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管理

马维红;朱秀兰

关键词: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管理
摘要:我院在抓医疗质量的同时,注重抓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大了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建立健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医院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在药事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制定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会诊制度、考评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质量管理,每月、季、年进行考核、评价、反馈,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表型测定及基因分型

    目的 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确证试验,同时对VRE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法及含6 μg/ml万古霉素的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点种,确证6株VRE,聚合酶链反应检测vanA、vanB、vanC,并对1株vanB的屎肠球菌进行测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rmB、qacE△1-sul1基因.结果 160株肠球菌属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粗筛出17株低抑菌浓度(MIC)≥4 mg/L的肠球菌属,用浓度梯度法只有6株MIC≥4 mg/L的肠球菌属,并在含6 μg/ml万古霉素的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17株肠球菌属对红霉素ermB耐药基因检测,有10株含有ermB基因;未检测到qacE△1-sul1基因.结论 VRE确认试验以及准确检测其MIC值是筛查VRE的可靠方法 ,对VRE的基因分型,为VRE的进一步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余晓君;段荣;周红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查在内镜检查中的应用

    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内镜室已成为乙型肝炎等疾病传播的高危环境.行内镜检查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问题日趋突出,卫生部门要求内镜检查前要对患者进行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病率.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内镜检查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工作.我们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003年与2004年的内镜室消毒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科;杨含腾;张志镒;石淑琴;吴正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及消毒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便携式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状况,探讨目前临床上常用两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47例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的血糖仪采血枪消毒前和用75%乙醇、1%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采样监测.结果 47份消毒前枪洗液有35份检测到HBV-DNA,两种消毒方法消毒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严重,75%乙醇擦拭不能用于采血枪的消毒,建议临床上1只血糖仪配2只采血枪,使用后用1%含氯消毒剂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

    作者:董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 300例患者血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尿素酶(Ure)和空泡细胞毒素(VacA)3种抗体,其中 170例患者同时取胃活检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改良Giemsa染色检查和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 20例Hp感染者治疗后复查抗体滴度.结果 蛋白芯片方法 诊断Hp感染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41.3%、总符合率为73.5%、阳性预测值为72.8%、阴性预测值为76.5%;胃部疾病严重程度与CagA阳性率呈正相关;Hp感染者治疗后抗体滴度下降.结论 蛋白芯片检测Hp感染便于对Hp分型,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判断预后和疗效跟踪.

    作者:孙艳艳;王雅杰;康熙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护理质量控制对医院感染监测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护理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2005年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强化了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络管理、加强了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以及全面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医院感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卢小莲;刘洁;刘丽新;唐卫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75%乙醇与0.5%碘伏眼部消毒后睑缘存菌的调查

    目的 了解75%乙醇与0.5%碘伏两种不同消毒方法 眼部消毒后睑缘存菌状态,对比不同消毒方法眼部消毒效果,探讨采用碘伏消毒法作为眼科手术眼部消毒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以38例实施眼科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取手术侧眼为对照组采用75%乙醇进行外眼皮肤常规消毒,取对侧眼为实验组采用0.5%碘伏进行外眼皮肤消毒,消毒3 min后分别进行两眼睑缘细菌学培养.结果 实验组合格率为81.58%,对照组合格率为60.53%;统计学分析显示,两组睑缘存菌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0.5%碘伏消毒眼部皮肤范围可达睑缘,此方法 可有效控制眼部术后感染、保证眼部消毒效果.

    作者:文玉琴;金莉;何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通气机相关真菌性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探讨通气机相关真菌性肺炎(VAFP)的流行病学特点,确定VAFP病原菌的种类和来源.方法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8 h的危重症患者142例,分为机械通气组(MV组)和未行机械通气组(对照组),连续自下呼吸道及其他相关部位(如胃、咽部、冷凝液等)采样,培养分离真菌菌株,鉴定不同部位的同一菌种,并行质粒谱型检测.结果 MV组中发生VAFP 31例,占36.5%,对照组发生真菌性肺炎11例,占19.3%(P<0.05);MV组白色念珠菌大部分来自胃,再逆行到咽,然后定植气管支气管树;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主要来自气溶胶、冷凝液、空气等,直接定植气管支气管树;本研究念珠菌属构成比发生明显变化,热带念珠菌达45.2%,白色念珠菌为33.3%,其他念珠菌占9.5%.结论 MV是引发VAFP的危险因素之一,VAFP的病原菌不同,感染途径也可能不同.致病菌种发生变异,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下降,热带念珠菌跃居首位.

    作者:孙进堂;李文英;王琪;石国晨;斯重阳;任丽霞;张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各种标本经分离培养,用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仪鉴定,用ATB PSE药敏试条进行药敏试验,并作统计分析.结果 7 395份标本分离出非发酵1 106株,分离率为14.9%,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高(45.7%),各种临床标本中以痰液标本的检出率高;除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外,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 非发酵菌在各种临床标本中分布不同,种类较多,各种细菌之间耐药性差异较大,临床应及时采集标本,作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细菌耐药产生,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沈建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方法

    目的 研究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建立科内人员健康记录,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制定废物的消毒处理、科内环境的消毒以及报告单消毒等措施.结果 通过上述各项防范措施和方法,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科内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赵劲松;李满元;王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策略

    抗菌药物滥用,包括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多种联用;频繁更换品种;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现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策略报道如下.

    作者:潘祖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消毒供应中心对复用器械清洗灭菌的研究

    目的 对复用医疗器械清洗灭菌的研究.方法 对432件外科手术器械随机分成4组,手工清洗回收的器械与全自动清洗机清洗相结合,做隐血试验和复用医疗器械洗涤残存血污检测.结果 使用多酶清洗液后隐血试验结果要比未使用前效果好,对有机物污染或污染物已变干的医疗器械用多酶清洗液浸泡>2 min可达到清洗效果.结论 对污染血污的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彻底是保证消毒和灭菌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希兰;周刚;古渝屏;王琼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NP)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方法 对医院2003年1-12月确诊为NP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NP的患者 241例,占医院感染的41.77%,其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1.87∶1),另外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患者,占43.15%;58.72%的患者在入院20 d内发病,NP患者在发病前使用一联或二联抗菌药物和因治疗需要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均>50%,多次化疗或放疗、曾行胸腹手术、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患者亦占较大比例,NP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3.95%.结论 需针对重点人群、高危因素及相关环节,制定有力地防治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作者:邹俊宁;陈晓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多部位医院感染123例分析

    目的 通过临床调查,分析多部位医院感染的原因、临床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4年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前瞻性监控与分析.结果 2004年发生医院感染病例为1 645例,其中多部位感染 123例,占7.4%;123例共发生 267例次感染,其中2个部位 105例、3个部位17例、4个部位1例,平均为2.17例次;以下呼吸道部位感染多见,占35.58%;其次为泌尿道、胃肠道、血液、手术切口等,分别占24.34%、14.23%、8.99%、6.74%;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54.49%,而革兰阳性球菌(G+球菌)与真菌各占29.64%及15.57%;相关因素为高龄、基础疾病、多器官损伤、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交叉感染等;其严重后果为病程延长、病死率增高、费用增大.结论 多部位医院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点监测对象,预防与及时发现、控制多部位感染,可有效减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周瑞微;陈谦;柳彩珍;陈永康;陈小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山区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中护理工作的思路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医学诊疗技术的开展,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医院感染的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进一步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医院感染监控与管理很有必要.护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为山区基层医院,笔者就医院感染管理中护理工作的思路进行探讨.

    作者:张静芳;王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压力起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是细菌耐药性发生的主要源动力.一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可造成对其他药物耐药性的共选择,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整合子作为细菌捕获和表达基因的可移动遗传元件,能编码整合酶、负责基因重组、介导细菌遗传物质迁移的基因转位,为细菌提供了一种适应抗菌药物环境压力的机制[1].质粒的交换、转座子的转座作用、整合子及其他一些机制都有利于耐药基因在不同质粒或质粒与染色体间移动交换导致细菌单药耐药、多重耐药,垂直传代、多菌种播散,加快耐药株的形成、蔓延.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有创技术的开展,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了解常见耐药菌的多重耐药机制,针对产生耐药性的各个环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杨平满;周建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N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34例IRAB及68例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ISAB)NP作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对该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发生IRAB-NP的危险因素,在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前15 d接受氟喹诺酮抗菌药物(OR=5.738)、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OR=7.129),IRAB耐药率高,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30%.结论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及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应用是IRAB-NP的危险因素,IRAB仅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有相对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冯加喜;林云;吕冬青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5年6月174例儿童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中性粒细胞缺乏期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发生的因素及感染种类等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7.4%;以呼吸道感染多见为45.4%,其次是口腔、血液、皮肤和肠道等;细菌感染为86.8%,真菌感染为13.2%;对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革兰阴性球菌(G+球菌)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其他依次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医院感染致死率为44.4%.结论 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作好基础护理、加强肠道消毒、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与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防治儿童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陈纯;薛红漫;方建培;黄绍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调查与防治对策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并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2000年1月-2004年12月,某院4 564例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菌株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监测采用KB法.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71.1%;G-杆菌中分离率高的为大肠埃希菌(17.2%)、铜绿假单胞菌(16.7%)、肺炎克雷伯菌(12.7%),均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徐正富;石玉玲;余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粪肠球菌耐高浓度庆大霉素转座子Tn5281的检测

    目的 研究转座子Tn5281在粪肠球菌耐高浓度庆大霉素(HLGR)中的作用.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54株HLGR粪肠球菌Tn5281,扩增产物用斑点杂交和测序法验证;质粒接合转移试验采用滤膜法;CLSI/NCCLS推荐的琼脂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54株粪肠球菌Tn5281转座子总检出率为50.0%,其中6株含完整型,17株含缺失Ⅰ型(缺失右侧IS256末端),4株含缺失Ⅱ型(缺失左侧IS256末端),各型均位于质粒上;4株接合转移成功中,3株为缺失Ⅰ型,1株为完整型;含Tn5281株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于不含Tn5281的菌株,对四环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低于不含Tn5281的菌株.结论 Tn5281普遍存在于HLGR粪肠球菌中,可整合到接合性质粒上,在粪肠球菌HLGR播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沈洪;许淑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洁净手术部刷手间空气中细菌动态调查分析

    我院洁净手术部建成后,按国家建设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规定验收合格后,于2000年10月交付使用.使用前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手术部的各类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后,对其环境分别在空气净化后的动态和静态下进行微生物监测,结果基本无菌生长,而刷手间空气静态下细菌浓度平均值为20 CFU/m3,动态下平均值为511.89 CFU/m3,有致病菌,对此进行了目标性追踪监测.

    作者:朱永健;赵九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