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前臂游离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张连波;高庆国;王冰;张广;尹维田

关键词:前臂游离皮瓣, 面部皮肤缺损, 显微外科技术, 血管移植, 多功能, 应用, 吻合, 随访, 创面
摘要:前臂游离皮瓣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移植的多功能游离皮瓣[1],2001年以来我院用其修复面部创面18例,随访1个月至2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鼻筛窦道假性三鼻孔畸形的诊断和整形修复

    目的 探讨先天性鼻筛窦道假性三鼻孔畸形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和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3年2月至2006年3月13例先天性鼻筛窦道假性三鼻孔畸形从发病原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手术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窦道切除、重建再造筛窦开口、鼻表浅肌肉腱膜瓣移植、鼻唇沟皮瓣移植、鼻翼软骨肌肉环修复重建等综合手术方法一期整形修复.结果 13例术后均自觉症状消失,双侧对称,外形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窦道切除、再造重建筛窦开口、鼻唇沟皮瓣移植、鼻表浅肌肉腱膜瓣移植及鼻翼软骨肌肉环修复重建等综合手术方法一期整形修复,是治疗先天性鼻筛窦道假性三鼻孔畸形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仇树林;徐金秀;张培培;韩胜;李兵;王晓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整形美容外科社会认知调查

    目的 分析评价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社会不同人群对整形美容外科的认知现况,并提供一些原始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遵循临床统计学原则,根据预调查调整设计了一份简明具体的调查问卷.并按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同一地区随机抽取了4组1 100个不同性别、民族、年龄、文化水平以及不同职业社会背景的人群为调查对象,对其回复问卷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包SPSS 11.5进行分类统计学卡方检验分析.结果 4组共收回问卷946份(总回应率86%).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乌鲁木齐地区社会人群普遍对整形外科的认知程度偏低,大部分对整形外科的现状和未来持消极态度.结论 加强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在人群中开展整形美容外科知识普及势在必行.

    作者:高伟成;于扬;马少林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缺失对小鼠创面愈合与新生血管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缺失对创面愈合率和创面愈合过程中新生血管化程度的影响,并分析其机理.方法 取GMCSF基因缺失小鼠(GMCSF-/-)和野生小鼠(WT)各30只,麻醉后背部致创(0.8 cm×0.8 cm),伤后在不同时相点摄像并取创面标本.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计算创面愈合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通过测定创面CD31的阳性表达来计算新生血管数目.结果 GMCSF基因缺失的小鼠创面愈合率从伤后3 d起就明显低于野生小鼠.伤后第7天起,GMCSF-KO组小鼠CD31的阳性率明显低于WT组.结论 GMCSF基因缺失影响创面的新生血管化能力,进而影响创面的愈合.

    作者:方勇;龚圣济;王莹;徐英华;包士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系列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制性能稳定的系列可吸收珊瑚羟基磷灰石.方法 ①珊瑚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与磷酸氢二铵反应,反应后分析三组转化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晶体构型.②观察反应产物生物降解情况.进行金属元素分析,了解毒性元素的含量,并对其进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骨相容性实验.结果 ①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生成不同碳酸钙/羟基磷灰石比例的梯度材料.②此梯度材料保持了多孔网状结构的特点,其小梁超微结构可见表面有一薄层致密的物质.③转化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 ①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可形成梯度珊瑚羟基磷灰石材料.②转化材料保持了多孔网状结构,表面有一薄层羟基磷灰石.③转化材料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作者:高瞻;毛天球;陈富林;何黎升;侯锐;杨耀武;吴小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壁整形加聚丙烯网片修复巨大下腹壁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横切口腹壁整形术与聚丙烯网片联合修复下腹壁缺损的方法.方法 应用横行切口腹壁整形加聚丙烯网片的手术方法,修复27例下腹壁缺损,其中6例下腹壁病灶切除,21例下腹横行腹直肌肌皮瓣(以下简称TRAM瓣)供区.结果 随访3~20个月,腹壁病灶均彻底切除,术后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无腹壁薄弱、腹壁膨隆或腹壁疝形成,腹壁切口、一期愈合,无并发症.结论 横行切口腹壁整形加聚丙烯网片修复下腹壁缺损,方法简单、效果可靠.

    作者:赵茹;宋可新;王从峰;孙宝东;乔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改良胸大肌肌皮瓣在晚期头颈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种保留胸大肌功能的改良胸大肌肌皮瓣的制作方法.方法 根据胸大肌肌皮瓣的解剖学特点设计皮岛,将胸大肌肌皮瓣的血管蒂完全解剖出来而不携带肌肉,使肌皮瓣成为名副其实的岛状瓣,从而完整保留了胸大肌的锁骨部分以及胸大肌外侧大部分肌纤维.结果 2003至2005年采用该方法制做改良胸大肌肌皮瓣29例,其中20例修复口内缺损,4例修复颈部缺损,3例修复腮腺区缺损,2例修复下咽部缺损.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至2年,所有患者术后进食、吞咽功能良好,语言功能大多恢复良好.结论 改良胸大肌肌皮瓣应用于头颈外科克服了传统的胸大肌肌皮瓣的缺点,提高了肌皮瓣血供的可靠性,大程度地保留了胸大肌的功能和胸部的外形.

    作者:王朝晖;李春华;王薇;陈锦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当归挥发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及Ⅲ型胶原合成的影响

    目的 探讨当归挥发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噻唑蓝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胶原合成.结果 低浓度(≤4 mg/L)当归挥发油促进细胞增殖(P<0.05),降低G0/G1期细胞且增加S期细胞(P<0.05),降低凋亡率(P<0.05),而高浓度(≥16 mg/L)时抑制增殖(P<0.05),增加G0/G1期细胞且减少S期细胞(P<0.05),增加凋亡率(P<0.05).当归挥发油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细胞合成胶原(P<0.05或0.01).结论 当归挥发油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呈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但对胶原合成呈抑制效应.

    作者:刘凯;张选奋;张瑾;曹明华;钟琳;樊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颞顶筋膜岛状瓣植入耳后乳突区预制扩张筋膜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 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 cm,平均6.2 cm,筋膜瓣面积4 cm×3 cm~7 cm×7 cm,平均5.7 cm×4.9 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 cm×5 cm~8.0 cm×7.5 cm,平均6.4 cm×6.1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 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作者:刘元波;范金财;焦鹏;唐欣;刘立强;王黔;田佳;甘承;杨增杰;张卓南;陈玉刚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对残耳软骨细胞体外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扩增时生物学特性的变化,以及软骨源形态发生蛋白(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1,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生长分化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培养残耳软骨细胞,通过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甲苯胺兰染色方法,研究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MTT法在酶标仪上测定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MP-1对残耳软骨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残耳软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时随代数增加呈异染性的糖胺多糖减少,加入CDMP-1实验组Ⅱ型胶原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当CDMP-1的浓度为100 ng/ml时促细胞增殖效应大.结论 CDMP-1对体外培养的残耳软骨细胞有促进增殖和维持细胞表型的作用.

    作者:全玉竹;庄洪兴;刘暾;薛峰;潘博;赵延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一例同种异体部分颜面移植围手术期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颜面复合组织移植术在围手术期的免疫抑制方案和其他用药治疗措施,以期为同种异体颜面移植术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 对一例同种异体颜面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进行系统观察.免疫抑制治疗采用FK506、霉酚酸酯(MMF)、激素(Pred)、赛尼哌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并应用各种抗感染药物预防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同时应用奥美拉唑、肝泰乐等药物保护胃肠和肝肾功能.通过观察移植物术后的色泽、肿胀情况、及血液中T细胞分化抗原(CD)系列和病理学等指标,观察免疫排斥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各种化验指标,监测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和各种并发症,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和剂量,以免对患者造成永久性伤害.结果 移植的复合组织瓣在围手术期血运良好,皮肤色泽正常,术后1周后开始消肿,半个月后恢复正常.于1个月内多次分析血液中辅助T淋巴细胞(Th,CD3+、CD4+)和抑制T淋巴细胞(Ts,CD3+、CD8+),未发现异常.病理切片未显示急性排异反应的指征.在围手术期,除在冲击治疗过程中有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外,未发现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身体机能的损伤.结论 本例异体颜面移植患者应用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和其他辅助用药,有效地控制了急性排异反应,在各种辅助用药的支持下,平安地渡过了危险期.

    作者:张旭东;郭树忠;韩岩;卢丙仑;文爱东;杨力;张辉;王大太;刘云景;樊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下颌骨分区截骨术重塑面下部轮廓

    目的 将下颌骨以美学观为准分为升支下区、下颌角区、下颌体区、颏区,通过分区截骨术,矫正面下部前份、中份、后份宽大的不良形态.方法 结合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和下颌骨角部和下颌骨下缘的全层截骨术和隆颏术,对下颌骨角部、体部和颏部进行分别截骨重塑,同时矫正面下部正面和侧面的欠美外形.结果 于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共开展此类手术23例,下颌角、升支下部、体部截骨18例,颏部截骨5例.隆颏术的方式有固体硅胶假体置入12例,膨化聚四氟乙烯假体置入3例,自体下颌骨外板移植5例.术后外形均得到明显改善,外观满意,未发生颏神经断裂并发症,3例口唇麻木于1~3个月后自然恢复.结论 对下颌骨进行分区截骨可以更全面的矫正面下部过宽,重塑面下部的轮廓以美化面型.

    作者:谢卫国;方震;李长根;麦笑珍;魏玉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预构皮瓣基础研究进展

    目前,对于预构皮瓣的构建方法基本成熟,多种预构皮瓣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带来了更加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是,预构皮瓣的形成依靠血管再生,转移前皮瓣成熟程度判断的困难,影响了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如何有效地诱导血管的再生,加快血管化进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昝涛;李青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及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

    目的 检测periostin在过度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研究其与TGF-β1和受体的相关性,探讨periostin与瘢痕过度增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正常皮肤组织中periostin、TGF-β1及其受体Ⅰ、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iostin的蛋白表达.结果 在基因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TGF-β1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TGF-β RⅠ在瘢痕疙瘩的表达高于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 RⅡ的表达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蛋白水平,periostin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的表达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periostin和TGF-β1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 periostin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增高,是瘢痕相关基因;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该作用与TGF-β1密切相关.

    作者:王齐;聂芳菲;赵霞;秦泽莲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的皮瓣手术治疗

    自1993年至今我们共对7例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患者,采用手术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结合阴股沟皮瓣修复创面的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宋建星;白晋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脂肪抽吸术在臃肿皮瓣整形中的应用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应用脂肪抽吸术(下简称吸脂术)对22例患者的皮瓣进行修薄整形术,效果满意.

    作者:余建新;姜方震;许凤芝;薛旦;马奇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壁整形术后小腹腔综合征三例

    目的 探讨并总结腹壁整形手术后并发小腹腔综合征的防治方法,以提高腹壁整形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对2例腹壁整形术后并发小腹腔综合征患者行腹肌及其筋膜切开减压,所形成的腹壁缺损薄弱部分用人工网状材料(Mesh)修补.皮肤缺损用植皮术修补,1例症状轻微者,经指导增加腹式呼吸锻炼后缓解.结果 2例经过上述方法治疗,症状消失和减轻,随访2年效果良好.结论 腹壁整形手术可能并发小腹腔综合征.采用手术松解的方法可使症状缓解,并获得持久疗效.对高危人群,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沈国雄;顾斌;谢峰;刘凯;王会勇;郑丹宁;李青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肿胀麻醉技术在假体隆乳术中的应用

    我科自2002年起,采用肿胀麻醉技术在门诊行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共32例,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韦强;陈石海;殷国前;刘庆丰;廖明德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前臂游离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前臂游离皮瓣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吻合血管移植的多功能游离皮瓣[1],2001年以来我院用其修复面部创面18例,随访1个月至2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张连波;高庆国;王冰;张广;尹维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进一步完善皮瓣的应用研究

    皮瓣移植术较皮片移植术早,1595年Tagliacozzi设计上臂皮瓣行鼻再造术.19世纪初设计管状皮瓣移植成功.从1915至1965年的50年间,皮瓣的设计遵循长与宽的比例(编者注:这种皮瓣是指目前称为随意型的皮瓣.Esser于1917年应用岛状皮瓣成功,表明岛状皮瓣不受长宽比例的限制.).

    作者:黄晓元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包含颈外静脉的颈阔肌肌皮瓣修复口腔癌切除后缺损

    目的 探讨将颈外静脉包含在颈阔肌肌皮瓣内修复口腔癌切除后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 先形成蒂在颌缘下包含颈外静脉的颈阔肌肌皮瓣,待口腔肿瘤切除后,将肌皮瓣经口底隧道引入口腔修复缺损.结果 临床应用17例,肌皮瓣均无血运障碍,100%存活,其中有2例发生口面瘘,经换药后瘘口完全闭合.结论 将颈外静脉包含在颈阔肌肌皮瓣内有助于肌皮瓣血循环的改善和存活率的提高.

    作者:牙祖蒙;赵运流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