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琦;李大健;张丽敏
目的探讨糖尿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516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41例发生医院感染,对其一般情况、住院天数、急慢性并发症、社区抗生素滥用、侵袭性治疗、医院感染的部位、时间、病原菌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的因素与年龄、住院天数、抗生素滥用、血糖控制指标、侵袭性治疗措施及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呈正相关,感染的部位以肺部为主,病原体的分布多在血和痰中.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且直接影响预后,必须控制易患因素,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陈荣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对190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特点. 方法用VITEK仪鉴定,K-B法按NCCL标准筛选,同时观察双纸片协同现象进行记录,然后用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克拉维酸进行确证,WHONET4分析. 结果 19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产ESBLs菌49株,且种类较多,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检测试验显示氨曲南和头孢噻肟为本院检测ESBLs佳指示底物,并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组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单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组,两组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均较低.结论产ESBLs菌的感染以及耐药率严重,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是治疗ESBLs菌株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陈冬梅;黄清容;吴小妮;陈求刚;廖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对2000年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占同期真菌感染的60.9%,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60.6%;继发真菌感染多发于老年患者,占感染病例的5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多;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依据,减少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防止频繁更换品种和连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景苏;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掌握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消毒管理措施. 方法对县、乡、村(包括个体诊所)三级医疗卫生单位的诊疗用具和场所采样进行微生物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检验.结果共抽查医疗卫生单位80个,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632份,合格率69.15%;检测HBsAg 627份,阳性率10.53%.结论提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作者:易寿生;王兰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用WHONET4(1999版)软件对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1994年3月~1999年3月6年间对环丙沙星药敏结果和1999年3月~2001年3月两年间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 7种临床常见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年内对环丙沙星耐药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 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低不但与临床广泛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关,与经验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同部位感染有关.
作者:李世杰;崔岩;马青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特治星)(PIP/TAZ)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抽样选择CAP患者55例,进行治疗效果观察. 结果临床效果为治愈率50.9%、有效率87.2%、细菌清除率81.6%. 结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良安;刘集鸿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梅毒(syphilis)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对梅毒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其蔓延至关重要.因而选择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梅毒检测方法有助于梅毒的诊断.
作者:马聪;王芳;徐武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为了解产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细菌的耐药特点,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药敏试验数据. 方法药敏试验按K-B法进行,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测定采用双纸片法. 结果产诱导酶细菌对一代和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90%,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33%~58%,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产ESBLs细菌除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现为100%的敏感外,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100%,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50%~69%,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耐药性. 结论诱导酶和ESBLs测定可以弥补体外常规药敏试验之不足,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玉林;史跃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改进方法和指导依据. 方法对2001年7月出院的1 461份完整病历在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和计算机统计、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24%,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78.81%,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预防用抗菌药物在使用率及不合理使用均明显高于治疗用药,表现为适应证宽、联合用药多、疗程长、用药途径等不合理. 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仍是目前医院存在严重问题,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徐潜;孟贵英;赵学军;高哲平;陈燕;郝秀萍;宋蓓春;张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对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及化验检查.结果 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与年龄、基础病、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院内交叉感染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健全院内消毒隔离制度.
作者:魏琦;李大健;张丽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调查我院2000~2001年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率并对其耐药进行分析. 方法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β-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0年974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8株,产β-内酰胺酶株0%,副流感嗜血杆菌13株,产β-内酰胺酶株7.69%;2001年845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25株,产β-内酰胺酶24%,副流感嗜血杆菌120株,产β-内酰胺酶17.5%;检出1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结论嗜血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培养基质量是提高嗜血杆菌分离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2001年达24%,但多重耐药的嗜血杆菌并不常见,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目前治疗嗜血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但副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比流感嗜血杆菌复杂,且存在有β-内酰胺酶以外的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强嗜血杆菌耐药谱监测,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是延缓耐药菌株快速上升的好办法.
作者:方晓霞;陈维媚;王文天;梁秀圆;李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用粘液多糖的产生作为毒力指标鉴别临床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感染与污染情况. 方法用刚果红琼脂培养法检测CNS产生的粘液多糖,将粘液多糖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细菌多重耐药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CNS的临床检出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该菌种粘液多糖的产生率为71.4%;临床分离的CNS粘液多糖的检出率为53.3%,如果将其作为毒力指标判断感染,临床检出的CNS存在严重的污染;产生粘液多糖的CNS,92.9%产生β-内酰胺酶,85.7%对苯唑西林耐药,71.4%同时对5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粘液多糖可以作为毒力因素对临床分离的CNS的致病性进行评价,但作为唯一因素判断感染的真实性,尚缺乏大样本的观察数量和足够的临床证据;粘液多糖的产生和耐药性共同作为毒力因素同时进行多因素分析,可以作为实验室的判断依据.
作者:梁冰;李世娟;孙英姿;苑同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取消持物钳的效果.方法将取消持物钳组与传统的干置持物钳组、湿置持物钳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室取消持物钳方法在使用和管理上优于干、湿持物钳组,合格率100%.结论取消持物钳不需要每天定时、每周更换持物钳消毒液,使用时不易引起无菌持物钳污染,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节省开支.
作者:王芝芳;俞月琴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监测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其变化规律,为有效地控制感染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1998~2001年下呼吸道标本所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VITEK-JR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并用GNS-KI及GNS-112药敏卡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 结果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9%、11%、11%;呋喃妥因、氨苄西林耐药率10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由18%和31%升至96%和98%;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 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迅速上升,应加强对该菌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李京明;刘翠芬;张永志;张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肯格王牌纯动态消毒机对空气消毒效果. 方法在动态情况下对母婴同室进行空气消毒和监测. 结果在正常活动状态下,开机消毒2 h, 可使空气中自然菌数明显下降,高消亡率达87.42%,低消亡率达75.11%. 结论纯动态消毒机是一种简便、消毒效果较好的空气消毒方法.
作者:陈倩;边才苗;余素飞;水瑞英;戴冬玲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对178所医院2001年6月27日零时~24时所有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 结果 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56.93%,25百分位数的医院达51.43%,高达97.33%;联合用药比例达40.68%;300~900以上床位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相近,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相近;床位<300张的医院使用明显增高,达64.57%;在所有住院患者中,33.87%使用1种抗菌药物,23.03%患者使用≥2种抗菌药物,3.5%的患者使用≥3种抗菌药物;在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60%为单用1种抗菌药物,40%为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不同科室中,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无论是儿科新生儿组还是非新生儿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83%,次为综合ICU与内科呼吸组,分别达82.39%和81.14%;外科(肿瘤科除外)、妇产科、五官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高(60%~70%),且在这些科室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也较高. 结论我国医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较高,需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作者: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对428例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的痰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共分离细菌5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 67.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阳性球菌占15.1%,主要是葡萄球菌;真菌占17.2%;培养出两种细菌的患者141例,占32.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合并真菌感染85例,占混合感染的60.3%;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耐药性严重,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
作者:王宋平;熊瑛;邵先林;湛晓勤;刘光华;王文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无菌敷料在临床使用非常广泛,敷料直接接触到创面,其无菌质量对防止创面感染、加快创面愈合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目前,临床大量使用的无菌纱布,用金属敷料储槽存放.为了进一步了解这种储存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随机采样进行了无菌实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任五爱;牛进霞;李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1998年6月~2000年6月收治的36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分流效果满意. 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患者、术中选用适当的术式、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丁炳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调查妇幼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变化. 方法对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4 954份血培养分离出的655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655株细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CON)、金黄色葡萄球菌(SA)、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2.1%、17.4%、9.0%;药敏结果显示,近4年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逐年上升;在16种抗生素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1.8%)、亚胺培南(3.4%)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84.7%)、替卡西林(84.7%)保持高耐药率. 结论定期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制定临床抗感染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伟;杜泽丽;郭露;朱凯;江咏梅;杨惠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