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急性曲霉菌性肺炎的探讨

常东;蒋伟;黄志红;张素霞

关键词:曲霉菌, 原发性, 肺炎
摘要:目的引起临床医生对真菌感染的高度关注,从而及时给予抗真菌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的真菌鉴定方法,分析该细菌的特点.结果及时发现曲霉菌,正确合理使用抗真菌的药物.结论在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常可能引起真菌的感染,但该病例为原发性急性曲霉菌性肺炎,临床上少见,应该高度重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梅毒螺旋体实验室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梅毒(syphilis)是危害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对梅毒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对控制其蔓延至关重要.因而选择敏感性、特异性均高的梅毒检测方法有助于梅毒的诊断.

    作者:马聪;王芳;徐武夷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我国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

    目的了解我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方法对178所医院2001年6月27日零时~24时所有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 结果 178所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为56.93%,25百分位数的医院达51.43%,高达97.33%;联合用药比例达40.68%;300~900以上床位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相近,教学医院与非教学医院相近;床位<300张的医院使用明显增高,达64.57%;在所有住院患者中,33.87%使用1种抗菌药物,23.03%患者使用≥2种抗菌药物,3.5%的患者使用≥3种抗菌药物;在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60%为单用1种抗菌药物,40%为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不同科室中,以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高,无论是儿科新生儿组还是非新生儿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均>83%,次为综合ICU与内科呼吸组,分别达82.39%和81.14%;外科(肿瘤科除外)、妇产科、五官科抗菌药物使用率均较高(60%~70%),且在这些科室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也较高. 结论我国医院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较高,需要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作者:吴安华;任南;文细毛;易霞云;黄勋;徐秀华;巩玉秀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酸氧化电位水术前刷手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及寻找一种既能达到手术无菌要求,又对人体无害的术前刷手剂及方法. 方法用酸氧化电位水及术必泰分4种方法术前刷手进行效果比较. 结果酸氧化电位水刷手效果优于术必泰刷手. 结论酸氧化电位水是能达到术前手臂无菌准备及无污染的环保型刷手液.

    作者:彭蕴华;陈远朝;罗怡;彭群;张丽萍;胡丽芬;王娜;杨恒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产诱导酶和超广谱酶细菌药敏结果分析

    目的为了解产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细菌的耐药特点,给临床提供可靠的药敏试验数据. 方法药敏试验按K-B法进行,诱导酶及产超广谱酶测定采用双纸片法. 结果产诱导酶细菌对一代和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的耐药率>90%,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33%~58%,敏感率较高的抗生素有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产ESBLs细菌除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表现为100%的敏感外,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达100%,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在50%~69%,对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存在着严重的交叉耐药性. 结论诱导酶和ESBLs测定可以弥补体外常规药敏试验之不足,对临床用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玉林;史跃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肺心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对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进行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的临床表现、药敏及化验检查.结果 104例肺心病患者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肺感染与年龄、基础病、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卧床、院内交叉感染有关.结论合理使用抗生素,健全院内消毒隔离制度.

    作者:魏琦;李大健;张丽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改进方法和指导依据. 方法对2001年7月出院的1 461份完整病历在整个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和计算机统计、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24%,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78.81%,明显高于非手术科室;预防用抗菌药物在使用率及不合理使用均明显高于治疗用药,表现为适应证宽、联合用药多、疗程长、用药途径等不合理. 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仍是目前医院存在严重问题,规范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徐潜;孟贵英;赵学军;高哲平;陈燕;郝秀萍;宋蓓春;张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导管细菌培养分析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感染的原因及佳的导管留置时间. 方法通过前瞻性研究,对肝炎后肝硬化中心静脉置管者严密观察,发现感染原因并找出护理对策. 结果锁穿管细菌培养阳性12例,其中11例均有发热≥39℃.结论感染与肝硬化自身病变、操作中的不严密、锁穿管使用频率高、保留时间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锁穿管保留好不超过30 d,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无菌操作.

    作者:闫素英;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妇幼医院血培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分析

    目的调查妇幼医院血培养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及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性及其变化. 方法对我院1997年6月~2000年6月4 954份血培养分离出的655株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655株细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SCON)、金黄色葡萄球菌(SA)、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2.1%、17.4%、9.0%;药敏结果显示,近4年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逐年上升;在16种抗生素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1.8%)、亚胺培南(3.4%)耐药率低;对氨苄西林(84.7%)、替卡西林(84.7%)保持高耐药率. 结论定期对血培养标本中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有利于制定临床抗感染方案,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周伟;杜泽丽;郭露;朱凯;江咏梅;杨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药物的耐药趋势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趋势,为临床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用WHONET4(1999版)软件对解放军总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1994年3月~1999年3月6年间对环丙沙星药敏结果和1999年3月~2001年3月两年间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 结果 7种临床常见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年内对环丙沙星耐药总体呈上升趋势,对氧氟沙星的耐药情况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临床常见革兰阴性病原菌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与环丙沙星相比差异亦无显著性. 结论临床常见病原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低不但与临床广泛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关,与经验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不同部位感染有关.

    作者:李世杰;崔岩;马青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骨伤科混合感染菌群分布及耐药特征

    目的为了指导骨伤科混合感染的治疗. 方法统计分析了77例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并与同期单菌种感染菌株的耐药性进行了比较. 结果骨伤科混合感染主要分布于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分别占42.86%和20.78%,G-杆菌与G+球菌混合感染50.65%、G- 杆菌混合感染42.86%、G+球菌混合感染3.90%、G-杆菌加念珠菌感染2.60%. 结论开放性骨折、慢性骨髓炎易发生混合感染,耐药性明显高于单一菌株,而且多重耐药和不对称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因此用药个体化非常重要.

    作者:刘尚才;周英杰;宋玉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病原菌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致病菌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方法对428例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患者的痰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监测分析. 结果共分离细菌569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 67.7%,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多见;革兰阳性球菌占15.1%,主要是葡萄球菌;真菌占17.2%;培养出两种细菌的患者141例,占32.9%,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合并真菌感染85例,占混合感染的60.3%;致病菌对常用抗生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耐药性,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 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为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其次是真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细菌耐药性严重,并且具有多重耐药性.

    作者:王宋平;熊瑛;邵先林;湛晓勤;刘光华;王文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我院嗜血杆菌分离率和耐药性监测

    目的调查我院2000~2001年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率并对其耐药进行分析. 方法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β-内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0年974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8株,产β-内酰胺酶株0%,副流感嗜血杆菌13株,产β-内酰胺酶株7.69%;2001年845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25株,产β-内酰胺酶24%,副流感嗜血杆菌120株,产β-内酰胺酶17.5%;检出1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结论嗜血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培养基质量是提高嗜血杆菌分离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酶2001年达24%,但多重耐药的嗜血杆菌并不常见,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目前治疗嗜血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但副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比流感嗜血杆菌复杂,且存在有β-内酰胺酶以外的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强嗜血杆菌耐药谱监测,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是延缓耐药菌株快速上升的好办法.

    作者:方晓霞;陈维媚;王文天;梁秀圆;李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应用抗生素对口腔酸碱环境的影响

    目的了解不同抗生素对口腔酸碱环境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应用包括氨苄西林、美洛西林、头孢噻啶和妥布霉素的191名患者的口腔pH值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利用广泛试纸和精密试纸在每日早晨给药前、给药后和下午给药前及给药后进行测定. 结果不同抗生素应用后,患者口腔pH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升高的快慢和幅度不同,应用青霉素类的抗生素氨苄西林和美洛西林的患者在给药后,口腔pH值升高较快,而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噻啶和氨基糖苷类的妥布霉素给药后,患者口腔pH值上升较缓慢,头孢噻啶组则在第1日下午给药后测试时口腔pH值上升明显. 结论应用抗生素会对口腔酸碱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作者:田耘;王宝佳;吴晶婷;杨明;陈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研究

    目的研究氧气湿化瓶污染与肺部感染的关系. 方法取肺部感染患者的痰液及湿化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结果 84%湿化液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到20种69株细菌,以 G-杆菌为主(57.96%);58 %的痰培养有致病菌生长,其细菌分布以 G-杆菌为主;31.8%痰培养与湿化液所分离的细菌一致. 结论湿化液细菌污染是造成院内肺部感染的重要病源之一,对湿化液的定期更换和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红云;韦丽华;刘春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手术室取消持物钳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取消持物钳的效果.方法将取消持物钳组与传统的干置持物钳组、湿置持物钳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手术室取消持物钳方法在使用和管理上优于干、湿持物钳组,合格率100%.结论取消持物钳不需要每天定时、每周更换持物钳消毒液,使用时不易引起无菌持物钳污染,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节省开支.

    作者:王芝芳;俞月琴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78例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继发院内真菌感染的情况,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对2000年出院患者真菌培养阳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应用抗菌药物继发真菌感染占同期真菌感染的60.9%,白色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60.6%;继发真菌感染多发于老年患者,占感染病例的52.6%;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多;诱发真菌感染的药物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结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依据,减少3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防止频繁更换品种和连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李景苏;蔡长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降低漏报率

    目的增强全院医生对医院感染病例的主动填报意识,降低漏报率.方法对我院1996~2001年医院感染漏报率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结果 1998年前漏报率>46%,1998年后,漏报率明显下降至<20%.结论领导重视、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奖惩条例等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漏报率.

    作者:丁国瑛;唐永煌;邝翠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肺部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医院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肺部感染及其耐药性分析. 方法菌株分离来源于住院肺部感染患者合格痰标本,采用NCCLS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初筛试验,对初步确定为产ESBLs细菌再用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确认试验,选用12种抗生素对确认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痰标本中共检出肠杆细菌科细菌361株,产ESBLs细菌52株,检出率为14.4%;在产ESBLs菌中肺炎克雷伯菌32.4%、大肠埃希菌14.6%;各病区分布以神经内、外科ICU高为31.4%、24.5%;药敏试验对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90.4%、头孢噻肟80.8%、头孢他啶76.9%. 结论产ESBLs细菌以ICU病房分布高,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外还同时对多种抗生素显示多药耐药,对碳青酶烯类有较好的敏感性.

    作者:滕琳;苏芬;甄永强;吴立平;王乐强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特治星)(PIP/TAZ)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效果. 方法随机抽样选择CAP患者55例,进行治疗效果观察. 结果临床效果为治愈率50.9%、有效率87.2%、细菌清除率81.6%. 结论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刘良安;刘集鸿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微生物酵素预防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作用

    目的评价口服微生物酵素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和临床意义. 方法对2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采用口服微生物酵素组与对照组,对比临床症候及大便、尿、痰、胆汁的细菌学检查,观察有益微生物菌群制剂的应用对肝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应用微生物酵素组消化道功能恢复、肠道菌群失调、粘膜系统一般真菌检查及细菌学培养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结论肝移植术后经消化道服用微生物酵素,可有效增强粘膜系统的免疫学功能,对预防和治疗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及真菌性感染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宁;郎韧;郝建宇;李文雄;王小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