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梅
目的 探讨急诊捕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125例急诊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和预后.结果 125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36例,发生率为28.8%;年龄、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心肺脑复苏、再插管和抗菌药物的应用等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缩短上机时间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结论 急诊插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复杂,缩短上机时间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其发生.
作者:陈红辉;缪心军;陈之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及时了解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7-2009年从临床各不同年龄人群分离的1162株PAE,及对18种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感染人群比较集中于ICU,占11.36%~25.00%;感染标本来源多的是痰,占32.65%~60.61%;分离自<18岁患者的PAE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5.97%、1.82%、0.84%;40~60岁人群的PAE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48.73%,均较其他年龄人群的耐药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针对不同人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刘宇;甘慧泉;徐坤;徐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不仅取决于质量,还取决于感染控制与管理的运行机制,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严格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小云;方亮;余发珍;郑琴;熊淑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卡泊芬净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9月ICU使用卡泊芬净>5 d的21例IFI患者临床资料;卡泊芬净首剂70 mg/d,后据肝功能分级予50 mg/d或35 mg/d;治疗期间监测肺影像学、肝肾功能等.结果 确诊3例为血源感染,临床诊断、拟诊各14、4例,均为肺部感染;治疗总有效率71.43%;有效组疗程为(21.67±6.88)d,长于无效组的(12.40±5.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卡泊芬净是治疗重症患者IFI安全有效的药物;抢先治疗能提高疗效.
作者:骆雪萍;夏炳杰;叶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调查1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26例,感染率14.44%,显著高于同期全院平均医院感染率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占53.85%;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侵入性操作,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重视加强护理工作,可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荣风菊;宋香玲;刘晓红;周杰;唐文慧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皮肤黏膜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约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病原菌分离自皮肤黏膜感染患者的脓液或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和判读标准.结果 皮肤黏膜感染病原菌中分离率居第1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5.4%;大肠埃希菌居第2位,占20.1%;铜绿假单胞菌第3位,占16.4%;皮肤黏膜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高.结论 应按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来治疗皮肤黏膜感染.
作者:文莉;杨庆华;谢飞;戴伟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加强辖区内市、镇、村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方法 在12个镇(街道)的基层医疗机构丌展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暂存、处理等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实行无缝化管理.结果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相关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回收程序也逐渐规范,各试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办案行之有效,可以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加以推广.
作者:蒋宁;韩利东;屠晴静;王充;宋忙华;周佳妮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方法 对医院2006年1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12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有98例终明确诊断,确诊率为87.5%;感染性疾病62例,占63.3%,其中结核18例,占28.4%,结缔组织病19例,占19.4%,以成人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恶性肿瘤15例,占15.3%,以造血组织肿瘤多见,尤其是恶性淋巴瘤;仍有14例诊断不明,占12.5%.结论 FUO的病因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非感染性疾病,而非感染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疾病及恶性肿瘤所占比例较高;经全面而详细的临床资料采集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大部分不明原因发热可以明确诊断.
作者:蒋锐;谢明;王龙;向永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普外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和菌株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和判断结果.结果 普外科158株PAE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在11.4%~14.6%;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是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为60.1%;PAE泛耐药菌株检出15株,检出率为9.5%.结论 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应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公示,有效控制多药耐药细菌医院感染.
作者:王群兴;叶湘;何晓雯;余良芳;周宜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老年精神科患者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预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08年1-12月住医院老年精神科患者泌尿道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94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8例,感染率为5.1%;泌尿道感染16例,占1.7%;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占43.75%,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株,占25.00%,变形菌属3株,占18.75%;合并其他疾病、住院时间长、年龄大、侵入性操作及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发生泌尿道感染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精神科患者泌尿道感染危险因素多,开展动态目标性监测,制定预控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泌尿道感染发生.
作者:费静霞;曹玲珍;蒋菊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使用抗菌药物后的老年肺炎患者自然咳出痰与插管后下呼吸道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方法 158例老年肺炎的患者分为有创机械通气组(54例)和常规治疗组(104例);分别在入院时、使用抗菌药物3~5、7~9、13~15、>16 d进行自然咳出痰及下呼吸道吸出痰液的培养;对其中26例患者插管前后的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3~5、7~9 d时,自然咳出痰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14.42%、42.55%,显著性高于下呼吸道吸出痰(3.70%、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13~15、>16 d时,两种途径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3~15、>16 d时同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插管前后不同途径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自然咳出痰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可以作为肺真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作者:冬兰;佟牧虹;张建;孙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临床分离出的219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9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下呼吸道,其次是手术创面等部位;主要分布在ICU、呼吸内科、脑外科等科室,分别占34.2%、26.5%、21.5%;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是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分别为98.2%、92.2%、91.8%;耐药率>50.0%的抗菌药物是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妥布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7.2%、55.7%、52.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细菌,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监测,以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出现和医院感染的扩散.
作者:王芳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院医务工作者对感染的防护意识,维护医务工作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选定某天,对在岗医务工作者发放调查表共190份.结果 收回167份有效调查表,问卷有效率为87.9%;认为医院感染会引起暴发流行的占73.1%;知道医疗垃圾要分类的162人,占97.0%;认为医务人员也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161人,占96.4%;参加医院感染培训的139人,占83.2%;会正确使用手消毒剂的158人,占94.6%;职业暴露后会正确处理的164人,占98.2%;知道洗手方法的161人,占96.4%.结论 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护有所掌握和了解,特别是平常关注较多的垃圾处理、手消毒剂的使用、洗手的方法等知晓率较高.
作者:钱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2009年3-12月到医院门诊就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医院健康查体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的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的联系.结果 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与个人的洗浴习惯如淋浴或盆浴以及外阴清洗及用药、内裤材料、经期清洗外阴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经期使用卫生护垫观察组感染率为69.2%,对照组为48.3%,经常阴道冲洗观察组感染率为50.8%,对照组为16.7%,经期使用卫生棉条观察组感染率为13.3%,对照组为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以导致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去除各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对于降低疾病意义重大.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引起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80例泌尿外科住院病历,将合并尿路感染者作为观察组,按1:1选择同期无尿路感染泌尿外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χ<'2>、t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80例患者中合并尿路感染60例,发生率为6.82%;单因素分析9个变量是影响尿路感染危险因素(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的大小,依次为年龄大、有创诊治措施、合并其他疾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结论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上述因素予针对性预防措施.
作者:才胜勇;裴琼;崔海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方法 对2005-2008年13 736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96例,感染率为2.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占53.72%,感染科室以内科发病率高为7.11%;共检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49.18%,革兰阳性球菌占31.15%,真菌占19.67%.结论 提高临床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水平及标本培养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住院患者的感染率才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作者:陈淑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与外排泵adeA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琼脂两倍稀释法检测鲍氏不动杆菌对17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MIC);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A;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ade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药敏结果显示,耐药率高的是亚胺培南,其次是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92.9%、78.8%,临床常用的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吡肟、阿米卡星、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均>50.0%;氨曲南、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等抗菌药耐药率相对较低;85株鲍氏不动杆菌中有多药耐药株52株,占61.2%;adeA基因的检出阳性率为81.2%,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多药耐药菌株adeA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敏感菌株,其中3株相对表达量为敏感菌株平均表达水平>20倍.结论 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株耐药情况严重,其主动外排系统adeA基因表达增强在多药耐药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唐吉斌;翁伟;周东升;吴志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观察Ⅰ类手术切口(甲状腺、乳腺、腹外疝)用与不用抗菌药物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情况.结果 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浅部切口红肿的轻度感染症状,感染率为0.3%,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类手术切口用与不用抗菌药物,术前、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当存在可能引起切口感染因素时,若手术时间≤2 h,术前1次使用一代头孢菌素便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作者:赵振寰;马霖;曹玉;冷萍;荆凡波;隋忠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年来共分离24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596株,占64.83%;革兰阳性球菌540株,占21.93%;真菌326株,占13.24%;耐药率居首位的为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结论 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定期对细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崔庆;张建勇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采集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在701份标本中,病毒阳性382份,阳性率54.5%,感染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占首位,达29.0%,其次是流感病毒,占22.7%,鼻病毒占14.5%,副流感病毒占12.7%,腺病毒达到8.2%,>2种的病毒混合感染达17.5%.结论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50.0%为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鼻病毒等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联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诊治时应根据所感染病原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贾力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