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的体会

李素萍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 质量管理
摘要: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对杜绝医院感染起到了重婴作用.1 落实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性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便合理地为临床提供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方法 对近4年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检出的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用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在1643例分离到的细菌中,以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铜绿假单胞菌对广谱青霉素、第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显示高耐药率,但亚胺培南对所有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抗菌活性,耐药率均<6.52%.结论 加强对综合性医院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连续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产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林昌锋;邢贻雄;陈如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致角膜溃疡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干预

    2007年夏季我科同时收治两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致角膜溃疡患者,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陈建平;刘红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改进引流管的消毒方法

    引流管护理中改变传统的消毒方法,以喷式消毒剂替代棉签蘸取消毒液消毒引流管及引流袋的方法,减少因更换引流管消毒不到位所致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大限度简化护理流程,降低消毒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李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措施及其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干预措施对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效果.方法 连续地进行医院感染病例漏报率监测,并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后的医院感染漏报率.结果 2000-2002年医院感染漏报率为11.79%,2003-2005年为2.63%,后者比前者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医院感染病例漏报原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能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漏报率.

    作者:魏雪芳;邵宜波;张磊;王春华;顾有为;杨;琦;何源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奇异变形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

    目的 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则敏感性较低,在2.3%~58.8%.结论 根据医院耐药监测结果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

    作者:张静萍;朱婉;陈佰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实施过程控制持续改进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目的 为了有效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探索ICU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的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 以ICU感染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质控点,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实施早期目标干预.结果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过程管理模式的实施,持续改进了ICU医院感染管理内涵质量,使ICU综合目标质量管理合格率由2004年的87.2%上升至2006年的95.3%,降低了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过程管理模式是预防为主的、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的管理方法.

    作者:顾萍;袁咏梅;丁晓萍;鲁菊英;张燕萍;许波银;姜燕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压力蒸汽灭菌干燥时间与方式的调查

    针对压力蒸汽灭菌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湿包问题,笔者就其发生的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干燥时间不足、干燥方式不同,是影响灭菌包干燥的主要原因.

    作者:姜国秀;刘晓鹏;王艳霞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抗菌药物应用调查

    目的 调查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抽查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历224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用药频度、用药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共涉及9类29种抗菌药物,用药频率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用药频度(DDDs)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五水头孢唑林.结论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抗菌药物更换频繁、使用时间长、重复用药等问题.

    作者:李冬梅;吕娟丽;何慧丽;刘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6例SLE患者并发病原菌感染112例,感染率为32.4%,例次感染率52.3%,共分离出病原菌181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ECO)、铜绿假单胞菌(PAE)、肺炎克雷伯菌(KPN)、鲍氏不动杆菌(ABA)、奇异变形菌(PMI)、阴沟肠杆菌(EC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检出率分别为27.5%和28.1%;药敏结果显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对鲍氏不动杆菌抗菌作用差,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46.2%和13.0%~33.3%;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耐药率分别为0~17.1%、0~22.9%和0~38.5%.结论 SLE患者并发病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组资料对SLE病原菌感染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刘蓬蓬;刘宁宁;何宏;王正强;朱元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鲍氏不动杆菌儿童分离株qacE△1-sul1及IntⅠ1基因与抗菌药物多药耐药性关系研究

    目的 鲍氏不动杆菌(ABA)在儿科临床分离株的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整合酶基因(IntⅠ1)以及与该基因阳性细菌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 28株ABA收集自2006年分离的儿科住院肺炎患儿的深部痰培养标本,均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NI和GNS卡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qacE△1-sul1与IntⅠ1基因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结果 检测的28株ABA中3株呈多药耐药性,阳性率10.71%,复方新诺明(SXT)检出4株耐药菌株,耐药率14.29%,qacE△1-sul1基因检出11株,阳性率为39.29%,IntⅠ1基因检出4株,阳性率14.29%;4株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包括3株多药耐药株)均检出qacE△1-sul1和IntⅠ1基因,其余7株qacE△1-sul1基因阳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表型敏感.结论 ABA儿童分离株对SXT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获得了qacE△1-sul1基因;对于复方新诺明表型敏感,但qacE△1-sul1基因阳性菌株也应引起重视,防止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出现耐药;因qacE△1-sul1、IntⅠ1基因两者之一为阳性即可表明该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即可能含有多药耐药基因,其对抗菌药物表现多药耐药性,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瑞珍;郑跃杰;陈乾;糜祖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分离自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PAE)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对36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ATB微生物鉴定仅鉴定细菌,用PCR法检测aac(3)-Ⅰ、aac(3)-Ⅱ、aac(3)-Ⅲ、aac(3)-Ⅳ、aac(6')-Ⅰ、aac(6')-Ⅱ、aph(3')-Ⅵ、ant(3″)-Ⅰ和ant(2″)-Ⅰ等9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果 36株PAE中aac(6')-Ⅱ阳性19株52.8%、aac(3)-Ⅱ阳性17株47.2%、aac(6')-Ⅰ阳性4株11.1%和aph(3')-Ⅵ阳性1株2.8%,而其他基因均阴性,共有28株(77.8%)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结论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很高.

    作者:赵书平;李琳;姜梅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提高传染病报告效率与质量的措施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前提.及时、准确地疫情报告对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者:刘冬生;欧阳菊香;罗盛鸿;许燕卿;左亚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110例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与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研究假丝酵母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假丝酵母菌属分离培养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K-B法,观察111株假丝酵母菌属对益康唑(ECO)、制霉菌素(NYS)、伊曲康唑(ITR)、酮康唑(KET)、氟康唑(FLU)、5-氟胞嘧啶(FCT)、两性霉素B(AMB)的敏感性.结果 111株假丝酵母菌属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常见,占70.27%,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1.62%,其他假丝酵母菌占8.1%;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原发疾病依次为肿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结论 真菌感染与原发病及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杨玉林;郭凤玲;史跃杰;郭艳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强力素重组气道上皮细胞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抵御作用

    目的 观察人天然抗菌多肽强力素(Elafin)重组到气道上皮细胞后,对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BF)是否有抵御作用.方法 体外平板法制备铜绿假单胞菌BF模型,用银染法鉴定;体外培养A549细胞,将已构建好(pEGFP-N1-强力素)克隆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系统重组到A549细胞中,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转染后的A549细胞(正常组)、转染细胞分别用猪胰弹性蛋白酶(NE组)、PAE培养上清(PAE组)、大肠埃希菌(ECO组)各孵育24 h后,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ELISA技术检测每组细胞内强力素含量和分泌水平,同时将BF载体放入3组诱导过的细胞中孵育8 h,分别于4、8、12、24 h观察细胞形态的破坏率.结果 NE组、PAE组细胞内强力素含量和分泌水平较正常组的明显升高(均P<0.01),ECO组虽也较正常组有所升高(P<0.05),但升幅较小;3组诱导过的细胞在各时相点的破坏率均较正常组有所降低,但PAE组和NE组改善更显著,且PAE组的后期(24 h)破坏率降低明显.结论 强力素能抵御铜绿假单胞菌BF对气道上皮细胞的损害,具有保护细胞作用;而PAE产物本身对这种保护细胞作用又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作者:聂晓红;周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PAE)为条件致病菌,该菌广泛分布在水、空气、土壤、医院环境中,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

    作者:胡琴;陆学东;陈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为了解本院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对2006年1-12月住院患者33 695例,发生医院感染1477例,以回顾性调查方式进行分析,按2001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作者:钟振锋;萧帼穗;王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6967例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409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8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7.95%,其次是消化道,感染率为18.83%;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3.22%;真菌感染也占较大比例,占36.91%,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首;感染与年龄、抗肿瘤治疗、侵入性操作和滥用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有关.结论 恶性肿瘤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英;陈艳华;陆一平;李晖;朱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更好地防治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提供借鉴.方法 对肾内科近1年出院的1000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有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感染组(A组),无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为非感染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结果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2.3%;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67.3%)、泌尿道(21.2%)和胃肠道(11.5%);A组患者中糖尿病所占比率、平均年龄、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人均天数、透析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进行有创检查的人均次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较高;尤以呼吸道易感染;糖尿病、高龄、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透析等均会增加肾内科住院患者院内深部真菌感染.

    作者:万启军;何永成;栾韶东;许慧丽;廖莹;陈洪滔;贺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18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常规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病原菌中分离率居前5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0.1%;肺炎克雷伯菌9.4%;肠球菌属9.1%;变形菌属8.2%;泌尿系感染病原菌除G-菌对亚胺培南、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以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宁立芬;汪玉珍;谢彬;张家芳;袁先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耐药表型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相关基因研究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SXT)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及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2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PCR法对SXT耐药相关基因(sul1、dfrA1、dfrA12和dfrA17)检则,扩增产物纯化后,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中,SXT耐药19株(95.0%),3种基因sul1、dfrA12和dfrA17阳性率分别为80.0%、20.0%和65.0%,dfrA1基因为阴性,有17株检出dfrA基因(85.0%),共有18株检出sul 1和(或)dfrA基因(90.0%).结论 大肠埃希菌中dfrA基因和sul1基因同时表达或单独表达均可导致SXT耐药,在大肠埃希菌检出sul1、dfrA12和dfrA17基因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作者:金法祥;汤佳良;李水法;王华钧;钟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