净均耐药(SMIC80>256μg/ml及>16μg/ml),而两性霉素B对其中4株生物膜CAL的SMIC80>8μg/ml.结论 呼吸道CAL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存在表型差异,生物膜CAL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增高.

    作者:阳隽;张天托;朱家馨;黄静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替考拉宁及夫西地酸治疗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目的 评价替考拉宁与夫西地酸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6例应用替考拉宁和32例夫西地酸治疗的MRSA肺部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细菌清除以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并将临床分离菌分别进行替考拉宁和夫西地酸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替考拉宁组对MRSA肺部感染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0.56%、83.33%,均高于夫西地酸组的78.13%及81.25%,但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夫西地酸组不良反应率为15.62%,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考拉宁对两组患者痰培养所得68株MRSA均敏感,夫西地酸敏感率为95.59%.结论 替考拉宁治疗MRSA肺部感染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可靠,且临床观察替考拉宁不良反应少见,MRSA肺部感染可优先选择替考拉宁.

    作者:万云焱;林殿杰;郭海生;李希丽;姚周虹;邱义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调查与分析

    目的 通过对消毒供应中心中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方法 将2008年1月-2009年9月共2886包次的过期重新灭菌的器材包,分成改进前的A时间段组和B时间段组,改进后的C时间段组和D时间段组,然后对各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改进前的A组、B组的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频次分别为1.96%和2.83%,而改进后的C、D组的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频次仅分别为0.18%和0.26%,证实改进效果明显.结论 合理备用器材包基数、规范器材包的火菌措施和改进使用灭菌包装材料,可以有效避免无菌器材包过期重新灭菌的现象.

    作者:赵筠;易江陵;鲜奇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脊柱外科病房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环节管理

    目的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控制与环节管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针对脊柱外科疾病特点,制定并落实各项有效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规程,创造合格的住院环境.结果 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术各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调查1408例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例次,例次感染率为2.13%;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切口,分别占40.00%、40.00%、20.00%.结论 加强脊柱外科医院感染的管理,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创造了合格的脊柱外科住院环境.

    作者:范萍;张琳;刁红霞;张宏;郭凤丽;徐燕;张玲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人工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与干预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人工鼻(HME)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作用与干预效果.方法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试验组在常规机械通气时使用人工鼻,采取人工鼻的特殊干预;对照组在常规通气时不使用人工鼻,实施VAP常规干预,两组均采用VAP的集束干预、耐药菌干预、抗菌药物干预等;分别于使用后连续7 d内观察人工鼻两端细菌培养结果与痰培养的相关性及VAP发生率与干预效果.结果 人工鼻近端细菌株数明显高于远端细菌株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16.67%、4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鼻近端与痰中细菌种类的符合率达到了81.81%.结论 人工鼻可以截留人工气道和呼吸机内外管道的细菌的作用预防VAP的产生;但在使用人工鼻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规范护理操作行为,早期识别VAP,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预防VAP的发生起积极作用.

    作者:田春梅;李德保;段爱君;刘晓军;孟明哲;李秀敏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感染事件发生率

    近年来我国重大医院感染事件的时有发生,由于其后果严重,涉及面广,影响恶劣,处理棘手更足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积极查找存在问题和隐患,认真整改,降低医院感染风险,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

    作者:骆安德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520例DM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3年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9.8%;DM合并医院感染常见的部位是呼吸道、泌尿道和胃肠道,检出病原菌依次为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分别占59.9%、29.6%、10.5%,高龄患者,较长的病程和住院时间,实施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血糖控制不佳、存在其他并发症等是易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必须加以重视,预防与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毛齐彬;钱小毛;李成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脑外科269例下呼吸道感染病例调查分析与对策

    目的 探讨医院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特点及病原菌分布.方法 对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脑外科收治的3669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366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06例,360例次,例次感染率9.81%,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69例次,占74.72%;病原菌检出174株,革兰阴性菌95株,占54.60%,革兰阳性菌47株,占27.01%,真菌32株,占18.39%;高危因素除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外,主要为手术、气管切开/插管、昏迷和留置胃管.结论 脑外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重点预防控制,以减少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练金凤;彭国梁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除锈剂有效使用时间的试验研究

    目的 探讨除锈剂的有效使用时间,降低医疗器械清洗成本.方法 每天挑选经过清洗后仍有锈迹的医疗器械,置于除锈剂中浸泡除锈;按设定的日期、时间进行刷洗除锈试验,目测观察、记录除锈效果及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无返锈现象;同时定期对该除锈剂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除锈剂配制<30 d,315件器械浸泡30 min后锈迹均可清除,除锈率达100.0%;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无返锈现象;使用中的除锈剂<30 d细菌培养9次均为阴性.结论 除锈剂配制后<30 d均可有效使用,避免频繁更换增加器械清洗成本.

    作者:苏涛;王洪梅;崔永志;王惠丽;黄伟丽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2007-2009年肿瘤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09年细菌室分离出的980株临床病原菌进行统计及耐药分析.结果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7%,真菌占34.3%,革兰阳性球菌占15.0%;3年中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检出构成比例逐年上升,革兰阳性球菌检出比例呈逐年降低趋势,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和环丙沙星的3年平均耐药率>70.0%;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耐药率<6.0%.结论 重视肿瘤患者病原菌医院感染的病原学检查和药敏监测,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原菌医院感染.

    作者:赵君操;张文周;许青霞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盐酸小檗碱影响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膜差异蛋白的筛选

    目的 寻找盐酸小檗碱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前后表达差异的蛋白质分子,并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功能分类.方法 首先构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阳性模型,采用快速银染法鉴定盐酸小檗碱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情况;然后应用CRA平板法检测药物作用前后,表皮葡萄球菌产生多糖-胞间多糖黏附素(PIA)的能力;分别提取药物作用前后细菌总蛋白,采用改良双向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并对差异蛋白点进行HPILC-CHIP/MS鉴定.结果 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阳性;药物处理后,生物被膜减少或消失,且PIA生成能力减弱,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模型构建成功.通过电泳分离,在药物处理组共分离蛋白点(764±12.40)个,在非药物处理对照组共分离蛋白点数(836±9.23)个,经比对共得到23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分子,其中13个仅在药物处理组表达升高,有10个仅在非药物处理对照组表达升高;对这些差异蛋白进行功能鉴定发现,这些蛋白参与了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等多个环节,细菌代谢17.04%、信号通路16.09%、氧化磷酸13.79%、细菌骨架17.82%、蛋白合成13.22%、蛋白降解4.60%、转录调节12.64%、其他4.60%.结论 盐酸小檗碱可以有效减弱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分离得到的差异表达蛋白分子为后续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廖璞;马永鹏;吴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血液透析室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预防血液透析室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分析血液透析室人员在医院管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中潜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加强血液透析室的组织管理,强化知识培训,实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技术操作,加强环境及重点环节的管理.结果 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确保了血液透析室人员与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疗质量.结论 消除血液透析室人员潜在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是预防血液透析室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爱军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了解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及其耐药性研究.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医院神经外科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细菌学监测,于气管切开术后1、3、7 d采集咽拭子做细菌培养,收集每例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共培养出63株定植菌;术后1、3、7 d细菌定植者分别为1、7、15例,定植菌检出率分别为2.2%、15.6%、33.3%;定植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亚胺培南对所用抗菌药物小敏感.结论 气管切开患者口咽部细菌定植需要进行监控,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缩短置管时间等于预措施,对控制气管切开患者细菌定植和呼吸道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缪素萍;洪凌;钟文珍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性病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调查及药敏分析

    目的 了解性传播疾病(STD)门诊患者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支原体属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患者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分析患者的支原体属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295例患者中支原体属阳性152例,感染率51.5%,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人支原体(Mh)和Uu+Mh感染的阳性结果分别为84.2%、6.6%、9.2%;3组患者对米诺环素(MIN)和多西环素(DOX)敏感性好.结论 支原体属感染已成为泌尿生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为Uu引起,占84.2%,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是治疗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法祥;王章善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我院是二级甲等医院,预防医院感染是医院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才能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常用的措施如下.

    作者:董冬梅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基因分型及耐药性

    目的 探讨胆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并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胆道感染住院手术患者的胆汁行细菌培养和药敏测定,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结果 240例胆汁标本中分离山细菌200株,真菌25株,培养阳性率达93.75%,其中大肠埃希菌80株,占35.56%;大肠埃希菌部分出现多药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表型确证试验发现20株为ESBLs菌株,PCR检测发现20株均携带有TEM基因,共携带了5个ESBLs基因,其中还有10株CTX-M-9基因型,6株CTX-M-1基因型,有4株OXA-1基因型,5株SHV基因型;部分菌株携带有≥2个β-内酰胺酶基因.结论 月日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医院分离株呈现多药耐药,以产ESBLs株为主,其主要基因型为TEM基因,但也存在CTX-M、OXA、SHV等多种基因型.

    作者:陈建峰;吴胜军;罗建生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儿科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探讨儿科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儿科送检痰标本中检出的病原菌,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VITEK-32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合K-B药敏试验方法.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03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2.2%,革兰阳性球菌占11.3%,真菌占36.5%,按分离率高低,排在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0.9%、19.4%、17.8%.结论 临床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应加强病原菌检测,根据药敏结果科学选药,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张传飞;李爱娟;庞佩芬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102例胆汁培养的细菌谱及耐药分析

    目的 研究胆道感染的相关临床异常指标,常见致病菌及其敏感抗菌药物.方法 取2010年1-4月需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诊治的102例患者的胆汁进行培养,分析胆汁培养结果与患者发热、血像异常、肝功能异常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胆道感染的常见细菌谱及其耐药性,以便指导临床用药.结果 102例患者中,共有48例胆汁培养阳性,阳性率47.06%;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中,临床上出现发热及血像异常明显高于培养阴性组,而胆汁培养阳性组的肝功能结果与培养阴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例阳性结果中,共培养出5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93%,革兰阳性菌占24.07%;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美罗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革兰阳性菌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林敏感性较好,而两类细菌对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敏感性较差,敏感率仅约40.0%.结论 用临床症状判断胆道感染准确性有限;胆道感染以革兰阴性大肠埃希菌为主,仅对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而对喹诺酮类及未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三代头孢基本耐药.

    作者:熊慧芳;李国华;周小江;陈幼祥;吕农华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普外科手术感染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试验在普外科手术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736例普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PCT和CRP水平.结果 感染组PCT(14.45±6.6)μg/L、CRP(36.2±8.3)mg/L,未感染组PCT(2.14±1.9)μg/L、CRP(29.7±8.6)mg/L,感染组与未感染组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参考值;而PCT水平感染组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中PCT和CRP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普外科手术部位切口感染及早做出诊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崔庆;徐延景;张建勇 刊期: 2011年第15期

  •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及病原学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科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特点、影响因素、病原学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医院综合科收治的335例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60岁患者临床及病原学资料,分为感染组与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35例患者中,感染48例,感染率14.3%;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胃肠外背养、气管切开、住院时间及费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共培养出5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24株,占46.2%,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42.3%,真菌6株,占11.5%;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革兰刚性菌对替考拉宁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老年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费用明显增高,病原菌耐药严重,在高度怀疑严重导管相关件血流感染(CRBSI)而培养结果尚未回报时,可适当选用替考拉宁联合美罗培南或者阿米卡星治疗.

    作者:钟亚;童莉 刊期: 2011年第15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