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陈艳华;陆一平;李晖;朱波
目的 评价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及致病物质在临床感染中的意义.方法 对医院的114株CNS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同时PCR扩增icaD基因.结果 表皮葡萄球菌分离率高(41.2%);分离的CNS,其ica操纵子携带率以深静脉置管(44.4%)、伤口分泌物(42.1%)和血液(36.8%)较高,而呼吸道标本占24.0%,尿液占14.1%;ica操纵子阳性菌株的比率以表皮葡萄球菌高(42.6%),溶血葡萄球菌为19.0%.结论 ica操纵子可出现在多种CNS中,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CNS存在于不同部位具不同意义,呼吸道和尿标本中检出的CNS应慎重评价,血液中分离的CNS污染的可能性大;以PCR技术扩增ica操纵子,方法简单易行,能够满足临床要求.
作者:梁冰;叶嗣颖;于红;顾大勇;姜美娟;王华强;刘妮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为了有效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发生,探索ICU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改进的途径,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方法 以ICU感染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质控点,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实施早期目标干预.结果 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过程管理模式的实施,持续改进了ICU医院感染管理内涵质量,使ICU综合目标质量管理合格率由2004年的87.2%上升至2006年的95.3%,降低了ICU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过程管理模式是预防为主的、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的管理方法.
作者:顾萍;袁咏梅;丁晓萍;鲁菊英;张燕萍;许波银;姜燕南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则敏感性较低,在2.3%~58.8%.结论 根据医院耐药监测结果可进一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应用.
作者:张静萍;朱婉;陈佰义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革兰阴性菌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ATB 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菌种进行鉴定,用K-B纸片扩散法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6例SLE患者并发病原菌感染112例,感染率为32.4%,例次感染率52.3%,共分离出病原菌181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ECO)、铜绿假单胞菌(PAE)、肺炎克雷伯菌(KPN)、鲍氏不动杆菌(ABA)、奇异变形菌(PMI)、阴沟肠杆菌(ECL);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检出率分别为27.5%和28.1%;药敏结果显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吡肟对鲍氏不动杆菌抗菌作用差,对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较低,分别为0~46.2%和13.0%~33.3%;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及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耐药率分别为0~17.1%、0~22.9%和0~38.5%.结论 SLE患者并发病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本组资料对SLE病原菌感染的治疗和抗菌药物的选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刘蓬蓬;刘宁宁;何宏;王正强;朱元祺 刊期: 2009年第03期
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是预防控制传染病的重要前提.及时、准确地疫情报告对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具有决定性作用.
作者:刘冬生;欧阳菊香;罗盛鸿;许燕卿;左亚沙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医院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6967例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409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5.8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7.95%,其次是消化道,感染率为18.83%;引起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43.22%;真菌感染也占较大比例,占36.91%,真菌感染以假丝酵母菌属为首;感染与年龄、抗肿瘤治疗、侵入性操作和滥用抗菌药物等危险因素有关.结论 恶性肿瘤易导致医院感染,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英;陈艳华;陆一平;李晖;朱波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将597例SLE患者根据其细菌学检查结果分为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呼吸道与肺部感染占36.0%,尿路感染29.0%,血液感染19.9%,其他感染15.1%;75.8%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缓慢或隐匿,感染多系条件致病菌引起,其中G-杆菌占45.6%,G+球菌40.9%,其他病原菌13.9%;SLE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肺部病变>3个系统器官受损,血浆白蛋白<30 g/L,长时间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GC),应用超大剂量GC冲击疗法,GC联合应用细胞毒免疫抑制剂治疗,入院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住院时间>3周.结论 SLE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以呼吸道及肺部感染常见,机会性G-杆菌和G+球菌是其主要病原菌;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病原菌感染,原发病情控制后应尽可能减少GC的用量,谨慎应用超大剂量GC和GC联合细胞毒免疫抑制剂;尽量缩短住院时间有可能减少SLE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志军;王涛;杨珂珂;谢长好;陈琳洁;李茂胜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温州地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从临床住院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的病原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从所送检的标本中检出病原菌160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99株(24.9%),革兰阴性菌982株(61.2%),真菌224株(14.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率分别为60.5%和54.6%,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N)的检出率为30.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20.5%,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强.结论 3年住院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但多药耐药的细菌及真菌的分离率呈上升趋势.
作者:李方去;李向阳;杨锦红;方晔;韩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了解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感染发生率及发病与治疗经过,报道如下.1.1 资料我院2005年医院感染共计1054例,其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全院感染的34.26%.
作者:李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方便、合格、能延长内镜寿命的灭菌方法.方法 对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和2%戊二醛溶液浸泡灭菌法消毒内镜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灭菌方法均达到灭菌要求;内镜采用戊二醛浸泡法灭菌每次需要10 h,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灭菌每次需要55 min;灭菌相关器械损耗率分别为戊二醛浸泡法0.17%,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灭菌剂毒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戊二醛浸泡法3.23%,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法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器消毒内镜,灭菌周期短,质量可靠,对内镜损伤小,对人和环境无害,是内镜首选的灭菌方法.
作者:朱萍儿;蒋桂娟;黄晓明;沈赟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和耐消毒剂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测定临床连续分离60株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qacE△1基因.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3种抗菌药物完全敏感,对其余1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0%~90.0%,ESBLs检出率为45.0%;qacE△1基因阳性34株(阳性率56.7%).结论 大肠埃希菌具多药耐药特征,qacE△1基因携带率高.
作者:王伟;毛剑锋;徐伟珍 刊期: 2009年第03期
换药包和拆线包是外科常用的两种消毒包.为确保临床使用,便于管理,现将我们的具体做法介绍如下.1 材料与方法
作者:吴嵩芝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鲍氏不动杆菌(ABA)在儿科临床分离株的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1)、整合酶基因(IntⅠ1)以及与该基因阳性细菌多药耐药的关系.方法 28株ABA收集自2006年分离的儿科住院肺炎患儿的深部痰培养标本,均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GNI和GNS卡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qacE△1-sul1与IntⅠ1基因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结果 检测的28株ABA中3株呈多药耐药性,阳性率10.71%,复方新诺明(SXT)检出4株耐药菌株,耐药率14.29%,qacE△1-sul1基因检出11株,阳性率为39.29%,IntⅠ1基因检出4株,阳性率14.29%;4株复方新诺明耐药菌株(包括3株多药耐药株)均检出qacE△1-sul1和IntⅠ1基因,其余7株qacE△1-sul1基因阳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表型敏感.结论 ABA儿童分离株对SXT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获得了qacE△1-sul1基因;对于复方新诺明表型敏感,但qacE△1-sul1基因阳性菌株也应引起重视,防止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出现耐药;因qacE△1-sul1、IntⅠ1基因两者之一为阳性即可表明该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即可能含有多药耐药基因,其对抗菌药物表现多药耐药性,应引起儿科医生的高度重视.
作者:赵瑞珍;郑跃杰;陈乾;糜祖煌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综合性医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以便合理地为临床提供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方法 对近4年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检出的病原菌进行菌株鉴定,用K-B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在1643例分离到的细菌中,以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及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铜绿假单胞菌对广谱青霉素、第三代头孢、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显示高耐药率,但亚胺培南对所有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强抗菌活性,耐药率均<6.52%.结论 加强对综合性医院病原菌分布,耐药性连续监测,对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产生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林昌锋;邢贻雄;陈如寿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 在医院感染管理中采用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组成一个上至领导、下至临床医护人员的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网络,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人人重视、层层把关、处处落实.结果 提高了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使各项医院感染制度与措施得以落实,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结论 三级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可行手段.
作者:牛延军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宫腔管吸引头为细管腔器械,使用后管腔内沾染大量干涸的污染物,给清洗消毒工作带来了困难.
作者:罗颖;魏静蓉;周亚颖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老年患者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SXT)耐药相关基因的流行状况及与耐药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2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分析,采用PCR法对SXT耐药相关基因(sul1、dfrA1、dfrA12和dfrA17)检则,扩增产物纯化后,基因测序分析.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中,SXT耐药19株(95.0%),3种基因sul1、dfrA12和dfrA17阳性率分别为80.0%、20.0%和65.0%,dfrA1基因为阴性,有17株检出dfrA基因(85.0%),共有18株检出sul 1和(或)dfrA基因(90.0%).结论 大肠埃希菌中dfrA基因和sul1基因同时表达或单独表达均可导致SXT耐药,在大肠埃希菌检出sul1、dfrA12和dfrA17基因均为国内首次报道.
作者:金法祥;汤佳良;李水法;王华钧;钟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临床送检各类标本中分离的主要G-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将临床送检的痰液、血液,泌尿道、创面分泌物、体液等各类标本按常规分离培养,用VITEK-ATB分析系统鉴定菌种,药敏试验数据采用K-B纸片法,按NCCLS规定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2006年7月-2007年6月共分离临床各类标本主要G-杆菌707株,居前3位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16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其中3种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堵南耐药率均为0,对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在3.3%~34.0%;在非发酵菌中,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外,其余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均<10.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耐药性明显增高.结论 临床医生应关注耐药菌株出现,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个体化、合理化选用抗菌药物,以控制和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王巍;吴甲文;黎日海;莫庆森 刊期: 2009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宁波地区2005-2007年解脲脲支原体(Uu)耐药性的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2005-2007年临床分离的Uu对12种抗菌药物药敏结果.结果 2005-2007年Uu总检出率分别为47.25%、52.66%、61.94%;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耐药率明显上升(P<0.01),阿奇霉素耐药率2006年(13.45%)、2007年(12.58%)较2005年(19.96%)明显下降(P<0.01);交沙霉素、克拉霉素耐药率低且比较恒定;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耐药率2006年(27.88%)、2007年(24.61%)较2005年(38.58%)明显下降(P<0.01);氧氟沙星耐药率2007年(35.25%)较2006年(40.60%)(P<0.05)、2005年(41.29%)(P<0.01)呈明显下降趋势;司巴沙星耐药率2007年(14.47%)较2005年(19.85%)、2006年(17.44%)明显下降(P<0.01);四环素类均表现较高敏感性,3年内耐药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耐药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连续定期监测本地区Uu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很有必要.
作者:史训忠;李春仙;陈敏;张媛媛;陈超美 刊期: 2009年第03期
引流管护理中改变传统的消毒方法,以喷式消毒剂替代棉签蘸取消毒液消毒引流管及引流袋的方法,减少因更换引流管消毒不到位所致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大限度简化护理流程,降低消毒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李忠 刊期: 200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