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凯;牛洪泉;李勇;何跃;张华楸;厉春玲;雷霆;李龄
1 强化灭菌质量关改建后的消毒供应科,做到了合理分流,物品流程无逆行,充分利用了作业空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得各工作区集中,布局合理;使供应科的工作符合物品消毒、灭菌质量、防止交叉感染的原则.
作者:张芳;张秀銮;李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内镜室已成为乙型肝炎等疾病传播的高危环境.行内镜检查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问题日趋突出,卫生部门要求内镜检查前要对患者进行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病率.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内镜检查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工作.我们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003年与2004年的内镜室消毒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科;杨含腾;张志镒;石淑琴;吴正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调查2002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且资料完整的白血病病例129例,其中男83例,女46例.年龄6~68岁,平均年龄(35.36±2.15)岁.住院时间≤20 d 15例, 21~30 d 12例,31~40 d 12例,>40 d 17例,长住院时间165 d.
作者:徐勋彪;蒋景华;陶映;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环境寄生及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表型、产酶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方法 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32);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金属酶试验用Etest条;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基因扩增(RAPD)方法对患者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分型,从检出时间、地点或部位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4 246份样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352株,分离率为8.3%;患者与环境及医护人员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未见有关联;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烧伤病房的患者及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外源性因素不主要,患者多是自身感染.
作者:庄文平;朱德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体外氟喹诺酮类诱导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和临床分离耐药株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基因上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变异的差异与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10株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经环丙沙星诱导出耐药菌,对其gyrAQRDR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并与临床分离耐药株比较.结果 发现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同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 83(TCC)→Phe(TTC)、Ile(ATC);Gln106(CAG)→Leu(CTG);其中Gln106(CAG)→Leu(CTG)的变异是本研究的新发现.结论 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其中Ser 83(TCC)和Gln106(CAG)的变异可能是诱导耐药菌耐药的分子基础.
作者:叶晓光;韩菊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APP)在化疗患者医院感染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分为正常对照组与感染组,采用散射比浊法对妇科化疗医院感染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α1-酸性糖蛋白(AAG)、α1-抗胰蛋白酶(AAT)进行检测并与常用感染监测指标比较.结果 化疗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6.7%,细菌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0.6%),真菌感染率占19.7%;感染好发部位为呼吸道、胃肠道、手术伤口;与正常和未感染对照组比,化疗细菌感染患者血清CRP、SAA、AAG及AAT均显著增高(P<0.01)(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病毒感染患者SAA明显增高(P<0.01);康复组患者较预后不良的患者APP下降更为显著(P<0.01);CRP、SAA对医院感染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高于白细胞计数.结论 APP尤其是CRP+SAA联合检测是妇科化疗患者医院感染早期诊断、疗效和预后评估的灵敏指标.
作者:温先勇;郑燕;向成玉;林燕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疗废物是高污染、高危险性的垃圾,虽然其产量仅占城市固体废物的3%,但它可能含有多种传染性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针头锐器及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具有极大的危险性[1].国际上已将其列入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我国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也将其列为头号危险废物[2].医疗废物如果处置不当,将对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作者:侯铁英;廖新波;胡正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医疗机构必须严格对使用后的内镜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五官科诊疗用纤维喉镜与鼻内镜,由于其外形构造的特殊性,但无专门针对该类内镜的消毒设施.因此,笔者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两套专用消毒设施,经试用及检测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朱艳萍;丁勇;李晓玲;郭东萍;张恬;俞志茹;黄慕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头孢米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18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采用头孢米诺治疗,2 g/次静脉滴注,1次/12 h或1次/8 h,治疗5~10 d,再减量为1 g/次,疗程4~6周.结果 治疗痊愈率89.4%,总有效率97.6%,药物不良反应率2.4%.结论 头孢米诺经验性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其疗效确切、安全.
作者:刘劲;于宁;万建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诊断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发生感染的12例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患者行脑脊液细菌培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奇异变形菌1例,粪肠球菌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明显改善,随访发现2例重度感染患者,感染控制后遗有癫痫、认知障碍和精神运动性阻滞等后遗症.结论 颅内感染是脑积水分流术后常见、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分流术后感染的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是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作者:舒凯;牛洪泉;李勇;何跃;张华楸;厉春玲;雷霆;李龄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压力起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是细菌耐药性发生的主要源动力.一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可造成对其他药物耐药性的共选择,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整合子作为细菌捕获和表达基因的可移动遗传元件,能编码整合酶、负责基因重组、介导细菌遗传物质迁移的基因转位,为细菌提供了一种适应抗菌药物环境压力的机制[1].质粒的交换、转座子的转座作用、整合子及其他一些机制都有利于耐药基因在不同质粒或质粒与染色体间移动交换导致细菌单药耐药、多重耐药,垂直传代、多菌种播散,加快耐药株的形成、蔓延.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有创技术的开展,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了解常见耐药菌的多重耐药机制,针对产生耐药性的各个环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杨平满;周建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抗菌药物滥用,包括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多种联用;频繁更换品种;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现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策略报道如下.
作者:潘祖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我院在抓医疗质量的同时,注重抓好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大了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 建立健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和制度医院成立了药事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在药事管理委员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小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制定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临床会诊制度、考评制度,并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纳入质量管理,每月、季、年进行考核、评价、反馈,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专门的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作者:马维红;朱秀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0月-2005年9月住院患者40 554例,医院感染626例.结果 2005年医院感染率为1.54%, 医院易感人群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老年监护室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病种以恶性肿瘤居多,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医院感染率偏低,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从统计规律性的角度发现感染缺陷.
作者:代伟;曹秀堂;林海丽;高筠;郝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便携式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状况,探讨目前临床上常用两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47例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的血糖仪采血枪消毒前和用75%乙醇、1%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采样监测.结果 47份消毒前枪洗液有35份检测到HBV-DNA,两种消毒方法消毒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严重,75%乙醇擦拭不能用于采血枪的消毒,建议临床上1只血糖仪配2只采血枪,使用后用1%含氯消毒剂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
作者:董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建立科内人员健康记录,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制定废物的消毒处理、科内环境的消毒以及报告单消毒等措施.结果 通过上述各项防范措施和方法,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科内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赵劲松;李满元;王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并制定防治对策.方法 调查2000年1月-2004年12月,某院4 564例患者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菌株分离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监测采用KB法.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4.1%,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G-杆菌)为主,占71.1%;G-杆菌中分离率高的为大肠埃希菌(17.2%)、铜绿假单胞菌(16.7%)、肺炎克雷伯菌(12.7%),均显示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必须采取切实的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腹部手术切口感染.
作者:徐正富;石玉玲;余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是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防护,确保职业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1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职业防护意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实行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用规章制度指导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包括《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消毒隔离技术与标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同时,完善了口腔科、血透室、腔镜室、ICU、手术室、供应室、检验科等高危科室的各项制度,医院感染监控科定期检查督促制度执行情况,提高了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者:刘旭;穆锦江;祁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寻求一种简便、准确的非创伤性检测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方法 应用荧光抗体方法 、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Hp诊断卡4种方法对6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液、口腔牙菌斑进行Hp检测,胃液采集采用胶囊采样法.结果 4种方法胃液Hp检出率分别为85.5%、9.7%、61.3%、56.5%;口腔牙菌斑中Hp检出率分别为88.7%、25.8%、69.4%、90.3%.结论 应用荧光抗体结合胶囊采样法检测胃液Hp,是一种无痛性非创伤性手段,其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仕英;张海谱;王宪灵;赵晓明;高东旗;王庭桂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头孢他啶单用与联用万古霉素对治疗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液肿瘤患儿的疗效.方法 6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血液肿瘤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32例联合应用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B组30例单独应用头孢他啶.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84.4%,高于B组的60.0%(P<0.05),A组退热时间亦较B组有降低的趋势,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他啶和万古霉素联合应用的抗菌谱广,疗效优于单用头孢他啶,可作为治疗血液肿瘤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的经验性用药之一.
作者:杨光;陆爱梅;唐锁勤;王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