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健之素气溶胶喷雾空气消毒在重危病室的应用

田小莉;杜军丽;蔡艳丽

关键词:气溶胶喷雾, 重危病室, 空气消毒, 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健之素气溶胶喷雾法对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采用三氯异氰脲酸的复方制剂-健之素配制成消毒液,经电动气溶胶喷雾器喷雾后,对病室空气进行消毒. 结果消毒后效果显著,细菌杀灭率可达90%,病室无明显异味. 结论健之素气溶胶喷雾空气消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空气消毒方法,适用于重危病室的消毒.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军队医院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向及走势分析

    目的了解和掌握我院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我院6年来监测的32 736份病历中发现的1 347例感染病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6年来医院感染平均发病率为(5.37±1.88)%,平均例次发病率为(6.72±2.21)%;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性腹泻为主;感染部位真菌的检出率一直稳居第2;抗生素四联以上用药占总体用药的首位. 结论我院今后几年多部位反复感染的患者将会增加;与侵入性操作相关的手术部位、血液、泌尿系统感染所占比例将会上升;真菌的检出率在现有的基础可能还将攀升;多联用药趋势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较大改观.

    作者:丁艳;尹湘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应用抗生素对口腔酸碱环境的影响

    目的了解不同抗生素对口腔酸碱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应用包括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头孢噻啶和妥布霉素的191名患者的口腔pH值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在每日早晨给药前、给药后和下午给药前及给药后进行测定. 结果不同抗生素应用后,患者口腔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升高的快慢和幅度不同,应用青霉素类的抗生素氨苄西林和美洛西林的患者在给药后,口腔pH值升高较快,而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噻啶和氨基糖苷类的妥布霉素给药后,患者口腔pH值上升较缓慢,头孢噻啶组则在第1日下午给药后测试时口腔pH值上升明显. 结论应用抗生素会对口腔酸碱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田耘;王宝佳;吴晶婷;杨明;陈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导管细菌培养分析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及佳的导管留置时间. 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对肝炎后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严密观察,发现感染原因并找出护理对策. 结果锁穿管细菌培养阳性12例,其中11例均有发热≥39℃.结论感染与肝硬化自身病变、操作中的不严密、锁穿管使用频率高、保留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锁穿管保留好不超过30 d,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无菌操作.

    作者:闫素英;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对428例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的痰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共分离细菌5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 67.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阳性球菌占15.1%,主要是葡萄球菌;真菌占17.2%;培养出两种细菌的患者141例,占32.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合并真菌感染85例,占混合感染的60.3%;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耐药性严重,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

    作者:王宋平;熊瑛;邵先林;湛晓勤;刘光华;王文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纯动态消毒机对母婴同室空气消毒效果

    目的观察肯格王牌纯动态消毒机对空气消毒效果. 方法在动态情况下对母婴同室进行空气消毒和监测. 结果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开机消毒2 h, 可使空气中自然菌数明显下降,高消亡率达87.42%,低消亡率达75.11%. 结论纯动态消毒机是一种简便、消毒效果较好的空气消毒方法.

    作者:陈倩;边才苗;余素飞;水瑞英;戴冬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感染监控在医院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提高对医院感染监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了医院感染监控的工作经验.结果医院监控的角度抓医院质量就要从抓特色、抓关键、抓调查、抓第一位、抓与医院技术相关的感染、抓先易后难、抓与临床相结合、抓宣传、抓年会、抓自学、抓前瞻等9个方面入手,才能顺利地展开工作.结论医院感染监控已成为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与国际接轨成为全面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张延霞;李小平;黄少平;时凤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下呼吸道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动态观察

    目的监测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其变化规律,为有效地控制感染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1998~2001年下呼吸道标本所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VITEK-JR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并用GNS-KI及GNS-112药敏卡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 结果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9%、11%、11%;呋喃妥因、氨苄西林耐药率10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由18%和31%升至96%和98%;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 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迅速上升,应加强对该菌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李京明;刘翠芬;张永志;张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我院嗜血杆菌分离率和耐药性监测

    目的调查我院2000~2001年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率并对其耐药进行分析. 方法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β-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0年974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8株,产β-内酰胺酶株0%,副流感嗜血杆菌13株,产β-内酰胺酶株7.69%;2001年845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25株,产β-内酰胺酶24%,副流感嗜血杆菌120株,产β-内酰胺酶17.5%;检出1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结论嗜血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培养基质量是提高嗜血杆菌分离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2001年达24%,但多重耐药的嗜血杆菌并不常见,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目前治疗嗜血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但副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比流感嗜血杆菌复杂,且存在有β-内酰胺酶以外的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强嗜血杆菌耐药谱监测,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是延缓耐药菌株快速上升的好办法.

    作者:方晓霞;陈维媚;王文天;梁秀圆;李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产诱导酶和超广谱酶细菌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产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细菌的耐药特点,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药敏试验数据. 方法药敏试验按K-B法进行,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测定采用双纸片法. 结果产诱导酶细菌对一代和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90%,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33%~58%,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产ESBLs细菌除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现为100%的敏感外,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100%,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50%~69%,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耐药性. 结论诱导酶和ESBLs测定可以弥补体外常规药敏试验之不足,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玉林;史跃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改进方法和指导依据. 方法对2001年7月出院的1 461份完整病历在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和计算机统计、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24%,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78.81%,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预防用抗菌药物在使用率及不合理使用均明显高于治疗用药,表现为适应证宽、联合用药多、疗程长、用药途径等不合理. 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仍是目前医院存在严重问题,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徐潜;孟贵英;赵学军;高哲平;陈燕;郝秀萍;宋蓓春;张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78例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对2000年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占同期真菌感染的60.9%,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60.6%;继发真菌感染多发于老年患者,占感染病例的5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多;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依据,减少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防止频繁更换品种和连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景苏;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我国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对178所医院2001年6月27日零时~24时所有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 结果 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56.93%,25百分位数的医院达51.43%,高达97.33%;联合用药比例达40.68%;300~900以上床位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相近,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相近;床位<300张的医院使用明显增高,达64.57%;在所有住院患者中,33.87%使用1种抗菌药物,23.03%患者使用≥2种抗菌药物,3.5%的患者使用≥3种抗菌药物;在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60%为单用1种抗菌药物,40%为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不同科室中,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无论是儿科新生儿组还是非新生儿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83%,次为综合ICU与内科呼吸组,分别达82.39%和81.14%;外科(肿瘤科除外)、妇产科、五官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高(60%~70%),且在这些科室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也较高. 结论我国医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较高,需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作者: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酸氧化电位水术前刷手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及寻找一种既能达到手术无菌要求,又对人体无害的术前刷手剂及方法. 方法用酸氧化电位水及术必泰分4种方法术前刷手进行效果比较. 结果酸氧化电位水刷手效果优于术必泰刷手. 结论酸氧化电位水是能达到术前手臂无菌准备及无污染的环保型刷手液.

    作者:彭蕴华;陈远朝;罗怡;彭群;张丽萍;胡丽芬;王娜;杨恒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高发原因探讨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高发原因,为控制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 方法对一年来出院病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与医院感染的关系,进行病例对照研究、χ2检验.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住院天数、乙型肝炎病程,总胆红胆素超过171 μmol/L,H2受体拮抗剂运用.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程越长、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明显、枯否细胞功能不良、长期饮食不佳、H2受体拮抗剂的运用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是其医院感染高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郭金伟;白丽君;吕若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肺心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对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及化验检查.结果 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与年龄、基础病、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院内交叉感染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健全院内消毒隔离制度.

    作者:魏琦;李大健;张丽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妇幼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分析

    目的调查妇幼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变化. 方法对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4 954份血培养分离出的655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655株细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CON)、金黄色葡萄球菌(SA)、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2.1%、17.4%、9.0%;药敏结果显示,近4年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逐年上升;在16种抗生素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1.8%)、亚胺培南(3.4%)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84.7%)、替卡西林(84.7%)保持高耐药率. 结论定期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制定临床抗感染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伟;杜泽丽;郭露;朱凯;江咏梅;杨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微生物酵素预防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作用

    目的评价口服微生物酵素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和临床意义. 方法对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采用口服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对比临床症候及大便、尿、痰、胆汁的细菌学检查,观察有益微生物菌群制剂的应用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应用微生物酵素组消化道功能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粘膜系统一般真菌检查及细菌学培养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移植术后经消化道服用微生物酵素,可有效增强粘膜系统的免疫学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及真菌性感染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宁;郎韧;郝建宇;李文雄;王小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1996年10月~1999年10月256例重肝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发病诱因、病原菌分布、抗菌治疗与转归. 结果医院感染率为38.28%,感染时间多发生在住院50~60 d(72.51%),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41.38%),其次为胃肠道(31.89%),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肝肾综合征等. 结论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严重、大量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是造成医院感染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故临床要重视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刘旭;穆锦江;付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胞外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用粘液多糖的产生作为毒力指标鉴别临床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感染与污染情况. 方法用刚果红琼脂培养法检测CNS产生的粘液多糖,将粘液多糖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细菌多重耐药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CNS的临床检出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该菌种粘液多糖的产生率为71.4%;临床分离的CNS粘液多糖的检出率为53.3%,如果将其作为毒力指标判断感染,临床检出的CNS存在严重的污染;产生粘液多糖的CNS,92.9%产生β-内酰胺酶,85.7%对苯唑西林耐药,71.4%同时对5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粘液多糖可以作为毒力因素对临床分离的CNS的致病性进行评价,但作为唯一因素判断感染的真实性,尚缺乏大样本的观察数量和足够的临床证据;粘液多糖的产生和耐药性共同作为毒力因素同时进行多因素分析,可以作为实验室的判断依据.

    作者:梁冰;李世娟;孙英姿;苑同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骨伤科混合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混合感染的治疗. 方法统计分析了77例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并与同期单菌种感染菌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骨伤科混合感染主要分布于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分别占42.86%和20.78%,G-杆菌与G+球菌混合感染50.65%、G- 杆菌混合感染42.86%、G+球菌混合感染3.90%、G-杆菌加念珠菌感染2.60%. 结论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易发生混合感染,耐药性明显高于单一菌株,而且多重耐药和不对称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用药个体化非常重要.

    作者:刘尚才;周英杰;宋玉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