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艳;王雅杰;康熙雄
目的 了解75%乙醇与0.5%碘伏两种不同消毒方法 眼部消毒后睑缘存菌状态,对比不同消毒方法眼部消毒效果,探讨采用碘伏消毒法作为眼科手术眼部消毒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以38例实施眼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手术侧眼为对照组采用75%乙醇进行外眼皮肤常规消毒,取对侧眼为实验组采用0.5%碘伏进行外眼皮肤消毒,消毒3 min后分别进行两眼睑缘细菌学培养.结果 实验组合格率为81.58%,对照组合格率为60.53%;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睑缘存菌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0.5%碘伏消毒眼部皮肤范围可达睑缘,此方法 可有效控制眼部术后感染、保证眼部消毒效果.
作者:文玉琴;金莉;何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白血病病例129例,其中男83例,女46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5.36±2.15)岁.住院时间≤20 d 15例, 21~30 d 12例,31~40 d 12例,>40 d 17例,长住院时间165 d.
作者:徐勋彪;蒋景华;陶映;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3种常用含氯消毒剂用于手术器械预消毒,进行效果比较研究.方法 分别用3种消毒剂对污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手术器械进行预消毒,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两种分子生物技术,分别检测HBV-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观察HBV灭活情况,比较3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结果 用于手术器械预消毒的3种消毒剂均有一定效果,消佳净20/500浓度组效果相对好,但HBV阳性率仍然较高.结论 含氯消毒剂用于术后手术器械预消毒,可减少器械准备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风险,但仍须加强个人保护.
作者:黄龙淳;曾庆民;李春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174例儿童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7.4%;以呼吸道感染多见为45.4%,其次是口腔、血液、皮肤和肠道等;细菌感染为86.8%,真菌感染为13.2%;对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革兰阴性球菌(G+球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其他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医院感染致死率为44.4%.结论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作好基础护理、加强肠道消毒、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防治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纯;薛红漫;方建培;黄绍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建立科内人员健康记录,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制定废物的消毒处理、科内环境的消毒以及报告单消毒等措施.结果 通过上述各项防范措施和方法,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科内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赵劲松;李满元;王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体外氟喹诺酮类诱导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和临床分离耐药株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基因上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变异的差异与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10株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经环丙沙星诱导出耐药菌,对其gyrAQRDR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并与临床分离耐药株比较.结果 发现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同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 83(TCC)→Phe(TTC)、Ile(ATC);Gln106(CAG)→Leu(CTG);其中Gln106(CAG)→Leu(CTG)的变异是本研究的新发现.结论 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其中Ser 83(TCC)和Gln106(CAG)的变异可能是诱导耐药菌耐药的分子基础.
作者:叶晓光;韩菊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疗废物是高污染、高危险性的垃圾,虽然其产量仅占城市固体废物的3%,但它可能含有多种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针头锐器及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具有极大的危险性[1].国际上已将其列入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我国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也将其列为头号危险废物[2].医疗废物如果处置不当,将对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作者:侯铁英;廖新波;胡正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内镜室已成为乙型肝炎等疾病传播的高危环境.行内镜检查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问题日趋突出,卫生部门要求内镜检查前要对患者进行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病率.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内镜检查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工作.我们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003年与2004年的内镜室消毒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科;杨含腾;张志镒;石淑琴;吴正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寻求一种简便、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应用荧光抗体方法 、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Hp诊断卡4种方法对6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液、口腔牙菌斑进行Hp检测,胃液采集采用胶囊采样法.结果 4种方法胃液Hp检出率分别为85.5%、9.7%、61.3%、56.5%;口腔牙菌斑中Hp检出率分别为88.7%、25.8%、69.4%、90.3%.结论 应用荧光抗体结合胶囊采样法检测胃液Hp,是一种无痛性非创伤性手段,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仕英;张海谱;王宪灵;赵晓明;高东旗;王庭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通气机相关真菌性肺炎(VAFP)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VAFP病原菌的种类和来源.方法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8 h的危重症患者142例,分为机械通气组(MV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对照组),连续自下呼吸道及其他相关部位(如胃、咽部、冷凝液等)采样,培养分离真菌菌株,鉴定不同部位的同一菌种,并行质粒谱型检测.结果 MV组中发生VAFP 31例,占36.5%,对照组发生真菌性肺炎11例,占19.3%(P<0.05);MV组白色念珠菌大部分来自胃,再逆行到咽,然后定植气管支气管树;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主要来自气溶胶、冷凝液、空气等,直接定植气管支气管树;本研究念珠菌属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热带念珠菌达45.2%,白色念珠菌为33.3%,其他念珠菌占9.5%.结论 MV是引发VAFP的危险因素之一,VAFP的病原菌不同,感染途径也可能不同.致病菌种发生变异,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下降,热带念珠菌跃居首位.
作者:孙进堂;李文英;王琪;石国晨;斯重阳;任丽霞;张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便携式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状况,探讨目前临床上常用两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47例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的血糖仪采血枪消毒前和用75%乙醇、1%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采样监测.结果 47份消毒前枪洗液有35份检测到HBV-DNA,两种消毒方法消毒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严重,75%乙醇擦拭不能用于采血枪的消毒,建议临床上1只血糖仪配2只采血枪,使用后用1%含氯消毒剂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
作者:董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并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2000年1月-2004年12月,某院4 564例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菌株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监测采用KB法.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71.1%;G-杆菌中分离率高的为大肠埃希菌(17.2%)、铜绿假单胞菌(16.7%)、肺炎克雷伯菌(12.7%),均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徐正富;石玉玲;余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 对医院临床分离的8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和聚类分析.结果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相同,但基因型相同,绝大多数基因型不同.结论 通过RAPD分析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型的特性,明确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该菌的感染控制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作者:王苏建;王家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04年从ICU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以呼吸道标本的分离率高为60.77%,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7.69%、真菌37.69%占第2位、革兰阳性球菌14.62%;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81.8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分别为75.00%和57.14 %.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主要致病菌常为多重耐药菌;加强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袁咏梅;顾平;丁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临床调查,分析多部位医院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年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前瞻性监控与分析.结果 2004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为1 645例,其中多部位感染 123例,占7.4%;123例共发生 267例次感染,其中2个部位 105例、3个部位17例、4个部位1例,平均为2.17例次;以下呼吸道部位感染多见,占35.58%;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血液、手术切口等,分别占24.34%、14.23%、8.99%、6.74%;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54.49%,而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与真菌各占29.64%及15.57%;相关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多器官损伤、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交叉感染等;其严重后果为病程延长、病死率增高、费用增大.结论 多部位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测对象,预防与及时发现、控制多部位感染,可有效减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周瑞微;陈谦;柳彩珍;陈永康;陈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强化灭菌质量关改建后的消毒供应科,做到了合理分流,物品流程无逆行,充分利用了作业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得各工作区集中,布局合理;使供应科的工作符合物品消毒、灭菌质量、防止交叉感染的原则.
作者:张芳;张秀銮;李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下呼吸道感染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采用ATBPSE 5流体双浓渡法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经验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达100%,>60岁患者占74.68%、接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各种侵入性操作51.90%、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患者62.03%,是引起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对抗菌药物呈广泛耐药,仅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复方新诺明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 降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临床治疗首选药物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复方新诺明,联合应用氟喹诺酮和头孢他啶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萍;王启哲;周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APP)在化疗患者医院感染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感染组,采用散射比浊法对妇科化疗医院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α1-酸性糖蛋白(AAG)、α1-抗胰蛋白酶(AAT)进行检测并与常用感染监测指标比较.结果 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6.7%,细菌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0.6%),真菌感染率占19.7%;感染好发部位为呼吸道、胃肠道、手术伤口;与正常和未感染对照组比,化疗细菌感染患者血清CRP、SAA、AAG及AAT均显著增高(P<0.01)(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病毒感染患者SAA明显增高(P<0.01);康复组患者较预后不良的患者APP下降更为显著(P<0.01);CRP、SAA对医院感染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白细胞计数.结论 APP尤其是CRP+SAA联合检测是妇科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的灵敏指标.
作者:温先勇;郑燕;向成玉;林燕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四平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自1996年成立以来,每年都组织1次大型的医院感染考试,并设立了医院感染考试联系实际工作的奖励制度.增强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丽光;刘海峰;徐艳凤;金桂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0月-2005年9月住院患者40 554例,医院感染626例.结果 2005年医院感染率为1.54%, 医院易感人群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老年监护室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病种以恶性肿瘤居多,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医院感染率偏低,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从统计规律性的角度发现感染缺陷.
作者:代伟;曹秀堂;林海丽;高筠;郝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