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秀;刘晓鹏;王艳霞
目的 分析医院创伤外科严重创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的发展趋势.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3月医院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分离所得544株病原菌,分析其种类分布、变迁以及耐药的状况.结果 分离病原菌544株,G-菌占64.2%,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为主;G+菌占35.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混合性感染率为41.0%;严重创伤患者感染病原菌耐药问题严重,碳青酶烯类对G-杆菌的抗菌活性强,万古霉素对G+球菌活性强.结论 严重创伤患者感染源主要为G-杆菌,病原菌的耐药形式严峻,临床中应合理选用针对性抗菌药物.
作者:唐朝晖;白祥军;郑国寿;宋先洲;陈继革;余彦;孙自镛;李丽;简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医疗器械清洗洁净度,改善复杂医疗器械清洗难度.方法 以清洗难度大的各类穿刺针为供试品,自行设计清洗架,以超声等清洗方法为主,设手工清洗为对照组,与超声1、多酶2、超声加喷淋3为观察组;试验多个时间段并重复3次,每次取不同供试品各3枚;完成程序后用血迹残留检测清洗效果.结果 观察1、2组血迹残留检测试验棉拭子变为蓝色或浅蓝色,示有血迹残留,观察3组清洗20 min血迹残留试验结果棉拭子达到不变色,说明清洗合格.结论 特定清洗架和超声加喷淋清洗,清洗洁净度提高.
作者:王素珍;刘正祥;杨帆;季玉玲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抽查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病历224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用药频度、用药合理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0%,共涉及9类29种抗菌药物,用药频率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用药频度(DDDs)居前3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五水头孢唑林.结论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抗菌药物更换频繁、使用时间长、重复用药等问题.
作者:李冬梅;吕娟丽;何慧丽;刘鹰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术后双肺严重感染使用单侧肺保护的护理模式.方法 选择高龄患者手术后双肺严重感染的患者,首先以肺功能较好一侧即脉氧饱和度高的一侧为保护肺,采取体位引流及吸痰的方法,对侧肺采取快速翻身叩背吸痰的方法,先恢复保护肺功能后再恢复对侧肺功能,逐渐恢复双肺肺功能.结果 通过使用单侧肺保护的护理模式,使保护肺的功能逐渐恢复,脉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对侧肺功能也逐渐恢复,脉氧饱和度也明显升高,从而逐渐达到双肺保护,可有效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双肺严重感染状况.结论 高龄患者术后双肺严重感染后使用单侧肺保护的护理模式,保护肺采取体位引流及吸痰的方法,另一侧肺采取快速翻身叩背吸痰的方法,能逐渐恢复双肺功能,脉氧饱和度逐渐升高,可有效加快双肺严重感染的康复.
作者:崔伯艳;马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同一时期、同一病房脑外手术后患者切口分泌物分离的7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基因检测.方法 K-B法药敏试验,ESBLs表型测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BLA编码基因片段并测定核苷酸序列.结果 7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相同,扩增BLA编码基因片段测定核苷酸序列,为CTX-M-3型ESBLs亲缘关系密切的同源菌.结论 7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均是同源菌,片在同一病房引起过小规模暴发流行.
作者:LIU Li-wen;刘丽文;韩克军;刘会;张宁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现阶段支原体药敏检测试剂品种多,所用的试验药物浓度不尽相同,将给支原体流行病学、耐药性调查及临床经验治疗带来不利影响.
作者:翟文海;王虹敏;王晓丹;张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假丝酵母菌属的临床分布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假丝酵母菌属分离培养采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K-B法,观察111株假丝酵母菌属对益康唑(ECO)、制霉菌素(NYS)、伊曲康唑(ITR)、酮康唑(KET)、氟康唑(FLU)、5-氟胞嘧啶(FCT)、两性霉素B(AMB)的敏感性.结果 111株假丝酵母菌属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常见,占70.27%,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21.62%,其他假丝酵母菌占8.1%;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原发疾病依次为肿瘤、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假丝酵母菌属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酮康唑、氟康唑、益康唑.结论 真菌感染与原发病及老龄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力是预防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杨玉林;郭凤玲;史跃杰;郭艳梅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了解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发生率及发病与治疗经过,报道如下.1.1 资料我院2005年医院感染共计1054例,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全院感染的34.26%.
作者:李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318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常规鉴定,用KB法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病原菌中分离率居前5位的分别为大肠埃希菌61.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0.1%;肺炎克雷伯菌9.4%;肠球菌属9.1%;变形菌属8.2%;泌尿系感染病原菌除G-菌对亚胺培南、G+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以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宁立芬;汪玉珍;谢彬;张家芳;袁先厚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明确志贺菌属(SHI)对氯霉素的耐药基因.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属对氯霉素耐药基因(catB、cmlA);并应用DNA测序确定基因型.结果 20株志贺菌属对氯霉素耐药率为70.0%;检出氯霉素cmlA基因阳性2株(阳性率10.0%),未检出catB基因;cmlA基因阳性产物测序确定为cmlA1.结论 本组志贺菌属中检出氯霉素外排泵基因cmlA1,这是志贺菌属在国内的首次报道.
作者:叶金艳;祝建军;杜玉海;卢红梅;李桂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前提.及时、准确地疫情报告对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者:刘冬生;欧阳菊香;罗盛鸿;许燕卿;左亚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铜绿假单胞菌(PAE)为条件致病菌,该菌广泛分布在水、空气、土壤、医院环境中,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
作者:胡琴;陆学东;陈群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加强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和监控工作,对杜绝医院感染起到了重婴作用.1 落实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作者:李素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控制医院感染,除医务人员做好必要的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外,保洁员正确做好环境卫生,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卢桂存;卢宝珍;陈秀琴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鲍氏不动杆菌(ABA)在儿科临床分离株的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整合酶基因(IntⅠ1)以及与该基因阳性细菌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 28株ABA收集自2006年分离的儿科住院肺炎患儿的深部痰培养标本,均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NI和GNS卡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qacE△1-sul1与IntⅠ1基因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结果 检测的28株ABA中3株呈多药耐药性,阳性率10.71%,复方新诺明(SXT)检出4株耐药菌株,耐药率14.29%,qacE△1-sul1基因检出11株,阳性率为39.29%,IntⅠ1基因检出4株,阳性率14.29%;4株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包括3株多药耐药株)均检出qacE△1-sul1和IntⅠ1基因,其余7株qacE△1-sul1基因阳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表型敏感.结论 ABA儿童分离株对SXT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获得了qacE△1-sul1基因;对于复方新诺明表型敏感,但qacE△1-sul1基因阳性菌株也应引起重视,防止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出现耐药;因qacE△1-sul1、IntⅠ1基因两者之一为阳性即可表明该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即可能含有多药耐药基因,其对抗菌药物表现多药耐药性,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瑞珍;郑跃杰;陈乾;糜祖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采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组成一个上至领导、下至临床医护人员的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人重视、层层把关、处处落实.结果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使各项医院感染制度与措施得以落实,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结论 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可行手段.
作者:牛延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为了解本院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对2006年1-12月住院患者33 695例,发生医院感染1477例,以回顾性调查方式进行分析,按2001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
作者:钟振锋;萧帼穗;王宏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人天然抗菌多肽强力素(Elafin)重组到气道上皮细胞后,对铜绿假单胞菌(PAE)生物膜(BF)是否有抵御作用.方法 体外平板法制备铜绿假单胞菌BF模型,用银染法鉴定;体外培养A549细胞,将已构建好(pEGFP-N1-强力素)克隆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系统重组到A549细胞中,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转染后的A549细胞(正常组)、转染细胞分别用猪胰弹性蛋白酶(NE组)、PAE培养上清(PAE组)、大肠埃希菌(ECO组)各孵育24 h后,分别采用Western印迹法和ELISA技术检测每组细胞内强力素含量和分泌水平,同时将BF载体放入3组诱导过的细胞中孵育8 h,分别于4、8、12、24 h观察细胞形态的破坏率.结果 NE组、PAE组细胞内强力素含量和分泌水平较正常组的明显升高(均P<0.01),ECO组虽也较正常组有所升高(P<0.05),但升幅较小;3组诱导过的细胞在各时相点的破坏率均较正常组有所降低,但PAE组和NE组改善更显著,且PAE组的后期(24 h)破坏率降低明显.结论 强力素能抵御铜绿假单胞菌BF对气道上皮细胞的损害,具有保护细胞作用;而PAE产物本身对这种保护细胞作用又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作者:聂晓红;周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换药包和拆线包是外科常用的两种消毒包.为确保临床使用,便于管理,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吴嵩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597例SLE患者根据其细菌学检查结果分为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呼吸道与肺部感染占36.0%,尿路感染29.0%,血液感染19.9%,其他感染15.1%;75.8%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缓慢或隐匿,感染多系条件致病菌引起,其中G-杆菌占45.6%,G+球菌40.9%,其他病原菌13.9%;SLE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肺部病变>3个系统器官受损,血浆白蛋白<30 g/L,长时间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GC),应用超大剂量GC冲击疗法,GC联合应用细胞毒免疫抑制剂治疗,入院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住院时间>3周.结论 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常见,机会性G-杆菌和G+球菌是其主要病原菌;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病原菌感染,原发病情控制后应尽可能减少GC的用量,谨慎应用超大剂量GC和GC联合细胞毒免疫抑制剂;尽量缩短住院时间有可能减少SLE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志军;王涛;杨珂珂;谢长好;陈琳洁;李茂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