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室护士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我防护

衡秀程

关键词:HIV病毒, 职业防护
摘要: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在现代化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手术室护士受感染的机会很多,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在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可怕的是艾滋病.它经过血液传播的概率高,一次即可感染.因此,如何做好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职业防护,是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体外氟喹诺酮类诱导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与临床分离耐药株QRDR变异的差异研究

    目的 比较体外氟喹诺酮类诱导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株和临床分离耐药株的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基因上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域(QRDR)变异的差异与其耐药性的关系.方法 对10株敏感肺炎克雷伯菌经环丙沙星诱导出耐药菌,对其gyrAQRDR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并与临床分离耐药株比较.结果 发现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同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Ser 83(TCC)→Phe(TTC)、Ile(ATC);Gln106(CAG)→Leu(CTG);其中Gln106(CAG)→Leu(CTG)的变异是本研究的新发现.结论 诱导耐药菌存在着gyrA的QRDR变异,其中Ser 83(TCC)和Gln106(CAG)的变异可能是诱导耐药菌耐药的分子基础.

    作者:叶晓光;韩菊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IRAB)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N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34例IRAB及68例亚胺培南敏感鲍氏不动杆菌(ISAB)NP作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物对该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发生IRAB-NP的危险因素,在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前15 d接受氟喹诺酮抗菌药物(OR=5.738)、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治疗(OR=7.129),IRAB耐药率高,但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30%.结论 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及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应用是IRAB-NP的危险因素,IRAB仅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头孢哌酮/舒巴坦有相对较高的敏感性.

    作者:冯加喜;林云;吕冬青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医院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肺炎(NP)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方法 对医院2003年1-12月确诊为NP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NP的患者 241例,占医院感染的41.77%,其中男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女性患者(1.87∶1),另外老年患者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患者,占43.15%;58.72%的患者在入院20 d内发病,NP患者在发病前使用一联或二联抗菌药物和因治疗需要使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均>50%,多次化疗或放疗、曾行胸腹手术、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患者亦占较大比例,NP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3.95%.结论 需针对重点人群、高危因素及相关环节,制定有力地防治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作者:邹俊宁;陈晓飞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手术室护士针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自我防护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机会性感染和机会性肿瘤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在现代化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多种职业危险因素,尤其是生物因素,手术室护士受感染的机会很多,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在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可怕的是艾滋病.它经过血液传播的概率高,一次即可感染.因此,如何做好手术室护士对艾滋病职业防护,是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衡秀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及消毒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便携式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HBV)污染状况,探讨目前临床上常用两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47例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使用的血糖仪采血枪消毒前和用75%乙醇、1%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采样监测.结果 47份消毒前枪洗液有35份检测到HBV-DNA,两种消毒方法消毒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糖仪采血枪乙型肝炎病毒污染严重,75%乙醇擦拭不能用于采血枪的消毒,建议临床上1只血糖仪配2只采血枪,使用后用1%含氯消毒剂消毒能避免交叉感染.

    作者:董桂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手术前洗手消毒效果调查分析

    洗手是手术前手术人员对手和臂消毒的常规措施,对预防手术切口的外源性感染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术前洗手消毒效果,我们对手术前手术人员洗手消毒效果进行了调查.

    作者:陈文光;徐勋彪;蒋景华;陶映;郭亚春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表型测定及基因分型

    目的 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确证试验,同时对VRE进行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法及含6 μg/ml万古霉素的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点种,确证6株VRE,聚合酶链反应检测vanA、vanB、vanC,并对1株vanB的屎肠球菌进行测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ermB、qacE△1-sul1基因.结果 160株肠球菌属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粗筛出17株低抑菌浓度(MIC)≥4 mg/L的肠球菌属,用浓度梯度法只有6株MIC≥4 mg/L的肠球菌属,并在含6 μg/ml万古霉素的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17株肠球菌属对红霉素ermB耐药基因检测,有10株含有ermB基因;未检测到qacE△1-sul1基因.结论 VRE确认试验以及准确检测其MIC值是筛查VRE的可靠方法 ,对VRE的基因分型,为VRE的进一步研究及流行病学分析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余晓君;段荣;周红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策略

    抗菌药物滥用,包括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多种联用;频繁更换品种;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等.现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策略报道如下.

    作者:潘祖云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环境寄生及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表型、产酶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方法 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32);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金属酶试验用Etest条;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基因扩增(RAPD)方法对患者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分型,从检出时间、地点或部位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4 246份样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352株,分离率为8.3%;患者与环境及医护人员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未见有关联;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烧伤病房的患者及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外源性因素不主要,患者多是自身感染.

    作者:庄文平;朱德全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查在内镜检查中的应用

    随着内镜的广泛应用,内镜室已成为乙型肝炎等疾病传播的高危环境.行内镜检查患者间的交叉感染问题日趋突出,卫生部门要求内镜检查前要对患者进行病毒性肝炎的筛查,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发病率.我院于2004年开展了内镜检查前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工作.我们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2003年与2004年的内镜室消毒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庆科;杨含腾;张志镒;石淑琴;吴正奇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防治对策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是细菌基因突变积累的结果.抗菌药物压力起筛选耐药优势菌的作用,是细菌耐药性发生的主要源动力.一种抗菌药物的使用可造成对其他药物耐药性的共选择,一种细菌可通过多种机制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整合子作为细菌捕获和表达基因的可移动遗传元件,能编码整合酶、负责基因重组、介导细菌遗传物质迁移的基因转位,为细菌提供了一种适应抗菌药物环境压力的机制[1].质粒的交换、转座子的转座作用、整合子及其他一些机制都有利于耐药基因在不同质粒或质粒与染色体间移动交换导致细菌单药耐药、多重耐药,垂直传代、多菌种播散,加快耐药株的形成、蔓延.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有创技术的开展,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普遍呈现出高度耐药、多重耐药的态势.了解常见耐药菌的多重耐药机制,针对产生耐药性的各个环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杨平满;周建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抗烟曲霉单克隆抗体用于侵袭性烟曲霉感染病原学检测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抗烟曲霉单克隆抗体在兔侵袭性烟曲霉感染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方法 建立兔侵袭性烟曲霉感染动物模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兔血清中烟曲霉抗原;以免疫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兔肺、肝、脾、肾组织中烟曲霉抗原.结果 血清中烟曲霉抗原检测:接种烟曲霉抗原后24、48、72、96 h,血清中烟曲霉抗原检测阳性;免疫酶组织化学检测:接种后96 h,肺、肝、脾、肾组织免疫酶组织化学染色均为阳性.结论 抗烟曲霉单克隆抗体在侵袭性烟曲霉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作者:钟晓祝;郝卫;潘玉先;余力;车小燕;封志纯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经济学评价

    目的 分析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方案,评价不同方案抗菌药物费用的经济性.方法 收集2003-2005年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病历286份,对其抗菌药物使用进行汇总分析,利用小成本分析方法评价典型用药方案的经济性.结果 患者共使用了24种不同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以硝咪唑类+β-内酰胺类和硝咪唑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或克林霉素)为典型;二联和三联用药的抗菌药物成本分别为1 671.46元和1 977.13元,选择甲硝唑、头孢他啶可以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抗菌药物费用,三联用药中选择克林霉素比氨基糖苷类更为经济.结论 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推荐使用甲硝唑+头孢他啶的用药方案,必要时可加用克林霉素.

    作者:刘皈阳;郭代红;陈超;郭绍来;付效群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护理质量控制对医院感染监测的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护理质量控制在医院感染中的意义,为进一步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2-2005年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消毒灭菌效果以及医院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通过对护理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强化了医院感染三级监控网络管理、加强了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以及全面规范了各项规章制度等,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护理质量控制对预防医院感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卢小莲;刘洁;刘丽新;唐卫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基层医院产β-内酰胺酶阴沟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山区基层医院阴沟肠杆菌(ECL)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87株阴沟肠杆菌进行13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筛选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确证法进行,去阻遏持续高产AmpC酶的检测采用双抑制剂扩散协同纸片法检测.结果 从87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产AmpC酶13株,占14.9%,产ESBLs24株,占27.6%,同时表达AmpC酶和ESBLs10株,占11.5%;产酶株对13种抗菌药物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或出现交叉耐药性.结论 ESBLs和AmpC酶的产生是阴沟肠杆菌的重要耐药机制.

    作者:王军;刘华;张学峰;叶志会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626例医院感染病例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掌握医院感染现状,为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4年10月-2005年9月住院患者40 554例,医院感染626例.结果 2005年医院感染率为1.54%, 医院易感人群中以老年患者居多,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越大,高危感染科室为老年监护室和血液科,感染高发部位为呼吸道,医院感染病种以恶性肿瘤居多,侵入性诊疗技术操作是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结论 医院感染率偏低,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系统,利用先进统计软件进行辅助监控,从统计规律性的角度发现感染缺陷.

    作者:代伟;曹秀堂;林海丽;高筠;郝璐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1-2004年从ICU医院感染患者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敏感试验,对致病菌耐药率进行分析.结果 以呼吸道标本的分离率高为60.77%,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47.69%、真菌37.69%占第2位、革兰阳性球菌14.62%;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检出率为81.8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ESBLs检出率分别为75.00%和57.14 %.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主要致病菌常为多重耐药菌;加强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多重耐药菌产生、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袁咏梅;顾平;丁晓萍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自动尿液分析仪筛检医院尿路感染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UF-100自动尿液分析仪筛检医院尿路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UF-100作重复性试验,用UF-100检测 422份尿中细菌和白细胞,同时作定量细菌培养并将结果作比较;用Yerushalmy模式评价2种方法 的一致性及UF-100筛检的灵敏度、特异性等.结果 UF-100细菌计数与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细菌计数的筛检灵敏度为81.5%,特异性为63.9%,阳性预计值为29.1%,阴性预计值为95.0%,假阳性率为30.5%,假阴性率为2.8%,准确率为67.2%.结论 UF-100具有良好的分析尿液的性能,其细菌计数可作为医院尿路感染筛检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

    作者:陈国强;沈培琼;沈燕;刘亚新;刘建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检验科预防医源性感染的防范措施与管理方法

    目的 研究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的控制和管理.方法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培训,建立科内人员健康记录,购置防护设备、检验器具和制定废物的消毒处理、科内环境的消毒以及报告单消毒等措施.结果 通过上述各项防范措施和方法,大限度地控制了检验科内的医源性感染,保障了科内人员的安全和身体健康.结论 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培训和管理,可有效地预防检验科内医源性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赵劲松;李满元;王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基因多态性研究.方法 对医院临床分离的8株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和聚类分析.结果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表型相同,但基因型相同,绝大多数基因型不同.结论 通过RAPD分析了解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型的特性,明确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表型与基因型的关系,为该菌的感染控制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

    作者:王苏建;王家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