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徐小平

关键词:非淋菌性尿道炎, 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
摘要: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支原体感染及其药敏情况. 方法采集36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尿道或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共146例(40.00%),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为111例(30.41%),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Mh,16例,4.38%)及Uu+Mh混合感染(19例,5.21%)(P<0.01);女性支原体阳性率(44.41%,135例)显著高于男性(18.03%,11例)(χ2=131.64,P<0.01);140株支原体对红霉素(ERY)、氧氟沙星(OFL)、四环素(TET)、多西环素(DOX)、交沙霉素(JOS)、哈霉素(原始霉素、HAM)的耐药率分别为89.29%、60.71%、35.00%、11.43%、7.14%、0.71%. 结论支原体是引起NGU主要病原体之一,支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胞外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用粘液多糖的产生作为毒力指标鉴别临床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感染与污染情况. 方法用刚果红琼脂培养法检测CNS产生的粘液多糖,将粘液多糖β-内酰胺酶的产生及细菌多重耐药进行多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CNS的临床检出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该菌种粘液多糖的产生率为71.4%;临床分离的CNS粘液多糖的检出率为53.3%,如果将其作为毒力指标判断感染,临床检出的CNS存在严重的污染;产生粘液多糖的CNS,92.9%产生β-内酰胺酶,85.7%对苯唑西林耐药,71.4%同时对5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粘液多糖可以作为毒力因素对临床分离的CNS的致病性进行评价,但作为唯一因素判断感染的真实性,尚缺乏大样本的观察数量和足够的临床证据;粘液多糖的产生和耐药性共同作为毒力因素同时进行多因素分析,可以作为实验室的判断依据.

    作者:梁冰;李世娟;孙英姿;苑同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检测及其分析

    目的对190株革兰阴性杆菌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的耐药特点. 方法用VITEK仪鉴定,K-B法按NCCL标准筛选,同时观察双纸片协同现象进行记录,然后用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克拉维酸进行确证,WHONET4分析. 结果 19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产ESBLs菌49株,且种类较多,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多见;检测试验显示氨曲南和头孢噻肟为本院检测ESBLs佳指示底物,并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株组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单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组,两组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耐药率均较低.结论产ESBLs菌的感染以及耐药率严重,亚胺培南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是治疗ESBLs菌株感染的有效药物.

    作者:陈冬梅;黄清容;吴小妮;陈求刚;廖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支原体感染及其药敏情况. 方法采集365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的尿道或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结果支原体培养阳性共146例(40.00%),其中解脲脲支原体(Uu)为111例(30.41%),显著高于人型支原体(Mh,16例,4.38%)及Uu+Mh混合感染(19例,5.21%)(P<0.01);女性支原体阳性率(44.41%,135例)显著高于男性(18.03%,11例)(χ2=131.64,P<0.01);140株支原体对红霉素(ERY)、氧氟沙星(OFL)、四环素(TET)、多西环素(DOX)、交沙霉素(JOS)、哈霉素(原始霉素、HAM)的耐药率分别为89.29%、60.71%、35.00%、11.43%、7.14%、0.71%. 结论支原体是引起NGU主要病原体之一,支原体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徐小平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酸氧化电位水术前刷手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及寻找一种既能达到手术无菌要求,又对人体无害的术前刷手剂及方法. 方法用酸氧化电位水及术必泰分4种方法术前刷手进行效果比较. 结果酸氧化电位水刷手效果优于术必泰刷手. 结论酸氧化电位水是能达到术前手臂无菌准备及无污染的环保型刷手液.

    作者:彭蕴华;陈远朝;罗怡;彭群;张丽萍;胡丽芬;王娜;杨恒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感染监控在医院质量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提高对医院感染监控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了医院感染监控的工作经验.结果医院监控的角度抓医院质量就要从抓特色、抓关键、抓调查、抓第一位、抓与医院技术相关的感染、抓先易后难、抓与临床相结合、抓宣传、抓年会、抓自学、抓前瞻等9个方面入手,才能顺利地展开工作.结论医院感染监控已成为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与国际接轨成为全面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张延霞;李小平;黄少平;时凤丽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军队医院医院感染的变化趋向及走势分析

    目的了解和掌握我院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为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对我院6年来监测的32 736份病历中发现的1 347例感染病历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6年来医院感染平均发病率为(5.37±1.88)%,平均例次发病率为(6.72±2.21)%;感染以下呼吸道、感染性腹泻为主;感染部位真菌的检出率一直稳居第2;抗生素四联以上用药占总体用药的首位. 结论我院今后几年多部位反复感染的患者将会增加;与侵入性操作相关的手术部位、血液、泌尿系统感染所占比例将会上升;真菌的检出率在现有的基础可能还将攀升;多联用药趋势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较大改观.

    作者:丁艳;尹湘毅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1996年10月~1999年10月256例重肝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发病诱因、病原菌分布、抗菌治疗与转归. 结果医院感染率为38.28%,感染时间多发生在住院50~60 d(72.51%),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41.38%),其次为胃肠道(31.89%),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为侵袭性操作、使用抗生素、肝肾综合征等. 结论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基础疾病严重、大量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是造成医院感染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故临床要重视提高患者免疫力,有效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刘旭;穆锦江;付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原发性急性曲霉菌性肺炎的探讨

    目的引起临床医生对真菌感染的高度关注,从而及时给予抗真菌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的真菌鉴定方法,分析该细菌的特点.结果及时发现曲霉菌,正确合理使用抗真菌的药物.结论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常可能引起真菌的感染,但该病例为原发性急性曲霉菌性肺炎,临床上少见,应该高度重视.

    作者:常东;蒋伟;黄志红;张素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漏报率

    目的增强全院医生对医院感染病例的主动填报意识,降低漏报率.方法对我院1996~2001年医院感染漏报率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1998年前漏报率>46%,1998年后,漏报率明显下降至<20%.结论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惩条例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漏报率.

    作者:丁国瑛;唐永煌;邝翠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78例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对2000年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占同期真菌感染的60.9%,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60.6%;继发真菌感染多发于老年患者,占感染病例的5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多;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依据,减少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防止频繁更换品种和连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景苏;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农村医疗单位消毒现状与管理

    目的为了掌握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消毒管理措施. 方法对县、乡、村(包括个体诊所)三级医疗卫生单位的诊疗用具和场所采样进行微生物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检验.结果共抽查医疗卫生单位80个,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632份,合格率69.15%;检测HBsAg 627份,阳性率10.53%.结论提示农村医疗卫生单位消毒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作者:易寿生;王兰仙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用WHONET4(1999版)软件对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1994年3月~1999年3月6年间对环丙沙星药敏结果和1999年3月~2001年3月两年间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 7种临床常见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年内对环丙沙星耐药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 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低不但与临床广泛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关,与经验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同部位感染有关.

    作者:李世杰;崔岩;马青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微生物酵素预防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作用

    目的评价口服微生物酵素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和临床意义. 方法对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采用口服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对比临床症候及大便、尿、痰、胆汁的细菌学检查,观察有益微生物菌群制剂的应用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应用微生物酵素组消化道功能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粘膜系统一般真菌检查及细菌学培养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移植术后经消化道服用微生物酵素,可有效增强粘膜系统的免疫学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及真菌性感染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宁;郎韧;郝建宇;李文雄;王小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516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41例发生医院感染,对其一般情况、住院天数、急慢性并发症、社区抗生素滥用、侵袭性治疗、医院感染的部位、时间、病原菌进行评估和统计学处理. 结果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感染的因素与年龄、住院天数、抗生素滥用、血糖控制指标、侵袭性治疗措施及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呈正相关,感染的部位以肺部为主,病原体的分布多在血和痰中.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且直接影响预后,必须控制易患因素,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陈荣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研究

    目的研究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方法取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及湿化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84%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到20种69株细菌,以 G-杆菌为主(57.96%);58 %的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其细菌分布以 G-杆菌为主;31.8%痰培养与湿化液所分离的细菌一致. 结论湿化液细菌污染是造成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对湿化液的定期更换和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红云;韦丽华;刘春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导管细菌培养分析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及佳的导管留置时间. 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对肝炎后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严密观察,发现感染原因并找出护理对策. 结果锁穿管细菌培养阳性12例,其中11例均有发热≥39℃.结论感染与肝硬化自身病变、操作中的不严密、锁穿管使用频率高、保留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锁穿管保留好不超过30 d,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无菌操作.

    作者:闫素英;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感染的预防措施. 方法对1998年6月~2000年6月收治的36例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术后感染,术后分流效果满意. 结论术前正确选择患者、术中选用适当的术式、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有效预防术后感染.

    作者:丁炳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下呼吸道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动态观察

    目的监测分离自下呼吸道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探讨其变化规律,为有效地控制感染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1998~2001年下呼吸道标本所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VITEK-JR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并用GNS-KI及GNS-112药敏卡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 结果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9%、11%、11%;呋喃妥因、氨苄西林耐药率100%;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由18%和31%升至96%和98%;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 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性迅速上升,应加强对该菌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李京明;刘翠芬;张永志;张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骨伤科混合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混合感染的治疗. 方法统计分析了77例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并与同期单菌种感染菌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骨伤科混合感染主要分布于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分别占42.86%和20.78%,G-杆菌与G+球菌混合感染50.65%、G- 杆菌混合感染42.86%、G+球菌混合感染3.90%、G-杆菌加念珠菌感染2.60%. 结论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易发生混合感染,耐药性明显高于单一菌株,而且多重耐药和不对称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用药个体化非常重要.

    作者:刘尚才;周英杰;宋玉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有效性的监测

    目的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的有效性. 方法对脉动真空灭菌器的灭菌效果在设定不同灭菌温度、不同灭菌时间的情况下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监测及生物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压力蒸汽灭菌化学指示卡监测结果与生物监测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结论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压力蒸汽灭菌效果,不能有效地反映物品的灭菌状况,要求消毒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生物监测应每周1次,在更换指示卡批号时,应对其有效性与生物监测相比较,确认产品合格方可使用.

    作者:王慧萍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