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器械的除锈效果研究

赵筠;易江陵;童玛玲;张兵

关键词:手术器械, 锈蚀, 返锈, 清洁质量
摘要:目的 检测与分析手术器械的除锈效果和返锈情况.方法选用具有代表性的锈蚀报废的手术器械300件分成A、B、C 3个试验组,其中A组仅采用浸泡方法除锈,B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的方法除锈,C组采用浸泡+手工刷洗+润滑的方法进行除锈和保养,并对比分析其各自的除锈成功率和返锈率.结果 C组器械的除锈方法可靠,其除锈合格率和灭菌后的返锈率分别为99.0%和2.0%.结论除锈是一项较好的手术器械维护和保养方法,但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才是避免器械锈蚀的关键所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晚期肺癌患者深部真菌医院感染75例临床分析

    目的 调查晚期肺癌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现状,探讨其预防及控制措施.方法回顾调查2003年5月-2007年7月晚期肺癌患者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对真菌感染的菌种构成、感染部位及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75例真菌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65.3%,其次为口腔,占14.7%;各种感染标本培养出真菌82株,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53.7%,其次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4.6%.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其原因与肺癌患者原发病,外周血白细胞、侵入性操作、年龄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作者:刘丽娟;亓久德;亓瑞先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解脲脲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 通过对解脲脲支原体(Uu)的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了解Uu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为临床治疗选择佳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临床1108例样本进行Uu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ycoplasmaIST2支原体试剂盒.结果 Uu枪测总阳性率54.24%,其中女性阳性率61.17%,男性阳性率23.53%,药物敏感率分别为交沙霉素99.00%、多西环素98.17%、氧氟沙星20.63%、红霉素76.20%、四环素96.84%、环丙沙星3.49%、阿奇霉素76.87%、克拉霉素87.35%、普那霉素99.67%.结论 Uu在泌尿生殖道的感染率高,且女性感染率显著高于男性.

    作者:卢江云;彭少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临床患者粪便标本中艰难梭菌感染状况研究

    目的 探讨医院艰难梭菌带菌及感染状况,分析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提高艰难梭菌分离率以及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奠定基础.方法随机收集20例要求做粪便培养的患者标本,采用艰难梭菌毒素A/B检测试剂盒进行毒素检测,对标本进行厌氧培养与分离,并进行耐氧实验,用API 20A生化条进行确证.结果 20例患者经艰难梭菌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后,8株疑似菌落进行涂片镜检和耐氧实验,6株革兰阳性杆菌耐氧实验阳性,再经API 20A鉴定,4株为艰难梭菌,占所有患者的20%;毒素阳性1例,占5%.结论艰难梭菌的感染与某些内科基础性疾病的存在相关;水样的粪便标本更易于培养出艰难梭菌.

    作者:程颖;卢金星;鄢盛恺;王靖;李杰;刘迎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随州市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菌株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随州市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57株尿路感染病原菌鉴定采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结果 257株尿路感染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居首位,占60.3%;肠球菌属第2位,占10.5%,尿路感染病原菌除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均为0以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40.0%和37.5%.结论尿路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对其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朱渡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医务人员针刺伤调查

    目的 探讨针剌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为针刺伤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相关资料.方法根据发生针刺伤人员的工龄、类别、发生地点、操作环节、工作量及暴露源分布等设计医务人员针刺伤登记表,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医院报告登记的155例次针刺伤(125名医务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刺伤的高危因素是工作年资低、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针头回套、针头裸露和工作忙乱.结论加强全员培训、及时处置使用后的针头、避免针头裸露、禁止针头回套、合理调配人员等措施控制针刺伤的发生.

    作者:徐昌君;姜春娴;泮金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更昔洛韦致小儿心力衰竭1例

    1 病例患儿,男,3岁7个月,因发热伴咳嗽于2008年3月24日来我院就诊.既往健康,查体:体温40℃,心率104次/min,呼吸21次/min,体重14 kg,血压105/70 mmHg,无寒颤、抽搐,有鼻塞、流涕,伴刺激性咳嗽,无恶心、呕吐,查血白细胞5.6×109/L,淋巴细胞39.5%,中性粒细胞58.6%,红细胞4.39×1012/L.胸片诊断:支气管肺炎.该患儿无药物过敏反应史,给予更昔洛韦5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 ml,静脉滴注;口服小儿清肺颗粒,6 g,3次/d.

    作者:仲华;刘洋;王向党;陈红英;王凤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水痘并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1 病例患者女,17岁,学生.主因发热4 d伴皮疹3 d于2007年12月25日入院.入院前4 d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高体温38.5℃,乏力,食欲减退,次日白头部开始出现散在的充血性斑疹、斑丘疹、水疱疹.继之面部四肢也出现且逐渐增多并伴搔痒,皮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及头面部.

    作者:刘爱欣;毕国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消化内镜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消化内镜的效果.方法随机抽样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6件作为研究组,采用手工清洗消毒四槽法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50件作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生物学监测.结果研究组内壁消毒合格率为100%,对照组为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外壁消毒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迈尔集成内镜洗消中心清洗消毒的应用,提高了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质量.

    作者:厉挺;强明珠;徐春娥;陈月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调查及控制

    目的 探讨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提高治疗水平,控制感染.方法对近2年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结果烧伤病房患者病原学检测共1326份标本,其中72例为鲍氏不动杆菌,临床发生率5.43%,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已非常严重.结论烧伤病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菌发生率高,必须引起重视,加强预防控制.

    作者:杨毓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幽门螺杆菌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幽门螺杆菌感染问题引起世界性的广泛重视,其医源性传播在国外已被证实,国内调查亦表明医院内传播严重,胃镜室和消化科医务人员成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口-粪-口、口-唾液-口、内镜传播.

    作者:彭怀英;郭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卒中患者肺部医院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探讨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及病原菌耐药性现状,为临床有效预防医院感染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细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结果依据CLSI 2006年规则中的折点判读.结果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2.0%)、铜绿假单胞菌(18.4%)、鲍氏不动杆菌(12.7%)、金黄色葡萄球菌(12.3%)、大肠埃希菌(11.4%);产ESBLs大肠埃希莆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3.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9.0%;鲍氏不动杆菌已出现了泛耐药菌株.结论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流行.

    作者:申建维;吴远志;许平;金伟杰;程冬娥;孙秀琴;张鸿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与评价

    为了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质量,正确评价医院消毒各项监测结果及存在的问题,现将我院2004-2007年临床各科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压力蒸汽灭菌监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鸣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神经外科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我院于2007年9月1日-11月30日对神经外科ICU的所有住院患者开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泌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和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现将其监测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朱娴静;孙玉安;左志文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的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2007年6月4日的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当天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50.00%);颅腩外科为感染高发科室;呼吸机、气管切开、动静脉插管、尿管插管等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对感染高发科室,需重点监控,应加强环境的清洁、消毒;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率、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等防控措施.

    作者:陈明纯;林伟青;黄明通;肖惠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国外医疗机构灭菌保障体系初步探讨

    在国外医疗机构灭菌保障体系中,以英国为代表欧盟国家与美国为代表的包括北美地区、拉丁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在灭菌质量保证体系和理念上有多个相同点与不同点.如何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出发,真正地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与管理方法,为我国的医疗机构中灭菌保障指明近期的实施计划和远期的发展方向,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国外标准和指南并结合亲自在欧洲和美国的实地调研及医疗机构考察访问,重点就欧洲与美国在医疗机构中的灭菌保障体系进行比较和阐述.

    作者:李新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01株肠球菌属的临床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了解肠球菌属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医院2005年7月-2008年6月常规培养检出的201株肠球菌属,分析其在各种临床标本中的分布特征、耐药状况、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耐药状况及β-内酰胺酶检测结果.结果检出粪肠球菌106株(52.7%)、屎肠球菌76株(37.8%)、其他19株(9.5%),其中尿液102株(50.8%)、痰液46株(22.8%);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四环素、利福平、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75.0%,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利福平,环丙沙星、呋喃妥因耐药率均>93.0%;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分别为14.4%和10.4%;筛选出高浓度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株1 51株(75.1%);检测出β-内酰胺酶阳性株74株(36.8%).结论肠球菌属感染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可引起泌尿和呼吸系统等多部位感染;多药耐药和高耐现象相当严重.

    作者:林奇龙;夏邦世;沈忠海;朱素娟;陈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金华地区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的耐药谱变迁

    目的 了解金华地区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谱变迁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2007年金华市区4所综合性医院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菌株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分别从2005年的41.0%和25.3%上升到2007年的56.0%和53.2%,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也产生了低耐药(0.8%);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维持在约20.0%;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的耐药率从2005年的27.0%上升至2007年的41.0%.结论 2005-2007年金华地区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耐药性日趋严重,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进行合理规范的抗感染治疗.

    作者:王惠姣;朱以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宋内志贺菌的检测

    目的 了解宋内志贺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基因型别.方法 K-B法测定5株宋内志贺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CLSI推荐的确证试验进行产ESBLs菌株的表型鉴定,并进行接合试验;采用TEM、SHV、CTX 3种β-内酰胺酶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DNA序列分析;同时进行指纹分析脉冲场检测.结果 5株宋内志贺菌对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肟及庆大霉素、磺胺类显著耐药,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度敏感,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阿米卡星、美罗培南敏感;这些菌株的ESBLs基因型均为CTX-M-15,CTX-M-15编码基因型可接合方式发生水平转移;4株菌株的PFGE谱型相同,1株不同.结论 5株宋内志贺菌产生CTX-M-15型ESBLs,引发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存在克隆传播,需要加强检测.

    作者:张玲;王厚照;梁伟;苏文莉;王勇;金东;黄留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2001-2007年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的调查分析

    病原菌感染性疾病在住院患者中有较大的比率,由于各地区和各时期病原菌感染都有所不同,了解和分析趋势对治疗和预防有一定的意义.为此,我们对本院2001-2007年住院感染患者检出的病原菌进行了统计分析.

    作者:徐荣佳;黄占苗;赵阿丽;朱春华;王立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6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筛选,分别选出存活组和死亡组,将6 h及24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各指标与预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预后影响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两组间机械通气时间,6 h集束化治疗指标:EGDT(早期目标液体复苏)、强心药物使用、血糖控制及24 h EGD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6、24 h EGDT是与感染性休克28 d预后相关的两个独立保护因素(P<0.01).结论早期目标液体复苏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

    作者:陈齐红;郑瑞强;林华;汪华玲;卢年芳;邵俊;於江泉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