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丁宁;陈小雄;田玮
目的 研究医院肝移植术后感染乙酸钙不动杆菌产生碳青酶烯酶的基因型.方法 用WHONET 5.4软件分析自肝移植患者分离的不动杆菌属的耐药性;收集对亚胺培南耐药且具有多药耐药性的乙酸钙不动杆菌8株;等电聚焦电泳测定酶的等电点;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确定耐药株的亲缘关系;对TEM、SHV型基因及碳青酶烯酶基因OXA、IMP、VIM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感染的耐亚胺培南乙酸钙不动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性高,PCR及序列分析证实8株菌均产生OXA-23型碳青酶烯酶(pI=6.7);PFGE发现器官移植病区有耐药株的克隆传播.结论 医院器官移植病区存在产OXA-23型碳青酶烯酶乙酸钙不动杆菌的克隆株播散流行,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控制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康;王海英;冯品宁;曾燕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主要病原菌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苛养菌及链球菌鉴定的常规方法对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药敏分析.结果 300份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病原菌124株,检出率41.3%,其中苛养菌78株,占病原菌数62.9%;流感嗜血菌对克拉霉素70.0%、复方新诺明60.0%、氨苄西林66.7%耐药率高;肺炎链球菌对四环素96.2%、克林霉素92.3%、复方新诺明92.3%、阿奇霉素(92.3%)耐药率高;酿脓链球菌对四环素100.0%、克林霉素94.45%、阿奇霉素83.33%耐药率高.结论 苛养菌和酿脓链球菌是引起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珍;冯海娥;沈国武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老年干部病房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探讨其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784例>60岁老年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干部病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6例,感染发生率为9.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7.4%),其次为泌尿系统(21.1%);菌群分布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2.9%),革兰阳性球菌次之(30.5%);感染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及基础疾病等.结论 老年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危险因素,增加机体免疫力,才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白雪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对危重病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旨在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6月ICU送检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59份标本的培养结果,数据行线性趋势χ>'2<检验.结果 59例中培养阳性结果27例,分离出真菌14株占51.85%,细菌13株占48.15%,其中革兰阳性菌7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6株占22.22%.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趋势与留置时间具有相关性,真菌感染成为主要的病原菌;加强护理是防治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对疑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须及时拔除导管行相关培养,并加强抗真菌治疗.
作者:林乐清;徐立群;王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探讨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方法.方法 制定目标性监测方案,建立目标性监测日志,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人住神经内科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目标监测.结果 共监测2682例,感染135例、163例次,例次感染率6.08%,比未开展目标性监测前的平均例次感染率13.77%下降7.69%;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及泌尿道多见,分别占34.36%及26.38%;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00%,真菌占32.95%.结论 通过前瞻性目标监测可及时准确获得患者资料,掌握医院感染动态变化,及时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袁咏梅;张燕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的安全处置方法,为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标准预防、隔离转移和单位计量的方法,对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实行不消毒浸泡、不毁形和不清点的全封闭、全程化安全处置,并对使用后的效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结果 2006、2007年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量分别为13 306.12、14 046.00 kg,回收13 306.00、14 041.00 kg;改进后的量化方法,解决了一次性医疗用品发放与回收数量的控制问题,各相关环节的安全性和便捷程度大有提高.结论 运用标准预防、隔离转移和单位计量的处置方法,比毁形、消毒浸泡和一对一清点对换的做法更安全、经济、环保、有效.
作者:郑军;傅苏仙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荟萃分析对应用广谱抗菌药物>2周及原发性肺部疾病作为真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给予评价.方法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真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上述两个危险因素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3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在院内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中,原发性肺部疾病的暴露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OR值5.66,95%CI 3.90~8.19);广谱抗菌药物>2周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OR值1.01,95%CI 0.73~1.42).结论 应用广谱抗菌药物>2周不能作为危险因素,具有原发性肺部疾病可作为真菌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平;杜晓宏;孙志鹏;杨宏伟;齐敏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957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化疗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62例,医院感染率6.48%,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45.16%,肿瘤类型以肺癌居首占33.87%;医院感染与年龄及住院时间有关,并随肿瘤化疗疗程的增加、白细胞总数的下降而上升;广谱抗菌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化疗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医院感染率高,针对易感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管理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发生.
作者:宁永金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产β-内酰胺酶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率及耐药性.方法 菌株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 60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法,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MRSA.结果 17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占94.3%,耐苯唑西林的菌株占28.6%,主要分离于脓液/创面占52.0%,其次是痰液/咽拭子占32.0%.结论 β-内酰胺晦阴性的菌株宜首选青霉素;β-内酰胺酶阳性、苯唑西林敏感菌株宜首选一代头孢;β-内酰胺酶阳性、耐苯唑西林菌株宜首选呋哺妥因和利奈唑胺;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株,应慎用.
作者:黄明海;陈群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医院屎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2006年6月-2008年5月分离到的519株屎肠球菌的耐药情况.结果 分离到的519株屎肠球菌,主要来自于尿液,痰液和粪便标本,分别占34.9%、26.8%和18.3%;标本主要分离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病房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屎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6.2%和3.2%.结论 屎肠球菌可引起临床各类感染,且多药耐药率高,治疗困难,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黄海霞;吴庆;陈栎江;吴莲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医院感染的现状和危险因素,以制定干预对策.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72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E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9.50%,显著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5.25%;发生医院感染的病例中≥60岁老年患者感染率高达61.11%;平均住院日为28 d;医院感染部位的分布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结论 E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其收治的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侵入性诊疗操作多、大量使用抗菌药物、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等均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综合性干预对策,以切实降低感染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敬;丁宁;陈小雄;田玮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情况及主要的耐药机制.方法 从32例因MP引起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取咽拭子,采用改良Hayflick培养基分离培养;运用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结合序列测定分析耐药分子机制.结果 32份标本培养成功19份;药敏结果显示19株MP临床分离株中有15株耐药,占78.9%,而且一旦对其中1种药物耐药,对其他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也均呈耐药性;敏感株和标准株FH的测序结果完全相同,15株耐药株23S rRNAV区均出现了A2063G的点突变,其中有2株为敏感株和耐药株共生.结论 MP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耐药现状严重,其主要的耐药机制为23S rRNAV区产生点突变.
作者:陈岳明;张卫英;余道军;项国谦;卢忠;王贤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对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341例烧伤患者中,创面细菌培养阳性共257例,总感染率75.4%;烧伤感染在前期主要以革兰阳性球菌为多,此后,革兰阴性杆菌逐渐增多,真菌感染也开始出现;病原菌大多是条件致病菌;烧伤后4~10 d是发生感染的危险期,感染率与烧伤面积相关.结论 及时就诊、及时清创、及时留取标本供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烧伤病区保持相对无菌环境,所有的医疗性操作应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与减少创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金海勇;钱小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从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的251株CNS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251株CNS中甲氧西林敏感凝崮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检出率为12.75%;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为87.25%;MRCNS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MSCNS,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和中介的菌株.结论 实验室应做好CNS的耐药性监测,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新动态,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王顺;龙峥嵘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保洁人员是手术室工作人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手术室卫生清洁工作,加强保洁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做好本职工作能力,对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起到良好的作用.现将手术室保洁人员管理方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徐少珍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鲎试验检测方法在输液反应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利用鲎试验与细菌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机制,以判断供试品中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是否符合规定的一种方法.结果 对23例输液反应进行鲎试验检杏结果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有液体制备过程热原超标,联合用药配伍不当,添加药物过多或添加药物本身热原不合格;输液器具、治疗室空气污染;操作时违犯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药物配制太久,输液时间过长和输液速度过快等.结论 输液反应的预防应从各环节抓起,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技术,提倡单剂量输液,杜绝或减少输液反应.
作者:盛健玲;周菊芬;彭艳华;朱珍梅;陈林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为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我们加强了对烧伤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岳娅;胡富荣;明秀娟;刘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3MTM物体表面消毒液(以下简称3M消毒液)与含氯消毒剂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环境的消毒效果.方法 选取了6个ICU,分别对地面、仪器面板、患者床头桌、电脑键盘、电话按键用两种消毒剂进行消毒,并于消毒前、消毒后15 min、4 h分别进行采样,比较两者的杀菌率.结果 试验共采集了96对样本,床头桌26处(48.15%)、仪器面板、电脑键盘和电话按键22处(26.83%),均超过了卫生部规定的标准(<5 CFU/cm2);两种消毒剂的杀菌率大多达到85.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含氯消毒剂相比,3M消毒液对环境微生物具有同样的杀菌效果.鉴于其低毒和低腐蚀性等特点,3M消毒液对于目前消毒医院环境尤其是人群密集和耐药菌较多的ICU,是一个较理想的选择.
作者:高晓东;胡必杰;周春妹;谢红梅;黄声雷;夏文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 找出检验科可能存在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相应措施和对策.结果 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 通过制定健全的制度、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控制措施,有效预防控制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刘成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58例妊娠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3-2007年妊娠梅毒患者分别为3、8、11、15、21例,其中显性梅毒19例、潜伏梅毒39例;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92.86%,未治疗孕妇足月分娩率为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孕妇早产、死胎发病率为7.14%和0,明显低于未治疗者的56.25%和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初治孕期≤16周,足月分娩率为100.0%,无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16周,足月分娩率81.25%,早期显性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8.75%(P<0.05).结论 妊娠梅毒发病率逐年增高,且以潜伏梅毒为多,故对孕妇应及早进行常规梅毒筛查;规则抗梅治疗能有效改善妊娠结局、降低先天梅毒儿发生率;初治时间及治疗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冬先;徐昌敏;严小枫;陈兴平 刊期: 2009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