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方法

赵劲松;李满元;王爽

关键词:检验科, 医源性感染, 防范措施, 管理方法
摘要:目的 研究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建立科内人员健康记录,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制定废物的消毒处理、科内环境的消毒以及报告单消毒等措施.结果 通过上述各项防范措施和方法,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科内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方法

    目的 研究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建立科内人员健康记录,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制定废物的消毒处理、科内环境的消毒以及报告单消毒等措施.结果 通过上述各项防范措施和方法,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科内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赵劲松;李满元;王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医疗废物处理的研究进展

    医疗废物是高污染、高危险性的垃圾,虽然其产量仅占城市固体废物的3%,但它可能含有多种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针头锐器及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具有极大的危险性[1].国际上已将其列入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我国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也将其列为头号危险废物[2].医疗废物如果处置不当,将对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作者:侯铁英;廖新波;胡正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体外氟喹诺酮类诱导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与临床分离耐药株QRDR变异的差异研究

    目的 比较体外氟喹诺酮类诱导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和临床分离耐药株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基因上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变异的差异与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10株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经环丙沙星诱导出耐药菌,对其gyrAQRDR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并与临床分离耐药株比较.结果 发现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同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 83(TCC)→Phe(TTC)、Ile(ATC);Gln106(CAG)→Leu(CTG);其中Gln106(CAG)→Leu(CTG)的变异是本研究的新发现.结论 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其中Ser 83(TCC)和Gln106(CAG)的变异可能是诱导耐药菌耐药的分子基础.

    作者:叶晓光;韩菊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消毒供应中心对复用器械清洗灭菌的研究

    目的 对复用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的研究.方法 对432件外科手术器械随机分成4组,手工清洗回收的器械与全自动清洗机清洗相结合,做隐血试验和复用医疗器械洗涤残存血污检测.结果 使用多酶清洗液后隐血试验结果要比未使用前效果好,对有机物污染或污染物已变干的医疗器械用多酶清洗液浸泡>2 min可达到清洗效果.结论 对污染血污的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和灭菌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希兰;周刚;古渝屏;王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护理质量控制对医院感染监测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护理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2005年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强化了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络管理、加强了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以及全面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医院感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卢小莲;刘洁;刘丽新;唐卫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加强职业防护确保职业安全

    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防护,确保职业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1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用规章制度指导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隔离技术与标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同时,完善了口腔科、血透室、腔镜室、ICU、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等高危科室的各项制度,医院感染监控科定期检查督促制度执行情况,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刘旭;穆锦江;祁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洁净手术部刷手间空气中细菌动态调查分析

    我院洁净手术部建成后,按国家建设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验收合格后,于2000年10月交付使用.使用前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手术部的各类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后,对其环境分别在空气净化后的动态和静态下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基本无菌生长,而刷手间空气静态下细菌浓度平均值为20 CFU/m3,动态下平均值为511.89 CFU/m3,有致病菌,对此进行了目标性追踪监测.

    作者:朱永健;赵九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及消毒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便携式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状况,探讨目前临床上常用两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47例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的血糖仪采血枪消毒前和用75%乙醇、1%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采样监测.结果 47份消毒前枪洗液有35份检测到HBV-DNA,两种消毒方法消毒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严重,75%乙醇擦拭不能用于采血枪的消毒,建议临床上1只血糖仪配2只采血枪,使用后用1%含氯消毒剂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

    作者:董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做好供应室夏季消毒灭菌工作

    1 强化灭菌质量关改建后的消毒供应科,做到了合理分流,物品流程无逆行,充分利用了作业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得各工作区集中,布局合理;使供应科的工作符合物品消毒、灭菌质量、防止交叉感染的原则.

    作者:张芳;张秀銮;李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压力起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是细菌耐药性发生的主要源动力.一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可造成对其他药物耐药性的共选择,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整合子作为细菌捕获和表达基因的可移动遗传元件,能编码整合酶、负责基因重组、介导细菌遗传物质迁移的基因转位,为细菌提供了一种适应抗菌药物环境压力的机制[1].质粒的交换、转座子的转座作用、整合子及其他一些机制都有利于耐药基因在不同质粒或质粒与染色体间移动交换导致细菌单药耐药、多重耐药,垂直传代、多菌种播散,加快耐药株的形成、蔓延.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有创技术的开展,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了解常见耐药菌的多重耐药机制,针对产生耐药性的各个环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杨平满;周建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04年从ICU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以呼吸道标本的分离率高为60.77%,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7.69%、真菌37.69%占第2位、革兰阳性球菌14.62%;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81.8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分别为75.00%和57.14 %.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主要致病菌常为多重耐药菌;加强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袁咏梅;顾平;丁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 探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MA)下呼吸道感染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采用ATBPSE 5流体双浓渡法试剂盒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全部患者均有基础疾病,经验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达100%,>60岁患者占74.68%、接受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各种侵入性操作51.90%、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患者62.03%,是引起嗜麦芽寡养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的高危因素;对抗菌药物呈广泛耐药,仅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复方新诺明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结论 降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临床治疗首选药物为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复方新诺明,联合应用氟喹诺酮和头孢他啶可以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萍;王启哲;周丽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各种标本经分离培养,用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鉴定,用ATB PSE药敏试条进行药敏试验,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7 395份标本分离出非发酵1 106株,分离率为14.9%,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高(45.7%),各种临床标本中以痰液标本的检出率高;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外,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 非发酵菌在各种临床标本中分布不同,种类较多,各种细菌之间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应及时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沈建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粪肠球菌耐高浓度庆大霉素转座子Tn5281的检测

    目的 研究转座子Tn5281在粪肠球菌耐高浓度庆大霉素(HLGR)中的作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株HLGR粪肠球菌Tn5281,扩增产物用斑点杂交和测序法验证;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滤膜法;CLSI/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4株粪肠球菌Tn5281转座子总检出率为50.0%,其中6株含完整型,17株含缺失Ⅰ型(缺失右侧IS256末端),4株含缺失Ⅱ型(缺失左侧IS256末端),各型均位于质粒上;4株接合转移成功中,3株为缺失Ⅰ型,1株为完整型;含Tn5281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于不含Tn5281的菌株,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低于不含Tn5281的菌株.结论 Tn5281普遍存在于HLGR粪肠球菌中,可整合到接合性质粒上,在粪肠球菌HLGR播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洪;许淑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 对医院临床分离的8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和聚类分析.结果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相同,但基因型相同,绝大多数基因型不同.结论 通过RAPD分析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型的特性,明确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该菌的感染控制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作者:王苏建;王家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多部位医院感染123例分析

    目的 通过临床调查,分析多部位医院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年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前瞻性监控与分析.结果 2004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为1 645例,其中多部位感染 123例,占7.4%;123例共发生 267例次感染,其中2个部位 105例、3个部位17例、4个部位1例,平均为2.17例次;以下呼吸道部位感染多见,占35.58%;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血液、手术切口等,分别占24.34%、14.23%、8.99%、6.74%;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54.49%,而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与真菌各占29.64%及15.57%;相关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多器官损伤、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交叉感染等;其严重后果为病程延长、病死率增高、费用增大.结论 多部位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测对象,预防与及时发现、控制多部位感染,可有效减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周瑞微;陈谦;柳彩珍;陈永康;陈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抗烟曲霉单克隆抗体用于侵袭性烟曲霉感染病原学检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抗烟曲霉单克隆抗体在兔侵袭性烟曲霉感染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建立兔侵袭性烟曲霉感染动物模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兔血清中烟曲霉抗原;以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兔肺、肝、脾、肾组织中烟曲霉抗原.结果 血清中烟曲霉抗原检测:接种烟曲霉抗原后24、48、72、96 h,血清中烟曲霉抗原检测阳性;免疫酶组织化学检测:接种后96 h,肺、肝、脾、肾组织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结论 抗烟曲霉单克隆抗体在侵袭性烟曲霉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钟晓祝;郝卫;潘玉先;余力;车小燕;封志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策略

    抗菌药物滥用,包括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多种联用;频繁更换品种;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现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策略报道如下.

    作者:潘祖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纤维喉镜、鼻内镜清洗消毒器具的研制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严格对使用后的内镜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五官科诊疗用纤维喉镜与鼻内镜,由于其外形构造的特殊性,但无专门针对该类内镜的消毒设施.因此,笔者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两套专用消毒设施,经试用及检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艳萍;丁勇;李晓玲;郭东萍;张恬;俞志茹;黄慕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抗菌药物联用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肿瘤患儿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头孢他啶单用与联用万古霉素对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肿瘤患儿的疗效.方法 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血液肿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联合应用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B组30例单独应用头孢他啶.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4.4%,高于B组的60.0%(P<0.05),A组退热时间亦较B组有降低的趋势,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联合应用的抗菌谱广,疗效优于单用头孢他啶,可作为治疗血液肿瘤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经验性用药之一.

    作者:杨光;陆爱梅;唐锁勤;王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