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国际刊号:82-747
  • 国内刊号:1005-4529
  • 影响因子:1.88
  • 创刊:1991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82-747
  • 全年订价:53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剑桥科学文摘,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年12期文献
  • 应用抗生素对口腔酸碱环境的影响

    目的了解不同抗生素对口腔酸碱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应用包括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头孢噻啶和妥布霉素的191名患者的口腔pH值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在每日早晨给药前、给药后和下午给药前及给药后进行测定. 结果不同抗生素应用后,患者口腔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升高的快慢和幅度不同,应用青霉素类的抗生素氨苄西林和美洛西林的患者在给药后,口腔pH值升高较快,而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噻啶和氨基糖苷类的妥布霉素给药后,患者口腔pH值上升较缓慢,头孢噻啶组则在第1日下午给药后测试时口腔pH值上升明显. 结论应用抗生素会对口腔酸碱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田耘;王宝佳;吴晶婷;杨明;陈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微生物酵素预防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作用

    目的评价口服微生物酵素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和临床意义. 方法对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采用口服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对比临床症候及大便、尿、痰、胆汁的细菌学检查,观察有益微生物菌群制剂的应用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应用微生物酵素组消化道功能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粘膜系统一般真菌检查及细菌学培养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移植术后经消化道服用微生物酵素,可有效增强粘膜系统的免疫学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及真菌性感染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宁;郎韧;郝建宇;李文雄;王小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我院嗜血杆菌分离率和耐药性监测

    目的调查我院2000~2001年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率并对其耐药进行分析. 方法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β-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0年974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8株,产β-内酰胺酶株0%,副流感嗜血杆菌13株,产β-内酰胺酶株7.69%;2001年845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25株,产β-内酰胺酶24%,副流感嗜血杆菌120株,产β-内酰胺酶17.5%;检出1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结论嗜血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培养基质量是提高嗜血杆菌分离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2001年达24%,但多重耐药的嗜血杆菌并不常见,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目前治疗嗜血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但副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比流感嗜血杆菌复杂,且存在有β-内酰胺酶以外的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强嗜血杆菌耐药谱监测,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是延缓耐药菌株快速上升的好办法.

    作者:方晓霞;陈维媚;王文天;梁秀圆;李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516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41例发生医院感染,对其一般情况、住院天数、急慢性并发症、社区抗生素滥用、侵袭性治疗、医院感染的部位、时间、病原菌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的因素与年龄、住院天数、抗生素滥用、血糖控制指标、侵袭性治疗措施及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呈正相关,感染的部位以肺部为主,病原体的分布多在血和痰中.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且直接影响预后,必须控制易患因素,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陈荣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我国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对178所医院2001年6月27日零时~24时所有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 结果 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56.93%,25百分位数的医院达51.43%,高达97.33%;联合用药比例达40.68%;300~900以上床位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相近,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相近;床位<300张的医院使用明显增高,达64.57%;在所有住院患者中,33.87%使用1种抗菌药物,23.03%患者使用≥2种抗菌药物,3.5%的患者使用≥3种抗菌药物;在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60%为单用1种抗菌药物,40%为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不同科室中,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无论是儿科新生儿组还是非新生儿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83%,次为综合ICU与内科呼吸组,分别达82.39%和81.14%;外科(肿瘤科除外)、妇产科、五官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高(60%~70%),且在这些科室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也较高. 结论我国医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较高,需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作者: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78例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对2000年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占同期真菌感染的60.9%,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60.6%;继发真菌感染多发于老年患者,占感染病例的5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多;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依据,减少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防止频繁更换品种和连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景苏;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胞外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用粘液多糖的产生作为毒力指标鉴别临床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感染与污染情况. 方法用刚果红琼脂培养法检测CNS产生的粘液多糖,将粘液多糖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细菌多重耐药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CNS的临床检出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该菌种粘液多糖的产生率为71.4%;临床分离的CNS粘液多糖的检出率为53.3%,如果将其作为毒力指标判断感染,临床检出的CNS存在严重的污染;产生粘液多糖的CNS,92.9%产生β-内酰胺酶,85.7%对苯唑西林耐药,71.4%同时对5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粘液多糖可以作为毒力因素对临床分离的CNS的致病性进行评价,但作为唯一因素判断感染的真实性,尚缺乏大样本的观察数量和足够的临床证据;粘液多糖的产生和耐药性共同作为毒力因素同时进行多因素分析,可以作为实验室的判断依据.

    作者:梁冰;李世娟;孙英姿;苑同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使用储槽存无菌敷料安全性的调查

    无菌敷料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敷料直接接触到创面,其无菌质量对防止创面感染、加快创面愈合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目前,临床大量使用的无菌纱布,用金属敷料储槽存放.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储存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随机采样进行了无菌实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五爱;牛进霞;李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肺心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对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及化验检查.结果 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与年龄、基础病、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院内交叉感染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健全院内消毒隔离制度.

    作者:魏琦;李大健;张丽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及其分析

    目的对190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特点. 方法用VITEK仪鉴定,K-B法按NCCL标准筛选,同时观察双纸片协同现象进行记录,然后用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克拉维酸进行确证,WHONET4分析. 结果 19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产ESBLs菌49株,且种类较多,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检测试验显示氨曲南和头孢噻肟为本院检测ESBLs佳指示底物,并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组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单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组,两组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均较低.结论产ESBLs菌的感染以及耐药率严重,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是治疗ESBLs菌株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陈冬梅;黄清容;吴小妮;陈求刚;廖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妇幼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分析

    目的调查妇幼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变化. 方法对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4 954份血培养分离出的655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655株细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CON)、金黄色葡萄球菌(SA)、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2.1%、17.4%、9.0%;药敏结果显示,近4年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逐年上升;在16种抗生素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1.8%)、亚胺培南(3.4%)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84.7%)、替卡西林(84.7%)保持高耐药率. 结论定期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制定临床抗感染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伟;杜泽丽;郭露;朱凯;江咏梅;杨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产诱导酶和超广谱酶细菌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产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细菌的耐药特点,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药敏试验数据. 方法药敏试验按K-B法进行,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测定采用双纸片法. 结果产诱导酶细菌对一代和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90%,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33%~58%,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产ESBLs细菌除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现为100%的敏感外,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100%,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50%~69%,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耐药性. 结论诱导酶和ESBLs测定可以弥补体外常规药敏试验之不足,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玉林;史跃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西宁地区腹泻患者病原菌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高原内陆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和药敏试验结果. 方法对西宁地区1998~2000年间的腹泻患者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分离出致病菌共208株,其中阴性菌177株,阳性菌31株;阴性菌中主要病原菌为弗氏志贺菌. 结论西宁地区,腹泻病原菌分布及流行有其自己的特点,弗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97.8%,对其他抗生素也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作者:黄文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支原体感染及其药敏情况. 方法采集36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尿道或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共146例(40.00%),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为111例(30.41%),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Mh,16例,4.38%)及Uu+Mh混合感染(19例,5.21%)(P<0.01);女性支原体阳性率(44.41%,135例)显著高于男性(18.03%,11例)(χ2=131.64,P<0.01);140株支原体对红霉素(ERY)、氧氟沙星(OFL)、四环素(TET)、多西环素(DOX)、交沙霉素(JOS)、哈霉素(原始霉素、HAM)的耐药率分别为89.29%、60.71%、35.00%、11.43%、7.14%、0.71%. 结论支原体是引起NGU主要病原体之一,支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小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原发性急性曲霉菌性肺炎的探讨

    目的引起临床医生对真菌感染的高度关注,从而及时给予抗真菌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的真菌鉴定方法,分析该细菌的特点.结果及时发现曲霉菌,正确合理使用抗真菌的药物.结论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常可能引起真菌的感染,但该病例为原发性急性曲霉菌性肺炎,临床上少见,应该高度重视.

    作者:常东;蒋伟;黄志红;张素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骨伤科混合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混合感染的治疗. 方法统计分析了77例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并与同期单菌种感染菌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骨伤科混合感染主要分布于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分别占42.86%和20.78%,G-杆菌与G+球菌混合感染50.65%、G- 杆菌混合感染42.86%、G+球菌混合感染3.90%、G-杆菌加念珠菌感染2.60%. 结论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易发生混合感染,耐药性明显高于单一菌株,而且多重耐药和不对称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用药个体化非常重要.

    作者:刘尚才;周英杰;宋玉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泌尿系大肠埃希菌感染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泌尿系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中段尿细菌培养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双纸片协同筛选试验和纸片扩散法表型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引起泌尿系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吩、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均>40%;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阿米卡星、头孢呋辛、头孢唑林、头孢哌酮 /舒巴坦、亚胺培南均呈现良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均<20%; 产ESBLs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比非产ESBLs菌株耐药明显升高(P<0.001). 结论泌尿系感染应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并检测相应的产ESBLs情况.

    作者:谢国强;王春新;盛裕芬;赵琪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对428例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的痰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共分离细菌5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 67.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阳性球菌占15.1%,主要是葡萄球菌;真菌占17.2%;培养出两种细菌的患者141例,占32.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合并真菌感染85例,占混合感染的60.3%;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耐药性严重,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

    作者:王宋平;熊瑛;邵先林;湛晓勤;刘光华;王文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肺部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医院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肺部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方法菌株分离来源于住院肺部感染患者合格痰标本,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初筛试验,对初步确定为产ESBLs细菌再用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确认试验,选用12种抗生素对确认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痰标本中共检出肠杆细菌科细菌361株,产ESBLs细菌52株,检出率为14.4%;在产ESBLs菌中肺炎克雷伯菌32.4%、大肠埃希菌14.6%;各病区分布以神经内、外科ICU高为31.4%、24.5%;药敏试验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90.4%、头孢噻肟80.8%、头孢他啶76.9%. 结论产ESBLs细菌以ICU病房分布高,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还同时对多种抗生素显示多药耐药,对碳青酶烯类有较好的敏感性.

    作者:滕琳;苏芬;甄永强;吴立平;王乐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漏报率

    目的增强全院医生对医院感染病例的主动填报意识,降低漏报率.方法对我院1996~2001年医院感染漏报率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1998年前漏报率>46%,1998年后,漏报率明显下降至<20%.结论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惩条例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漏报率.

    作者:丁国瑛;唐永煌;邝翠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军队医院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向及走势分析

    目的了解和掌握我院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我院6年来监测的32 736份病历中发现的1 347例感染病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6年来医院感染平均发病率为(5.37±1.88)%,平均例次发病率为(6.72±2.21)%;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性腹泻为主;感染部位真菌的检出率一直稳居第2;抗生素四联以上用药占总体用药的首位. 结论我院今后几年多部位反复感染的患者将会增加;与侵入性操作相关的手术部位、血液、泌尿系统感染所占比例将会上升;真菌的检出率在现有的基础可能还将攀升;多联用药趋势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较大改观.

    作者:丁艳;尹湘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感染监控在医院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提高对医院感染监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了医院感染监控的工作经验.结果医院监控的角度抓医院质量就要从抓特色、抓关键、抓调查、抓第一位、抓与医院技术相关的感染、抓先易后难、抓与临床相结合、抓宣传、抓年会、抓自学、抓前瞻等9个方面入手,才能顺利地展开工作.结论医院感染监控已成为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与国际接轨成为全面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张延霞;李小平;黄少平;时凤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农村医疗单位消毒现状与管理

    目的为了掌握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消毒管理措施. 方法对县、乡、村(包括个体诊所)三级医疗卫生单位的诊疗用具和场所采样进行微生物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检验.结果共抽查医疗卫生单位80个,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632份,合格率69.15%;检测HBsAg 627份,阳性率10.53%.结论提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作者:易寿生;王兰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纯动态消毒机对母婴同室空气消毒效果

    目的观察肯格王牌纯动态消毒机对空气消毒效果. 方法在动态情况下对母婴同室进行空气消毒和监测. 结果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开机消毒2 h, 可使空气中自然菌数明显下降,高消亡率达87.42%,低消亡率达75.11%. 结论纯动态消毒机是一种简便、消毒效果较好的空气消毒方法.

    作者:陈倩;边才苗;余素飞;水瑞英;戴冬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碘化钾与过氧化氢相互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消毒效果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碘化钾和过氧化氢混合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灭活效果.方法随机分6组,在15℃与28℃下,予不同浓度的混合液(0.125%、0.25%、0.5%)和不同的消毒时间(10、20、30 min)分别实施灭活试验.结果在15℃与28℃条件下显示消毒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消毒液浓度与消毒时间无交互效应.结论在温度为15℃与28℃条件下,混合液对HBsAg的灭活效果仅与消毒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浓度无关,未发现浓度与时间存在正或负协同效果.

    作者:卢惠容;童敏;谢坚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酸氧化电位水的实用研究

    目的探讨酸氧化电位水的实际应用价值及管理,推广强氧化离子水的应用. 方法观察研究酸氧化电位水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结果酸氧化电位水取材容易,价格低廉,技术简便易行,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结论酸氧化电位水除可作为一种高效、速效、环保型消毒剂,应用于各个领域外,更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治疗和预防各种感染,尤其是严重复杂的创面感染.

    作者:王国卿;陈琦;杭玉琴;刘丽华;吴镝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酸氧化电位水术前刷手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及寻找一种既能达到手术无菌要求,又对人体无害的术前刷手剂及方法. 方法用酸氧化电位水及术必泰分4种方法术前刷手进行效果比较. 结果酸氧化电位水刷手效果优于术必泰刷手. 结论酸氧化电位水是能达到术前手臂无菌准备及无污染的环保型刷手液.

    作者:彭蕴华;陈远朝;罗怡;彭群;张丽萍;胡丽芬;王娜;杨恒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健之素气溶胶喷雾空气消毒在重危病室的应用

    目的探讨健之素气溶胶喷雾法对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三氯异氰脲酸的复方制剂-健之素配制成消毒液,经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后,对病室空气进行消毒. 结果消毒后效果显著,细菌杀灭率可达90%,病室无明显异味. 结论健之素气溶胶喷雾空气消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适用于重危病室的消毒.

    作者:田小莉;杜军丽;蔡艳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有效性的监测

    目的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的有效性. 方法对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灭菌效果在设定不同灭菌温度、不同灭菌时间的情况下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监测及生物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监测结果与生物监测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结论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压力蒸汽灭菌效果,不能有效地反映物品的灭菌状况,要求消毒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生物监测应每周1次,在更换指示卡批号时,应对其有效性与生物监测相比较,确认产品合格方可使用.

    作者:王慧萍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梅毒(syphilis)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对梅毒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其蔓延至关重要.因而选择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梅毒检测方法有助于梅毒的诊断.

    作者:马聪;王芳;徐武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下呼吸道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动态观察

    目的监测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其变化规律,为有效地控制感染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1998~2001年下呼吸道标本所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VITEK-JR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并用GNS-KI及GNS-112药敏卡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 结果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9%、11%、11%;呋喃妥因、氨苄西林耐药率10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由18%和31%升至96%和98%;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 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迅速上升,应加强对该菌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李京明;刘翠芬;张永志;张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改进方法和指导依据. 方法对2001年7月出院的1 461份完整病历在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和计算机统计、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24%,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78.81%,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预防用抗菌药物在使用率及不合理使用均明显高于治疗用药,表现为适应证宽、联合用药多、疗程长、用药途径等不合理. 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仍是目前医院存在严重问题,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徐潜;孟贵英;赵学军;高哲平;陈燕;郝秀萍;宋蓓春;张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用WHONET4(1999版)软件对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1994年3月~1999年3月6年间对环丙沙星药敏结果和1999年3月~2001年3月两年间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 7种临床常见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年内对环丙沙星耐药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 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低不但与临床广泛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关,与经验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同部位感染有关.

    作者:李世杰;崔岩;马青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特治星)(PIP/TAZ)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抽样选择CAP患者55例,进行治疗效果观察. 结果临床效果为治愈率50.9%、有效率87.2%、细菌清除率81.6%. 结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良安;刘集鸿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1998年6月~2000年6月收治的36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分流效果满意. 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患者、术中选用适当的术式、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丁炳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1996年10月~1999年10月256例重肝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发病诱因、病原菌分布、抗菌治疗与转归. 结果医院感染率为38.28%,感染时间多发生在住院50~60 d(72.51%),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41.38%),其次为胃肠道(31.89%),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肝肾综合征等. 结论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严重、大量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是造成医院感染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故临床要重视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刘旭;穆锦江;付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研究

    目的研究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方法取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及湿化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84%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到20种69株细菌,以 G-杆菌为主(57.96%);58 %的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其细菌分布以 G-杆菌为主;31.8%痰培养与湿化液所分离的细菌一致. 结论湿化液细菌污染是造成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对湿化液的定期更换和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红云;韦丽华;刘春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导管细菌培养分析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及佳的导管留置时间. 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对肝炎后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严密观察,发现感染原因并找出护理对策. 结果锁穿管细菌培养阳性12例,其中11例均有发热≥39℃.结论感染与肝硬化自身病变、操作中的不严密、锁穿管使用频率高、保留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锁穿管保留好不超过30 d,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无菌操作.

    作者:闫素英;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高发原因探讨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高发原因,为控制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对一年来出院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病例对照研究、χ2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住院天数、乙型肝炎病程,总胆红胆素超过171 μmol/L,H2受体拮抗剂运用.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越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明显、枯否细胞功能不良、长期饮食不佳、H2受体拮抗剂的运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医院感染高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郭金伟;白丽君;吕若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手术室取消持物钳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取消持物钳的效果.方法将取消持物钳组与传统的干置持物钳组、湿置持物钳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室取消持物钳方法在使用和管理上优于干、湿持物钳组,合格率100%.结论取消持物钳不需要每天定时、每周更换持物钳消毒液,使用时不易引起无菌持物钳污染,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节省开支.

    作者:王芝芳;俞月琴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吸引器污染的调查

    目的对吸引器采样培养,了解吸引器的污染情况. 方法无菌盐水拭子涂抹瓶塞(盖)及出入口内表面培养分离细菌. 结果大多数吸引器被污染,污染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吸引器污染是医院感染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加强吸引器的管理,对预防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惠;苗宁;张豫生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