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维;吴远志;许平;金伟杰;程冬娥;孙秀琴;张鸿
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引起世界性的广泛重视,其医源性传播在国外已被证实,国内调查亦表明医院内传播严重,胃镜室和消化科医务人员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口-粪-口、口-唾液-口、内镜传播.
作者:彭怀英;郭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在国外医疗机构灭菌保障体系中,以英国为代表欧盟国家与美国为代表的包括北美地区、拉丁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在灭菌质量保证体系和理念上有多个相同点与不同点.如何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出发,真正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与管理方法,为我国的医疗机构中灭菌保障指明近期的实施计划和远期的发展方向,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国外标准和指南并结合亲自在欧洲和美国的实地调研及医疗机构考察访问,重点就欧洲与美国在医疗机构中的灭菌保障体系进行比较和阐述.
作者:李新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状况,确定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医院感染的监控管理水平.方法通过开展横断面调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34例,并跟踪调查、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现患率为7.6%,医院感染患者住院平均天数为38.68 d,是医院平均住院天数的3.98倍;医院感染患者平均住院费用为24065.96元,是医院平均费用的4.5倍.结论≥60岁患者、基础疾病≥3种的患者和手术患者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易感者;各种侵入性插管治疗、手术治疗、抗菌药物二联使用、激素使用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王晓岚;郑晔文;朱斌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对解脲脲支原体(Uu)的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了解Uu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为临床治疗选择佳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床1108例样本进行Uu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IST2支原体试剂盒.结果 Uu枪测总阳性率54.24%,其中女性阳性率61.17%,男性阳性率23.53%,药物敏感率分别为交沙霉素99.00%、多西环素98.17%、氧氟沙星20.63%、红霉素76.20%、四环素96.84%、环丙沙星3.49%、阿奇霉素76.87%、克拉霉素87.35%、普那霉素99.67%.结论 Uu在泌尿生殖道的感染率高,且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
作者:卢江云;彭少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提高治疗水平,控制感染.方法对近2年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结果烧伤病房患者病原学检测共1326份标本,其中72例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发生率5.43%,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非常严重.结论烧伤病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菌发生率高,必须引起重视,加强预防控制.
作者:杨毓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对医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质量实施量化质控,以达到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预警与调控的目的 .方法通过2005-2007年医院感染质控评估资料,计算各科室月均医院感染质控分x,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月均质控分的标准差s和总体均值的95%可信区间(x±1.96 s)与总体均值的99%可信区间(x±2.58 s),依此确定医院感染质控警戒值和阈值.结果发现烧伤科2月份质控分(85.95)处于阈值下,呼吸科3月份质控分(87.85)和神经外科4月份质控分(86.90)处于周值上和预警值下,经及时调控,加强管理后很快回升至警戒值上.结论借助量化质控工具实施质量管理,对医院感染质量及时预警和调控,实施科学有效的医院感染监管,不但可以及时发现科室在质量控制上所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而且在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率的异常升高及防止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危险等方面很有实用价值.
作者:张惠珍;魏全珍;刘丽华;秦惠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全身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249株来自临床送检的无菌体液、血液及尿液分离出的肠球菌属进行药敏试验,测定其MIC值.结果 249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117株、屎肠球菌132株,粪肠球菌在尿中的分布68.4%高于屎肠球菌50.0%,而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中分离的屎肠球菌(50.0%)高于粪肠球菌(31.6%);粪肠球菌对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性均高于屎肠球菌,而屎肠球菌对米诺环素的敏感性(74.8%)明显高于粪肠球菌(23.7%);249株肠球菌属除1株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中度敏感外,对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100.0%敏感;无论粪肠球菌还是屎肠球菌对红霉素几乎100.0%耐药;粪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的敏感率39.5%高于屎肠球菌15.3%;血液中粪肠球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高于尿液,血液中屎肠球菌对加替沙星、环丙沙星、青霉素G、氨苄西林和红霉素5种抗菌药物均100.0%耐药.结论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不同的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时,应根据耐药特点及菌种间的耐药性差异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烷仍然是治疗肠球菌属引起感染的好药物.
作者:李琴春;罗燕萍;杨继勇;叶丽艳;梁新秀;张莹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与分析手术器械的除锈效果和返锈情况.方法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锈蚀报废的手术器械300件分成A、B、C 3个试验组,其中A组仅采用浸泡方法除锈,B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的方法除锈,C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润滑的方法进行除锈和保养,并对比分析其各自的除锈成功率和返锈率.结果 C组器械的除锈方法可靠,其除锈合格率和灭菌后的返锈率分别为99.0%和2.0%.结论除锈是一项较好的手术器械维护和保养方法,但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才是避免器械锈蚀的关键所在.
作者:赵筠;易江陵;童玛玲;张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全程质量控制,加强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方法在一次性医疗用品的采购、验收、储存、发放、使用、回收、毁灭等环节制定的一整套科学管理程序,对医院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实行全程管理.结果加强了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了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的随意丢失,保证了临床安全有效使用.结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医疗安全管理的重要保证,强化监管一次性医疗用品,增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是规范医疗机构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积极可行的管理模式.
作者:胡艳波;黄鑫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与肺癌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312例肺癌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87例死亡,225例感染治愈;其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2岁(OR值1.75,95%CI 1.06~2.98)、肿瘤分期(Ⅳ期)(OR值9.24,95%CI5.21~16.17)、细菌/真菌感染(OR值2.31,95%CI 1.15~4.67)、低血清白蛋白浓度(OR值1.87,95%CI1.08~3.13).结论年龄较大、肿瘤转移、双重感染及血清白蛋白较低是肺癌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宫友陵;游昕;唐亚娟;赵亚琴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在血液、脓液、脑脊液及呼吸道等各种临床标本中可分离到食酸丛毛单胞菌曾有过报道,但在输液中无此报道.
作者:李桂雪;曲安生;佟忠山;马虹宇;尤玉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6月4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50.00%);颅腩外科为感染高发科室;呼吸机、气管切开、动静脉插管、尿管插管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对感染高发科室,需重点监控,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率、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等防控措施.
作者:陈明纯;林伟青;黄明通;肖惠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之一,测量微量血胆红素概率相对增加,2007年5月我科对测量微量血胆红素方法进行改进,经过20例患儿实践,效果满意.
作者:范业华;谭启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1 病例患者女,17岁,学生.主因发热4 d伴皮疹3 d于2007年12月25日入院.入院前4 d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8.5℃,乏力,食欲减退,次日白头部开始出现散在的充血性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继之面部四肢也出现且逐渐增多并伴搔痒,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头面部.
作者:刘爱欣;毕国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调查晚期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现状,探讨其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回顾调查2003年5月-2007年7月晚期肺癌患者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对真菌感染的菌种构成、感染部位及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75例真菌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5.3%,其次为口腔,占14.7%;各种感染标本培养出真菌82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3.7%,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4.6%.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与肺癌患者原发病,外周血白细胞、侵入性操作、年龄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刘丽娟;亓久德;亓瑞先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存在状况和菌株的耐药性关系.方法 自临床分离2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结果 20株大肠埃希菌中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LEN、CTX-M-1、CTX-M-9、VEB、GES、PER阳性率分别为75.0%、20.0%、95.0%、15.0%、70.0%、5.0%、85.0%、70.0%,β-内酰胺类药物及含酶抑制剂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临床分离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TEM、LEN、CTX-M-9、GES、PER基因携带率高,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能与细菌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有关,产ESBLs大肠埃希菌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作者:张晓梅;潘坚伟;吴建娟;王家平;王苏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旨在建立兔内植物感染生物被膜模型,为研究生物被膜提供基础.方法对表皮葡萄球菌(SEP)培养、纯化、鉴定、药敏及生物被膜形成实验;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麻醉满意后,在兔右后膝关节内股骨外髁非关节面处置入不锈钢螺钉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垫圈,缝合伤口,4组兔膝关节腔分别接种1 ml无菌生理盐水,102、103、104CFU SEP;术后观察伤口情况,第14天处死大白兔,无菌取出兔膝关节滑膜组织行细菌培养,确定膝关节有无感染及SEP感染膝关节的适宜剂量;扫描电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CSM)观察适宜感染剂量组UHMWPE垫片表面生物被膜、SEP及细胞外黏多糖分布情况.结果菌株鉴定为SEP、可形成生物被膜;生理盐水组、102、103、104CFU SEP组,兔膝关节感染率分别为0、37.5%、100.0%、100.0%,伤口愈合不良4组分别为0、1、2、4只,表明103CFU SEP为适宜的膝关节感染剂量(ID);SEM及LCSM观察103CFU SEP组UHMWPE垫片表面均形成生物被膜;SEM观察UHMWPE垫片表面生物被膜内SEP聚集,SEP被基质包裹;LCSM观察UHMWPE垫片表面生物被膜结构为红色荧光的SEP镶嵌在绿色荧光的黏多糖内.结论此模型可为研究生物被膜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储诚兵;黎檀实;沈定霞;王慧;曹敬荣;王继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阴沟肠杆菌(ECL)痰液分离株耐药基因谱与亲缘性.方法采用PCR检测16株ECL 15种耐药基因,并作聚类分析.结果 16株中TEM、OXA-I群、DHA、ACT-1、aac(6′)-I、ant(3″)-I、qnr、dfrA17、sull和intI1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8.6%、6.3%、18.8%、75.0%、78.6%、56.3%、6.3%、37.5%、87.5%和87.5%,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TEM、DHA、ACT-1、aac(6′)-I、ant(3″)-I、dfrA17、sull和intI1基因检出率高,ECL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
作者:蔡培泉;过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消毒供应科工作环境及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工作人员经常接触各科污染制品,并经常使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而其中涉及的大多数因素均对人体有害.其职业安全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不清楚这些危害因素或缺乏自我防护知识,极易导致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因此加强消毒供应科人员的自身防护,可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郭瑞卿;张国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的疾病谱及发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热患者的就诊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及相应的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年10月-2008年3月就诊的9376例发热及肠道感染患者,做疾病谱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发热病例的疾病谱中,呼吸道感染占57.99%,急性胃肠炎(包括食物中毒及感染性腹泻)占18.60%,明确原因的其他部位感染占12.74%,扁桃体炎占4.59%;病情急、重、变化快的患者需首先安排就诊.结论发热门诊发热病例比较复杂,病情变化快,医务人员掌握发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情变化特点,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做好接诊及诊前教育工作,使每例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作者:李凯燕;张小群;张婷;张红;肖红菊;刘刚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