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冰;李世娟;孙英姿;苑同业
目的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的有效性. 方法对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灭菌效果在设定不同灭菌温度、不同灭菌时间的情况下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监测及生物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监测结果与生物监测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结论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压力蒸汽灭菌效果,不能有效地反映物品的灭菌状况,要求消毒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生物监测应每周1次,在更换指示卡批号时,应对其有效性与生物监测相比较,确认产品合格方可使用.
作者:王慧萍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改进方法和指导依据. 方法对2001年7月出院的1 461份完整病历在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和计算机统计、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24%,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78.81%,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预防用抗菌药物在使用率及不合理使用均明显高于治疗用药,表现为适应证宽、联合用药多、疗程长、用药途径等不合理. 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仍是目前医院存在严重问题,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徐潜;孟贵英;赵学军;高哲平;陈燕;郝秀萍;宋蓓春;张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方法取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及湿化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84%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到20种69株细菌,以 G-杆菌为主(57.96%);58 %的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其细菌分布以 G-杆菌为主;31.8%痰培养与湿化液所分离的细菌一致. 结论湿化液细菌污染是造成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对湿化液的定期更换和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红云;韦丽华;刘春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对2000年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占同期真菌感染的60.9%,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60.6%;继发真菌感染多发于老年患者,占感染病例的5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多;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依据,减少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防止频繁更换品种和连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景苏;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高原内陆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 方法对西宁地区1998~2000年间的腹泻患者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分离出致病菌共208株,其中阴性菌177株,阳性菌31株;阴性菌中主要病原菌为弗氏志贺菌. 结论西宁地区,腹泻病原菌分布及流行有其自己的特点,弗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97.8%,对其他抗生素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作者:黄文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混合感染的治疗. 方法统计分析了77例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并与同期单菌种感染菌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骨伤科混合感染主要分布于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分别占42.86%和20.78%,G-杆菌与G+球菌混合感染50.65%、G- 杆菌混合感染42.86%、G+球菌混合感染3.90%、G-杆菌加念珠菌感染2.60%. 结论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易发生混合感染,耐药性明显高于单一菌株,而且多重耐药和不对称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用药个体化非常重要.
作者:刘尚才;周英杰;宋玉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掌握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消毒管理措施. 方法对县、乡、村(包括个体诊所)三级医疗卫生单位的诊疗用具和场所采样进行微生物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检验.结果共抽查医疗卫生单位80个,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632份,合格率69.15%;检测HBsAg 627份,阳性率10.53%.结论提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作者:易寿生;王兰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酸氧化电位水的实际应用价值及管理,推广强氧化离子水的应用. 方法观察研究酸氧化电位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结果酸氧化电位水取材容易,价格低廉,技术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结论酸氧化电位水除可作为一种高效、速效、环保型消毒剂,应用于各个领域外,更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尤其是严重复杂的创面感染.
作者:王国卿;陈琦;杭玉琴;刘丽华;吴镝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1998年6月~2000年6月收治的36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分流效果满意. 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患者、术中选用适当的术式、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丁炳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支原体感染及其药敏情况. 方法采集36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尿道或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共146例(40.00%),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为111例(30.41%),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Mh,16例,4.38%)及Uu+Mh混合感染(19例,5.21%)(P<0.01);女性支原体阳性率(44.41%,135例)显著高于男性(18.03%,11例)(χ2=131.64,P<0.01);140株支原体对红霉素(ERY)、氧氟沙星(OFL)、四环素(TET)、多西环素(DOX)、交沙霉素(JOS)、哈霉素(原始霉素、HAM)的耐药率分别为89.29%、60.71%、35.00%、11.43%、7.14%、0.71%. 结论支原体是引起NGU主要病原体之一,支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小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对178所医院2001年6月27日零时~24时所有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 结果 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56.93%,25百分位数的医院达51.43%,高达97.33%;联合用药比例达40.68%;300~900以上床位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相近,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相近;床位<300张的医院使用明显增高,达64.57%;在所有住院患者中,33.87%使用1种抗菌药物,23.03%患者使用≥2种抗菌药物,3.5%的患者使用≥3种抗菌药物;在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60%为单用1种抗菌药物,40%为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不同科室中,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无论是儿科新生儿组还是非新生儿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83%,次为综合ICU与内科呼吸组,分别达82.39%和81.14%;外科(肿瘤科除外)、妇产科、五官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高(60%~70%),且在这些科室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也较高. 结论我国医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较高,需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作者: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对428例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的痰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共分离细菌5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 67.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阳性球菌占15.1%,主要是葡萄球菌;真菌占17.2%;培养出两种细菌的患者141例,占32.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合并真菌感染85例,占混合感染的60.3%;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耐药性严重,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
作者:王宋平;熊瑛;邵先林;湛晓勤;刘光华;王文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调查妇幼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变化. 方法对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4 954份血培养分离出的655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655株细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CON)、金黄色葡萄球菌(SA)、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2.1%、17.4%、9.0%;药敏结果显示,近4年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逐年上升;在16种抗生素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1.8%)、亚胺培南(3.4%)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84.7%)、替卡西林(84.7%)保持高耐药率. 结论定期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制定临床抗感染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伟;杜泽丽;郭露;朱凯;江咏梅;杨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调查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1996年10月~1999年10月256例重肝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发病诱因、病原菌分布、抗菌治疗与转归. 结果医院感染率为38.28%,感染时间多发生在住院50~60 d(72.51%),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41.38%),其次为胃肠道(31.89%),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肝肾综合征等. 结论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严重、大量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是造成医院感染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故临床要重视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刘旭;穆锦江;付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取消持物钳的效果.方法将取消持物钳组与传统的干置持物钳组、湿置持物钳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室取消持物钳方法在使用和管理上优于干、湿持物钳组,合格率100%.结论取消持物钳不需要每天定时、每周更换持物钳消毒液,使用时不易引起无菌持物钳污染,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节省开支.
作者:王芝芳;俞月琴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516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41例发生医院感染,对其一般情况、住院天数、急慢性并发症、社区抗生素滥用、侵袭性治疗、医院感染的部位、时间、病原菌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的因素与年龄、住院天数、抗生素滥用、血糖控制指标、侵袭性治疗措施及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呈正相关,感染的部位以肺部为主,病原体的分布多在血和痰中.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且直接影响预后,必须控制易患因素,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陈荣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及佳的导管留置时间. 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对肝炎后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严密观察,发现感染原因并找出护理对策. 结果锁穿管细菌培养阳性12例,其中11例均有发热≥39℃.结论感染与肝硬化自身病变、操作中的不严密、锁穿管使用频率高、保留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锁穿管保留好不超过30 d,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无菌操作.
作者:闫素英;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无菌敷料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敷料直接接触到创面,其无菌质量对防止创面感染、加快创面愈合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目前,临床大量使用的无菌纱布,用金属敷料储槽存放.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储存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随机采样进行了无菌实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五爱;牛进霞;李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解产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细菌的耐药特点,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药敏试验数据. 方法药敏试验按K-B法进行,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测定采用双纸片法. 结果产诱导酶细菌对一代和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90%,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33%~58%,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产ESBLs细菌除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现为100%的敏感外,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100%,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50%~69%,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耐药性. 结论诱导酶和ESBLs测定可以弥补体外常规药敏试验之不足,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玉林;史跃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用WHONET4(1999版)软件对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1994年3月~1999年3月6年间对环丙沙星药敏结果和1999年3月~2001年3月两年间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 7种临床常见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年内对环丙沙星耐药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 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低不但与临床广泛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关,与经验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同部位感染有关.
作者:李世杰;崔岩;马青素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