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兰;周刚;古渝屏;王琼
目的 了解75%乙醇与0.5%碘伏两种不同消毒方法 眼部消毒后睑缘存菌状态,对比不同消毒方法眼部消毒效果,探讨采用碘伏消毒法作为眼科手术眼部消毒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以38例实施眼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手术侧眼为对照组采用75%乙醇进行外眼皮肤常规消毒,取对侧眼为实验组采用0.5%碘伏进行外眼皮肤消毒,消毒3 min后分别进行两眼睑缘细菌学培养.结果 实验组合格率为81.58%,对照组合格率为60.53%;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睑缘存菌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0.5%碘伏消毒眼部皮肤范围可达睑缘,此方法 可有效控制眼部术后感染、保证眼部消毒效果.
作者:文玉琴;金莉;何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临床调查,分析多部位医院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年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前瞻性监控与分析.结果 2004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为1 645例,其中多部位感染 123例,占7.4%;123例共发生 267例次感染,其中2个部位 105例、3个部位17例、4个部位1例,平均为2.17例次;以下呼吸道部位感染多见,占35.58%;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血液、手术切口等,分别占24.34%、14.23%、8.99%、6.74%;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54.49%,而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与真菌各占29.64%及15.57%;相关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多器官损伤、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交叉感染等;其严重后果为病程延长、病死率增高、费用增大.结论 多部位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测对象,预防与及时发现、控制多部位感染,可有效减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周瑞微;陈谦;柳彩珍;陈永康;陈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复用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的研究.方法 对432件外科手术器械随机分成4组,手工清洗回收的器械与全自动清洗机清洗相结合,做隐血试验和复用医疗器械洗涤残存血污检测.结果 使用多酶清洗液后隐血试验结果要比未使用前效果好,对有机物污染或污染物已变干的医疗器械用多酶清洗液浸泡>2 min可达到清洗效果.结论 对污染血污的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和灭菌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希兰;周刚;古渝屏;王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对3种常用含氯消毒剂用于手术器械预消毒,进行效果比较研究.方法 分别用3种消毒剂对污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手术器械进行预消毒,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两种分子生物技术,分别检测HBV-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观察HBV灭活情况,比较3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结果 用于手术器械预消毒的3种消毒剂均有一定效果,消佳净20/500浓度组效果相对好,但HBV阳性率仍然较高.结论 含氯消毒剂用于术后手术器械预消毒,可减少器械准备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风险,但仍须加强个人保护.
作者:黄龙淳;曾庆民;李春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白血病病例129例,其中男83例,女46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5.36±2.15)岁.住院时间≤20 d 15例, 21~30 d 12例,31~40 d 12例,>40 d 17例,长住院时间165 d.
作者:徐勋彪;蒋景华;陶映;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山区基层医院阴沟肠杆菌(ECL)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8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筛选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确证法进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测采用双抑制剂扩散协同纸片法检测.结果 从87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13株,占14.9%,产ESBLs24株,占27.6%,同时表达AmpC酶和ESBLs10株,占11.5%;产酶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出现交叉耐药性.结论 ESBLs和AmpC酶的产生是阴沟肠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
作者:王军;刘华;张学峰;叶志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院洁净手术部建成后,按国家建设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验收合格后,于2000年10月交付使用.使用前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手术部的各类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后,对其环境分别在空气净化后的动态和静态下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基本无菌生长,而刷手间空气静态下细菌浓度平均值为20 CFU/m3,动态下平均值为511.89 CFU/m3,有致病菌,对此进行了目标性追踪监测.
作者:朱永健;赵九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0月-2005年9月住院患者40 554例,医院感染626例.结果 2005年医院感染率为1.54%, 医院易感人群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老年监护室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病种以恶性肿瘤居多,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医院感染率偏低,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从统计规律性的角度发现感染缺陷.
作者:代伟;曹秀堂;林海丽;高筠;郝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 300例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3种抗体,其中 170例患者同时取胃活检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改良Giemsa染色检查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 20例Hp感染者治疗后复查抗体滴度.结果 蛋白芯片方法 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41.3%、总符合率为73.5%、阳性预测值为72.8%、阴性预测值为76.5%;胃部疾病严重程度与CagA阳性率呈正相关;Hp感染者治疗后抗体滴度下降.结论 蛋白芯片检测Hp感染便于对Hp分型,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判断预后和疗效跟踪.
作者:孙艳艳;王雅杰;康熙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各种标本经分离培养,用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鉴定,用ATB PSE药敏试条进行药敏试验,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7 395份标本分离出非发酵1 106株,分离率为14.9%,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高(45.7%),各种临床标本中以痰液标本的检出率高;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外,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 非发酵菌在各种临床标本中分布不同,种类较多,各种细菌之间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应及时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沈建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环境寄生及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表型、产酶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方法 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32);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金属酶试验用Etest条;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基因扩增(RAPD)方法对患者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分型,从检出时间、地点或部位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4 246份样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352株,分离率为8.3%;患者与环境及医护人员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未见有关联;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烧伤病房的患者及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外源性因素不主要,患者多是自身感染.
作者:庄文平;朱德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并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2000年1月-2004年12月,某院4 564例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菌株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监测采用KB法.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71.1%;G-杆菌中分离率高的为大肠埃希菌(17.2%)、铜绿假单胞菌(16.7%)、肺炎克雷伯菌(12.7%),均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徐正富;石玉玲;余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在现代化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手术室护士受感染的机会很多,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在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可怕的是艾滋病.它经过血液传播的概率高,一次即可感染.因此,如何做好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职业防护,是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衡秀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寻求一种简便、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应用荧光抗体方法 、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Hp诊断卡4种方法对6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液、口腔牙菌斑进行Hp检测,胃液采集采用胶囊采样法.结果 4种方法胃液Hp检出率分别为85.5%、9.7%、61.3%、56.5%;口腔牙菌斑中Hp检出率分别为88.7%、25.8%、69.4%、90.3%.结论 应用荧光抗体结合胶囊采样法检测胃液Hp,是一种无痛性非创伤性手段,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仕英;张海谱;王宪灵;赵晓明;高东旗;王庭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N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34例IRAB及68例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ISAB)NP作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对该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发生IRAB-NP的危险因素,在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前15 d接受氟喹诺酮抗菌药物(OR=5.738)、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OR=7.129),IRAB耐药率高,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30%.结论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及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应用是IRAB-NP的危险因素,IRAB仅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有相对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冯加喜;林云;吕冬青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评价不同方案抗菌药物费用的经济性.方法 收集2003-2005年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病历286份,对其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汇总分析,利用小成本分析方法评价典型用药方案的经济性.结果 患者共使用了24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以硝咪唑类+β-内酰胺类和硝咪唑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或克林霉素)为典型;二联和三联用药的抗菌药物成本分别为1 671.46元和1 977.13元,选择甲硝唑、头孢他啶可以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三联用药中选择克林霉素比氨基糖苷类更为经济.结论 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推荐使用甲硝唑+头孢他啶的用药方案,必要时可加用克林霉素.
作者:刘皈阳;郭代红;陈超;郭绍来;付效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严格对使用后的内镜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五官科诊疗用纤维喉镜与鼻内镜,由于其外形构造的特殊性,但无专门针对该类内镜的消毒设施.因此,笔者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两套专用消毒设施,经试用及检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艳萍;丁勇;李晓玲;郭东萍;张恬;俞志茹;黄慕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UF-100自动尿液分析仪筛检医院尿路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UF-100作重复性试验,用UF-100检测 422份尿中细菌和白细胞,同时作定量细菌培养并将结果作比较;用Yerushalmy模式评价2种方法 的一致性及UF-100筛检的灵敏度、特异性等.结果 UF-100细菌计数与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细菌计数的筛检灵敏度为81.5%,特异性为63.9%,阳性预计值为29.1%,阴性预计值为95.0%,假阳性率为30.5%,假阴性率为2.8%,准确率为67.2%.结论 UF-100具有良好的分析尿液的性能,其细菌计数可作为医院尿路感染筛检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陈国强;沈培琼;沈燕;刘亚新;刘建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洗手是手术前手术人员对手和臂消毒的常规措施,对预防手术切口的外源性感染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术前洗手消毒效果,我们对手术前手术人员洗手消毒效果进行了调查.
作者:陈文光;徐勋彪;蒋景华;陶映;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通气机相关真菌性肺炎(VAFP)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VAFP病原菌的种类和来源.方法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8 h的危重症患者142例,分为机械通气组(MV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对照组),连续自下呼吸道及其他相关部位(如胃、咽部、冷凝液等)采样,培养分离真菌菌株,鉴定不同部位的同一菌种,并行质粒谱型检测.结果 MV组中发生VAFP 31例,占36.5%,对照组发生真菌性肺炎11例,占19.3%(P<0.05);MV组白色念珠菌大部分来自胃,再逆行到咽,然后定植气管支气管树;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主要来自气溶胶、冷凝液、空气等,直接定植气管支气管树;本研究念珠菌属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热带念珠菌达45.2%,白色念珠菌为33.3%,其他念珠菌占9.5%.结论 MV是引发VAFP的危险因素之一,VAFP的病原菌不同,感染途径也可能不同.致病菌种发生变异,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下降,热带念珠菌跃居首位.
作者:孙进堂;李文英;王琪;石国晨;斯重阳;任丽霞;张郁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