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强;沈培琼;沈燕;刘亚新;刘建栋
目的 对3种常用含氯消毒剂用于手术器械预消毒,进行效果比较研究.方法 分别用3种消毒剂对污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手术器械进行预消毒,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ELISA)两种分子生物技术,分别检测HBV-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观察HBV灭活情况,比较3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结果 用于手术器械预消毒的3种消毒剂均有一定效果,消佳净20/500浓度组效果相对好,但HBV阳性率仍然较高.结论 含氯消毒剂用于术后手术器械预消毒,可减少器械准备人员医源性感染的风险,但仍须加强个人保护.
作者:黄龙淳;曾庆民;李春燕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174例儿童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7.4%;以呼吸道感染多见为45.4%,其次是口腔、血液、皮肤和肠道等;细菌感染为86.8%,真菌感染为13.2%;对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革兰阴性球菌(G+球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其他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医院感染致死率为44.4%.结论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作好基础护理、加强肠道消毒、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防治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纯;薛红漫;方建培;黄绍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山区基层医院阴沟肠杆菌(ECL)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8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筛选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确证法进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测采用双抑制剂扩散协同纸片法检测.结果 从87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13株,占14.9%,产ESBLs24株,占27.6%,同时表达AmpC酶和ESBLs10株,占11.5%;产酶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出现交叉耐药性.结论 ESBLs和AmpC酶的产生是阴沟肠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
作者:王军;刘华;张学峰;叶志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转座子Tn5281在粪肠球菌耐高浓度庆大霉素(HLGR)中的作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株HLGR粪肠球菌Tn5281,扩增产物用斑点杂交和测序法验证;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滤膜法;CLSI/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4株粪肠球菌Tn5281转座子总检出率为50.0%,其中6株含完整型,17株含缺失Ⅰ型(缺失右侧IS256末端),4株含缺失Ⅱ型(缺失左侧IS256末端),各型均位于质粒上;4株接合转移成功中,3株为缺失Ⅰ型,1株为完整型;含Tn5281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于不含Tn5281的菌株,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低于不含Tn5281的菌株.结论 Tn5281普遍存在于HLGR粪肠球菌中,可整合到接合性质粒上,在粪肠球菌HLGR播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洪;许淑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诊断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感染的12例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奇异变形菌1例,粪肠球菌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发现2例重度感染患者,感染控制后遗有癫痫、认知障碍和精神运动性阻滞等后遗症.结论 颅内感染是脑积水分流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分流术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舒凯;牛洪泉;李勇;何跃;张华楸;厉春玲;雷霆;李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头孢他啶单用与联用万古霉素对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肿瘤患儿的疗效.方法 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血液肿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联合应用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B组30例单独应用头孢他啶.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4.4%,高于B组的60.0%(P<0.05),A组退热时间亦较B组有降低的趋势,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联合应用的抗菌谱广,疗效优于单用头孢他啶,可作为治疗血液肿瘤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经验性用药之一.
作者:杨光;陆爱梅;唐锁勤;王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通气机相关真菌性肺炎(VAFP)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VAFP病原菌的种类和来源.方法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8 h的危重症患者142例,分为机械通气组(MV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对照组),连续自下呼吸道及其他相关部位(如胃、咽部、冷凝液等)采样,培养分离真菌菌株,鉴定不同部位的同一菌种,并行质粒谱型检测.结果 MV组中发生VAFP 31例,占36.5%,对照组发生真菌性肺炎11例,占19.3%(P<0.05);MV组白色念珠菌大部分来自胃,再逆行到咽,然后定植气管支气管树;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主要来自气溶胶、冷凝液、空气等,直接定植气管支气管树;本研究念珠菌属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热带念珠菌达45.2%,白色念珠菌为33.3%,其他念珠菌占9.5%.结论 MV是引发VAFP的危险因素之一,VAFP的病原菌不同,感染途径也可能不同.致病菌种发生变异,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下降,热带念珠菌跃居首位.
作者:孙进堂;李文英;王琪;石国晨;斯重阳;任丽霞;张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体外氟喹诺酮类诱导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和临床分离耐药株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基因上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变异的差异与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10株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经环丙沙星诱导出耐药菌,对其gyrAQRDR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并与临床分离耐药株比较.结果 发现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同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 83(TCC)→Phe(TTC)、Ile(ATC);Gln106(CAG)→Leu(CTG);其中Gln106(CAG)→Leu(CTG)的变异是本研究的新发现.结论 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其中Ser 83(TCC)和Gln106(CAG)的变异可能是诱导耐药菌耐药的分子基础.
作者:叶晓光;韩菊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院在抓医疗质量的同时,注重抓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大了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建立健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医院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在药事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制定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会诊制度、考评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质量管理,每月、季、年进行考核、评价、反馈,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作者:马维红;朱秀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内镜室已成为乙型肝炎等疾病传播的高危环境.行内镜检查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问题日趋突出,卫生部门要求内镜检查前要对患者进行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病率.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内镜检查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工作.我们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003年与2004年的内镜室消毒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科;杨含腾;张志镒;石淑琴;吴正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各种标本经分离培养,用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鉴定,用ATB PSE药敏试条进行药敏试验,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7 395份标本分离出非发酵1 106株,分离率为14.9%,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高(45.7%),各种临床标本中以痰液标本的检出率高;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外,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 非发酵菌在各种临床标本中分布不同,种类较多,各种细菌之间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应及时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沈建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UF-100自动尿液分析仪筛检医院尿路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UF-100作重复性试验,用UF-100检测 422份尿中细菌和白细胞,同时作定量细菌培养并将结果作比较;用Yerushalmy模式评价2种方法 的一致性及UF-100筛检的灵敏度、特异性等.结果 UF-100细菌计数与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细菌计数的筛检灵敏度为81.5%,特异性为63.9%,阳性预计值为29.1%,阴性预计值为95.0%,假阳性率为30.5%,假阴性率为2.8%,准确率为67.2%.结论 UF-100具有良好的分析尿液的性能,其细菌计数可作为医院尿路感染筛检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陈国强;沈培琼;沈燕;刘亚新;刘建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APP)在化疗患者医院感染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感染组,采用散射比浊法对妇科化疗医院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α1-酸性糖蛋白(AAG)、α1-抗胰蛋白酶(AAT)进行检测并与常用感染监测指标比较.结果 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6.7%,细菌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0.6%),真菌感染率占19.7%;感染好发部位为呼吸道、胃肠道、手术伤口;与正常和未感染对照组比,化疗细菌感染患者血清CRP、SAA、AAG及AAT均显著增高(P<0.01)(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病毒感染患者SAA明显增高(P<0.01);康复组患者较预后不良的患者APP下降更为显著(P<0.01);CRP、SAA对医院感染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白细胞计数.结论 APP尤其是CRP+SAA联合检测是妇科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的灵敏指标.
作者:温先勇;郑燕;向成玉;林燕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医学诊疗技术的开展,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很有必要.护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为山区基层医院,笔者就医院感染管理中护理工作的思路进行探讨.
作者:张静芳;王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疗废物是高污染、高危险性的垃圾,虽然其产量仅占城市固体废物的3%,但它可能含有多种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针头锐器及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具有极大的危险性[1].国际上已将其列入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我国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也将其列为头号危险废物[2].医疗废物如果处置不当,将对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作者:侯铁英;廖新波;胡正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洗手是手术前手术人员对手和臂消毒的常规措施,对预防手术切口的外源性感染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术前洗手消毒效果,我们对手术前手术人员洗手消毒效果进行了调查.
作者:陈文光;徐勋彪;蒋景华;陶映;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0月-2005年9月住院患者40 554例,医院感染626例.结果 2005年医院感染率为1.54%, 医院易感人群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老年监护室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病种以恶性肿瘤居多,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医院感染率偏低,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从统计规律性的角度发现感染缺陷.
作者:代伟;曹秀堂;林海丽;高筠;郝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白血病病例129例,其中男83例,女46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5.36±2.15)岁.住院时间≤20 d 15例, 21~30 d 12例,31~40 d 12例,>40 d 17例,长住院时间165 d.
作者:徐勋彪;蒋景华;陶映;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寻求一种简便、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应用荧光抗体方法 、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Hp诊断卡4种方法对6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液、口腔牙菌斑进行Hp检测,胃液采集采用胶囊采样法.结果 4种方法胃液Hp检出率分别为85.5%、9.7%、61.3%、56.5%;口腔牙菌斑中Hp检出率分别为88.7%、25.8%、69.4%、90.3%.结论 应用荧光抗体结合胶囊采样法检测胃液Hp,是一种无痛性非创伤性手段,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仕英;张海谱;王宪灵;赵晓明;高东旗;王庭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护理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2005年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强化了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络管理、加强了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以及全面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医院感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卢小莲;刘洁;刘丽新;唐卫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