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莲;黄茹琴;高建民
目的 通过对2006、2007年住院死亡病例的对比分析,探讨死亡原因及其与医院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年住院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两年死亡病例医院感染发生率平均为21.44%;死亡以50~80岁为高发年龄段,死亡与住院天数无必然因果关系;医院感染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重症监护病房、神经科、呼吸科;各季度死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部位中下呼吸道感染高居首位,2007年真菌跃居死亡病例病原菌第1位,万古霉素使用率在2007年医院感染死亡病例中高居第1位.结论 严格侵入性操作的细节管理,依据病原学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等医疗行为是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李夏明;李红;施颖;束冬兰;陈晨;伍冀湘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检测质量,保证血液质量和安全,降低血液报废率,我们对2004-2007年西安地区共计314504人次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检测结果进行了汇总统计.
作者:段勇;杨青;叶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的有效方法,以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针对口腔门诊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控制感染的措施,并严格实施.结果 通过对口腔门诊实施严格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其各项卫生学检测均达标,至今未发生医院感染病例.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意识,切实履行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控制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芳;叶发明;周楠;姚志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加强手术室卫生员管理,使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得到落实显得尤其重要.我院从2003-2005年就手术室卫生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凌芝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医疗废物管理是当前和今后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我院依照相关法规,结合自身情况,加大了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力度,使这项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作者:李宁;郑洪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烧伤病房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2006年从烧伤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对病原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1325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G-)杆菌846株,占63.85%,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G+)球菌464株,占35.02%,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15株,占1.13%,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病原菌抗药性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MRSA)检出率为82.12%;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0.71%和41.89%.结论 烧伤病房患者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致病菌常为多药耐药,加强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减少多药耐药菌产生.
作者:阮建春;施耘;刘群;熊宏强;张希成;张艳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为临床科室提供各种灭菌物品的重要科室,其工作质量与医疗安全息息相关,而规范洗手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此,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对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洗手进行监测,效果满意.
作者:杨燕;关瑞锋;郎玉玲;吴旗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减少不合理使用、滥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出院患者1184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对列研究,并根据监测结果,随机选择住院的患者98例进行前瞻性监测,根据回顾性研究发生的问题,在前瞻性调查中加以纠正.结果 前瞻性监测中71例使用了抗菌药物,23例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手术预防20例,其中Ⅰ类手术18例,用药时间2~10d,Ⅱ类手术2例,用药时间5~6d,Ⅲ类手术2例;内科3例治疗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用药10d,并未根据细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病程无分析记录.结论 外科在清洁手术后都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用药指征不准确,并且选用级别过高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与联合抗菌药物术后预防使用;内科治疗一般感染疾病,首先选择了用于难治和耐药菌产生的抗感染药物,多数病例使用抗菌药物前未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因此,应加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管理.
作者:曹力;李彦;李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老年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将1986年以来84例老年肝衰竭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按病情转归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结果 真菌感染菌属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8.33%)、烟曲霉菌(9.52%)、热带假丝酵母菌(8.33%);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43.88%)、口咽部(32.65%)、肠道(9.18%)、血液(5.10%)等;治疗转归:有效35例(41.67%),无效49例(58.33%);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包括:老年患者、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曲霉菌属感染等;多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是判断此类患者病情转归的重要指标.结论 对于老年肝衰竭患者,积极预防感染,加强肝脏原发病的治疗,注意心、脑、肺、肾等脏器的监测和维护,早期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是改善老年肝衰竭及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作者:牟劲松;王慧芬;林芳;许海苗;苏海滨;赵鸿;李雷;闫涛;李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NI)的特点,分析引起NI的危险因素,寻求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2003年1月-2006年12月428例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8.93%,例次感染率9.41%,位于前5位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上呼吸道、皮肤,其构成比分别为47.66%、17.76%、15.19%、9.81%、6.31%;医院感染的发生除基础疾病严重外,与环节护理质量、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营养状况等有关.结论 脑卒中患者NI的发生率高,应充分重视其危险因素,加强护理管理,强化环节护理质量控制,从源头和
作者:张玉莲;黄茹琴;高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病原因、菌种分布及应对措施.方法 调查15例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真菌感染的菌种种类、感染部位、临床表现、治疗和转归.结果 1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真菌感染6例(40.0%);从6例患者的口腔分泌物、痰、尿中共培养出真菌8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6株(75.0%)、曲霉菌属1株(12.5%)、其他酵母菌1株(12.5%);感染部位为口腔6例、肺部1例、膀胱1例;临床表现主要为黏膜型假丝酵母菌病、曲霉菌性肺炎和真菌性膀胱炎;经制霉菌素加甘油制剂涂敷口腔局部、制霉菌素稀释后膀胱冲洗、静脉滴注氟康唑或(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等治疗,所有病例在7~21d治愈.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真菌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体内菌群失调、有易感因素及医务人员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措施不严有关,感染的真菌仍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另有少量曲霉菌属和其他酵母菌,对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真菌感染应采取立体预防、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
作者:谢屹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并分析原因及对策,指导VAP的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应用.方法 符合VAP诊断标准的82例在PICU呼吸机治疗的患儿,收集其痰细菌培养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年1月-2006年12月PICU符合条件的痰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8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6.5%(143株),鲍氏不动杆菌33株、大肠埃希菌30株、铜绿假单胞菌28株,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占24.5%(44株),表皮葡萄球菌(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除对万古霉素仍敏感外,对头孢菌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很高.结论 PICU患儿VAP深部痰培养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耐药性较强,特别是产ESBLs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但粪肠球菌的耐药性比较严重.
作者:常平;龙军;陈慧;陶少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E)在脑外科病区术后感染的流行及耐药状况.方法 PAE采用BBLCrystal <'TM> MIND-Crystal签定系统及中文软件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按NCCLS2004年版标准判读.结果 在2005年3-12月内共收到126例患者标本261份,其中有38例患者检出99株PAE;标本来源痰液50株、气管吸出物20株、导尿6株、静脉管留置8株、创面分泌物15株;菌株分离高峰时期集中在5-8月,共77株(77.7%),且同一时段分离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提示PAE同一克隆株医院感染在脑外科病区流行;药敏结果显示,PAE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结论 PAE在脑外科术后感染的流行及耐药现象日趋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张继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验证纳米光催化动态空气消毒净化器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JBL-400系列的自循环移动式、自循环镶嵌式、加载空调风口式等类型的纳米光催化空气消毒净化器,参照<消毒技术规范>分别对监护室病房、普通手术室、治疗室等医疗用房进行空气消毒的模拟现场试验与现场试验.结果 自循环移动式对人工染菌消毒30min的杀灭率>99.9%,应用3种类型消毒净化器分别对不同医疗用房持续消毒,静态细菌总数均可达到Ⅱ类区域标准(≤200CFU/m3),自然菌动态消亡率为56.8%~78.4%,动态细菌总数维持在低水平,达到Ⅱ类或Ⅲ类区域标准.结论 JBL-400系列纳米光催化空气消毒净化器应用形式多样,消毒作用快,效果可靠,正确合理使用,可适用于各类医疗用房的动态空气消毒.
作者:邢玉斌;索继江;魏华;刘运喜;高岩;邓春燕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报病工作中错报的原因.方法 对183例错报的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前瞻性病例调查的方法,深入临床查阅病历.结果 对医院感染发生时间界定不清、诊断标准掌握不准、临床培训力度不足等因素是造成医院感染错报的主要原因.结论 通过实施专题学习培训、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深入病房与临床医生加强交流和信息反馈等措施,可减少医院感染病例错报,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及工作效率.
作者:马兰荣;杨又力;高文旃;马建荣;王瑞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腹泻与血浆内毒素和血清降钙素原的关系.方法 对33例慢性腹泻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行血浆内毒素和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结果 血浆内毒素含量慢性腹泻患者为(0.24土0.00)pg/ml,健康志愿者为(0.24士0.00)pg/ml,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降钙素原含量慢性腹泻患者为(2.12士1.57)ng/ml,健康志愿者为(1.60+0.58)ng/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腹泻患者可能不存在内毒素血症或存在低浓度的内毒素;监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可能对慢性腹泻患者是否存在隐原性细菌感染起到预示作用,对指导抗感染治疗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李俊达;何剑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调查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存在问题,对使用中抗菌药物的种类及金额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金额占住院患者总用药金额的74.23%;用量大的是头孢菌素类,22958例出院患者中,有18771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76%;18771例病例中送病原菌检查者1462例,病原菌送检率为7.79%.结论 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用药剂量偏大、费用偏高.
作者:朱霞云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阿是止泻胶囊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腹泻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 采用试管内药液稀释法测定;受试药物用自拟方中药阿是止泻胶囊,阳性对照药物用复方地芬诺酯(苯乙呱啶)片;分别对该两种药物进行8种菌株的体外抗菌实验.结果 阿是止泻胶囊对痢疾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MIC值均为31.25mg/L);复方苯乙呱啶片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酿脓链球菌、痢疾志贺菌有较小的抑菌作用(MIC值均为0.25 mg/L).结论 阿是止泻胶囊不仅可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性腹泻,还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为今后用于治疗感染性腹泻提供了药效学实验依据.
作者:成志锋;张瑛琦;郭敏;乔国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男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病原体培养不同样本(尿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精液)的差异.方法 分别取尿道分泌物、前列腺液、精液为样本行两步法支原体培养,比较不同样本支原体阳性率及漏诊率组间差别.结果 初诊300例中尿道分泌物样本支原体阳性219例(73.00%),前列腺液样本支原体阳性219例(73.00%),3个样本组两两间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液支原体漏诊率为0,前列腺液和尿道分泌物漏诊率为2.67%,3个样本组两两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查200例中尿道分泌物样本支原体阳性20例(10.00%),前列腺液样本支原体阳性40例(20.00%),精液样本支原体阳性50例(25.00%),前列腺液及精液标本分别与尿液分泌物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列腺液及精液标本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精液支原体漏诊率1.96%,前列腺液支原体漏诊率为21.57%,尿道分泌物支原体漏诊率为60.78%,3个标本组间两两比较漏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精液样本覆盖面广,支原体培养样本应首选精液.
作者:李志军;王勇;袁红瑛;张青晓;李泽芬;马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内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其用药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6月内科住院患者3102例,对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3102例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18%,共应用抗菌药物10类28种,应用较多的为头孢菌素类及喹诺酮类,两药联合使用比较普遍.结论 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用药频度(DDDs)排序居首位,仍为抗感染药物首选.
作者:车薇;王红;张韶峰;曹军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